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临床合理用药2013年12月第6卷第12A期Chin J of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December 2013,Vo1.6 No.12A ・临床研究・ 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内外科患者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赵华琴 【摘要】 目的对比观察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内外科患者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50例肿 瘤内外科患者随机分为A组120例和B组130例,A组采用PICC置管输液,B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观察2组静脉 炎、疼痛、留置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静脉炎发生率为7%(8/120)低于B组的54.0%(70/130),疼痛率为 在肿瘤内外科患者输液治疗中选用PICC置管效果明显 13%(16/120)低于B组的65%,留置时间为(61.3±15.3)d长于B组的(2.4±1.9)d,并发症率为3%(4/120)低于B 组的45%(59/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于静脉留置针,尤其对病情较重、病程长的患者更值得临床推广与合理选用PICC置管。 【关键词】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静脉留置针 【中图分类号】R 826.2 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3296(2013)12A一0084—02 在肿瘤内外科患者中,静脉输注高渗脱水剂、血管活性药 脉预定位置,并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 药,高渗静脉营养液是重要治疗方法之一,脱水剂、血管活性 物、营养液大多渗透压高、每天用药次数多、对穿刺点局部静脉 刺激性大,轻者可出现局部疼痛,重者出现静脉炎、局部组织坏 死等。如发生渗漏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肤及组织损伤,病程长者 还会影响治疗甚至产生严重并发症。2008年8月一2012年8 月,我院对肿瘤内外科患者分别采取了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 脉置管(PICC)与静脉留置针2种途径输液治疗,并进行了观 察比较,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2.2 B组: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VIADN材料制成的型 号为20—24G静脉留置针,选择弹性好、粗直的血管,首选上 肢前壁的血管,尽量避免下肢的静脉,按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后, 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以15。一3O。角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 降低穿刺角度,再沿血管方向轻轻进针2ram左右,使外套管尖 端完全进入血管,右手固定针芯,左手推入外套管,将套管完全 推人,松开止血带,打开调速器,食指与中指固定两翼,抽出针 芯,用无菌透明料直接固定。 1.3静脉炎判断标准静脉炎的症状包括在滴注部位出现 痛、肿、组织周围发热或可触及静脉索。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 会将判断静脉炎严重程度定出分级标准,共分三级:I级:穿刺 点局部轻微疼痛,微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不可触 到硬结;II级:穿刺点局部中度疼痛,轻度红和(或)肿,静脉有 条索状改变,不可触到硬结;111级:穿刺点剧烈疼痛,重度红和 (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到硬结 J。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结果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肿瘤内外科住院患者250例,根据 病情将患者分为A组120例和B组130例。A组年龄12—82 岁,中位年龄47岁,留置时间2O一196d;B组年龄2~94岁,中 位年龄51岁,留置0.5—5d。2组均80%以上输注了20%甘 露醇等高渗药液,有55%患者输注了全营养混合液和血管活 性药物。 1.2方法 1.2.1 A组:选用德国贝朗公司或美国BD生产的单腔经外 周中心静脉导管,成人常用型号为5F、6F。以德国贝朗公司的 导管为例:首先选择好肘部静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贵 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患者取平卧位,将手臂伸直外 展与躯干呈90。,用皮尺测量静脉长度,采用一字型外测量法 确定穿刺部位至上腔静脉的长度…。根据经验如预备将导管 末端留置到上腔静脉中下段需在测量值基础上增加2cm左 右,消瘦患者例外。铺洞巾,选择穿刺点上下10锄范围内,打 开PICC导管包装,量取PICC管所需的长度,剪去多余的部分, 用10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10ml预冲导管,检查是否通畅, 扎止血带,再次消毒穿刺区皮肤,左手持穿刺针与皮肤成20。 2.1静脉炎A组5例静脉炎发生于置管后第3天,沿导管 走向疼痛、穿刺点皮肤红肿,触摸患者有疼痛并有条索感,一般 将此定义为机械性静脉炎,经温湿热敷局部,患肢适当减少活 动,4d后炎性反应消失。另有3例为其他原因引起。B组静脉 炎发生于输注20%甘露醇、脂肪乳后0.5—3d内,均给予拔管 重置,其中I级静脉炎为49例,Ⅱ级静脉炎为15例,Ⅲ级静脉 炎6例,经局部给予50%硫酸镁热敷后2~7d后红肿不同程度 角在血管上方直刺血管,见回血后保持针的位置,向前推进插 管鞘进入血管,保持血管鞘的位置,轻压穿刺点上方止血,从插 管鞘内撤出穿刺针。将导管推进插管鞘,并缓慢推进至所量长 度,当导管进入到16—18cm处,协助患者让其下颌紧靠右肩 部,再缓慢置管到所需长度。从静脉内拔出插管鞘,再轻缓将 减轻或消失。A组静脉炎发生率为7%(8/120)低于B组的 54.0%(70/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疼痛A组疼痛率为13%(16/120)低于B组的65%,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疼痛经50%MgSO 湿敷后 好转,B组有1例外敷止痛消炎膏7d后好转。 2.3 留置时间A组留置时间为(61.3±15.3)d长于B组的 (2.4±1.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除3例 支撑导丝退出,连接肝素帽旋紧,抽回血、冲管、封管。将机翼 状卡子卡在距PICC穿刺点1cm处,安尔碘消毒穿刺处,用贴 膜及胶布固定导管。最后经x线透视确定达到理想的上腔静 作者单位:046000山西省长治市城区人民医院 带管转上级医院治疗外,余患者病情好转出院。B组拔管时间 均存在不同程度疼痛,不通等现象。 2.4并发症A组发生堵管,造成输液不畅4例,主要是因患 临床合理用药2013年12月第6卷第12A期Chin J of Clinic ̄Ration ̄Drug Use,December2013,Vo1.6 No.12A ・85・ 者晚上睡眠时压迫穿刺侧肢体引起回血堵管,经用尿激酶溶栓 处理后导管复通,直至维护到患者出院拔管。B组发生留置针 颅压的高渗药物,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营养液等治疗药物通过 PICC导管流入血管直径大、血流丰富的中心静脉。 根据以上数据可知,A组导管末端在血流丰富的中心静 移位渗漏17例,经及时发现拔除;针头脱落l3例,是由患者活 动时不小心致固定松动;输液不畅29例,不能进行正常输液治 疗,均给予拔管并再行静脉留置针穿刺。A组并发症率为3% (4/120)低于B组的45%(59/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脉,在输注高浓度,高渗透压的药物时可不受影响,可根据病情 需要进行中心静脉压测量,以指导临床治疗,可经导管留取各 种血液生化标本,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而B组则不能达 到以上要求。A组在方便临床用药,病情观察,减轻护理人员 工作负担等方面明显优于B组。在肿瘤内外科患者中合理使 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静脉留置针相比,起到外周血 管置管,中心静脉治疗的效果,且留置时间长,PICC操作容易 PICC导管是经外周穿刺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较传统的 中心静脉导管具有操作方便,护士经培训I既可操作,穿刺成功 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较少等优点。而相对外周静脉留置 针则是有能输注高渗的,高浓度的、有刺激的各种药物,可监测 掌握,无需麻醉、缝针等,减轻了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 苦,避免了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性或黏稠性液体对外周血管的损 伤,患者可最大程度地进行生活方面的自理,并能根据临床治 疗需要进行功能锻炼,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既提高 了患者对护理技术的满意度又为护理人员减轻了工作负担。 参考文献 1韩忠秀,唐忠敏.应用一字型外测量法确定PICC置管长度的体会 [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8):942—943. 2贾晓颖,马静.静脉留置针不同的置管长度对静脉诊漏的影响[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23(5):88. 中心静脉压,利于观察病情,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保护血管、 减轻患者痛苦等优势,PICC的使用已经不再限于危重及长期 胃肠外营养、癌症化疗的患者使用,更多的输液患者能合理选 择使用PICC,也得到了临床医师的肯定。 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其留置在血管内的长度最长达3cm, 肢体活动可引起液体自穿刺针眼缓慢溢出,引起炎性反应 , 留置针若位于关节处,则易造成滑脱,穿透血管,使患者不能根 据治疗需要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而PICC导管即使穿刺点位 于关节处,留置在血管内的导管长达45~50cm左右,且液体 外溢等情况出现的概率非常少见,不易移位。尽最大程度地减 轻患者痛苦,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是我们护理工作的永恒主题之 一3护理学会.1临床高新技术知识与现代护理1400问[M].3版.北京 市: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13. 4吴清蔓.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2,19(9):216—217. ,随着医学的发展,很多肿瘤内外科患者的治愈率越来越高, (收稿日期:2013—11—29) 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间也相对较长。PICC一次置管最长可达1 年以上,置管后的PICC导管末端位于血流丰富的上腔静脉,降 (上接第83页) 文献既往颈椎病发病机制有很多报道,主要发病机制为积 动,引发的一系列相应临床表现、神经损害危险及潜在脊柱进 行性畸形等统称为脊柱不稳。有学者认为不稳定和压迫是引 发脊椎病发病的2个主要因素 。颈椎节段性不稳定是颈椎 外科领域新课题,阐明其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检测方法有助 于对颈椎病进行诊断治疗。常规颈部x线片侧位片检查,多 数椎体滑脱显现不明显,采用动态侧位片(前屈及后伸侧位) 中才会表现出滑脱过度现象。采用动态X线侧位片可以将脊 柱各活动阶段运动情况、成角位移、水平位移进行定量、定性观 测,进行脊椎病早期诊断。 本文86例脊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张口位,颈椎侧位,前屈侧 位片和左、右各旋转10。~15。后张El位进行动态X线线片观 累性劳损造成颈椎退行性失稳、改变,或外伤后错位引发。颈 椎间盘变性椎间隙狭窄,基于负重情况下,应力会加诸在椎周 韧带上,造成已减退弹性的椎问盘持续受损,造成椎体骨膜牵 拉、挤压,形成修复反应,造成增生性骨赘,和破裂椎间盘组织 组成混合物,突出显现在后测,造成神经根压迫,形成受压、刺 激症状。向后方突出压迫脊髓会造成脊髓受压症状;如向侧方 突出会形成交感神经神经刺激,也会对椎动脉形成压迫,造成 椎动脉供血不足或交感神经症状。受水肿、纤维化、充血、增厚 影响,最终会造成椎周韧带的骨化及钙化…;韧带松弛会加剧 颈椎失稳现象,难免颈椎病的发生。 颈椎病有多种临床表现,据不同程度压迫情况,可分为脊 察,发现患者齿突与枢棘突轴绀不重叠例数高于健康体检者 (P<0.05)。68例观察组患者中有侧位片成角位移8例,水平 位移4例,对照组分别为5例、2例,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前屈侧位片成角位移41例;前屈侧位片 髓型、椎动脉型和神经根型3类。因颈椎问盘退变造成周围组 织的刺激和压迫,会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症状。采用x线正 位片进行检查为了对两侧钩突是否产生骨质增生或其异情况 进行观察,采用侧位片是对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情况进行观察, 了解椎间隙有无产生变化并观察椎管狭窄程度 。利用x线 片可将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情况及早发现,容易观察,颈椎生理 曲度改变在各类颈椎病表现最早最明显,可全程观察到。 有水平位移22例均高于对照组的14例和7例,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赵雪梅.X线影像诊断颈椎病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4(7):36. 运动节段是维持脊柱稳定基本功能单位,同时还包括了相 邻两节脊柱及其之间的韧带结构、关节突关节、椎间盘等。处 2贾晓勇.cT结合X线片诊断颈椎病的价值[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3(8):197—198. 于正常生理条件基础下的脊柱活动节段受到内部载荷和外部 载荷的影响,引起脊椎相应部分的变形和生理活动。如脊柱活 动节段刚度降低,基于生理载荷基础下出现异常活动或过度活 3章瑛,周锦财,李家邦,等.动态X线片在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 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14(1):10—12. (收稿日期:201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