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德育论⽂
⼤学德育论⽂
⼤学四年匆匆⽽逝,我们即将要⾛出⼤学的校门。对我来说⼤学这四年可能是我⼈⽣的最后⼀段在校学习⽣涯。从青春年少长⼤成⼈,我们经历着相同的阶段,但是每⼈各有各的收获。“知⼈者智,⾃知者明”,我觉得在这⾥能进⼀步深⼊的认识⾃⼰,就是⼀种难能可贵,尽管还是有些不成熟的想法。
刚⼊⼤⼀,丢下⾼考的痛楚和疲惫,我轻松地迈⼊⼤学。那个时候学习没有放松,但在与同学相处⽅⾯上⼀直表现得⽐较慢热。⽽与⾼中⽼同学联系的⽐较频繁,经常写信或者电话联系。现在想起来没有什么印象很深的事,倒是那⼀年积累的厚厚⼀沓的书信让我颇感欣慰。第⼆年临近暑假期间学校组织了⼀次军训,⽇⼦是⾟苦的,但也是快乐的,同时也让我深刻地明⽩⼀个⼈⾝处集体中,集体荣誉感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学友情是个⽐较重要的话题。它不同于其他学⽣时代的情谊,不仅在学习中,更多的在⽣活中。在⽣活中,同学之间有时难免有些⼩⽭盾,如何看待这些⼩⽭盾,如何解决这些⼩⽭盾便是⼈与⼈相处的学问,也是成长中的必修课。它让我学到了眼睛中不能只看到⾃⼰;也让我学会换位思考,客观地去看待问题。在⽭盾化解之后,你会发现它并没有破坏我们的感情,反⽽使彼此更加互相了解。
上⼤⼆后,对待学习也有了新的理解。学习的⽬的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考试的需要,⽽更多的是要完善⾃⼰特有的知识体系。很多时候在⾝边的同学或朋友⾝上有时能学到更多。因此,学习也不应该只停留在学校⾥⾯,它更应该贯穿于⼈的⼀⽣。学习之外更多的时间就是去读课外书,尤其是社科类书籍。这⼤⼤拓宽了知识视野,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对世界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实很多理论上的智慧是没有多⼤⽤处的,只有亲⾝经历了才会内化为⾃⼰的东西,成为⾃⼰的⾎⾁。其实在某时某刻,我总是会思考⾃⼰的⼈⽣,⾃⼰今后要做什么样的⼈,⾛什么路。李开复的《做最好的⾃⼰》给了我不少启发。从中理解到“⼈⼈都可以成功;我可以选择我的成功”,
说明成功是多元化的,要学会做⼀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做⼀个既有勇⽓⼜有胸怀,既有理智⼜有激情,既⾃信⼜谦虚,既聪慧⼜善于表达的⼈;做⼀个有勇⽓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的⼈。
在⼤三下学期开始后,⾯临着是考研还是找⼯作这两个抉择。应该说我想了很多⽅⾯,但怎么也没想到⾦融危机来得那么“恰巧”,那么突然。迫于家庭条件的压⼒,最终还是选择找⼯作这条路,这条路是迟早都要⾯对的。上研究⽣对我以后事业的帮助并不明朗。因为我⼀直对⾃⼰的学习能⼒充满信⼼,⽽我最⽋缺的反⽽是在社会中的历练。越磨难,越历练。我现在需要尽早踏⼊社会去迎接⾃⼰的另⼀个阶段。
当然找⼯作并不是那么顺利,⼗⽉开始时⽹上投了很多简历,⼏乎没回复的。⾯试就更少了。在寒假⾥⾯试过⼀家股份公司,应该说给了我很⼤的信⼼,虽然最终没能录⽤。它使我更清楚的看到⾃⼰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在以后的求职路上不再那么盲⽬,学会如何在能⼒和期待之间寻到⼀个满意的平衡。虽然现在还在找,但⾄少没有了当初的眼⾼⼿低和恐慌感,多了⼏分平和。
⼤学最后⼀个学期,留校还是实习,是个选择。⽽实习已成为⽬前⼤多数毕业⽣的第⼀选择。我选择留校做实验。其实我也有机会去⽯家庄实习。就是来的有点晚了,实验完成⼀多半了才收到那家单位的邀请。最终还是没下定决⼼去。但这最后的⾮常时期教给我很多东西。尤其是我的指导⽼师还有⼀位研究⽣,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使我对待⼈和事的⼼态⽐以往更成熟了。⼈与⼈相处,真诚是第⼀位的,以本⾊展现真实的⾃我,去做真正的⾃⼰。⽆论何时都要明⽩⾃⼰的责任所在,承担责任意味着要对⾃⼰的⾏为负责,并充分承担⾃⼰的⾏为所引起的后果。
四年了,这段时间在⼈的⼀⽣中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相信这是我⼈⽣中最摇曳多姿的时期之⼀。在学校中我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许多⼈⽣道理,这些道理和知识不断完善着我的⼈⽣观和价值观。以后的路还很长,踏出校门⼜是新的起点,希望每个⼈可以做最好的⾃⼰。
技校德育论⽂
⼀、技校德育课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技校教育存在对德育课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由于技⼯学校旨在为国家培养各类技术技能⼈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侧重于对专业课的教育,⽽忽略了德育教育,这不利于学⽣的全⾯发展。虽然,领导在会议和报告中多次强调了技⼯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德育教育始终未能很好地落实。与此同时,⼀些教师对德育教育也存在着思想上的偏差,认为德育课教学就是向学⽣讲讲⼈⽣的⼤道理,是⼀件⼗分容易的事情。很多学⽣也认为学习德育课对⾃⼰未来的发展起不到任何实际作⽤,专业课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技校德育课教师⾃⾝素质偏低
由于技⼯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偏低,因此,在安排任课教师⽅⾯,存在着很⼤的随意性。学校领导认为,德育课教学内容简单,任何教师都能够胜任。这种随意的安排⽅式导致了德育课教师队伍的鱼龙混杂,他们中的⼤多数都是⾮专业的。⼀些教师是半路出家,对思想教育理论⼀知半解,根本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些教师将德育课的教学作为兼职⼯作,根本不想投⼊应有的时间与精⼒,导致课前不备课的情况时有发⽣;⼀些教师从思想上否定了技校学⽣的学习能⼒、理解能⼒,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往往进⾏注⼊式教育,不与学⽣进⾏课堂互动;还有⼀些教师由于不会应⽤多媒体技术,因此,⼀直采⽤传统的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法明显存在着落后性,教学效率较低,不能满⾜学⽣对知识的需求;再者,由于⼤多数的德育教师基本上没有参加培训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法单⼀、教学内容枯燥的问题,⼤⼤影响了学⽣的学习效率。
(三)技校德育课缺乏实践教学
⽬前,多数德育课教师没有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只局限于对理论的讲解,并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很多教师在讲课时照本宣科,只向学⽣讲解教材上的内容,致使很多学⽣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表⾯上。虽然学校的学⽣管理部门时常举办⼀些道德教育活动,但成效并不显著。由于教学部门与学⽣管理部门平时⽋缺良好的沟通,⼆者的职能被彻底地分割开来,导致了德育教师从不参加学⽣管理部门举办的道德教育活动,⽽学⽣管理部门对德育课的教学情况也并不关⼼。
(四)学⽣素质普遍较低,对德育课产⽣厌学情绪
随着近年来学⽣质量的逐渐下滑,技校德育教育的开展难度也⼤⼤增加。第⼀,很多学⽣⾃初中起,就是班级中的后进⽣。在学习⽅⾯,他们普遍成绩落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活⽅⾯,他们没有较强的⾏为约束⼒,缺乏道德荣辱观。第⼆,很多学⽣在青春期的时候就进⼊了社会。由于过早地参与社会活动,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的影响,从⽽沾染了很多不良习⽓。第三,多数学⽣认为来到技校,主要是学习技术,以求⽇后找到⾼薪稳定的⼯作,⽽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德育课产⽣了懈怠的学习态度。
(五)德育考核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的思想道德⽔平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多数学校还在采⽤着以卷⾯测试为主的德育考核⽅法。迄今为⽌,技⼯学校对学⽣的德育素质评估主要是依据着考试的卷⾯成绩,只要成绩及格便⼀律过关。这种落后的考核⽅法致使学⽣产⽣了“只要成绩及格便万事⼤吉”的错误观念,不利于技⼯学校对德育教育的完善。⼆、提⾼技校德育课教学质量的对策(⼀)全⾯提⾼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
要想全⾯提⾼德育课的教学质量,技⼯学校领导与德育课教师必须提⾼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学校领导应该正确认识“先成⼈,后成才”的道理,将培养学⽣的道德素质作为教育⼯作的重点;在做好学⽣德育教育⼯作的基础上,提⾼学⽣的专业能⼒。学校领导应该将重视德育落实到具体⾏动上,不能仅仅从会议、⼝头⽅⾯去强调。对于学校领导来讲,⾸先应该增加对德育课的经费投⼊,优化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在选任德育课教师的时候,应该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对任课教师进⾏全⾯的评估,从⽽筛选出最合适的⼈选。(⼆)德育教师应该提⾼⾃⾝素质和教学⽔平
技校的德育课教师不仅应该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实践教学的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提供⾼质量的德育教育。就⽬前来看,技校的德育教师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缺、教学能⼒不强、职业素质较低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学⽣对德育课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采⽤“问题引导法”,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针对教学内容设置难易适度的问题对学⽣进⾏提问,并⿎励学⽣及时提出疑问;教师还应该将理论知识与简单的案例相结合,使理论具有现实意义,并尽量运⽤通俗、⽣动、哲理性较强的教学语⾔进⾏讲解。(三)改进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活动
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基础上,增设适量的实践课;组织学⽣有序地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如:社区服务、环保活动、敬⽼院慰问活动、博物馆参观等等。并借鉴学⽣管理部门组织过的社会实践活动,争取将实践课的内容和形式丰富起来,以提⾼学⽣的参与度,激发学⽣对德育课的学习热情。对于技校的学⽣来讲,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化素质是同等重要的。为了学⽣的全⾯发展,学校领导和德育教师应该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有效对策并加以完善。作者:叶军单位:河北省秦皇岛技师学院
民族德育论⽂
⼀、⼈是⼀个精神存在
1.⼈的⽣命具有三个层⾯:⾁体⽣命、社会⽂化⽣命和精神⽣命。⾁体⽣命是⼈之为⼈的⽣命前提,是⼈⽣存的载体,是⼈的精神特性和社会⽂化本质的物质基础。社会⽂化⽣命是指,⼈是社会的⼀员,个⼈的⽣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与他者具有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使⼈的⽣命超越了⽣物个体的规定性,进⼊到普遍的族类⽣命活动之中,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的本
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精神⽣命即是指,⼈是⼀种有思想、有意识的精神性存在,⼈不断地追问⽣存的意义。美国哲学家赫舍尔认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做⼈所固有的”。他甚⾄将“⼈的存在”与“做⼈”区别开来,认为“⼈的存在”远不如“做⼈”重要。做⼈,即成为⼈,即⽴⾝处世。⼈如果不成为⼈,仍旧可以存在。可怕的是我们这个地球上充塞着⼀种“存在物”,从⽣物学上讲,他们可以算作⼈类,他们存在着,活着,但他们缺少⼀种可以从精神上把⾃⼰与⽣物区别开来的性质。⼈之为⼈在于⼈同精神有关联;做⼈,就是这种关联的具体表现。⼈总是试图建构⾃⼰的精神家园,追问⽣活的意义,⼈在追问⽣活意义的过程中建构⾃⼰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认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且⼈的精神需要和精神⽣活的满⾜虽然要以满⾜物质需要和物质⽣活为前提和基础,但是⼈的精神需要⼀经产⽣,就会成为相对独⽴性的因素作⽤于⼈的⾏为,影响着⼈的活动,这种影响⼒量随着社会发展和⼈们素质的提⾼⽽不断增强,并且在⼀定的条件和情形下会有⽐物质需要更⼤的动因作⽤。
2.马克思⾮常重视精神需要及其满⾜,并希望通过教育、发展⽂化等途径使⼈得到精神⾷粮从⽽满⾜精神需要。美国⼼理学家马斯洛也认为,精神需要是⼈的⾼级需要,⽽且“⾼级需要的满⾜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活的丰富感”。总之,⼈不仅以⾃⼰的精神需要和精神⽣活的丰富与动物界区别开来,⽽且精神⽣活的不断满⾜是⼈成其为⼈的内在规定,也是⼈的发展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然⽽,我们的社会在转型,⼈类不断否定原有的精神世界,创造出新的精神世界,尽管带来了⼀些社会新元素,但总体上还是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想信念模糊、信仰危机、⾃性迷失、精神失落等现象。如何解决?路在何⽅?“在⼀个意义世界正在发⽣动荡、转换,意义处于低迷、失落的危机时代中,教育在⼈的意义世界建构中更是承担着⼗分艰巨的任务。”的确如此,教育的对象是⼈,教育就是根据⼈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对⼈的⾝⼼施加影响,以促进⼈的各种素质的提⾼。教育的⽬的在于使⼈成为他⾃⼰,因此,教育应以⼈为本,应注重⼈的精神世界的丰富以及精神⽣活的满⾜。教育应承担起⼈们精神家园建构的使命,特别是德育,因为“从⽣命及其意义创造的⾓度审视教育,我们会发现教育的⼀个庄严使命:教育作为⼈类⼀种有⽬的的活动,可以在⽣命和意义创造之间架起桥梁,激发、助推⽣命的意义创造”。
⼆、道德掌握世界具有特殊性
道德掌握世界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种“实践———精神”的掌握,体现了实践与精神的统⼀、现实与理想的统⼀、实然与应然的统⼀。就实践与精神的统⼀⽽⾔,道德是⼀种典型的社会意识形式,是调整⼈们之间以及个⼈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为规范的总和,因此它既是⼀个关系范畴,也是⼀种精神⼒量,是⼀种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的精神⼒量,并且需要以⾏为准则的形式出现,⽤以调节⼈们的⾏为,从⽽实现道德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是实践的。⽽现实与理想的统⼀、应然与实然的统⼀,则体现了道德掌握世界的基本⼿段和价值⽬标。道德掌握世界的基本⼿段是⾏为评价和选择。道德评价以⼈们实然的⾏为为对象,向⾏为者发出⾏为应当的指令。“应当”⽴⾜于实然和应然,但⼜不等于实然,“应当”是对实然的肯定和否定的统⼀,是从实然向应然的过渡。道德作为⼀种实践精神,本⾝就包含着实然和应然的辩证统⼀,它以推动⼈们⾏为从实然到应然为⽬标,让⼈从现实出发追求理想。道德掌握世界正是通过使⼈们的⾏为从实然转化到应然⽽实现的,这就是道德掌握世界的特殊规定性。德育,作为培养⼈的道德素质,即⼈的德性的⼀种实践活动,应根据道德掌握世界的特殊性对受教育者进⾏教育。因此,德育的本质不在于使受教育者了解⼈们的现实⾏为是怎样的,⽽在于使他们认识到⼈的⾏为在特定环境下应当是怎样的,⼈类⾏为的理想状态是什么,如何更快地接受这个理想。按照某种⾼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培养和塑造⼈,促使⼈追求和接近这种理想,正是德育的本质。所以,德育的本质就是它的理想性。精神家园是⼈作为精神存在物的必然要求,是否有精神家园是⽣命存在的意义所在。在精神普遍迷失的情形下,学校德育如何不断引导⼈们从⿊暗⾛向光明、从失落⾛向拥有、从贫瘠⾛向丰富、从衰弱⾛向强⼤、从现有⾛向应有呢?德育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努⼒建构⼈们的精神家园,让每⼀个⼈能充分展现⾃⼰有意义、有价值、昂扬灿烂的⼈⽣。三、⽂化具有民族性
1.⼀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不断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化。这种⽂化反映了该民族成员的⽣存⽅式、⽣活⽅式、思维⽅式、价值取向、理想⼈格、伦理观念、传统习俗等深层结构的内容。这种深层结构的⽂化及其所承载着的价值体系,充分地反映着⽂化的民族性,这是⼀个民族⽣存与发展的基因密码。正如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的:“⼀个没有民族性的民族,就等于⼀个没有灵魂的⾁体,它必然被消亡在另⼀些保存着⾃⼰独特性的⾁体之中。”哲学家张岱年也认为,“如果丧失了民族⽂化独⽴性,就会丧失民族独⽴性;丧失了民族独⽴性,就沦为别的民族的附庸了”。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民族国家都在努⼒保护民族⽂化的独⽴性,以保障⾃⾝⽴⾜于世界的根本,称之为“软权⼒”或“软实⼒”。确实,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横⾏的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民族⽂化的命运是⼤不相同的。美国哲学家亨廷顿认为:“软权⼒只有在硬权⼒的基础上才成其为权⼒。硬的经济和军事权⼒的增长会提⾼⾃信⼼、⾃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的⽂化和软权⼒更加优越,并⼤⼤增强该⽂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
2.教育应坚持民族性原则,民族性应渗透到国民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全⾯教育之中,“民族性可以给教育⼀把开启⼈的⼼灵的可靠钥匙”,“教育诉诸于民族性,永远会在⼈的活跃⽽强烈的情感上找到回答和帮助”。中华民族历经世代创造了丰富的⽂化,构筑了我们⽣存与发展的精神家园,这是⼀个不断叠加的过程。⼀⽅⾯,我们每个⼈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就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创造的精神家园,享受着精神家园的恩泽,获得丰富的营养;另⼀⽅⾯,⼀代⼜⼀代中华⼉⼥⼜不断地铸就和丰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让家园根繁叶茂,四季常青,绵延不绝。就精神家园对⼈⽣的意义⽽⾔,个体从出⽣之⽇起,就⽣存于既有的精神之中,就处在与这种精神的互动中,获得这种精神的呵护、熏陶和培育。这就是能够深⼊到我们每⼀个⼈⾎液和⾻髓中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向主体内⼼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向民族⽂化,⾛向民族精神,从⽽实现对民族精神的拥有和掌握;另⼀⽅⾯进⾏⾃我建构,这个过程不仅仅是适应⽂化的过程,更是个体精神建构的过程。这就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民族性是教育的灵魂,民族性原则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导原则。民族性是“国家的历史⽣活的唯⼀源泉。⼀个民族的教育与这个民族的民族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种教育如果不根据民族性原则建⽴起来,就不可能成为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积极⼿段,不可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良好的影响。
3.应站在民族性的⽴场来审视学校德育使命。⽽且基于中华民族精神⾯临的严峻挑战,以及中国⼈现有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当代青少年的精神⾯貌,学校德育必须承载起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使命。该著作运⽤了历史与逻辑相统⼀的⽅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回顾了学校德育使命的演变,⼜⼒论了中国学校德育使命的现实定位,提出了实现学校德育使命的⽴场原则、实现学校德育使命的内容体系以及实现学校德育使命的多维途径等。从全⽂看,该著作论题深远,视野开阔,论证充分,有⼒地回答了学校德育在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应承担的使命以及如何承担使命等基本问题,是⼀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著作。其实,学校德育使命问题以及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诸多问题,都是既重要⼜复杂的问题,作者能全⾯⽽深⼊地把握这些问题,是⾮常难得的,希望该著作在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宏⼤事业中增添⼀份⼒量。作者:杨鲜兰单位:湖北⼤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0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了解详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