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新国标正式发布,并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新国标在测试项目和技术要求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究竟有哪些变化,咱们来看看。
热扩散测试要求大幅提升
旧国标热扩散测试规定,电池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保证,留给乘客逃生时间。在新国标中,这项变成直接要求不起火、不爆炸,且观察期延长至2小时,所有检测点温度小于等于60度。这项改变对三元锂电池有不小挑战,相对来说,磷酸铁锂电池更容易实现。
新增底部碰撞测试
在底部撞击测试一项中,新增要求规定,用直径30毫米钢球以150焦耳能量(相当于30斤重物1米高坠落)撞击电池底部,撞击后无泄漏、破裂、起火爆炸,绝缘性能完好。
此前有30%电池起火,是因为底盘磕碰引发的,新规将倒逼车企强化防护结构。会有更多类似宁德时代CTP3.0蜂窝结构、刀片电池“防弹衣”的功能和设计出现。
快充循环安全测试
在快充循环测试一项中,新规新增了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测试项目,要求电池在经历300次快充循环(20%-80%电量)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时,必须确保不起火爆炸的的标准。
众所周知,高频快充容易导致锂枝晶生长,造成电池短路,容量减少。新规增加了电池充电测试标准,堵住了“性能虚标”漏洞。但也意味着车企需要优化电池材料,这会导致成本增加15%-20%。
另外,一些测试方法也进行了升级,测试工况更贴近真实事故发生时的情况。比如新增内部加热片,模拟电芯短路,针刺速度从10mm/s降至1mm/s,更接近实际故障场景。震动测试时,电量要求从50%提升至满电,模拟极端工况。
此外,新国标还在其他方面进行了细化和完善,如新增交流电路电池系统绝缘电阻要求,提升了挤压测试要求,并增加了绝缘电阻相关判定条件;并明确该标准仅适用于电动汽车驱动类动力电池,将非驱动类电池排除在外,使标准的适用范围更加精准。
新国标的实施将对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产生不小的影响。对于一些技术实力较弱的二线电池企业而言,新国标无疑是巨大挑战,预计将有30%二线企业因高昂的改造成本或无法达标等原因被迫退出市场。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市场份额或将超过80%。
为了满足新国标的严格要求,新能源汽车企业不得不重新设计电池包结构,强化底部防护以及热管理系统等。成本预计将增加约15%-20%。2026年后,“不起火、不爆炸”将不再是营销话术,而是每块电池都必须兑现的生命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