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南昌高专学报2002年第3期(总第46期)2002年9月出版 Journal ofNanchangJuniorCollege No.3(Sum 46)Sept.2002 论日本帝国主义蚕食华==:匕的原因及辅点 苏 盾 章 红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政法系,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三省,随即改变侵略方式,妄图以“蚕食”的方式侵占 华北地区。日本国内的形势、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和国际社会的干预是日本改变侵略方式的根本原因。这 种侵占方式的特点是:以军事威胁与讹诈为主,以外交压迫为辅;全面利用汉奸与重点打压相结合;大肆对 华北进行经济侵略等。 关键词: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蚕食;华北地区;日本军部;国民政府 中图分类号:K2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02)03—0010—05 On the Cause and Characteristics for Japanese Imperialists to Nibble at North China SU Dun CHANG Hong (Department of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Jiang2"i Teachers’Colelge ofsciem:e and Technology,Nanchang 330013,China) Abstract:Mter the Septtember 18th lncident,Japan invaded and occupide three provinces in northeast China by means of military force,and SOOn after that changing form of aggre ̄ion,vah ̄y attempted to invade and occupy North China in the form of nibbling operations.The basic rox:qson was that the intemal conditions in Japan,the do— mestic political situation in China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bliged Japan to change the form of aggression.This form of aggre ̄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taking military and blackmail as dominant mea— sure¥,while regardign diplomatic oppression as supplementary measures,integratign the full—scale 1.kse of traitors to China with the oppressions and attacks against key sectors and makign economic aggression in North China with. out restraint. Key words:Japane ̄e imperialists;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nibblign at another country;North China; Japanese army headquarters;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迅 日本侵略者在侵蚕东北,占领长城各重要关 速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紧接着又将侵略的矛头 隘,兵出冀东22县后,为何不趁势继续战争,“干 指向中国华北。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日本对华北 净利落”地占领华北,而要变化手法,蚕食华北 的侵略与对东北的侵略有很大的不同:即它不是 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日本对华北的侵略 以战争的方式而是以“蚕食”的方式来进行。日 受到了日本国内的形势、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和 本侵略者为什么采取“蚕食”方式侵略华北?它 国际社会的干预三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又有那些特点?笔者拟对此进行探讨,以求教于 第一,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角 同仁。 逐,日本经济实力和军力不适应大规模的侵华战 一争的要求,是日本推行“蚕食”政策的主要原因。 、日本侵略者蚕食华北的原因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国内政治均势被打 收稿日期:2o02一O7—3O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苏盾,章红:论日本帝国主义蚕食华北的原因及特点 破,带来了一系列矛盾。首先是军国主义法西斯 与日本元老、重臣集团及财阀的矛盾。“九・一 化了。正由于经济危机对日本国力的影响,日本 军部感到“自满州事变以来,对外推行积极政策, 但日本国力未能相应增强”bH哪 。为了实现“巩 八”事变后,军部法西斯势力迅速膨胀,1932年, 日本军部发动了“五・一五”事变,刺杀了要“压一 压军部”的政友会内阁,企图建立军部独裁政权。 固内部,充实国防力量”的目标,他们认为对外要 “慎重”b 肌 。表现在侵华上,日军也就不能再 采取战争的手段。具体到1931到1933年的整 个满洲事变中,日本也感到对华战争兵力的不 足:1931年日军陆军总兵力是23万人,1932年 虽然日本元老、重臣集团及财阀在对外扩张上与 军部有一致性,但在实施的具体步骤上又有矛 盾。元老、重臣集团对军部法西斯猖狂的内外政 策深感不安,唯恐军部凭借对华战争来扩张势 力,实行对内独裁,破坏日本脆弱的政党政治,并 是26万,但在“一・-j\”事变中,日军就调动兵 力10万人,占总兵力的1/3强,在长城抗战中日 军兵力不足的矛盾就更加明显。正因为如此,日 把日本提前推进世界大战的深渊;日本财阀因为 与英美等国关系密切,经济实力雄厚,对经济危 机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从其经济利益出发,他们 主张与英美协调,反对军部过早地把日本卷入力 不能及的冲突中去,从而与“军部之间在侵略中 国的策略上也有矛盾”[1](P159)。同时老财阀希 望通过操纵政党内阁,来控制国内政局,对军部 独裁也抱有戒心。老财阀、元老、重臣集团都反 本认为“对华北、内蒙只能依靠政治谋略”¨“ 。 第二,日本为对抗英美和苏联,是其对华采 取“蚕食”政策的又一主要原因。 日本对华的战争政策,打破了华盛顿体系之 下的中国政治格局,侵害了英美的远东利益,这 是英美所不愿看到的。美国在继其“不承认”主 义之后,又通过与宋子文联合发表维护和平声 对军部的独裁倾向和战争政策。这样元老西园 寺公希望由自己推荐而成立的斋滕内阁能起到 “过渡”作用,使日本逐渐“恢复政党内阁”的政治 局面乜H邮 。所以斋滕内阁在几种政治势力的作 用下,变成了一个大杂院式的内阁。日本政党政 明、向中国提供贷款等方式,以示对中国的支持。 虽然此时英美政府都不愿意在中国问题上与日 本公开冲突,而表现为态度温和,但是立场是清 楚的。此外,美国还希望通过伦敦海军军备谈 判,来限制日本海军的发展,确保自己的战略利 治的局面不复存在,但军部独裁的政治局面也没 有建立。虽然此后军部不断通过暴力压迫日本 国内各种政治势力“转向”,但是矛盾依旧存在; 其次是军部内的政治派和皇道派在建立一个什 益。针对英美的压力,野心膨胀的日本,一方面 认为对英美在态度上强硬,可以使中国由亲英美 转为亲日,因此发表了“天羽声明”,以示驱除远 东英美势力的决心;对英美的限制海军军备的建 议,日本从其对外扩展的角度出发,公开表示要 么样的政治体制上,矛盾斗争尖锐、冲突不断,必 须要及时解决;再次是军部内的海军对陆军在国 内专横跋扈的不满,及海军与陆军战略重点不同 的矛盾,更需要彼此协调,这些也制约着军部自 身的行动。 在1934年底废除《华盛顿条约》和《伦敦海军军 备条约》。但另一方面又担心由废约带来的与英 美的战争危机,因此日本政府认为“必须在昭和 另外,日本的经济形势和军力准备的不足, 也减缓了日军武力侵华的步伐。日军侵占东北, 虽然对它改变与主要对手(中、美、英、苏)的实力 对比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短期内,还不可能转化 为日本的国力。从1933年起,日本因为大力发 展军事工业和加紧对外倾销商品,经济似有复苏 迹象,但它是以农村经济危机的加重和一般国民 生活的日益贫困化为代价的,而且对外贸易仍入 超严重,因此到1934年10月后,日本经济又恶 十年(1935年)初完成应付此项战争的全部军 备,并做好进行战争的各种内政、外交准 备”b¨ 。这样,日本在侵华方式、步骤上也应 与此协调,避免“造成与列强立即形成武力的紧 迫情形” H咖 。 另外,日本在远东地区与苏联的对抗也直接 而尖锐。苏联鉴于日本咄咄逼人的扩展态势,从 1932年底开始,加强了远东国防力量,到1934 年6月,远东苏军有11个狙击师、2个骑兵师、 战车650辆、飞机500驾,兵力达23万人;为加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2 南昌高专学报 2002正 强国防,从1932年起,苏联实施了西伯利亚铁路 双轨计划,第二年春后,开始在“满苏边境”构筑 堡垒阵地。13本虽然从1932年也开始实行以充 实“满洲兵力,改善装备”为主旨的4年计划,但 到1934年6月,关东军只有3个师团、1个机械 化旅团、1个骑兵集团、3个独立守备队、飞机80 架,总兵力5万 。从数字对比来看,日苏力 量悬殊很大。日本意识到对苏战备“落后了两 年” “哪 。当时,日苏因为中东铁路和边境问 题,纠纷不断,关系极度紧张。而苏美1933年复 交,加强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使苏联更能腾出精 力关注远东局势,苏联一方面极力避免与日军冲 突;另一方面,又对日军挑衅发出警告。1934 年,苏联声称:它的“耐心和克制以临近极限”,对 日军的挑衅,苏联在陆空两方面都有充分准备, 可以发动攻势,跨人满洲境内” “ ∞ 。在这种 充满火药味的对峙中,占绝对优势的苏军对日本 是一个无形而恐怖的压力,这同日本发动“九・一 八”事变时的估计已有很大差异。因此,日本认 为,对华侵略应同对苏战略联系起来,在加强关 东军与远东苏军对抗力量的同时,要加紧对中国 华北、东北的侵略,以巩固自己的后院。但是,鉴 于对苏战略准备不足,日本感到对华侵略,不仅 需要武力,而且要“兼施谋略使之屈服”。甚至侵 华急先锋关东军也认为:“由于对前者(苏军)深 感兵力不足,所以对后者(中国)就只能运用政 略、谋略”b“ 。由此可见,日本为对抗英美 集团和苏联的需要,不得不在侵略华北问题上采 取与东北不同的政策。 第三,中国国共内战和国民党内部不统一, 客观上有利于日本推行蚕食政策。 有人认为日本之所以对华北采取蚕食政策, 原因是怕中国人民反抗强烈和怕逼蒋太甚致使 他走上真正抗日的道路。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已成为中国当 时的主要矛盾。抵御外侮,抗日救亡成为中国时 代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国人抗日热情极 高,针对国共内战,和平民主力量提出“停止内 部,一致对外”的要求,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废战 运动” 。但是,国民党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 策的指导下,坚持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进行大 规模的“围剿”。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仅使国 共两党处在你死我活的战争状态,而且又引起了 国民党内部新的矛盾之争:首先是国民党中央政 府内部出现了新的分裂,既有张学良和汪精卫的 领土失守之争,又有亲日派和亲美派的角逐,如 宋子文去职和汪精卫上台;其次是地方实力派与 蒋介石政权的矛盾,又因为蒋介石的这一政策而 以新的形势表现出来,如宁粤对峙、福建事变等。 另外,位于华北的地方势力派如晋系阎锡山、平 津宋哲元、山东韩复榘等,与蒋介石在历史上都 有矛盾。面对日寇压境,他们既有不甘沦为日本 奴隶的心态,又有防范蒋介石消灭异己的戒心, 他们的行动使华北形势更加复杂多变。 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全国依旧四分五 裂,这使日本以为有机可趁。日本认为:蒋介石 要统一中国,就必须要“同日本继续保持序战状 态”,对日本让步,这有利于日本的侵略;同时,日 本又认为“蒋介石无力统一中国,中国地域辽阔, 情况复杂,自宜分治合作。至少在华北使亲日满 政权独立,既有必要而且可能”b 。 二、日本蚕食华北的特点 日本对华北的侵略采取蚕食的方式进行,与 在东北问题上以战争的方式相比,呈现出新的特 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军事威胁与讹诈为主,以外交压迫 为辅,步步逼进,将国民党政府的势力从华北地 区挤出去。 日本对华北的侵略,虽然不是以战争的方 式,但是关东军和华北驻屯军这两支武装力量在 其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日本在华北的每一个 步骤,都有关东军、华北驻屯军的武力“护驾”。 1935年5月日本以孙永勤事件、胡恩博事件、白 逾恒事件为由,向华北军政最高负责人——军事 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提出苛刻的 无理交涉。与之相配合的军事威胁也随之而来, 首先是华北驻屯军5月30日将装甲车、小炮及 机关枪在河北省政府主席办公楼前的道路上展 开,飞机在平津两市上空低飞盘旋,对于学忠施 加压力。接着,6月7日关东军调兵至古北口、 山海关等长城一线,进行武力炫耀,呈现向北平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苏盾,章红:论日本帝国主义蚕食华北的原因及特点 13 推进的态势,在日本的军事高压之下,国民党政 府不得不屈服,应允日方的要求,史称“何美协 定”。在察哈尔,关东军如法炮制,出动4000余 迫他们表态,赞同“建立一个中立政权”n¨㈣ 。 为加快华北自治的步伐,9月23日,多田骏发表 了“必须改变和树立华北政治机构”的声 人在古北口、南天门等长城一线进行实弹演习, 以配合土肥原的阴谋,最终迫使国民党政府同意 明b“m ”。10月4日,日本内阁通过“华北高 度自治案”,关东军、华北驻屯军分别对此研究策 划。经过分析,鉴于华北地方势力派的态度和 平、津、河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决定以宋哲元为 主要对象,不断对宋施加压力。宋哲元一方面致 电南京政府提出“还政于民”的口号,要求中央给 予华北自主权力;另一方面对日本的自治要求搪 日方要求,签订《秦土协定》。这两个协定,使国 民党政权在华北的统治名存实亡。为了使华北 “完全脱离南京政权而自行独立” “m”。1935年 11月,土肥原威胁宋哲元,要求宋哲元于11月 20日宣布自治,否则,日军将分兵攻略河北和山 东。随即关东军调兵遣将,于11月13日调一个 旅团集结山海关,并命令飞机、战舰与之协同,用 兵之多,时间之长,远超过6月份的行动。在战 争恐吓下,国民党政权再一次退让,12月18日, 塞敷衍,拖延应付。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对 这个在名义上主权还属于中国的半自治政府,日 方即兴奋又不满:兴奋在于政权里有不少亲日分 子、汉奸混迹其中,它可以“成为华北五省政治上 脱离南京政府而独立的阶梯”n “哪 ;不满在于宋 撤消军分会北平分会,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把 冀察两省和平津两市置于中国一般行政区之外, 实行自治性管辖。至此,国民党政权对这一地区 的影响,完全存在于宋哲元等人的中国心之中 了。这虽然与日本建立华北国的目标有差距,但 毕竟是朝这一方向推进了一步。日本认为这个 哲元等人还与南京政权保持从属关系,没有完全 “自治”。1936年为建立华北国的目标,日本借 口“共同防共”,大量增兵华北,逼迫宋哲元于5 月30日前宣布与南京政权脱离关系。但是,中 国的政治形势已不允许华北当局有妥协余地,宋 哲元亦不愿背汉奸之名,日本阴谋失败。 第三,大肆对华北进行经济侵略,建立所谓 的“华北经济圈”,以配合分离华北的阴谋。 委员会“将与日本提携排除国民党” ,最终将实 现把国民党势力完全排除出华北的目的。 第二,全面利用汉奸在华北地区四面出击与 重点压迫宋哲元就范相结合,造成华北政权的独 立性和亲日倾向。 日本对华北蚕食还表现为加紧在华北进行 经济掠夺。1935年7月,满铁在华北设立兴中 公司,作为对华北经济侵略的排头兵,9、10月 间,在日本卵翼下,华北地区先后出现了东亚惠 通贸易公司、救济华北经济委员会等为日本经济 侵略服务的公司,到10月下旬,日本在华北的投 资总数已近三亿元。在此期间,日本还进行了大 规模走私。自1935年8月1日至1936年4月 31日止,中国海关损失达2550万元以上,仅 日本军阀深知欲达到建立华北国的目标,没 有大大小小的走狗、汉奸的支持,是难以成功的, 因此,在极力排除国民党在华北的军政实力的同 时,日本也在华北大肆活动,大造华北自治声势: 一方面利用汉奸组织各种“自治团体”,发表宣 言、张贴标语、招摇过市、喧嚣报端,抛制“自治出 于民意”的谎言;另一方面,促使汉奸制造暴乱, 不断对华北当局施加压力,主要有1935年6月 1936年4月的一个月时间,就损失了800万元。 日本的上述行动,既是为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27日丰台事件、10月20日的香河暴动、11月25 日围攻天津河北省政府公安局事件和殷汝耕在 通州宣布脱离中央“自治”事件。但是,日本侵略 者也清楚利用没有实力的汉奸只能造声势,不能 成大事,必须把重点放在华北的地方实力派身 又完全体现了日本军阀1934年12月的《关于对 华北政策》所提出的政治目的:即用“经济提携” 来扩张对华商权,使之成为控制中国的“有力手 段”。因此,国人尖锐地指出:日本主张的经济提 携“对于中国仍不免怀抱超越经济性质之欲 上,压迫他们与日本合作,实现华北政权的独立。 1935年8月,下车伊始的华北驻屯军司令官多 田骏,分别接触宋、阎、韩、商震等地方势力派,压 望” 。日本特务松室孝良也供认:“帝国货物之 走私,为帝国对华之断然手段,其用意在促进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4 南昌高专学报 2002正 北特殊政治体系之成立而隶属于帝国独立之下, [7](美)格鲁・使日十年[M]・上海:商务印书局,1992. 届时政、经、军诸般问题,均可依帝国之意志而实 [8]废止内战运动:1931年发起,8月27日,“废战大同 践的解决”。同时,“吸收各地亲E1分子,以为帝 盟”成立于上海,主席吴鼎昌,宗旨是废止国共内战和 国消灭华北势力派之羽翼”,“鞭策华北,使其官 国民党中央和地方势力派间的内战,以便能一致对 民对帝国怀普遍的恐惧心” ”。 外.内容见国文周报社编《论评选辑》第45期,文海出 总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由于其 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印.第1173页、第1239页,第 1240页。第1279页.国文周报社《一周间国内外大事 国内情况的转变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变了直接 述》第61辑,第3907页. 出兵侵略中国华北的方式,转而实施“蚕食”的侵 [9]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大事记(第二十一辑)[M]・北 略方式,只是其侵略手段的拙劣变换而已。 京:中华书局,1981年. [参考文献] [10]满洲报1935年12月10日,转引佟冬、解学诗:华北 事变是“九・一八”事变的继续・抗日战争研究[J]・ [1]太平洋战争史(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1). 1965. [11]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土肥原密录(四)[M]・ [2](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M]・北京:商务 土肥原贤二行会-/:1,天津市政协编译,北京:中华书 印书馆。1992. 局,1980. [3]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长编 [12](日)・美铃书房现代史资料[M]・第133页・转引中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国抗日战争史(上卷),天津市政协编译.北京:中华 [4]华北治安战[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书局,1982. [5]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组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完侵略 [13]大公报・1935年8月26日 史料选编(1931—1945)[M]・北京:人民出版社, [14]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中华民国 1975. 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六编)[M]・傀 [6]中华民国资料丛稿(译稿)・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 儡组织・(二). 一卷第一分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责任编辑:谢荣国) (上摄第6页) 根本保障。要加快实现群众监督法治化、规范 第三,加强群众监督,强化舆论监督是重要 化。可以通过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群众监督机构 内容。舆论监督是群众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它 (比如各行各业的群众组织)的设置、性质、任务、 主要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以反映群众呼 职权、义务及程序,明确举报、上访、控申人的权 声、提供舆论信息为手段,对社会政治活动、权力 利、义务及应负的法律责任,明确举报、上访、控 机关及人员的行为实施监督。舆论监督由于有 申受理中的保密原则、办理期限等。同时,建立 其公开和曝光的特殊作用,在反腐倡廉中具有独 严格的监督工作保密制度,科学设置举报电话、 特的地位。邓小平说:“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 信箱及相关设施。对打击报复举报、上访、控申 与自我批评”,有时“党和政府听不到的,报纸能 人的行为,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只有依法建立 听到,它能摸到社会的脉搏o y ̄[3]P150在我们社会主 健全群众监督的有效机制,才能提高群众监督的 义国家,可以说任何阴暗的腐败霉菌都会“见光 实际效果,增大监督力度。 死”。因此,舆论监督是防止权力行使者滥用权 力的重要监督机制。当前,必须加快新闻立法工 [参考文献] 作,用法制保护舆论监督直接参与者的人身安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定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 全,规范对破坏、阻止舆论监督的违法行为的处 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罚尺度、方式及程序。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第四,加强群众监督,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 [3]邓小平文选(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蔡久评校对:谢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