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文学观念的发生与终结

来源:一二三四网
第3O卷 第3期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1-3O NO.3 2013年9月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rSocial Science Edition Sep.2013 现代文学观念的发生与终结 雷前虎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摘要]文学观念的产生、发展、认同、终结都有一定的轨迹可循。现代文学观念是伴随着印刷 媒介的大范围应用而兴起的,印刷媒介不仅改变了文学的写作方式,作家的存在方式,文学的传 播,而且影响着文学的题材、构思和读者的阅读,从而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前印刷媒介时代的文学 观念。新媒介的诞生不断地消解着原有的文学观念,预示着印刷媒介统治下的文学观念的终结。 新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存在形态正在形成,文学格局正在面临结构性的变化,文学理论研究面临着 新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文学观念;媒介;发生;终结 doi"10.3969/j.issn.1673—9477.2013.03.022 [中图分类号]120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477(2013)03—0077—04 文学观念,简言之,就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对于 永远没有答案的“伪问题”。在人类近两千年的文学 什么是文学,文学的相关范畴、现象的认识。一个 的追问中,人们给出了各式各样的回答,例如文学 时期的文学观念一般会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速度停 是语言的“突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等等答案, 留在一个时期。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然而随着 但这并不能让人感到满意。人类以西西弗斯式的毅 曰益的全球化,当各种“文学”,各种形式、形态、 力不断地尝试对这一命题做出回答,由此构成了反 种类的文学集合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惯有的本质主 本质主义者所称的“本质主义”的思维“迷途”。人 义思维范式左右了我们的思想。当我们刨根问底式 们由此开始拒绝给文学下定义,拒绝对文学观念、 的追问文学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有的“文学性”时, 本质做出阐释,只是反思性的提出文学乃至文学观 我们其实是在以现有的文学观念去厘定不同时空的 念是历时性,地域性的存在,但这并不能掩饰文学 “文学”。只有在理解文学观念的嬗变之后,我们才 观念的存在以及更加深层次的内在影响力的传播。 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保持对文学泛化的宽容, 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曾经就“文 对文学新的形态的关注。 学是什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文学就像 花园里的植物一样,园丁是可以分辨出什么是杂草, 什么是鲜花的。此时的“园丁”即存在于社会环境 自从人类脱离于原始动物阶段并在日常的生活 下的人决定何为文学。“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认 中逐渐形成了自我的存在意识之后,人类便和文学 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来裁决,认可 ‘ 。简言之,就 产生了难以尽说的亲密关系,文学便成为了人类生 可以算着文学作品的任何文本” 。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论是早期的发 是当时人们认为是文学的东西就是文学。卡勒很机 声于口头,不见诸于文字的劳动歌子“杭育杭育” 智地回答了文学是什么的命题。当人们带着这个答 曲,还是后来的后现代派文学诉诸于表现人类内心 案回到现实的环境中,我们发现这个回答解决不了 深处的秘密和挣扎的“灵魂”歌,历经千年,人们 人们对于文学是什么的疑惑。正如有的学者提出的 直保持着对于文学的执着和敬畏。随着文学的发 那样,就全球范围而言,我们世界所处的时代环境  展,人们对于文学的认识便在不同空问,不同的时 并不是发达代替落后这么简单,而是“前现代一现代一 儿 根据卡勒所指陈的 间段内形成了互相有异的文学观念。这些文学观念 后现代并置的一个时期”。一之间彼此有别,但又互相交融。基于人类共同的情 “文学观念”区分原则便可如实的拆分,并存在着  感以及情感表现方式,人们有理由相信这样一个事 如下三种文学观念: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文念。实:文学有一种魅力,可以超越时空、种族而存在 这三种相对稳定的文学观念并置于同一时空中,导 并且有别于非文学。实际上,诸如俄国形式主义理 致了人们文学认识上的困惑和障碍。一方面,我们 论家们也持有类似的观念,他们提出了“文学性” 由于自身所处的环境的差异性,很容易惯常地站在 种文学观念的立场上来评说,建构自己的“文学 这个词来解释人们对于文学永存的“信仰”。无论是 对于普通的文学读者还是专门从事文学研究的人来 史”脉络,对其他两种文学观念持排斥的观点甚至 说,“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我们不得不回答也是 于视而不见。这种求同排异的做法容易形成文学观 一[投稿日期]2013一O4—10 [基金项目]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媒介本体论——文学理论研究第五维》(编号:201201006) [作者简介]雷前虎(1987一),男,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文论、文艺美学。 78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期 念的“一元论”。另一方面,面对于新的文学观念的 的思维。根据加拿大著名的媒介理论学者麦克卢汉 冲击,我们习惯于做保守的抵抗。这是因为自身的 的观点,媒介的改变不仅仅是一种工具的更替,而 文学教育的使然,也是新的文学观念,文学事实的 是具有更深刻的意义。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并不仅 形成不是朝夕可就的,必须经历相当漫长的演变。 仅是一种单一的中介质,只负责传递信息,同时媒 我们处在多种文学观念杂糅的时期,无法看清文学 介也是一种信息,甚至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讯息。他 的演变形态和趋势。只有在充分认识了文学观念的 写道“人类在创造一种工具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人类 演变和演变的内在动力后,我们才能有效地运用和 自身”。他曾经对印刷文字的“魔力”进行了最为深 创新文学理论去阐释新生的文学及文学现象。 根据美国学者卡勒的考证, 现代文学观念即 “文学是富有想象力的作品”的这个理解最早可以 追溯到18世纪末德国浪漫主义理论家那里。卡勒指 出,“如今我们称之literature(著述1的是二十五个世 纪以来人们撰写的著作。而literature的现代含义: 文学,才不过二百年。1800年之前literature这个词 和它在其他欧洲语言中相似的词指的是著作,或者 书本知识” ¨ 。从卡勒的考证中可以得知,现代 文学观念的诞生到盛行于世,才不过200年的历史。 无独有偶,英国学者彼得・威德森在其著的《现代 西方文学观念简史》一书中也为我们仔细勾勒了西 方现代文学观念的演变。威德森在文中写道,“到l9 世纪初,在浪漫主义内部对诗人的角色功能有了新 的认识,由于受到这一重要变化的刺激,文学原先 的意义也就转而演变到《牛津英语词典》中文学这 个词的第三层含义(第三层含义指‘应用于声称在 形式美或情感效果领域思索的写作’)”口¨阳 。纵观 欧美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西方现 代文学观念的产生和盛行时间大概为200多年左右。 同时,我们不禁思索,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文学观 念的变迁?当然,这里有特定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 各方面影响。在借助于媒介学的观点下,我们认为, 现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和印刷媒介的出现和大范围应 用是密不可分的。 美国传播学大师罗杰・费德勒曾经把传播媒介 的形态演变分为三个时期:口头语言、书面语言、 数字语言 ¨ 。费德勒指出,口头语言的媒介形态 不仅在传播力上而且在传播的过程中,人们根据实 际的需要不断地变化着传播的内容,难以形成稳定 的思维范畴,而且局限于某一地域内。他不无遗憾 地写道“当故事从一个族群传递到另一个族群或是 代代相传时,他们势必丢失了原有的意思和来龙去 脉,最终变得不可理解或成了隐喻”H¨ ”。古登堡 在公元1500年左右改进了印刷机之后,印刷技术经 过漫长的发展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1810.1970。新 的排版技术,廉价的纸浆让“书面语言”成为了主 流,代替了原有的、贵族式的思维和书写习惯。印 刷文字,印刷思维便逐渐地施展魔力控制人类的新 刻的描述。他指出,“人们如果仅仅把印刷术看作一 种信息贮存,或者是快速检索知识的一种新型媒介 的话,那么它的作用就是结束狭隘的地域观念和部 落观念” ” 。更为重要的是印刷术对于心理和社 会的影响,“印刷书籍将古代社会和中古世界溶为一 炉,并因此而创造出了第三个世界,即现代世界。 而现代世界现在又与一种崭新的电力技术发生了撞 击:其急剧程度和印刷术改变中世纪的手写本文化 和学术文化的程度一样” 儿船埔 。印刷术不仅带来了 知识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同时,从心理上讲,印 刷书籍延伸了人的自我表现的可能性,印刷线性思 维使人的自我主观意识得到了增强。印刷媒介本身 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它善于培养富于理想思维,线 性思维的人群。正如麦克卢汉指出的那样,印书文 字改变了作家的角色,手写书条件下的作家和行吟 诗人的角色相仿,自我的表现并不重要,而“印刷 术创造的一种媒介使人放声吟咏、直抒胸臆。同样, 它使人能神游于过去禁锢在修道院的书的世界中。 醒目的及其印刷产生了狂放的表现手段” ¨陀。 。表 现主观,想象性的文学便在印刷术的推动下应运而 生了。 与此同时,印刷机的推广,也满足了当时人们 对于想象性文学的需求。广泛的受教育的机会使人 们开始了对知识的渴望,同时工业革命时期的人们 的苦难的生活,迫切地需要一种精神的食量,一种 不同于宗教的食量去弥补苦难劳作下的人们。人们 对于文学的需求不再是英雄史诗,不再是帝王将相, 人们渴望在文学的世界里,看到虚构的人物,虚构 的世界来满足现实生活的匮乏。由此产生了现代的 文学观念,文学是虚构的,文学是想象性的的文学 观。人们在破除了宗教信仰的同时又面临着新的机 械化的压迫,迫切寻求解脱,而此时的文学便承担 了这种功能,文学的想象性特征和虚构性特征便得 到了快速彰显。于是印刷文学便占据了人类社会精 神生活的最主要的方面。印刷媒介本身的要求和其 传播特性都史无前例地发挥了出来,由此而形成了 人文知识分子的中心观,文学的中心论思想。现代 文学观念于是便在错综纷杂的时代语境中诞生了。 现代文学观念的发生改变了传统的文学是“记 第3期 雷前虎:现代文学观念的发生与终结 79 录”,是“知识”的文学观念,印刷机代替了刻字等 传统的媒介方式。这样的媒介改变了作家的生存方 式和作家的写作方式。有贵族寄养式的文人开始独 立出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具有自己完整意义上的群 体,作家便诞生了。印刷媒介实现了前文学观念和 现代文学观念的第一次分离,人们对于文学的认识 开始有了新的趋向,文学不再是帝王将相英雄神话 诗传,历史而是故事,充满虚构性与想象性的故事, 小说文体开始首次超越史诗成为文学的中心。在面 临这次文学观念的革新,用麦克卢汉的话可以形容, “不亚于面对神殿倒地时的震撼”。现代文学观念经 文学性的蔓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都可以看 作是对后印刷媒介视域下新的文学观念的讨论。 面对着旧有的文学观念的拆解、消融,新的文 学、新的文学样式正在形成之中。处在过渡期的我 们,面对新的媒介的层出不穷,文学的存在方式也 在经历结构性的巨变中。马克・波斯特在2O世纪90 年代曾经预言,第二媒介时代的到来——“一种集 生产消费于一体的的读者时代”。面对移动的文学边 界,有人提出了“理论的紧张”“价值的焦虑”的问 题,面对新兴的文学事物、文学存在形态,理论界 面临着失语的危机。对待新的文学形态,我们既兴 历近200年的发生,发展,认同之后,人们慢慢形 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学观念即认为文学不同于史诗, 传记等体裁,而是充满想象性的文学,人们开始形 成一种称之为“麻木性的自恋”的氛围之中。 从媒介学的角度来看,与文学相关的媒介的形 态经历了三次大的形态的变化:口头语言、书面语 言、数字语言。每一次的形态更迭都会带来文学的 震动。在印刷机统治下的现代文学持续了近200年 的历史,走过了其辉煌期。然后,随着科技爆炸的, 信息更替的速度的加快,新型的媒介不断冲击着旧 有的印刷媒介,现代的文学观念也面临着巨大的危 机。这次危机正如印刷文学取代前印刷文学所遭遇 的一样。西方学者已经预见到了这种未来。希米 斯・米勒在《文学死了吗》一书中列举了文学研究 的不景气现象,同时指出,“随着新媒体逐渐取代印 刷书籍,这个意义上的文学行将终结” ¨ ’,“印刷 的书还会在很长的时间内维持其文化力量,但它统 治的时代显然正在结束。新的媒体正在日益取代它。 这不是世界末日,而只是一个由新媒体统治的新世 界的开始” ¨n 1 。米勒这番言论搅动着中国文学理 论界的神经,有的为之摇旗呐喊,有的反唇相讥。 其实,这里面存在着对话的不对等关系。米勒是站 在新媒体不断诞生的后印刷时代的文学观念上来看 待现代文学观念的,而我们的理论家们是站在现代 文学观念的立场上看待文学的走向的。究其原因, 主要源于以下二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经济 的步伐没有跟上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科技进步速度, 我们的理论家没有切实地感觉到在新媒体冲击下文 学的新形式和演变取向,没有能力预测后印刷时期 文学的未来图景。另一方面,我们秉持的“文学中 心论”在作祟,文学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占据着我们 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理论在亦步亦趋地跟随西 方,正当我们快跟上的时候,有人宣布文学终结了, 理论终结了,那我们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其实, 米勒是在说这样一个问题,统治人类的印刷媒介正 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异,由印刷媒介而产生的文学观 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在中国语境下,对于文学范围、 奋又迷茫。此时,理论界更应以开放的视野接受各 类形态文学存在的可能性,同时积极地拓宽思维去 迎接挑战。同时,不应以印刷思维来看待新的文学 形态,而是应该站在新媒介视域下,来讨论文学的 问题。摒弃传统的不变的文学观念。 四、结语 文学观念的演变和新的媒介形态的产生两者之 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文学观念是在印刷机 这一媒介的参与推动下而产生的。印刷媒介本身所 蕴含的信息和其传播特性改变了前印刷媒介时代的 文学观念。印刷文学观统治了文学界近200年的历 史,如今面临着新媒介的巨大冲击而走向终结。现 代文学观念的终结并不是文学的消失,而是旧的文 学观念从主流位置上让位于新的正在形成中的文学 观念。各种文学观念在一定时期内还会继续混溶于 同一时空之中。面对媒介形态的不断变化,文学理 论研究应敞开胸怀接纳新的东西,研究新的文学事 物,而不应该拘囿于印刷媒介时代的文学边界和范 畴之内。我们相信,文学、文学理论将会迎来新的 生长点,这是我们所期许和持续努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美)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M].李 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邢建昌.文艺美学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6. [3](英)彼得・威德森.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M].钱竞, 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美国)罗杰・费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伽.明 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0. [6](美)希米斯・米勒.文学死了吗[ .秦立彦.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王云江] (下转第82页)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期  视宇宙中一切值得畏敬的对象为神祗。相传,大国 灵观”所决定的 ¨船 。主命是在权力争斗中被太阳神后裔所灭的。所以, 《红楼梦》和《源氏物语》中魂灵的描写是深 传统日本神道既祭奠先祖,也祭拜对手,而且相比 植在各自民族文化的传统土壤之中的,通过两部作 之下,更重视对死去敌人的祭祀。从神道思维看来, 品中魂灵形象的对比,可以使我们可以窥见中日两 败于或者死于自己手中的对手,如果不虔诚祭奠, 国各自文化的特性,对深入探寻中日文学的规律和 就会化为怨灵。一旦成为怨灵,就会时时出来作祟。 审美特征也具有重要价值。 被人类伤害的自然生物无法消除心中巨大的怒气, 参考文献: 怨愤就会化身,诅咒,成为宣泄仇恨的魔祟鬼,这 种现象被称为“生灵祟人”,伤者死者的怨恨无法遣 散,自身的灵魂就会萦绕不去,狂怒的魂魄就会继 续疯狂地破坏和伤害。无论六条妃子是以生灵出窍, [1][2][5][6](清)曹雪芹.著.高鹗.续.红楼梦[M].光 明日报出版社,2009:733,662—663,648,648. [3][4](日)紫式部.源氏物语[M].丰子恺.译.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0:77—79,155. 折磨夕颜、葵上,还是“死魂”纠缠紫上,都是对 [7]孙长江,覃明兴.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塑方式 源氏激烈的爱情化为怨愤所致。同时,六条妃子的 灵魂是通过附体来倾诉怨恨,这正是当时人们相信 [8]吴舜立.川端康成文学的自然审美[M].北京:中国社会 有怨念的灵魂会作祟于人的体现。人们相信会作祟 科学出版社,2011:3. [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8. 于人的不仅是人的灵魂,还包括宇宙自然界的精灵, [责任编辑王云江】 甚至日常使用器皿的精灵,这正是日本的“万物有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oul/n The ofGenji and A Dream ofRed Mansions CAO Xiao-hang (College of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Shaanxi) Abstract:The Tale ofGenjf iS the greatest classicalliterature in Japan iust as A Dream D厂 Mansions in China. There are the images of the soul in both of the two works.This essay attempts to explore and compare the images ofsoul fromA Dream ofRedMansions and The Tale fGenii.Accordiong to hits study,we conclude hatt Buddhism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shaping of the image of soul both in China and Japan.Buddhism in China 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whereas in Japan it 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hinto.which is why there are diferences between images of soul in the two works. Key Words:soul;The Tale fGenoji;A Dream ofRed Mansions;compare (上接第79页) The occurrence and end of the concept of modern literature LEIQin—hu a(College of Liberal Arts,Hebei Normal Universiy,Shit Jiazhuang 050024,China) Abstract:The birth,development,identity and the end of literary conee口t have certain rules to follow.The concept of modem literature i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print.media.The rise of he tprint.media has not only changed the way of literary writing,the presence of the writer,the dissemination of literature,but also affects literary themes,reading and the idea of readers,which forms a literary concept that iS diferent from that of the pre-print media age.The birth of new media changed the original literary concept.which put an end on the literary concept nderu the domination of he prtint—media.The new concept of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existing orfm are being formed,and literary pattem is undergoing structural changes,which means the literary heorty research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nd aopportunities. Key words:literary concept;media;occurrence;en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