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疯癫:文化的反叛和文化的拯救——20世纪中期美国小说中的青年形象

来源:一二三四网
第14卷 第5期 2012伍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OI:10.3863/j.issn.1674—5094.2012.05.017 V01.14 No.5 Sep. 2012 9月 文章编号:1674—5094(2012)05—0088—05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疯癫:文化的反叛和文化的拯救 ——2O世纪中期美国小说中的青年形象 蒋天平 (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20世纪50、60年代美国青年经历了“沉默一代”和“反叛时代”,他们追求自我、本能体验和社会反叛,疯癫构 成三者间的共同特性,但各群落所负载的“疯癫”有不同内涵。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分析神经症人群、垮掉一代和 嬉泼斯特等三类青年群体,厘清三者在表征、价值观念和命运之间的联系和衍变,同时挖掘他们疯癫背后的文化内涵 及差异,并发现疯癫概念的内在演化过程。 关键词:疯癫;自我;垮掉一代;嬉泼斯特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1.1719.C.20120831.0912.003.html 蒋天平.疯癫:文化的反叛和文化的拯救——20世纪中期美国小说中的青年形象[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88—92. 战后20年美国经历了两个极端的理性沉默年 代和骚动的反叛年代,这两个年代中的青年们在当 时政治、文化和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作者们抓 当作一件标有市场价格的商品来加以推销,病态地需 要温情、安慰和奉承。他们的价值观极易受到腐 蚀。”…理性以及商业广告的发展促人趋同,造成大众 化人格或社会人格:不生是非、不求创新、缺乏思想、 安守本分。另一小群人寻求和保持自我,不顺从、不 住时代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塑造出三类形象:追求自 我、追求本能体验、极端反叛社会。他们的成长经历 和精神相继相承,与主流社会文化保持距离、个性怪 异等成为共同特性,疯癫是那个时代少数与众不同 的青年们的文化符码。 依赖权威而被主流文化视为疯癫,塞林格、霍顿、西 摩、弗兰妮和保林等都成为文化误读下的牺牲品。弗 洛姆在讨论“自我”时认为,社会人格是社会大多数人 对社会结构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适应 。 1 真自我的青年 20世纪50年代的著作《孤独的人群》描绘了从 自律自励变成顺从社会的社会性格建构过程,其中也 涌现出不顺从社会或追求真自我的少数群体,他们的 出现影响到后20年的“垮掉一代”和“嬉皮士运动”。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美国工业社会将人变成了组织 资本主义的社会人格为非创发性人格,顺从性、机械 性,依赖权威生活,缺失“自我”成为“大众”。莫丽 (《逮香蕉鱼的日子》)和她的母亲代表了大部分庸俗 中产阶级,她们具有实在主义人格,被工业时代以物 欲为本质的无名权威控制,注重金钱的交换价值,追 求世俗权力和物质欲望。思想贫乏,无法理解个体精 神上的追求和意义,用“精神病”来称呼那些具有创发 性人格者,后者通过自身心智和情感力量去思考、感 知世界,想象充满鸭子、木乃伊、印第安人文明等形象 的不同文化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他们被莫丽等主 流人格视为疯癫。 人,具有威廉・H・怀特的“组织人”、埃里克・弗洛 姆的“市场型人格”、卡伦・霍纳的“当代精神病态性 格”的特征:“迫切希望与他人和谐相处,甚至需要根 据庞大组织机构的要求来组织其私生活,力图把自己 收稿日期:2012—04~12 网络出版时间:2012—08~31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战后美国文学和文化中的男性气质研究》(09YBB345),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资 本主义现代性下的非理性体验——战后二十年美国小说中的疯癫研究》(11B109),南华大学社科基金项目《冲圣的疾 病——二十世纪中期美国文学中的疯癫》(2010XSJ04)。 作者简介:蒋天平(1972一),男(汉),湖南衡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第5期 蒋天平: 疯癫:文化的反叛和文化的拯救—— 0世纪中期美国小说中的青年形象 89 西摩的疯癫是因为强烈的自发性能力,沉浸于自 身的玄幻世界,偏执地以爱来改造他人和世界,现实 与理想冲突的根本在于对自我的理解,改造世界失败 之后,死亡成了唯一的出路。他的妹妹弗兰妮用不同 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她区别真、假“自我”,讨厌虚 伪、做作、吹嘘、自我中心的人和虚假自我。虚假自我 源于迷惑或轻信权威,以“他我”当作“自我”,顺从社 会和无名的权威。她借助俄罗斯的宗教力量来平和 内心痛苦,排斥大众化的非自我而实现真自我。丧失 自我成为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所遭遇的最大异化, 在《看电影的人》中比尔・保林称为“异化”为“日常 性”,日常性让98%的美国人“陷入习俗而随波逐流、 满足于现状,对自身的存在视而不见” J。探索的本 质就是打破H常性,实现真自我,保林与南方传统和 因循守旧的习俗格格不入,造成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看电影、与秘书谈恋爱都无法解决他的问题,最终妻 子之爱与宗教信仰平静了自我和社会的冲突,放弃了 痛苦的自省,内心挣扎得以平静是保林从非理性王国 回到理性王国的结果。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类疯癫不 可避免,因为在技术社会中理陛与权力结合构成官僚 技术,规训个体的欲望和行为造成异化。权力以知识 的名义确定社会规范,宣布“异端”,并将之从社会中 驱除出去,关人精神病院或监狱。塞林格和沃克・帕 西笔下独具个性的主人公最终或成为归顺的肉体,或 被关押,真实人格往往被消磨掉,疯癫即是“真”自我 被“假”自我的社会排挤和打压的结果。 2体验的垮掉一代 5O年代过度理性化导致社会患上集体崩溃症, 思想僵化、封闭,缺乏个性和激情,没有勇气发出异 声。守财奴、工作狂是理性发展到极端的产物,纯粹 的理性导致《酒神的伴侣》中彭修斯般被毁灭的结 局。罗素认为“没有这种巴库斯的成分,生活便会 没有趣味;有了巴库斯的成分,生活便是危险的。审 慎对热情的冲突是一场贯穿着全部历史的冲 突” 4],理性和非理性都是生命中的必然要素。 理性催化非理性,促成了“真”自我的神经症人 群向垮掉一代的衍变:个性鲜明、古怪、偏执,追求绝 对自由、本能体验和情感宣泄,聚众狂欢、纵酒、吸毒、 性爱、高速驾驶;反对权威、主流文化和传统道德,自 我堕落为社会边缘人和局外人;期望借助东方的禅宗 佛学抵抗主流文化,回归超验主义文化,《嚎叫》、《在 路上》和《赤裸的午餐》成为该群青年的宝典。金斯 堡在《嚎叫》描述“垮掉一代”说:“我看见我这一代的 精英被疯狂毁灭……。”_5。‘‘疯癫”是社会体制理性和 个体非理性的本能体验冲突的结果。诗人在后来的 诗篇《卡迪什》、《美国》中强烈抗议美国的政治、经 济、军事体制,认为社会中“反叛、神经病症以及癫狂 都是神志清醒的表现形式” 。 ,适应、顺从和神智正常 是极端的病态。凯鲁亚克推崇非理性激情,反对过分 理陛的沉默,其本质就是狄奥尼索斯精神和尼采的超 人精神。狄奥尼索斯精神就是狂欢与暴力,借原始本 能打破一切界限和禁忌,瓦解传统道德,追求人与人、 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用非理j生的方式摧毁过度理 性带来的异化。狄奥尼索斯成为理性世界的“解放 者”,帮助理性者发泄被压抑的情绪,在不幸和哀痛中 享受生活的美。在非理性以及反传统上,酒神精神迎 合了“垮掉”运动和嬉皮士运动的宗旨;在精神上,垮 掉运动秉承狄奥尼索斯精神在本能的驱使下抛弃理 性、追求至福极乐体验;在仪式上,垮掉一代运动又继 承了狂欢、迷狂、平民化等特色,用“堕落”的方式追求 精神意义上的直率和坦诚。 凯鲁亚克推崇“垮掉一代”,将狄安塑造成耀 眼、神圣的形象:来自西部的拓荒者,激情、悲剧的普 罗米修斯,时代的先知、酒神的化身、“超人” j。他 最大的特色就是摆脱社会强加的角色和期望,逃避 家庭和社会责任,以陌生人的身份与他人和社会相 处,成为东部理性社会眼中的“疯子”、“恶魔”、“怪 人”。直觉主义、非理性激情和反传统道德共同构 成他的“疯癫”内涵。狄安执着、激情,以感性直觉 了解世界,“我直觉故我在”,本能、盲动、机械、忘乎 所以,上路穿梭于美国东西海岸,这种本能的享乐主 义是冲击理性的激情,激情又演变成疯狂。桑塔格 曾指出,人们倾向于将精神错乱“看作是一个情感 大起大伏的人,狂热而不计后果,是一个太过敏感以 致不能承受这个粗俗而平凡的世界的充满恐惧的 人”_8]。狂热和激情正是50年代理性美国所缺乏 的。在消费主义文化和后工业时代,美国人安分守 己、谨小慎微,思想贫乏、漠不关心、不求进取,背离 了美国求思求变的传统精神,“变化是美国历史上 一个永恒的主题”_9]。因此在沉默和守旧的现世美 国社会,垮掉一代试图恢复美国的传统,乐观地面对 压抑、难如人意的生存处境,成为美国的一代新人。 尼采的超人理论也极大地影响着狄安,他认为理性 主义注重理性而忽视感性,造成片面的、畸形的、不 9O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编辑部网址.,WWW.swpuxb.corn 完善的、虚伪的个体;理性道德束缚个人的潜能和创 造力,扼杀人性,“传统的善恶观念束缚了人的发 展” l ,只会制造群畜和贱民;强者具有恶行和极强 的创造力,强烈地反对他人和社会的强迫,强者即恶 者,“恶就是强硬、痛楚、强制”…』。狄安蔑视传统道 德,抛弃社会强加的角色期望和道德责任,保持个性 和独特性。在作者眼里,狄安就是生活的强者,他的 的精神疾病现象 。他们的哲学思想来自黑人,所 以被称为“白种黑人”(the white negro)。黑人自出生 就面临危险,缺乏安全保障,生命即战争,暴力是生存 的第一守则。在一个极权社会,美国人民和社会被暴 力控制,嬉泼斯特的暴力将以暴制暴,抵御外在权力 的压迫,保持自身的内在本性和对现实的独立看法, 其英勇和意义堪比肯尼迪、卡斯特罗、“垮掉一代”等 时代英雄。然而作为存在主义者他们又抛弃了人的 本质主义和善恶等终极价值观,缺乏组织、纪律性和 疯癫就是非理性生活方式的代称。 狄奥尼索斯精神是悲剧性的体验,狄安也面临 着类似的悲剧命运。“他(基督)的疯狂其实便是智 慧,只是生活在尘世中的非理性的人不能认出它来; 行动的纲领,凭感性冲动行事,也只是新左派们眼里 的“虚无主义者”,无法成为革命者。 不同作家对嬉泼斯特的态度各异。金斯堡、凯 ‘被钉上十字架的耶稣……曾经是尘世中的丑闻, 世俗眼光中的无知和疯狂’如今尘世已经接受了基 督教,社会并按照基督教的秩序建立起来。‘基督 也成了人们智慧的顶点’。”¨l J2 如作者有意识地 将狄安的疯狂描述成一种超前的对现时反抗的智 慧,他的疯狂以及他的悲剧都是因为他的观念和思 想不合时宜,他的意义将彰明显著,成为传播救世福 音、代人受过的“基督”。 鲁亚克和梅勒肯定和推崇反文化运动,认为他们是 反抗极权社会的主力。现实主义作家出于对社会道 德的忧虑,将之视为享乐主义,违背了清教主义和新 教伦理精神,造成社会道德的堕落和犯罪率的增加, 青年问题变成了社会道德问题。现实主义作品《奇 境》以严肃的笔调描述了以谢莉、诺埃尔、蒙克等嬉 泼斯特们的生活方式:群居、性滥交、吸毒、精神变 态、疾病,偏执地仇恨中产阶级父母。丹尼尔・贝尔 认为“反文化运动”延伸了50年代享乐运动,追求 各种本能的欲望和物质欲望,性关系、裸体狂、性变 3反叛的嬉泼斯特 60年代美国进入一个激进反叛的时代,全国出 现了嬉皮士运动,其文化被称为迷幻文化、反文化,即 态、吸毒和摇滚乐是其欲望外显¨ I前言7 ,反文化运 动就是一场“假文化”(Counterfeit Culture)运动。 “反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传统美国生活方式”。该文 化认为资产阶级贪婪成性,注重金钱和物质,压制生 命欲望而道貌岸然;生活方式千篇一律,缺乏个性。 4反叛、堕落、批判 以上三类青年群体的共同点之一是保持个性、 反叛体制和权威。权威常被具象化为女性、父亲、教 师和警察,成为被攻击的目标,《飞越疯人院》即将 切德大护士描绘为权力的化身。此外女性亦成为传 统、保守、无知和迷失自我的他者,依然延续着阉割 因此嬉皮士运动实质上延续并强化了“垮掉一代”的 生活方式、气质以及反叛精神,追求奇装异服、群居、 性、毒品等,被诺曼・梅勒称为嬉泼斯特①。两者观 念和行为相似,但后者含义更深、更广,暴力是其最主 要的特征。嬉泼斯特信奉存在主义,吸毒、爵士乐、叛 逆,是哲学上(psychopath)而非病理学的精神病患者 (psychotic)。因为他们能区别现实与幻想,有意识、 有目的,迷幻只是一时的体验,也不具有其他夸张性 男性的职责和功能。《在路上》中狄安的妻子玛丽 卢、卡米尔和其他女性扼杀了他的生命激情,尤其玛 丽卢导致狄安的命运从盛转衰。狄安的反叛须首先 ④文楚安注:“hipster”是二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新词,同“hippy”(嬉皮)有关,但含义更深、更广泛,指社会群体中某一类型的人:信奉存在 主义,或吸毒,迷恋爵士乐,与传统道德观格格不入。诺曼・梅勒称这类人为“白种黑人”(硼1ite Negroes)。“嬉普士”是60年代“嬉皮士”的先驱。 金斯伯格写这首诗时是50年代中期,“垮掉一代”伙伴可以被认为就是“嬉普士”。引自(美)金斯伯格《嚎叫:金斯伯格诗选》,前引书,第4o页。 但是笔者发现,根据朗文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The RandomHouseDictionary oftheEnglish Language(the second Edition,Unabridged)解释,认为hip— pie或hippy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末的主流文化反叛者(也有认为是60年代到70年代之间的反叛者,例如《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而hipster指的 是5O年代末期的反叛者(见该辞典第905-906页)。但不管怎样,hipster是介于beatnik与hippie之间的反文化群体。评论界关于嬉皮士和嬉普 士常常互用,很少做区分,本论文也将嬉皮士等同于嬉普士而不做区分,都称为嬉皮士。同时,本文也将histper大致看成hiPPie,但在使用上保持 hipster嬉泼斯特的用法。 第5期 蒋天平: 疯癫:文化的反叛和文化的拯救——_20世纪中期美国小说中的青年形象 91 从背弃妻子和朋友开始,远离她们才能实现自我,这 也是狄安多次婚姻的原因之一。狄安被作者赞誉为 天使和耶稣,女性被贬斥为扼杀基督的刽子手。萨 尔的姑妈才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女性,既能提供家 的温暖又能让他自由地漂泊。西摩的妻子、岳母、保 林的姑妈,不是物质主义者就是传统、守旧的南方女 性,妨害青年主人公的成长。 父亲和教师作为权力和体制的象征也应当被打 倒。美国青少年一直倾向于挑战父母的权威,追求自 由、独立和个人的幸福是美国个人主义和美国精神的 内核,抛弃传统和家庭的束缚才能获得自由。《奇 境》、《他们》、《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孩子们偏执地怀 疑、憎恨来自中产阶级父亲和社会的任何东西,“不要 相信30岁以上的人”成为口号。仇恨的本质“不是出 自个人好恶的轻蔑,不是肉体的、物质的或者感官上 的轻蔑,而是一种抽象的精神上的憎恨”¨ 凹。嬉皮 士们偏执地怀疑父亲杰西是中情局的间谍、警察、刽 子手,教师和学校是父权在社会上的外延。1964年在 伯克利发生了“言论自由运动”,从此引发全国各大学 类似的示威和抗议活动。1968年,哥伦比亚大学又爆 发大规模的学生暴动,反对增兵越南,反对战争、种族 主义和帝国主义,学校从“象牙塔”变成“散兵坑”。 霍尔顿逃离家庭、学校,拒绝成人社会,嬉皮士则抛弃 一切。诺埃尔(《奇境》)激进地说:“书是死的,让书 和阅读见鬼去吧,让你父亲见鬼去吧,让语言见鬼去 吧,让美国见鬼去吧,让恋物见鬼去吧。” ∞警察的 蓝制服是现存权力体制的象征,1970年美国共发生袭 警案35 202起,4倍于1960年的数字。《在路上》狄 安和萨尔抗议、咒骂警察,《夜幕下的大军》和《他们》 中嬉皮士们直接暴力攻击警察来表达抗议。 社会学家和现实主义作家反文化运动的批判主 要是针对他们的享乐主义精神,即沉溺于性、爵士乐 和大麻,凯鲁亚克等用弗洛伊德理论和尼采的观点来 为垮掉行为辩解。弗洛伊德理论认为,痛苦来自肉 体、外部世界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致醉、里比多的 转移、逃避现实是消除痛苦的三种方式H ,其中致醉 才能体验生命和反抗社会。尼采认为醉是迷狂和魔 变(Verzauberung),导致幻象,当时的青年追求包括性 爱、大麻和爵士乐在内的各种致醉的体验方式。 五六十年代弗洛伊德性爱理论和金赛《性学报 告》的流行、避孕工具的出现以及社会性道德的宽 容造成了性泛滥。尼采认为强烈的性趣和欲望可以 反映个人的精力和生命的创造力,与道德无关。荣 格指出,“酒神精神意味着无拘无束的本能的解放, 是动物冲动和神性的同时爆发。在酒神精神的进发 中,人就像是林妖,上半身是神,下半身是野兽”¨ ]。 狄安和罗杰克将性看成生命中最“重要而且神圣的 事”,在没有意义、缺乏生命的世界里性能够帮助探 索人类生存意义、寻求自我、实现自我。欧茨曾描述 性给谢莉带来的感受,“他领那么多男人来使我纯 洁……使我自由了,……我的身体漂浮了起来,摆脱 了一切” 拍 。现实主义作家认为性滥就意味着堕 落和悲剧。5O年代曾被少数人吸食的毒品到6O年 代却成为全国性整一代人的嗜好,垮掉一代和嬉皮 士们利用大麻、LSD等毒品体验至福感受,另一方面 也利用毒品创作了《在路上》、《赤裸的午餐》等超现 实主义作品,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萨尔(《在路 上》)眼前展现一幅美好、安宁的生活图景和希望, 《奇境》中嬉皮士们吸食大麻却揭示出边缘人的生 活状态和对主流社会的恐惧。毒品文化没有达到反 主流社会的效果,却让人精神更加颓废。音乐在尼 采看来具有重大社会意义,能取代病态的语言,表述 人的本性和本能以及自在自为的状态,能颠覆平庸、 奢华和自命不凡,“成为审判现代整个骗人的视觉 世界和假象世界的法官”_1 。因此它是反叛青年在 隔膜世界中进行灵魂交流,发泄内心恐惧、躁狂、哀 怜、复仇欲的方式。垮掉运动与爵士乐运动有着紧 密的联系。爵士乐讲求当下直觉、不做作,表达个人 情绪、情感、个性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对社会的控诉 和对社会变革的期望,因而成为青少年的重要反叛 武器。狄安匆匆奔走于各个城市的酒吧、舞厅,在爵 士音乐中不停地颤抖、流汗,极度的迷醉、痉挛和疯 狂,将乐手们视为“上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 拘无束,尽情发泄……”¨ 。 跨掉一代和嬉皮士们缺乏社会道德的约束,利 用种种致醉满足本能冲动,疯狂只是一种迷狂的体 验而非病理上的精神疾病。他们的行为方式一方面 颠覆了高贵和神圣,打破传统道德,摒弃理性价值, 恢复人的非理性,在疯狂的自娱中进行反叛;另一方 面又颠覆了美国清教徒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思想,削 弱传统道德对社会和个人的约束力,造成了60年代 美国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5 结 语 在沉默年代和反抗年代的社会大环境中,三类青 年群体成长、发展,其精神、思想内核和文化品质相继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编辑部网址: 1 w .s2 wpuxb.toni3 4 1j]j5 6  2012年 相承,表现形式的差异没有改变其文化运动内核的断 裂,其延续的历史脉络和影响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 [7]Tytell,John.Naked Angels:The Lives and Literattire of the Beat Generation[M].New York:Grove Press,hm. 1976:160. 依然彰显。疯癫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共同的文化符 号,但在内涵上有着轻微的差异和侧重,相继喻指自 我、非理性、反叛三种主观作为。尽管这三类人群的 “疯癫”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造成动荡和不安,但在主 观上又具有一定的拯救社会和时代的文化意义。因 [8] [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M].程巍,译. 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34. [9]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932—1972美 国实录[M].朱协,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989. [10] 严春友.人,西方思想家的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5:157. 此在现代作家笔下,疯癫已经脱离传统意义,具有从 堕落、卑俗向上升格为希望、救赎等意义的趋势。并 且疯癫又超越了病理学、美学和道德范畴,进入政治 领域,被符号化、功能化、政治化,成为政治斗争最顺 手的修辞学工具。疯癫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 的认识和思考,正是福柯的一句话揭示了事情的本 质,“疯狂本身不变,变的是人对它的认识” 。 [11]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 值的尝试:八十年代遗稿选编[M].张念东,凌素心,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12. [12] [法]米歇尔・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M].林志明, 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 [13]Mailer Norman.The White Negro[Mj//Mailer Nornmn. Advertisements for Myself.New York:G.P.Putnam’S 参考文献: [美]C.拉斯奇.自恋主义文化[M].陈红雯,吕明,译.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71. Sons,1959:343~344. [14]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 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5] [美]乔伊斯・卡洛尔・欧茨.奇境[M].宋兆霖,殷 惟本,张德中,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美]埃利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工人出版 社,1987:582. [16]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文明[M].徐洋,何桂全, 张敦福,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74—81. 吴冰,郭楼庆.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小说评论集[G].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21. [17] [瑞]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一卜 海:三联书店,1987:234. [英]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 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39. [18]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尼采美文选:悲剧的诞生 [美]爱伦・金斯堡.嚎叫:金斯堡诗选[M].文楚安, 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40. [M].修订本.周国平,译.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4:127. [美]萨克文・伯克维奇.剑桥美国文学史:第7卷 [M].孙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34. [19] Kerouac,Jack.On The Road[M].New York:The Vi— king Press,1955:106. Madness:Rebellion Against and Salvation of Culture —Y0uth Images in the Mid一20th Century American Novels JIANG Tian—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Hunan,421001,China Abstract:The 1950’S and 1960’S in America are known as the Silence Era and the Rebel Era.The youth in those times can be grouped into those with neurosis and in pursuit of se]fness,the“beat generation”emphasizing instinc— tive experiences and hipsters who rebel against the society through their queer behaviors.They share the character- istics of“madness”,while the madness each group bears is different in connotation.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three groups and studies the connections and evolution of their attributesvalues and destinies.Also,the author explores the cultural meaning and difference behind their madness,and the internal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madness”. Key words:madness;ego;the beat generati0n;hipster (编辑:陈海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