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来源:一二三四网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鲁迅是现代文学研究的焦点,是永远说不尽的话题。因为鲁迅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那样深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挖掘、理解、与诠释。鲁迅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文化转型艰难的探索中,鲁迅独异的文学现象,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民族命运的焦虑和思考,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是可以不断引发问题意识的思想动力源。据说,英国人宁可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鲁迅对于我们民族的现代文化也有类似于莎士比亚之于西方文化的经典价值,而且鲁迅的影响是更为现实的。

现今读鲁迅杂文和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对国民性的猛烈批判。他的杂文和小说时时不忘揭露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如: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这些在鲁迅笔下都被揭露无遗。“论时事不留面子,贬锢蔽常取类型”鲁迅自评。

有的人可能并不了解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的具体内涵,也不了解鲁迅是在什麽背景下进行的这种批判,所以直观地对鲁迅的批判方式反感,不能接受,甚至担心会丑化中国人,伤害民族自尊和自信。鲁迅的确毕生致力于批判国民性,毕生攻击、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这对于凡事都比较讲面子、讲中庸的普遍的社会心理来说,的确不合,又特别有悖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但作为一个清醒而深刻的文学家,一个以其批判性而为社会与文明发展提供清醒的思想参照的知识分子(在此意义上,西方人只承认中国只有一位知识分子,那就是鲁迅)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真是我们民族更新改造的苦口良药。因此,重要的是理解鲁迅的用心。

如果承认鲁迅的批判是出于启蒙主义的目的,而启蒙又是我们民族进入现代化必经的“凤凰涅槃”的需要,那麽就不会再担心国民性批判会丧失民族的自尊,相反,会认为这种批

判正是难能可贵的民族自省,是文化转型的前提和动力。我们读闻名中外的《阿Q正传》,看小说中“丑陋的中国人”的代表,有时会不舒服,甚至感到恶心,因为这真是给我们揭了短,漏了丑。但你仔细一想,这又的确是真实的,一种毫无伪饰的真实。就如鲁迅所说,这小说的目的就是要写出国民沉默的灵魂来。通过阿我们重新发现了自己,以及我们周遭的许多落后的行为习惯,乃至心理模式、民风民性。鲁迅是深刻的,但他又并非居高临下。他总是带着自己深切的生命体验,带着无限的悲悯和无奈,去表现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个病态社会。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总是带有社会心理研究的性质,而且往往注目于最普遍最常见的生活现象。例如,鲁迅对“看客”心态的揭示,就很能说明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在小说《示众》中,鲁迅写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如同盛大的节日。这带有象征性,有很高的概括意义,实际上是在批判麻木的民情民性。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耶说过,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这种揭示有刮骨的痛苦,却又极为坦率真实。有的研究者发现,“看|被看”,就是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模式,“看|被看”构成一种冷漠的社会心理氛围,一种缺乏人性关怀的集体无意识。鲁迅写得最多的,就是世态炎凉,人心麻木。我们都熟悉《祝福》这篇小说,对祥林嫂的不幸,村里男男女女都反复去听去看,甚至去逗她取乐,把人家的眼泪变成自己无味生活中的调料。对于国民性中这种缺少生命的尊重、少同情、多隔膜,鲁迅是何等深恶痛绝!在他看来,麻木的人们隔岸观火,玩味、欣赏别人的苦难,是如同看戏。而只会看戏、做戏的民族是可悲的。这也是鲁迅批判国民性时反复关注的问题。

鲁迅在揭示落后的国民性时总是那样深沉地思考我们民族的处境和命运。鲁迅认为我们民族的衰败首先是精神的衰败,是因为早在几百代祖先那里种下了昏乱的劣根,因此挖劣根,促成人的精神的解放,是民族解放复兴的要义。这种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一致的。鲁迅对老大中国的衰腐、麻木,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为了揭出病苦,有时未免下药有些猛,但目的绝对不时不负责任的丑化,不是要打掉自尊、自信,而是要警醒、疗救。这仍是思

想启蒙的需要,是鲁迅自年轻时就主张的“立人”的需要,也是促进文化转型的需要。

鲁迅对于我们民族落后的劣根性,是多破坏,多批判,不那么温和、中庸,而且总爱把话说到令人震惊的地步,脆弱的灵魂可能难以承受,但非如此又不能警醒沉睡的国人。鲁迅并不讳言自己反传统之激烈、绝对,乃至全盘否定。这也是鲁迅的一种策略。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是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这当然是一种策略,封建传统如此根深蒂固,“搬动一张桌子也要流血”,如果不用全盘否定式的彻底决裂的态度,如果一开始就总是强调因时制宜,折中至当,那势必被调和折中的社会惰性所裹挟,任何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正是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传统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肯定鲁迅对于现代文化转型的价值,肯定他在思想史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鲁迅的文章常因其峻急而犀利的风格,让人读来总有一种冲击力。现在的青年因为生活在比较平和的环境中,可能不太了解鲁迅所处时代的特点,所以对鲁迅的作品,尤其是他与人论战的许多杂文,容易形成一种印象:鲁迅爱骂人,太尖刻。这也是近年来一些人批评否定鲁迅的“理由”。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这样以为:鲁迅的确叛逆性强,敏感、多疑、尖刻,与现实格格不入,不是那么随和,不能与人很好相处。天才人物,思想深刻超前,往往不易为常人理解,甚至不容于世。鲁迅不是天才,但绝对超前深刻。鲁迅从20年代后,杂文多作“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尤其是对国民性劣习的批判,时常一针见血,不留情面。加上又因为常用文学形象的描写,漫画式概括,给人辛辣的讽刺效果,若不理解其本意,难免会以为是“骂人”。其实细读鲁迅就能体会,鲁迅何尝是在骂人,他尖刻的批评中,更多的是在做“社会相”的揭露和研究,鲁迅一般都将批判深入到文化心理和社会行为模式层面,是一种“社会相”的

概括。鲁迅杂文中指名道姓批判、骂过许多人,但大都不是个人攻击,而是社会文化现象剖析,最终也都是对国民劣根性弱点的研究与批判。鲁迅说他“没有私敌,只有公仇”,的确如此。现今读者因时代的隔膜,读鲁迅的文章可能比较不了解特定的背景与历史内涵,单从文字上看也容易以为鲁迅好骂人。所以读鲁迅最好还是顾及一点历史,特别要了解鲁迅毕生从事国民性批判的苦心。

鲁迅是批判性的,是写痛快文章的,同时又是清醒的,足以为社会提供思想观照的。鲁迅的国民性批判,完全是基于他对中国传统和国民性的深入了解,基于思想启蒙的要求,有鲁迅自己深切的体验和独特的思考。现代史上找不出第二个能象鲁迅这样深刻地体验中国传统的得失,透彻地了解国民性优劣的人了。深切关注国民性改造问题,为中国文化艰难的转型苦苦寻找出路,正是鲁迅的伟大之处。在近百年历史上,少有人如同鲁迅那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前途做如此深广的讨论,对社会转型期各种精神现象做如此精辟的剖析,他作为一种思想观照和精神指引,永远让人深刻睿智,拒绝平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