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二国庆作业1

来源:一二三四网
语文国庆假期作业一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3分)

A.拂fó晓 憧chóng憬 泣幽咽yâ 鲜xiān有闻 屋舍shě .....B. 瓦砾lâ 赃zāng物 箱箧qiâ 肃穆mù 黄发垂髫táo .....C. 诣zhǐ太守 横hãng渡 诘jí问 歼jiān灭 荒谬miù .....D. 俨yǎn然 阻遏â 寒噤jìn 仄zâ歪 要塞sài .....2、下列词语的书写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杀戮 烦燥 闪烁 锐不可当 濯清莲 B、鞠恭 提防 狼藉 眼花瞭乱 响彻云霄 C、溃退 泻气 转弯抹角 月明风清 名符其实 D、纳粹 绥靖 富丽堂皇 精疲力竭 张皇失措 3.找出下列句子的修辞判断正确的一项( )(3分) (1)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一声一声像连珠炮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3)圆明园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4)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A .比喻 比喻 反问 夸张 B. 拟人 比喻 设问 反语 C.比喻 拟人 设问 夸张 D.拟人 比喻 反问 反语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进攻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难逃。 B.欢迎志愿军凯旋归来。

C.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左右的距离。

D.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的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1

5.下列作品、作家及内容搭配有误一项是( )(3分) A.《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世外桃源

B.《陋室铭》——刘禹锡———唐朝——高洁傲岸的情怀安贫乐道的志趣 C.《爱莲说》——周敦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D.《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德国——《巴黎圣母院》 6、古诗文默写(6分)

(1)《望岳》中作者将泰山的神奇秀丽之功归于大自然的名句是:

, 。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是 , 。

(2)《春望》中体现作者忧国思亲的句子是:

, 。 (3)《石壕吏》中表现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 , 。

(5)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句,你能想到《爱莲说》中

(6)请写出一句有关战争的古诗句: , 7.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2分)

坚忍是达到成功地阶梯。春蚕忍受着茧的束缚,把纷飞的梦想留给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蚌忍受着沙石的打磨,把晶莹的珍珠留给明天。

二、阅读(47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4题(15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2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8.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家。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文中哪一个词统领全篇 ,全文采用了 的写法。(4分)

9.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 斯是陋室_____ (2)惟吾德馨_____________ ..(3)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 ...10、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1、《陋室铭》处处紧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来写,最后画 龙点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2分)

12、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1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表达了主人的节操和情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为陋室写铭,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21题(13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3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5.本文的体裁是________,又称为_________,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1分) 16、画线部分被称为___________,它交待了______________、发电地点和___________等三个要点。其作用是:表明材料_______________,报道及时。(2分) 17、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导语部分,并说说导语概述了什么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各项对本文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导语和标题扣合得很紧密,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D.导语中的“百万大军”“冲破”“横渡”“均是”等词语有力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雄伟气势及辉煌战果。

19、第五句中“至发电时止”换成“现在”好不好,为什么?(2分)

20、第八句中的“此种情况”是指?(2分)

4

21、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但也可以适当的穿插一点议论。选文即从哪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8分)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22、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暮( )(2)戏( )(3)闻( )(4)善( ) 23、翻译句子:(2分) (1)盲臣安敢戏其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平公曰:“善哉!”一句中“善”字的含义和蕴含的深层意义分别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文中连用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29题。(11分)

母亲,我心中的灯

母亲活了一百零二岁,没有想到她离开我们以后,她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5

母亲小时候缠足,痛苦;没有让她上学,更痛苦。到了老年多次跟我们说,她没能拗过封建礼教,旧社会坑害的人太多了!

母亲没受过学堂教育,但对文化有一种天然的膜拜。她要我喜爱书,不许我们浪费纸张,看到带字的东西,她总要收起来。

母亲不识字,更不识外文,可是她总愿意陪我座功课。到了老年,她常常伏在桌前看我写字,看我写信,总想帮我一把,我在翻译普希金的诗,俄文书的封面是深蓝色的硬皮,上边印着黑色的普希金侧影,她以为我把书弄脏了,便不声不响地把书拿到盥洗间去擦拭,结果把书皮擦得一塌糊涂。

有一次,母亲吐露了大概在她心中积蓄了很久的一句话:“等我死了,你们在我心口上放一本书„„”我听了很不是滋味,可是小外孙立刻表示:“不行,太太,您看不懂,还是放本字典吧!”母亲脸上的皱纹似乎都笑了:“对,对,还是我重孙懂事,给我放本字典„„”

母亲发现我“翘尾巴”时马上敲打我。她让我写出“人贵有自知之明”几个字,然后自己一笔一画地用毛笔照样写在宣纸上。说:“给你留着!”那一年我五十岁。我还记得她当时对我说:“人要有自知之明。记住,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切不可骄傲自满„„记住:永远有比能干的人更能干的人。”

母亲做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有始有终。她说:答应人的事一定要完成,而且要尽量力争完成好。不能马马虎虎,更不能半途而废。

我想起她九十岁时我为她缝制衣裤的教训。为了庆祝她的寿辰,我亲自裁剪,为她老人家做了一套便服。那天,妈妈接过我缝制的衣服说:“一辈子都是我给你做衣服,没有想到,我九十岁能穿上儿子给我做的衣服„„”她满意地微笑。那天,我满怀幸福地睡了。

半夜醒来,我发现一条灯光从妈妈的门缝里泻出来。是妈妈没有睡?是妈妈忘记了熄灯?我下床走向门缝,往她的屋里观望。她正坐在床上,围着被,戴着老花镜,手中拿着我缝制的衣裤,在细细地观看。她慢慢地摸来一把小剪刀。她要干什么?我屏住呼吸。天哪!原来„„原来她用颤颤抖抖的手开始拆卸我为她特意缝制的新衣服。我的心顿时凉了!妈妈,这是您六十岁的儿子亲手给您缝制的新衣服呀!为什么不穿,反而拆

6

成片呢?

过了几天,我实在憋不住了,便问妈妈。妈妈盯着我的眼睛,过了半晌说:“你缝的不合格!线扎得不直、不匀,有些粗糙„„干活儿可不能这样!”她说衣裤都拆了,想背着我重缝,可是手不听使唤,缝不成了。妈妈看着自己那双枯手,叹了一口气。

妈妈劳动一生,无论干什么事,从不曾让人有些许挑剔。如今,她不能劳动了,可是对儿子的劳动成果,也绝不放松。

我心想:妈妈教给我的,岂止是不应该缝制不合格的衣服?

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的腰弯了,背驼了,身材变矮了,眼睛也昏花了。母亲好强,她年老时即使眼睛看不清,手发抖,也很少让别人帮助她修剪脚指甲,指甲都长进缠着的小脚心里去了,她自己常常把脚抠得血淋淋的。

每次我出差,特别是出国,母亲都情不由衷地说:“你回来也许就见不到我了„„”母亲把自己最担心的事,说出声来,是舍不得我离开她。其实她并不希望那会成为事实,她期盼的恰恰与此相反。这是母亲的牵挂,是母亲的依恋。

母亲病重时,我叫来救护车送她去医院。她躺在担架床上已经不能说话。我摸抚着她那苍白的头发、瘦削的脸庞,心中阵阵酸楚。母亲伸出枯槁的手,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指横放在自己的嘴里,用牙齿轻轻地咬动。我想,母亲也许想说些什么。我细细观察她的表情。她眯缝着眼睛,盯着我,只是微微地在笑。她已经不能说话了。这是母亲对我的最后的一次抚爱。

老人一生都是为了别人,为了自己的孩子。她把自己全部献了出来,自己没有保留任何东西。母亲去世以后,我根据她的遗愿,火化时在她胸口上放了一本字典。我后悔她在世时没有教她识字。现在不知道她在冥府读到字典的哪一页了。

我已年及耄耋,母亲的形象在我的记忆中越来越感明亮,她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永远为我照亮前进的路。

25、文章主体部分依次写了母亲哪三方面内容?(2分)

(1)____________→(2)__________→(3)母亲对我的牵挂、依恋和爱抚 26、文中说“母亲伸出枯槁的手,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指横放在她的嘴里,用牙齿轻轻咬动。我想,母亲也许想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说说母亲此时想对“我”说

7

些什么(3分)

27、请从下面两个细节中选择一个,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2分)

(1)我在翻译普希金的诗,俄文书的封面是深蓝色的硬皮,上边印着黑色的普希金侧影,她以为我把书弄脏了,便不声不响地把书拿到盥洗间去擦拭,结果把书皮擦得一塌糊涂。

(2)她年老时即使眼睛看不清,手发抖,也很少让别人帮助她修剪脚指甲,指甲都长进缠着的小脚心里去了,她自己常常把脚抠得血淋淋的。

28、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说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2分) 29、结尾说“她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永远为我照亮前进的路”,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母亲(或父亲)在某一方面对你的影响。(2分)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