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媒介分析技巧笔记

来源:一二三四网
新闻与传播学译丛,传播学研究方法系列

媒介分析技巧(第2版)

阿瑟-阿萨。伯杰著

李德刚 何玉 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第1章:符号学分析

(1)符号学探讨的是,在文本中,尤其是在叙事(或故事)中,意义是如何产生并传递的?

(2)符号学的核心是文本中的符号。符号可以理解为能指与所指的综合。

(3)由于万事万物本身并没有意义,因此符号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耍。它类似于文字与语法:文字组合的方式决定了它的意思。语言是一种社会制度,指示我们如何使用文字;言说则是基于语言的个体行为。

(4)文本可以看作与言语一样,或者是语法或语言,后者使得文本具有了意义。符码与约定俗成让人们理解叙事里的符号,同时影响着行动。

内涵(connotation)①一词源于希腊语“connotare\"一“附加”,指附加在词语(和其他传播形式)上的文化含义。一个词语的内涵通常包括其象征的、历史的和情感的内容。

相对的,外延(denotation)指词语和其他现象的的字面含义或外在含义。

他以共时的一词表示分析的意思,以历时一词表示历史的意思。因此,以共时的方式研究文本就是探究元素之间的关系一而历时的方式研究文本则是审视叙事的演变方式。换个说法是,以共时方式解读文本即发掘文本中隐含的两两对立模式[即聚合结构】;而历时分析则研究构成叙事的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一【即组合结构】。

组合分析

一个组合段,就是一根链条,在组合分析中,文本被作为构成某种叙事的一组相关事件来探究。

普罗普的功能说

最初状况 介绍家人或英雄

离家1家人离家

禁令I对英雄设禁

违禁1英雄违反禁令

侦察I恶棍试图展开侦察

传递I恶棍接获关干受害者的信息

诡计I恶棍试图欺骗受害者

同谋1受害者受骗,无意中帮助敌人

恶行1恶棍伤害了某个家人

需要1 某个家人缺少某物或需要某物

调停I不幸公之于众,英雄被派遣

反击1找寻者(seeker)同意反击

出发I英雄离家

捐赠者的第一个功能I英雄被考验,接受神奇的代理人或帮助

英雄的反应I英雄对将来的捐赠者的行为做出反应

接受神奇的代理人I英雄请求利用神奇的代理人

空间转移I英雄找到搜寻目标

战斗1英雄与恶棍直接战斗

蒙受污名1英雄蒙受污名

胜利I恶棍被打败

清除I最初的不幸或匮乏被清除

归来I英雄归来

追逐I追击:英雄被追逐

营救1被追逐的英堆获救

未被认出的到来1未被认出的英雄回家或到另一国家

无理要求I假英雄提出无理要求

艰难的任务I向英雄分派艰难的任务

完成I任务完成

认出I英雄被认出

揭露1假英雄或恶棍被揭露

变相I英雄面貌一新

惩罚I恶棍得到惩罚

婚礼I英雄完婚,登上王位

普罗普的剧情中有7种人物

1、恶棍I与英雄搏斗

2、捐赠者I给英雄以神奇的代理人

3、帮手I协助英雄解决难题,等等

4、公主I找寻对象

国王I分派艰难的任务

5、派遣者1派遣英雄执行使命

6、英雄1找寻某物,或与恶棍作战

7、假英雄I自称英雄,却被揭穿

聚合分析

聚合分析就是在文本中找出隐含的两两对立模式,种对立模式深藏在文本之中,需揭示方能知其意义。对文本的组合分析揭示的是文本的显性意义一而对文本的聚合分析揭示的则是文本的隐性意义。文本的显性结构就是文本中所发生的事件,而隐性结构则是文本所包含的内容。也就是说,当我们进行聚合分析时,我们并不在意人物的所作所为,而是

关心人物的用意。

互文性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②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术语。在本书中,它指的是运用于(有意或无意)来自其他先前所创造素材文本的文本。俄罗斯符号学家米哈伊尔-巴赫金(Mikhail Bakhtin)①提出,语言是对话性的。他认为,当我们说话时,所说的内容不仅联着以前说过的话,而且还联系着将来要说的话。

隐喻与转喻

隐喻( 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是传达意义的两种重要方式。隐喻是通过类比指出两件事物之间的关系。转喻是以联想为基础的关系,用来暗示人们思维的符码,使人们能够做出适当的关联。转喻的通常形式是提喻(synecdoche),即以局部来指代整体或以整阵来代表局部。就转喻而言,显然人们的头脑中已经存有符码一一这是高度复杂的联想模式,正因如此,人们才得以正确地理解转喻式交流。

符码

符码是极为复杂的联想模式,需要人们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中通过菇亏天学习而获得。人脑中的符码或者说“秘密结构”影响了个体对于媒介和生活方式中符号与象征的阐释与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即符码化系统(Codification systems) 1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但经常是不易察觉的)作用。在本质上,人的社会化和受教育就是被传授一些符码,而大部分符码与个体所特有的社会阶级、地理位置以及种族等等都存在关系。

符码的特性:一贯性、隐含性、清晰性、具体性、连续性以及包容性等等。

符码的显现:人格(在心理学中)、社会角色(在社会心理学中)、制度(在社会科学中)、意识形态(在政治科学中)、仪式(在人类学中)。

问题:符码的创造、符码的修改、冲突性符码、反符码、符码与规则。

大众文化中的符码:间谍小说、侦探小说、西部片、科幻历险记、流行音乐、科幻杂志、广告、情景喜剧等等。

仪式:进餐时间、酒吧中饮用、送礼、约会、看电视、超市购物、电梯中的行为、体育比赛、做爱、穿衣等等。

电视媒介符号学

能指(镜头]一定义——所指(意义)

特写,脸部,亲密

中景,大半身,个人关系

远景,背景与演员,环境、范围、距离

全景,整个人物,社会关系

能指——定义——所指

仰拍I摄像机从下往上拍1权力、威严

俯拍I摄像机由上往下拍1渺小、微弱

推进1摄像机向前推进1注意、集中

淡人1影像渐显于荧幕1开始

淡出1影像渐消失于荧幕1结束

切1从影像跳接另一影像1同时、兴奋

划像1影像从荧幕上消掉1强行中止

对符号学分析的若干批评

送就是符号学分析最遭人非议的弱点,它关注文本中要素的关系与意义的产生,却忽略了作品本身的品质。也就是说,符号学并不真正关切艺术;相反,它注重意义与认知模式(modes of cognition) C即为了解文本所需要的符码)。

电视符号学分析要点一览

1 -隔离并分析你的文本中的重要符号

(1 )有哪些重要的能指,表达什么意义?

(2)赋予这些符号意义的是什么样的体系?

(3)可以找到哪些符码?

(4)涉及哪些意识形态的和社会学的问题?

2.文本的聚合结构是什么?

(1)文本的核心矛盾是什么?

(2)哪些二元对立可以适用于相应范畴?

(3)这些对立具有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的涵义吗?

3.文本的组合结构是什么?

(1)普罗普的哪些功能可以应用在文本中?

(2)各元素的排列次序是如何影响意义的?

(3)文本构成有没有程式化的层面?

4 ~电视媒介是如何影响文本的?

(1)使用哪种镜头、摄像机角度与剪辑技术?

(2)灯光照明、颜色、音乐与音效如何赋予符号意义?

5.有哪些理论可以加以应用?

(I)有哪些符号学理论可以运用于电视?

(2)有哪些理论可以运用干符号学分析?

第2章:马克思主义分析

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构成我们思想的基础或“决定要素”一一尽管我们的思想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上面引文的大意是,在事物无规则的表面之下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在运作,任何事物最终都受到社会经济制度的塑造。也就是说,社会经济制度以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观念,这些观念帮助人们安排事物及建立制度等等。

1、我们要分析的媒介所处的社会,以什么样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安排为特征?

2、谁拥有、控制和运作媒介?

3、我们所要分析的各种媒介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媒介所传递的各种通俗艺术形态,发挥什么功能?

4、媒介传播什么思想、价值观、观点、概念和信仰?媒介所忽略的思想价值观等等有哪些?为什么?

5、媒介所有制与控制模式如何影响撰稿人、艺术家,演员与其他创作人员?

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可能是最终决定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这是非常简单化的论点一一这种观点有时候称为”庸俗马克思主义”。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经济制度是动态的,是永远变动的{就像某些上层结构一样)而且这种变动也影响到了活生生的人,使之能够采取各种行动。

虚假意识与意识形态

我所说的意识形态是指逻辑体系完整、在社会上广为适用的社会政治信念。根据这种理论,统治阶级宣扬一种意识形态,为自己的地位辩护,让普通人很难认识到自己是被剥削、被牺牲的对象。这种支配情况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种是以政治修辞、新闻报道、广告与公共关系等进行公开的宣传,一种是由创意工作者与消费者经常不自觉地在日常文化活动中吸取资本主叉的价值观。

阶级冲突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基础就在于不问断的阶级冲突一一所谓不间断的阶级冲突,指的是直到共产主义社会建立时,阶级消矢,阶级冲突才会消失。通常说来,媒介或者掩饰阶级差别,或者为统治阶级辫护,以此避免阶级冲突,防止政治秩序变化。

异化

异化(alienation)一词表示隔阂与距离,它含有异族( alien)一词的意思,后者表示社会中的陌生入,与他人没有任何“抵押品\" (liens)的概念是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即资

本主义体系产生了异化。资本主义也许能够为大多数人生产商品和提供丰富的物质(尽管最终是牺牲他人),却必然会产生异化,而且各个阶级因为异化而苦恼,不管他们是否承认这一点都是如此。异化与意识存在着关系。处于异化状态中的入受“虚假意识”的折磨——也就是用意识形态的形式支配其思想的意识。不过除了这种虚假意识之外,异化可以说是无意识的,因为事实上人们并不承认自己是被异化的。人的工作本来是认同自我价值的中心,却与自己分割,最后竟成为一种破坏力量。工人将自己作为客体来体验,而不是主体,不是社会中积极主动的力量。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作能使人们异化,那么人们越是工作,他们就越被异化。为了找到逃避异化的方法(他们意识不到异化的情景,却能感受到其表现),他们进行消费,挥霍钱财,因此他们就更加辛苦地工作。

消费社会

资本主义制度所产生的异化具有自己的功能。于是这种经济制度所产生的焦虑与痛苦常常借着冲动的消费得以缓解。广告不仅仅是促销商品的工具,它还控制着日常生活,支配着社会关系。同时,广告引导入们自私,不关心他人。它同时又给人们强加了一种集体的品位。广告是大众媒介传递的大众艺术,是一种劝服的艺术形态,所以承担直接的和长期的任务。直接任务是销售商品,长期任务是维系阶级统治。

资产阶级的英雄

对于马克思主义者而言,资产阶级的英雄都是以伪装的形式来兜售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保持狂热的消费欲望,以发挥其维持现状的功能。

霸权

霸权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或者说是世上既定的、常识判断的现实情况,结果达到一个目的一一就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支配地位。千是,大众媒介所传播的内容不能仅仅看作意识形态的工具,即用某种观念来操纵和教化民众的工具。媒介不知不觉地成为霸权统治的工具,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一一它们塑造了人们对于自身与世界的观念,塑造了人们的世界观。因此,我们在运用霸权概念时,必须对所分析的媒介作品进行深入探究,不仅要考察其意识形态的内容,而且要探求其最基本的(也许更为隐蔽的)种族的、世界观的内容。

第3章:精神分析批评

潜意识

我们压抑了这类物质,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并不想意识到它们。它会令我们痛苦,或感到内疚。或产生其他不愉快的感情。因此,我们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建立了一道屏障,不让被压抑的物质穿越这道屏障。

性欲

弗洛伊德把“呈现在脑海中的性本能力量”称作力比多(libido)。这个词语应该从广义来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性关系。乜就是说,力比多指我们所获得的各种感官上的愉悦与满足。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经历四个阶段:口腔期(the oral)、肛门期( the anal)、阴茎期(the phallic)和生殖器期( the genital)。

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理论认为,小男孩渴望与母亲发生性关系,希望取代父亲的位置,独占母亲的感情。但是他们害怕父亲报复的心理导致他们否认对母亲的爱恋,认同父亲的雄性角色,让自己的爱流向家庭之外,将自己的兴趣指向其他女性。

而小女孩则情况不同。她们不必害怕阉割(一些理论家认为,女孩相信自己已经失去了阳具),因此没有男孩那么快消除她们的俄狄浦斯欲望。但女孩却害怕失去双亲的爱,因此只有重新认同其母亲,并逐渐将自己转向父亲以外的其他男性,以此作为保留孩子身份的手段(和她们间接失去的阳具)。

本我、自我和超我

我们可以说,本我构成内心的欲望,自我形成个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功能,超我形成心灵的道德戒律与理想期望。根据结构性假设的观点,精神从本质上来说,处干永恒的斗争之中,本我与超我一直都在交战。在交战中,自我想要调节二者(寻找快乐的欲望与遭受惩罚的恐惧、冲动与良心)的冲突,因而倍感煎熬。我们可以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来理解文本。在某些文本中,角色可以基本上视为本我形象,或自我形象或超我形象。

象征

象征指的是有代表性的事物,其中有许多是隐秘的,或至少是不明显的。象征可以代表某个机构、某种思维模式、某类观念或某种愿望一一它可以表征任何事物。~于是,按照这一理论,我们借着象征掩盖了潜意识的性欲与攻击欲望,使自己免于受到超我的负疚感的约束。象征也分为3种:传统的、偶然的与全球性的。传统的象征指通过学习,我们所明白的代表事物的语言。与之相对的是偶尔的象征,它是个别的、私人的,与个人的人生经历有关。最后,全球性的象征植根于全人类的经验。许多全球性的象征都与我们的身

体、大自然的历程有关。

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是对本能的自我控制,是化解焦虑的方法。

下面列出几种比较重要的防御机制,简要描述如下:

情感矛盾(ambivalence) :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物同时产生爱恨夹杂的感情。有时候这些感情急剧交替,以满足矛盾愿望的期盼。

逃避(avoidance):拒绝面对令人烦恼的对象,因为这些对象与意识的性欲或攻击冲动相关。

否认或否定(denial or disavowal):从意识中隔离或沉溻于一厢情愿的幻想中,拒绝接受产生焦虑的现实状况。

执著(fixation):一般而言,由干曾经的创痛经历而引起对某物的执迷或过度依恋。

认同( identification);在思想或行为上要“像”某人或某物一样欲望。

投射(projection):试图否认某种负面或敌视的感情,而将感情转向另外一个人。因此,一个人限甲,会将仇恨投射到乙,认为乙就是应该恨的人。

理性化(rationalization);对无意识或非理性决定而产生的行为给予逻辑的推理或借口。

反向(reaction formation):两种对立态度并存,问题产生时,就会产生反向态度。因此,某种态度被压制,进入潜意识中,并没有消失,却强烈采取另一种态度(其对立相反的态度)。

回归(regressions:当面对产生压力或焦虑情景时,回到人生成长过程的早期阶段。

/压抑(repression) :潜意识的本能愿望、回忆、欲望等等受意识的排斥禁止。这被视为最基本的防御机制。

抑制(suppression) :下决心把令人痛苦的某事物排斥在心灵与意识之外。这是第二个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因为抑制是主动的,被抑制的事物很容易被意识唤起,与被压抑的事物相反,后者很难被唤醒到意识的层面)。

梦境

很多媒介内容与梦境有相似之处一一分析媒介作品时,我们必须寻找扭曲与伪装之处,必须关注潜意识与检查制度,必须把发现的媒介内容与做梦者的个人历史加以联系,这就同时涉及到做梦者的经历与社会情况。而且,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创作者的心理与解析者的心理影响,所以情况就变得相当复杂。

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Carl ] ung

原始意向

荣格认为,原始意向(archetype)①是在梦境、神话、宗教和艺术作品中发现的普遍性主题。原始意向独立于个体的个人无意识而存在。它们与过往的历史相关联,荣格推论道,在所有人中间存在一种所谓的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

在荣格学派思想中,阿尼玛(anima)代表所有男性身上发现的女性倾向,而阿尼姆斯(animus)②代表所有女性身上发现的男性倾向。

第4章:社会学分析

基本概念

异化

异化(alienation)字面意思是‘‘没有关联\" (no ties),指一种疏远、隔离的感觉。被异化的人感觉自己是一个‘‘陌生人”(异族),与社舍或社会团体毫无关联。在很多情况下,疏离感通常与以组织形式出现/的科层制密切相关。

失范

失范(anomie),一词源自于希腊字‘‘nomos\",即规范(norms)的意思。拒绝接受社会规范的人称之为失范者(anomic)。

科层制

科层制(bureaucracy)是或多或少的匿名者的集合体。它们按照定规惯例来运营组织,通常有权力等级,处理问题时不具人情味,并充斥官样文章。

阶级(社会经济学意义上的)

阶级是有共同性的一群人。当被用在社会学的语境之中的,阶级常指的是在社会经济学意义上的含义,表示一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所的阶级层次或位置。

偏离

偏离指的是不同干典型或传统的行为模式(迥异于正常的行为模式)。

精英

精英(elites)指出是社会金字塔上层的入,即上层阶级与低端上层阶级人士,他们拥有权力、地位和财富,通常从事专业或主管的职务(与精英相对应的则是普通的男男女女)。

族裔性

族裔性(ethnicity)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中与各种其它团体有别的某种文化特性与传统。

功能主义

社会学家认为某物发挥了功能(functional),是指它对于所属实体的维系与稳定发挥了作用。同样的道理,如果某物具有不稳定的或破坏性的因素称为破坏性功能

(dysfunctional)。如果某物对于它所属的实本毫无影响则称为无功能(nonfunctional)。

\\功能分析方法的不同层面可以摘要如下:

功能性的:维系某组织、社会等的运作,

破坏性功能的:破坏某组织、社会等的平衡,

无功能的:不扮演角色;

显性功能:人们有意的、认可的;

潜性功能:人们无意的、不认可的;

功能替代:替代最初的制度、惯例。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 (lifestyle)一词包罗万象,包括一个人在服饰、车子、娱乐和文学等方面的品位。“方式”表示格调,“生活方式”一词描述一个人的生活格调。生活方式经常与社会经济的阶级相关,并且体现在个人的形象上。

边缘化

边缘化(marginalization)指带有(在某些情况下偏离的)有别于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与信仰的个人和群体被降为次等地位的过程。它可能被忽略,或被迫害,或二者兼而有之。

社会化

社会化是人们学会社会规则、角色与价值的过程。

地位

地位通常与角色相混淆。两者虽然相互关联,实际却有很大的不同。地位指某人在团体或组织中的位置,以及与该位置相称的权力。因此地位与个人的角色相关。

刻板成见

刻板成见(stereotype )、定义为:“一群人对另外一群人或一类人的共同印象。刻板成见可以是正面的(仁慈而敬业的家庭医生) ,也可以是负面的(不顾原则的政客)或者是兼而有之的(那位敬业的、大惊小怪的、老处女中学教师)。刻板成见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非常危险。它们向无数人提供了关千黑人、犹太入、法国入、医生、警察和女性等等的过于简单化的、有时甚至是恶毒的印象。

价值观

价值观指人们关于他们所相信的可欲和不可欲的以及善和恶的东西的态度,其范围涵盖广泛的社会现象,包括性、政治与教育等。人们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其行为。

使用与满足

我以上文讨论的人们利用大众媒介的原因作为小结:

(1)被愉悦。

(2)发现权威人物得意或失意。

(3)体验美丽。

(4)与他人(社群)分享体验。

(5)满足好奇心和消息灵通。

(6)认同神性和神意。

(7)找乐消遣。

(8)体验移情作用。

(9)内心无愧和有节制的情形下体验极端情绪。

(10)发现楷模。

(11)取得自性。

(12)了解世事。

(13)增强正义感。

(14)更加相信浪漫爱情。

(15)更加相信魔法、奇迹和超自然的事物。

(16)看到别人犯错误。

(17)看到世界井然有序。

(18)(想像地)参与历史。

(19)消除烦闷情绪。

(20)合法获得发泄性欲的渠道。

(21)既不受罚乜无冒险地探讨禁忌物。

(22)体验丑恶。

(23)肯定道德的、精神的与文化的价值观。

(24)看到恶人恶行。

使用与满足理论解读文本时,你必须判断哪种使用与满足是最重要的,哪种是次要的。而且,你应当能引用文本中的事件(电影、情景喜剧、肥皂剧、连环漫画书等等中的某些事件)作为使用与满足分析依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