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7略读课文教学的困惑

来源:一二三四网
2008年7月7日

略读课文教学的困惑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后记

叶宇琨老师曾告诉我们,略读课文要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懂“课前导读”,让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的目标。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文本对话,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找答案。最后,全班交流,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老师不重复;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要带领学生们共同探讨。

看似简单的“三部曲”,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容易。一般情况下,略读课文都是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是远远不够的。既要注重人文性,又要实现工具性,二者要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完美整合确实不容易。

我在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一课时,就明显感觉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不平衡。我初读课文时就发现该课中难理解的词语特别多,例如:分外妖娆、狰狞、杯水车薪、始料不及等,这些词语对理解课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起初,我想把这些难理解的词语单独抽出来布置学生回家查字典,先从字面上理解词语意思。以前也试过这种方法,可到了正式讲课要理解词语时,学生就只会拿着从各类词典上抄来的答案照念,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词意?能否将其运用到习作中?这些都是未知数。

鉴于之前的做法不甚妥当,我便尝试改进,决定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讲解词语意思,尝试让学生学会使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猜测词意。可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时间会大大流失,一节课下来,学生也只是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理解了几个词语的意思,而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情感的升华并不到位。这样一来,一篇略读课文就要分成一个半课时甚至两个课时。 这就有悖于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了。

2008年7月7日

以上是强调工具性而不能顾及人文性的做法。若要强调人文性,我在实践中也发现了问题:学生只是一味套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一些精神、品质、道理等。比如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当我问及“建设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坚强不屈”。此外,就再也找不出词语来谈感受、谈体会了。更让我觉得纳闷的是考试时的基础题往往就会考到略读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如果老师不讲,学生全然不知这些词语是从哪出来的。

为了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平衡人文性和工具性,我还尝试过在学习课文前让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字或一个词。可我发现学生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下提出的问题都是很简单的,要么是课文注释中有答案,要么是前后文有答案,要么是常识性问题(比如“拉萨在哪里”),要么是自己早已理解的词语仍要提出来给其他同学做答。真正能提问题、会提问题的学生屈指可数。

种种尝试都让我感受到略读课教学的难度不亚于精读课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使人文性和工具性达到平衡状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