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苏教版⼩学⼆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的初步认识》是⼆年级上册课本第23、24页的内容。这节课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年龄较⼩,加上⽣活经验不⾜,在教学过程中,不容易把⾓的概念讲清,尤其是“⾓的⼤⼩与两边⽆关”这⼀教学难点,学⽣更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备课时精⼼设计每⼀教学环节,尽可能让学⽣⾃⼰动⼿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兴趣来调动学⽣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我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以下⼏个⽅⾯: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数学知识来源于⽣活,⼜应⽤于⽣活。在课的⼀开始,从学⽣熟悉的校园⽣活情景引出⾓,并通过观察实物抽象出所学的⾓,使学⽣经历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激发学⽣探索数学的兴趣。
⼆、引导探究,形成表象
1、让学⽣找⼀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有⾓。在找⾓的过程中,让学⽣初步体验到“⾓”这⼀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边,培养学⽣从数学的⾓度去观察和解释⽣活。
2、学⽣依据对⾓的各部分的认识,⾃由选择材料做⾓,在相互交流中发现⾓有⼤有⼩,从⽽探究⾓的⼤⼩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的动⼿操作能⼒,同时调动了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发挥想象,形成表象。这节课的练习是我精⼼设计和安排的。教材上练习⼋的习题穿插在整堂课中,避免了集中练习给学⽣造成的疲劳感,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学⽣利⽤⾓来创作画,讲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体,丰富了学⽣对⾓的认识,同时也使学⽣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的⿎舞,可谓⼀举多得。
4、注重学⽣的实践操作活动。“⾓的初步认识”直观性、操作性⽐较强。我设计了找⼀找、做⼀做、画⼀画等活动,调动学⽣的多种感官,让学⽣充分活动起来,在⾃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了⾓的表象,丰富了对⾓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亲⾝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基本理念。
5、给学⽣创设⾃由度较⼤的学习空间与时间。教学中让学⽣经历知识的发⽣、发展过程,尤其是做⾓的环节,为学⽣提供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学⽣依据对⾓的各部分的认识,⾃由选择材料做⾓,在互相交流中发现⾓是有⼤有⼩的,进⽽探究⾓的⼤⼩和什么因素有关,并能充分体现学⽣的⾃主参与。 三、本课的不⾜之处 1、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2、教师语⾔单调,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的学习兴趣。
【篇⼆】苏教版⼩学⼆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平⾯图形》这节课教学是在学⽣已经初步认识了长⽅体、正⽅体、圆柱体和球等⽴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对于⼀年级学⽣,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基于学⽣在学习以前,已经对这些⽴体图形有了初步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的实际⽣活出发,让学⽣通过观察图形,动⼿摸⼀摸使学⽣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对图形的认识。
这节课的教学⽬的,主要是通过让学⽣观察⽣活中的实物、动⼿分类、⼩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操作和交流的能⼒,提⾼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活的联系。因此,在设计情境导⼊部分,我通过让学⽣认识、观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了分类。另外我引导学⽣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体、长⽅体的名称,从现实的⽣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量实物素材,例如:粉笔盒、乒乓球、魔⽅、茶叶筒、积⽊块等实物,使学⽣感受到了⽣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让学⽣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活”。通过⼩组合作、动⼿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体的名称。符合学⽣的认知规律。
对于每⼀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球、圆柱、正⽅体、长⽅体的表象。通过,列举⽣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从作业反馈情况看,⼤多数学⽣都能正确分辨出各个图形,但也有少数学⽣会因为图形不是正⾯摆放⽽判断错误,⽐如会把倾斜的长⽅形看成
平⾏四边形,⽽把四边长短较接近的平⾏四边形看成其他图形等,还有些会认为球体可以印画出圆形等,总之,在认识图形上,应该让孩⼦更多的找出⽣活中的这些图形,并通过摸⼀摸、印印、画⼀画等活动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篇三】苏教版⼩学⼆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乘法》是⼆数上册第⼀单元的内容,教学时间4课时。
本单元的核⼼内容,是引导学⽣认识、理解、掌握求⼏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乘法计算。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熟练掌握⼏个⼏的表达⽅法。
⼆年级学⽣在平时的⽣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个⼏的现象,但很少⽤⼏个⼏来进⾏描述;⽽在课堂教学中,是⾸次认识⼏个⼏这种表达⽅式。
根据⼆年级学⽣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等多种⽅式。 (1)看图。
让学⽣观察教材上的主题图,引导学⽣概括:⼩兔每2只⼀组,每组就是1个2只,两组就是2个2只,三组就是3个2只 (2)操作。
让学⽣⽤⼩棒摆⼀摆,并说⼀说:每⼏根⼩棒⼀组,⼀共有⼏组,也就是⼏个⼏根⼩棒? (3)画⼀画。
每5个圆圈⼀组,画3组,就是⼏个⼏;你能⽤三⾓形画出2个4吗? (4)游戏。
根据⽼师拍⼿的次数,说说看,⽼师⼀共拍了⼏个⼏下? 同桌同学⼀起玩拍⼿游戏。
让学⽣运⽤⼿、眼、⽿、⼝、脑,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听、说多种⽅式从不同的⾓度去感知,在⽐较中进⼀步理解⼏个⼏的实际含义,在鲜活的具体情景中初步建⽴起⼏个⼏的`表象。 ⼆、在现实问题中引⼊乘法。
通过教材第⼆个例题⼀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然引出乘法,让学⽣了解乘法产⽣的背景。 有关乘法各部分名称、读写⽅法等数学常识,通过让学⽣看书⾃学和集体交流来教学。
本环节的重点是沟通乘法算式意义与⼏个⼏之间的联系,尽管没有明说:⼀个乘数是相同的加数,另⼀个乘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但要引导学⽣思考并⼝述乘法算式的含义。如。
四乘⼆就表⽰4个2,为什么其中⼀个乘数是4呢?因为加数2有4个;为什么另⼀个乘数是2呢?因为相同的加数是2。 从⽽使学⽣对乘法的意义逐步由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 三、引导学⽣认识到学习乘法计算的价值,培养学⽣应⽤意识。
通过加法和乘法算式的对⽐,在强烈反差中,使学⽣认识到求⼏个⼏⽤乘法算式表达⽐较简便,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例如:请学⽣列式计算9个2的和,看谁写得快。 四、加强对⽐,避免加法运算的负⾯⼲扰。
刚刚接触乘法计算时,学⽣容易把加法和乘法混淆。
例如把2个5相加,写成55;把5和4相加写成45;把2乘3的积算成5。
这样的错误是很正常的,在课堂上要有意识第通过⼀些对⽐练习,让孩⼦尽快弄清⼆者之间的区别。 五、抽象过程循序渐进。
由于⼆年级学⽣是初次接触乘法,认识⼏个⼏,接受新知有个过程。
在教学中,必须通过不同的情境,⼤量的实例,帮助学⽣积累⾜够形象感知,才能让学⽣领悟到这些不同实例的相似之处,从⽽在脑中建⽴起乘法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