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诗词三首小学五级语文教案

来源:一二三四网
课堂教案设计

课题 古诗词三首 时课 设计教 师 教案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案重点: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案难点: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件准备:学生:搜集古诗作者的资料。 老师:搜集时代背景资料,有关“月亮”的古诗 学生过课题目: 第一课时 教案环节 一、谈话 导入,激 发兴趣 教师导学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 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 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思乡 有关诗词呢? 1、 课前,你们通过搜集资料,都知道些 什么呢? (1) “瓜洲”现在扬州的一个小镇,位 于长江北岸。 (2)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文学豕、诗人。 2、 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 泊”的意思) 1、 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 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 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 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学生探究 设计意图 以与思乡有关 的古诗开头,激发 学生学习古诗的兴 趣 二、查找 资料,了 解诗人 通过搜集资 料,培养学生良好 的学习习惯。 三、整体 把握,初 步感生 通过学生自 学、小组讨论来感 知课文 1、 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2、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四、紧扣 (1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 山。 “还”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字,披文 入(可提示:从“一水间” “只” “数重 情 山”等词去体会) (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一一很想还。) (2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1 / 5

指导学生抓住 关键词语体会课 文。 指导学生推敲 作者用词的准确。 还。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 入、满 等字进行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取 后选“绿”? 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 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 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 情。(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板 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 思乡之情。 1、 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 还?……) 2、 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 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 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五、自主 探3、 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 索,感 受诗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境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 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 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 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 同桌互说诗意。 5、 分男女生读古诗。 指导学生“身 临其境”,结合诗 句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 指导学生结合 时代背景,自主探 究,发散学生的思 维,帮助学生体会 诗中的感情。 1、 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 句一一紧扣题眼一一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 《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 思》。 2、 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 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六、总结 学(1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 重。 法,自 读感(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 绪,悟 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 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2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 圭寸。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 了封好的信) 总结学法,运 用方法自学古诗, 了解古诗大意。 2 / 5

4、指导朗读,感情情感。 1、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 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 谁知道是哪两个字吗?(绿、见) 2、 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 “绿”字的妙 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 理解。 3、 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树叶 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 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 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秋景联系起来,给读 者以暗示和联想。 七、咬文 嚼4、 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 子,体 会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 情;“推 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 绝句;敲” 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写成了千古 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 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 填字练习 (1) 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 说理由。 旺 浓 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2) 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 草,吹()了河水,吹( )花苞。 八、反复 诵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 读,指 导背读、齐读。) 诵 2、 指导背诵。 九、课堂 小由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结 第二课时 通过“咬文嚼 字”,教案生精读 的方法。 通过练习,巩 固“咬文嚼字”的 读书方法。 1、 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 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 《长相思》。课前通过搜集资料,你们有哪些 收 一、查找 资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 交流)2、 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 料,了 解诗满州贵族人,是一位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 很人 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州贵族的 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 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 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 3 / 5

通过搜集资 料,班级交流,了 解作者及其作品。 三绝”。 3、 这首词作为康熙十二年(1681)。是 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 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 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 乡、亲人的思念。 1、 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词写了多少内 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 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 注解。) (1)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 行,夜深千账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 榆二、自查 释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 灯) 疑,读 懂诗(2)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 成,句 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 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完,在我的家 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的声音) 3、 再现形象。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 观察插图: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 夕卜,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1、 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 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三、讨论 探2、 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索,感 受诗(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 故境 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 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 诵读,体 会诗情 五、积累 内化,拓 展延伸 六、小结 1、 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 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 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触景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1、背诵全词。 2、 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 读。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学生在自学的 基础上交流,教师 相机指导,了解词 的内容,方法:读 词,看注释,结合 插图,合进地进行 想象。 引导学生质 疑,感受词的意 境,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在诵读中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者的表达方 法。 巩固,适当拓 展。 七、作业设计: 基础训练: 综合应用题: 拓展题: 教案反思: 4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