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学作品的标题翻译研究

来源:一二三四网
文学作品的标题翻译研究

王艳;高菊霞

【摘 要】文学作品标题翻译中所遇到的问题,包括文学作品标题的特殊性,文学作品标题翻译的标准及方法,通过文学作品标题翻译的个案分析,得知在翻译中需要对主题仔细考证、慎重选词,做到准确,体现原作的艺术特色和译者的文学修养. 【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4)003 【总页数】3页(P9-11)

【关键词】文学作品;标题翻译;翻译标准;翻译方法 【作 者】王艳;高菊霞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陕西西安 710048;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陕西西安 710048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046 一、引言

文学作品一般是指散文、诗歌、小说或戏剧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达优美并表现具有永久或普遍兴趣的作品。许多优秀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作品,然而,由于世界上各个民族在语言表达上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加之文学本身独特的表现形式,要想把一种文学作品通过翻译的方式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让具有不同语言、

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来共享这种智慧的结晶,是长期以来摆在翻译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尤其是作品标题,要想通过翻译,跨越时间和空间把作者的匠心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读者,更是难上加难。

标题,是文章的主题、意旨。好的文学作品标题应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是提纲挈领的综述概要。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跃入读者的视野,给人留下重要的第一印象的往往是作品的标题。对于作者来说,作品标题大多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后选定的关键词,具有重要的表义功能;而对于读者来说,标题不仅是作品的“线索”,更是作品的“主旨”。虽然文学作品的标题一般只是一个或几个词的组合,但它具有内扩外延、引发联想的强大功能。

由于标题之于作品的特殊地位,向译者提出了特殊要求,它不但要求在译入语中保存精练含蓄、醒目、代表作品的精神实质,又要有文艺美学上的要求,能通过标题引起人的某种思考或者激发人的阅读兴趣。好的标题译名,可以和文本本身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合卷之后产生阅读的回味和美的享受。 二、文学作品标题的特殊性 (一)标题语境的特殊性

标题与内容是通过语境相联系的,但是文学作品的标题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内部语境。它游离于作品主体之外,前后左右没有语义框架为它提供明确的限定。由于直接上下文的缺失,标题的含义常常飘忽多元,难以确定。 (二)标题修辞手段的特殊性

作为文学作品的标题,首要的需要具有“唤起意识”,因此优秀的作家往往在标题上倾注心血,创造语言变化,使用不同修辞手段,如双关、矛盾修饰、拼写变异甚至文字游戏,力求语言生动、新鲜甚至奇诡以达到独特的效果。 (三)标题精神内涵的特殊性

大多数文学作品的标题并不仅仅是靠修辞手段或语言的标新立异取胜的。作者通常

会通过标题来直接或曲折地反映和代表作品的精神和情感内涵。有直白表达以达到点题作用的标题,有通过象征手段以达到特殊效果的标题等。 三、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标准及方法

谈到翻译标准,计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意美、音美、形美”,林语堂的“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钱钟书的“化境”,傅雷的“神似”观点。这些标准本身就引起了人们的不同理解。就笔者的浅见,翻译工作首先要做到的是忠实通顺,简洁地道。翻译工作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不同语种的读者理解原作的含义,因此理解是翻译的基础。这里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二是读者对译作的理解。因此翻译时必须兼顾原作所要传达的意思和译作传达给读者的意思。对于文学翻译来说,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仅是目的之一。文学是艺术之一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是否能够把原作的艺术特色翻译成目的语是翻译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这些所谓标准都是从宏观上来描述翻译结果的好坏。而事实上,翻译总是从词汇、句式结构、上下文以及原作所使用的语言技巧等细节着手的。原作的这些微观上的特点,不是哪条标准或者原则都可以很容易进行规范的。同一个词,其绝对意义可以不变,但由于其位置之变化,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所以就要作不同的翻译。汉英词汇在使用范围的宽窄、语义色彩的褒贬以及所使用的交际情景和上下文等因素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词义选择上,决不可拘泥词典释义。尤其是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有时候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与原作相对应的词汇,这时候就需要转译,对原作标题的特点进行曲折表达。上海外国语大学虞建华教授在其著述中提及所谓的文学作品标题翻译的误区:①自由发挥,②媚俗倾向,③脱离语境,④过于直白。是否是翻译的误区有待商榷。由于个人知识文化背景、情感因素及其审美取向的不同,对待标题翻译过程中难以表达的词汇运用转译进行曲折表达的时候,译语的选择往往是大相径庭的。有人认为是弊病的,在另外的人群眼里,也许是亮点。在此,我并不想评价虞教授提出的“四个误区”是否合适,审美的标准向来都是见仁见智的。

精妙的标题翻译是“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对于翻译而言就是译无定法。一些具体而微的方式则是“艺”,两者层次不同。为了达到“达”、“雅”、“化境”常有以下几种方法技巧:①采取直译保留原文标题的表达形式;②保留原文标题中的关键词再加上表达文章内容的词句;③另起炉灶,采用与原文标题完全不对应的措词替换原文标题;④采用与原文标题不同的译文句式。当然,在翻译实践中,有时候一个标题的翻译可能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法,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接近“达”、“雅”之境界。当然,任何方法和技巧都须涉及文章的内容,也就是说,标题翻译与语篇分析是相关联的。脱离语篇分析的标题翻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管有多“达”、多“雅”,都是毫无意义的。 四、文学作品标题翻译的个案分析

下面通过一些个案的研究来说明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 文学作品的标题常常是作品深层内涵的高度概括。如: 毛姆的 of Human Bondage《人性的枷锁》 德莱塞的An American Tragedy《美国的悲剧》 杰克·伦敦的 The call of the wild《野性的呼唤》 海明威的 The Sun Also Rises《太阳照样升起》 福克纳的 The Sound and the Fury《声音与疯狂》 霍桑的 The scarletLetter《红字》 艾略特的 TheWasteland《荒原》 莎士比亚的 KingLear《李尔王》 莫泊桑的 The Necklace《项链》 阿诺德的DoverBeach《多佛海滩》

以上所列举的事例都是各种文学史教材中可以轻而易举地查找到的。这些标题都是表达概念的,有抽象的概念如《人性的枷锁》《美国的悲剧》《野性的呼唤》《太

阳照样升起》《声音与疯狂》,也有具体的概念,如《红字》《荒原》。更多的标题是人名、物名、地名和事件,如《李尔王》《项链》《多佛海滩》,这些人、物、景、事及抽象的概念都是作品的关键标识,它们有的是作品主题的概括,有的是作品的主人公,有的是贯穿整个作品的主要线索。

有一部分标题是通过一些修辞手法以刺激读者,唤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家往往在标题上倾注心血,创造语言变化,使用不同修辞手法,如双关、矛盾修饰等,力求语言生动、新鲜甚至奇诡。如:

阿伦·泰特的文学评论集 Reason in Madness《疯狂中的理智》 诺曼·梅勒的散文集White Negro《白色黑鬼》

兰塞姆的评论集 An Unorthodox Defense of Orthodoxy《为正统的非正统辩护》 菲南多·派索亚的诗集 The Lonely Crowd《孤独的人群》

由于字面意义的矛盾修饰具有强烈的修辞效果,常常会引起读者从哲学层次进行思考。这些具有对立含义的词汇互相修饰,包容了许多可以意会、可以产生联想的东西,因此为不少作家所喜爱。以上两类文学作品的标题,中文翻译一般可以通过直译的方法比较妥善地处理。

当然,大多数文学作品标题反映或代表着作品的精神和情感内涵。因此,恰到好处的翻译必须在特定的题旨情境中进行把握。翻译对原作的忠实,当然应该包括对洋溢在字里行间而又难以捉摸的作品情感的忠实。要把握得当并不容易,译者需要对全文的精神实质有深透的理解。这种情况,采用意译或者直译加意译的方法更为合适。如: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 Gone with theW ind《乱世佳人》/《飘》 海明威的 A Farewell to Arms《永别了,武器》/《战地春梦》 狄更斯的Oliver Twist《雾都孤儿》

这类译名在翻译界普遍都有争论,如《乱世佳人》。有人认为“佳人”一词不够准

确,在作品中,贯穿全书的线索并不是主人公的美貌,而应该是一个“女强人”的形象。将其意译为《乱世佳人》,只是突出了女主人公的容姿,用‘乱世”暗指战争,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作为小说名翻译成汉语,不能简单地用媚俗来衡量,在中国文学史上,才子佳人作为文学题材的作品,本身就是一个传统。这种译法,适合传统中国文学受众的阅读习惯。当然,另外一种常见的翻译《飘》,更是意译的典型。用“飘”这一虚词来表达,富于文学色彩,中国文学常常喜欢运用意象来达到某种文学美的效果。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后人提到黯然销魂,一般都会明白是说别离之情。这种译法就是创造了一个新的文学意象,值得人们学习。

海明威的小说 A Farewell to Ar ms常见的译名有:直译为《永别了,武器》,意译为《战地春梦》。前者直截了当,表现出作者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思想感情;后者运用文学与美学相结合的方法,令题目更富有深意,“战地”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春”意为“男女情欲”,“梦”比喻“转瞬即逝的美景”。因此,其既体现了美国志愿兵 Henry中尉与英国志愿者Catherine护士之间美好的爱情,又预示他们的爱情将因战争而以悲剧的形式出现,反映了作者的反战情绪及其对于战争和战后失望、迷惘的心理。

狄更斯的 Oliver Twist(《雾都孤儿》)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 Oliver Twist的伦敦孤儿,Oliver意为“橄榄枝”,象征着和平,Twist意为“扭曲”,小说虽然表面上是以主人公的姓名命名,其内在含义却是表示扭曲了的橄榄枝。译者在翻译时,采用意译方法,“雾都”代指伦敦,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孤儿”说明主人公的身世,强调其失去双亲,无依无靠。“雾都孤儿”形象地勾勒出小说主人公的人生经历。这个翻译名明显是借鉴了元杂剧《赵氏孤儿》之名,很符合中国人的文学习惯。当然,会有人说这种译法过于直白,减少了许多文学趣味,文学标题翻译之众口难调可见一斑。 五、结束语

古语说:“题好文一半”,好的标题对于作品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翻译中需要对

主题仔细考证、慎重选词,不但要做到准确,更要体现原作的艺术特色和译者的文学修养。这样才能把原作品标题的妙趣,翻译得形神兼备,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虞建华.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特征与误区[J].外国语,2008(1).

[2]周永模.忠实通顺,简洁地道:标题翻译之准绳[J].中国科技翻译,2002(3). [3]冯亚娜.直译与意译在英文小说题目翻译中的运用[J].内江科技,2008(2). [4]蒋橙生.标题翻译重在“达”“雅”[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