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作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能具体、明确、言语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在现实中许多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犯难,不知写什么,更不知怎么写,于是在学生中间便流传起了一些有关作文难的顺口溜:“作文、作文,难死人!”“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大都分小学生一直以来所存在的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我认为教师应从兴趣出发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只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实施优化的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作文教学就能成功。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观察积极,培养兴趣。
(一)通过观察,培养习作兴趣。
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生活贫乏,不善于观察。观察是引导学生熟悉生活获得广泛,丰富的感性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学生认识的源头,是写作的起点。袁微子先生指出:“作文要有内容,内容的主要来源是平时所见所闻。所见所闻都有赖于观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时机,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培养习作兴趣。
教师要根据学生对周围事物好奇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周围事物,帮助他们收集作文的材料,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的现象,培养习作兴趣。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理解生活。生活无处不在,人人都有生活。长期以来,学生总是编造习作,其结果必然产生质的变化,从而编造习作成为戏弄习作。久而久之,习作就变成为一种负担,进而发展成为精神的麻木、,心理的重负、思想的凝固、人性的扭曲、那么如何让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呢?
生活的现实由于每天的重复而显得平淡,但也只有这些是真实的。因此,从学生的心里往外掏,让学生写自己最想说的话,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叶老说:“作文就是叫学生干的、玩的、想的写出来。”作为一个正常的学生,心里都蓄积着一种不吐不快的话,或喜或悲、或哀或乐,让他们把这些话写出来,大多是情真意切的文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被公认的“差生”一旦说起心里话,也可以是滔滔不绝。因为“差生”较其他同学在情感上受到的刺激更大,生活中遭遇到的“冷眼”更多,他们的心灵深处郁结着不吐不快的“情结”,其情感之门一旦打开,往往能写出十分感人,甚至催人泪下的文章。而当公认的“差生”都写出了好文章,还有谁会怀疑自己不是写习作的料呢?学生一旦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承认了自己的价值,对他们无疑是一件乐事、快事,以后的习作教学肯定会顺利的多。再选一些同学的好文章读给他们呀,同龄人的心是相近的,对生活的看法也基本一致,读了这样的文章,他们常常惊叹:这样的人和事在我的生活中不是也常见过吗?为什么别人写了而没想到呢?结果便是他们也有了写作的欲望,从而引出一批好的文章来。
(二)积累语言,培养习作兴趣。
写作是运用语言的艺术。“不积论跬步,不以至干里;不细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但学生在习作中经常会出现“有话写不具体”的现象,是缺乏语言积累的
表现。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培养习作兴趣呢?
1、从教材中积累语言。现行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名言警句、人生格言、成语谚语等好词佳句,
2、从现代媒体中积累语言。21世纪的今天,科技经济高度发展,电视、电脑等媒体已进入千家万户,教师要鼓励学生欣赏精彩画面、动人音乐的同时,用心听其中的语言,如中央电视台中的《东方之子》、《动物世界》……,我让学生看电视、听采访,随时记录解说词中优美的词语和句子,为以后的写作做好铺垫。
3、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阅读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词语与句子。这样积累下来的词语、句子也就不少了。
4、在学生的相互交往中积累语言。学生是社会的人,也时常也他人交往。在交流中及里捕捉他人闪光的语言,先在头脑里暂时记忆后,再抽空做好记录,。
要真正落实语言的积累,教师应该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随时记录好词佳句,并且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味语言,使记录的词语、句子,最终内化为学生脑中的宝藏,随用随取。
二、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1、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小学生看到一个习作题目后往往无从下笔,不知该写什么,因为他们的感性材料的积累不是很丰富,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为学生
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习作情感。
2、从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入手诱发兴趣。
对于传统简单的命题作文,学生往往感到缺乏材料,无话可说,对于老师呆板的指导,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为了满足孩子好动的内丰需求,留心观察游戏的经过是怎样的,大家都有什么动作,表情如何,你自己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事实证明,学生的习作大都写得不错。
三、改革评价,激发兴趣。
认真追寻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学生的经历,不难发现他们的这种心态并非遗传所至,而是因为他们的作文本上很少获得老师的肯定,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不愿写作文的情绪,我们知道学生的进步和提高是离不开教师的鼓励和有效引导的。那么如何通过习作评价来提高学生兴趣呢?
1、学生评价,注意引导。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相互评价作文呢?
第一,要使学生认识到互相评价习作,有利于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作文水平,掌握作文规律,为将来作准备,激发学生互评习作的兴趣。
第二,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文章病院”、“编辑室”“出版会议”,优秀作文讲评,名作欣赏等活动。
第三,养成反复修改的习惯,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只有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才能巩固。
2、精心批改、注重分析。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点的进步,即使是文章写的一般也可以尽量批出好地方,哪怕是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用的好,画上表示用的好的符号或写几句鼓励性或启发性的评语。如“这个字用得很棒!”“能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这处的细节描写很好,说明你观察得很仔细。”即使有不当之处也要写上“想想看,换上哪个近义词会更合适?”“读读看,这句话怎样写会更好呢?”学生看到老师认真的态度,明白了自己哪儿写的不好,怎样修改,这样的批改,不但使学生的写作热情越来越高,而且也从中获得了学习的能力。
3、谈心评语,激发兴趣。
教师在写全篇习作评语时要注意叙述口气的协商性,我们应当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积极向上,爱好表扬的特点,在批改时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一定要向学生指出,通过扬长树立学生的信心,对待有些学生文章中写的不好的地方,也可以用商量的口吻与其谈谈如何修改,,教师写的评语要能让学生看完后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修改作文,教师要平心静气,用满腔热情去肯定学生作文中的成功之处,诚恳指出其不足,介绍一些学生可实施的修改方法,多用谈心,协商式的评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殷切希望和爱心,以情动人,逐步引导学生掌握习作的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教师要以多鼓励多表扬的评价为主,评价内容应具广泛性;要以“情”当先。使这种批改成为师生间感情联系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习作水平真正获得提高。
实践告诉我们,习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它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指导,更需要教师随时地培养,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并保护好这种可贵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指导学生热爱习作,让“老大难”的习作变成“小儿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