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关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有如下说法:①活动课程有利于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全面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②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以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为逻辑范畴进行的分类;③活动课程造成和加深了学科间的分隔;④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辅相成;⑤学科课程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⑥学科课程容易导致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忽视;⑦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一致;⑧活动课程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观点全部正确的是
A. ①③⑤⑦ B. ①③④⑥ C.②③⑤⑦ D.②④⑥⑧ 答案:D
2. 以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为逻辑范畴进行的分类是
A.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B.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C.必修课程与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答案:D
3.“始终没有被其他课程设计所取代的课程”是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分科课程 D.显性课程 答案:B
4.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都属于
A.学科课程 B.必修课程 C.活动课程 D.显性课程 答案:A
5.关于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有如下说法:①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都属于学科课程;②综合课程割裂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③学科课程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④分科课程也叫科目本位课程;⑤传统的学科课程就是分科课程;⑥分科课程包括相关课程和融合课程;⑦综合课程对于系统知识的掌握不如分科课程;⑧综合课程不受师资素质的制约。观点全部错误的是 A. ①③⑤⑧ B. ①④⑥⑦ C.②③⑥⑧ D.②⑤⑦⑧ 答案:C
6.科目本位课程就是
A.显性课程 B.活动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C
7.以课程的表现形态为标准,可以把课程类型分为
1
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C.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D.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答案:D
8.隐性课程概念产生于
A.20世纪30-40年代 B. 20世纪40-50年代 C. 20世纪50-60年代 D. 20世纪60-70年代 答案:D
9.“公开课程”就是
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活动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B
10. “自发课程”就是
A.学科课程 B.隐性课程 C.活动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B
二、填空题(每空1分)
1.隐性课程的概念是由 或 最先提出的。 答案:杰克逊 奥弗利
2.隐性课程的萌芽可以追溯到 和 。 答案:杜威 克伯屈
3.科目本位课程就是 。 答案:分科课程
4.“始终没有被其他课程设计所取代的课程”是 。 答案:学科课程
5.隐性课程可以由物质到心理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组织—制度类和 。
答案:物质—空间类 文化—心理类 6.“自发课程”就是 。 答案:隐性课程
7. “公开课程”就是 。 答案:显性课程
8. 尽管具有潜隐性,但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既可能是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是消极的影响。
2
答案:隐性课程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 1.学科课程 答案要点:
所谓学科课程,是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中心,或者说是以学科为中心而编制的课程。它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一种课程形态。 2.活动课程 答案要点:
活动课程又称为“经验课程”、“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强调儿童在课程中的地位,强调经验的价值,强调生活的重要性,强调学生通过系列活动去学习、体验生活,从而获得直接经验和锻炼能力。 3.隐性课程 答案要点:
隐性课程也称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潜隐课程等,是指学生在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教育环境中,自觉和不自觉地受到影响的总和,是一种非计划的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有意无意地获得的经验。 四、简答题(每题5分) 1.学科课程的主要优缺点。 答案要点:
(1)主要优点:①可以系统地传授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②有利于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全面地掌握文化知识;③容易组织教学和评价。(2.5分) (2)主要缺点:①造成和加深了学科间的分隔;②导致学科与生活的分离;③导致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漠视。(2.5分) 2.活动课程的主要优缺点。 答案要点:
(1)主要优点: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②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5分)
(2)主要缺点:①容易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②儿童的思维、想象和品质得不到
3
应有的发展;③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2.5分) 3.分科课程的主要优缺点。 答案要点:
(1)主要优点:①便于让学生掌握系统的间接经验;②便于教师的教学;③④便于教学测量。(2分)
(2)主要缺点:①割裂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②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③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④不利于教师之间的合作。(3分) 4.综合课程的主要优缺点。 答案要点:
(1)主要优点:①目标的整体性;②内容的跨学科性;③实施方式的灵活些;④学科门类的简约性。(3分)
(2)主要缺点:①师资素质的制约;②教材的制约;③对系统知识掌握明显不及分科课程。(2分) 5.隐性课程的结构与特点。 答案要点:
(1)隐性课程的结构:物质——空间类、组织——制度类、文化——心理类。(1分)
(2)隐性课程的特点:①课程展开的暗示性;②主导者的不确定性;③非认知心理作用的显著性;④习得过程中的愉悦性;⑤多因素的相依性;⑥效果显现的长期性、间接性;⑦结果的难量化性。(4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答案要点: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分)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
①课程内容上的不同。学科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科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经验。活动课程融合了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是直接经验。(2分)
②学习方式的不同。学科课程对学生来说要被动接受老师的讲授。活动课程可以为学生实际动手,亲身体验。(2分)
③教学组织形式不同。学科课程需要班级授课。活动课程可以有多样性的组织。(2分)
4
④评价的不同。学科课程是教师评价为主,通过考试。活动课程的评价主体和形式是多元化的。(2分)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联系。
①培养目标的一致性。都是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根本任务。(2分) ②内容的互补性。使理论性与应用性、分化与综合等多种知识形式融合为一个整体。(2分)
③教学方式的相互促进。两种课程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渗透。(2分) 2.试分析主要的课程类型及在现实中的应用。 答案要点:
(1)根据不同的标准,课程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主要的课程类型:
①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1分)这是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为逻辑范畴进行的分类,是国内外课程结构中比较重要的课程模式。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进行编制,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中心进行编制。(2分)
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1分)这是根据课程内容编制的两种不同方式,都属于学科课程,但分科课程分成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学科和科目,而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的界限而采取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2分)
③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1分)这是以课程的表现形态为标准进行的分类,显性课程是正式列为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隐性课程在课程表上没有明确反映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有着实际影响。(2分) (2)应用
目前实际上以学科课程为主,优点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但缺点是脱离学生经验,难以理论联系实际。(1分)目前实际上以分科课程为主,优点是让学生深入学习知识,但很难使学生理解学科间的横向联系。(1分)目前实际上以显性课程为主,优点是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缺点是忽略了环境等隐性因素的重要影响。(1分)
目前偏重于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显性课程,应当注意合理协调。加强活动课程、综合课程,联系实际,注重发挥环境的隐性作用。(3分)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