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评析

来源:一二三四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评析

作者:刘菁

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4年第04期

摘要:财政部于2012 年12月修订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于2013 年1月1日起在事业单位全面施行,这对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会计要素、会计主体、会计核算内容、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基建投资会计核算、会计科目体系、财务报告体系等方面入手,对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了新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对新会计制度实施后事业单位会计衔接工作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建议,以期促进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贯彻和落实。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会计核算 影响 变化 不足 衔接

事业单位会计,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其主要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的专业会计,有利于保障事业单位的财产安全,促进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同时促进国家预算收支任务的完成。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适应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稳步推进事业单位财政改革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进展,促进其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2012 年12月分别修订发布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于2013 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旧制度相比有若干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将大大影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下面就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大变化及其重要影响做简要论述。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大变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原有会计制度为基础,沿用其合理部分,同时进行科学创新和改进。与原制度相比较,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会计要素、会计主体发生改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未对会计要素做明确界定,因此事业单位在会计实务操作中一般把会计科目当作会计要素,将会计科目分为资金来源类科目、资金运用类科目和资金结存类科目三大类。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作出了明确规定,即把会计要素细分为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净资产,大大完善了会计要素的内容,为事业单位开展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旧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主体以预算资金活动为主,不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无法适应新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新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本单位各项经济业务为会计主体统一进行会计核算,覆盖面广,体现了“全面性”的要求,这有利于事业单位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二)增加了新的会计核算内容

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未对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核算做明确区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针对以上不足,增加了相应的会计核算内容。如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预算等与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从而实现其与国家财务法规政策的有机衔接。为加强对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的会计核算,新增“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对结转和结余进行单独核算,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实现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三)改变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

原来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是通过“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反映固定资产的初始价值,固定资产计量不精确,对会计信息质量造成影响。而新制度不仅增设了“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同时也去掉了“固定基金”科目。“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在取得固定资产时,将其原值进行计入,在计提固定资产时,进行相对应的冲减,在计提折旧与摊销时,通过引入“虚提”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不计入支出。 (四)新增用于核算的“在建工程”科目,并将基建数据按月并入会计“大帐”

在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大帐”不包含事业单位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等内容,而上述内容常涵盖于基建账套中。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基本建设投资需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单独建账且单独核算,并将基建数据按月并入会计“大账”,同时新增用于核算的在建工程科目(非基本建设科目),对其账务处理方法也做了较为详尽的规定。以上规定的制定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完整性,降低财务风险,并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五)围绕会计核算目标,全面完善会计科目体系和使用说明

由于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科目设置不利于会计核算目标的实现,导致会计核算项目缺失或重叠,影响会计核算质量。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有效实现会计核算目标,对会计科目体系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和修改,根据以往会计核算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会计科目进行合理的删减、修改和界定,统一规定会计科目的编号。如原制度下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统一归为货币资金科目,“对外投资”细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应按规定设置和事业会计科目,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某些明细科目,但以不影响会计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报为基础。并对事业单位涉及到的各类经济活动的对账务处理做了较为详尽的要求。 (六)系统改进了财务报表结构和体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财务报表,其机构和体系不能全面体现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存在一定的欠缺。原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表就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需要对其进行完善和补充,对构成要素做出相应的改变,以促进报表的进一步完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是新增的财务报表因素,主要反映单位某一会计年度财政补助收入、支出、结转及结余情况。新制度下的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与会计惯例更协调,对原有会计报表体系的不合理之处做了改进,增加了报表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利于财会系统的整体进步,为事业单位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

新会计制度通过一系列的修改,对原制度进行完善和改进,有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将大大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质量。但新制度仍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后期仍需进一步完善。如会计报表仍未引入现金流量表,无法对现金收支变动有全面的了解;会计核算基础仍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只适应于其中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的核算,会计核算不能全面体现事业单位的成本、当期资产和负债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事业单位的绩效考评和风险管理等。

三、对新会计制度实施后事业单位会计衔接工作的思考

各事业单位为更好的贯彻和落实新会计制度,做好新旧制度的顺利衔接和过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的实施:第一,做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宣传工作,财政部应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广泛、深入的宣传,加强各事业单位及相关工作人员对其的认识和理解。各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财会队伍的培训工作,确保去全面了解新制度的内容和精髓,重点了解新旧制度的不同点,从而确保新会计制度的实际操作规范正确,并针对其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加以分析和总结。第二,各事业单位应根据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不断更新和健全本单位的会计核算软件和会计信息系统,确保会计新旧科目的衔接,从而为会计信息的正确录入和计算提供基础。第三,做好新旧制度衔接会计实务的处理,重视本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计提摊销,基建数据计入“在建工程”,对财务补助收入支出资金、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以促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落实力度。

综上所述,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原制度中一些技术方面的重大缺陷进行了修正和改进,实现了财务管理方式、财务管理理念、财务会计职能的转变, 更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其体现了会计管理模式的变革,极大的影响着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其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政资金风险,加强财政对事业单位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对于完善政府预算会计体系、全面推进政府会计改革也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2

[2]刘青.浅谈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大变化与积极影响[J].财经界,2013 [3]刘艳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影响[J].财会通讯,2013 [4]顾爱春,房敏鹰.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核算差异分析[J].财会月刊,20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