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ADAMS/Car的某车型前悬架仿真分析与优化

来源:一二三四网
公 路 与 汽 运 总第158期 Highways&Automotive Applications 19 基于ADAMS/Car的某车型前悬架仿真分析与优化 崔勇,王燕,陈引生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摘要:以ADAMS/Car仿真软件为平台,建立国内某A级车型前悬架仿真模型,通过对所建 悬架模型进行运动学仿真试验,得到前悬架相关定位参数随车轮跳动过程的变化情况;针对试验 结果分析所存在的问题,运用ADAMS/Insight找出最适合修改的硬点坐标并对该车型前悬架结 构进行优化设计,通过优化前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改进后悬架的性能。 关键词:汽车;ADAMS/Car;悬架运动特性;仿真分析;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U4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68(2013)05—0019--04 汽车悬架是将车桥(或轮胎)与车架(或车身)弹 性连接起来的装置,主要由弹性元件、减振装置、导 向装置三部分组成。根据结构的不同,汽车悬架可 以分为独立悬架和非独立悬架,其中独立悬架又可 轮 分为纵臂扭转梁式、双横臂式、多杆式、麦弗逊式等 类型。该文所涉及的轿车采用麦弗逊式悬架。悬架 的结构和参数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和行驶平顺性,其运动特性参数(主要是前轮定位参 数)对轮胎的磨损也有很大影响。 图1麦弗逊式悬架的构造 1 某车型前悬架仿真模型的建立 麦弗逊式前独立悬架由下控制臂、转向节、螺旋 弹簧、减振器、转向横拉杆等组成(见图1),它们之 间的连接如下:下控制臂内端通过2个转动铰链与 车架连接,外端通过球铰链与转向节相连;减振器上 端与车身采用螺栓和橡胶垫相连,减振器下端与转 将建立好的前悬架子系统与悬架测试试验台组装在 一起,得到该车前悬架虚拟样机模型,这里不考虑转 向系,即不考虑左右车轮之间的运动关系(见图2)。 向节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转向节与下控制臂通过球 铰链连接;转向横拉杆内端通过万向节与转向齿条 相连,外端通过球铰链与转向节相连。减振器上端 铰链中心与下控制臂外端球铰链中心的连线称为主 销轴线,转向节沿着主销轴线转动。螺旋弹簧安装 在减振器外,上端作用于车身,下端作用在减振器的 缸筒上。为减少作用于减振器上的附加弯矩产生的 摩擦,螺旋弹簧的中心线与减振器中心线不重合。 螺旋弹簧只作上下方向的振动。 根据该车型前悬架系统中各关键点的坐标及部 件参数,修改ADAMS/Car数据库中麦弗逊式独立 悬架模板,得到该A级轿车前悬架系统模型。主要 图2前悬架系统仿真模型与悬架试验台 2前悬架运动学仿真试验 前悬架运动学试验主要采取双轮同向激振试 验,该试验是悬架特性试验中最基本的方法。双轮 同向激振仿真时,左右两边车轮的高度保持相同,对 车轮施加设定数值的上跳和回弹运动。 修改参数包括相关硬点坐标、各构件的质量参数、转 动惯量参数及减振器阻尼特性参数和弹簧刚度等。 试验前,先设置悬架系统的有关参数,包括轮胎 模型、轮距、簧载质量、驱动力分配、制动力分配及质 公 路 与 汽 运 Highways&Automotive Applications 第5期 2O 心高度等。该车为前轮驱动,前轮驱动力分配系数 设置为100 ,轮胎的跳动范围为~50 ̄50 mm。 对于汽车前轮,车轮上跳时的前束变化多设计 成零至弱负前束的变化。图3为前轮前束随车轮跳 动的变化关系,车轮处于静止状态时,前轮前束角为 一0.02。,为弱负前束;车轮跳动土50 mm过程中, 前束变化范围为一1.02。~0.78。。前轮上跳时,前 束变化的理想设计值为零至负前柬(一0.o~O。/50 mm),该车型的前束角在车轮上跳时变化范围超出 理想值。 . 媛 \ 控 … 5辑 ’控 车轮跳动量/m\ 图3前轮前束髓车轮跳动变化曲线 在现代汽车上,前轮外倾角通常为零或+1。内 的小角度。具有外倾角的车轮趋向于向其倾斜的方 向滚动,从而产生一个侧向力,它能抵消由路面不平 作用到车轮上的侧向力。图4为前轮外倾角随车轮 跳动变化曲线。车轮处于平衡状态时,前轮外倾角 为零,符合设计要求;在车轮跳动过程中,前轮外倾 角的变化范围为一0.29。~0.99。。一般认为上跳 时,车轮外倾角变化范围为一2。~O.o/50 mm较为 适宜,该车型前轮外倾角变化在合理范围内。 坚 蠹 辑 :矗 ~.50-4o一30—20—10 o\ … L、 竺 图4前轮外倾角随车轮跳动变化曲线 图5为前悬架主销后倾角随车轮跳动变化曲 线。车轮处于平衡状态时,主销后倾角为2.4。,符 合要求;车轮跳动过程中,主销后倾角变化范围为 2.O。~3.2。,变化范围较小。 图6为主销后倾拖距随车轮跳动变化曲线。车 轮处于平衡状态时,主销后倾拖距为13.26 mm;车 轮跳动过程中,主销后倾拖距变化范围为12.92~ 2013年9月 17.87 mm,符合要求。 3.31 3.12 2.93 秘 .17; 1.60 车轮跳动量/nun 图5主销后倾角随车轮跳动变化曲线 17.9 g 17.3 16.7 16.1 耀l5.5 14.9 14.3 藉 12.5 车轮跳动量/rO O 9 9 9 9 8 8 8 8 7 am 图6主销后倾拖距随车轮跳动变化曲线 ∞:2 =3∞ :3∞:。 图7为主销内倾角随车轮跳动变化曲线。车轮 处于设计状态,即车轮跳动量为零时,主销内倾角为 9.42。;车轮跳动过程中,主销内倾角的变化范围为 7.98。~1O.23。,满足设计要求。 援 基 畏 舔 +H 车轮跳动量/mm 图7主销内倾角随车轮跳动变化曲线 图8为主销偏移距随车轮跳动变化曲线。车轮 处于设计状态时,主销偏移距为16.29 mm;车轮跳 动过程中,主销偏移距的变化范围为2.68~19.22 mm,符合设计要求。 独立悬架的侧倾中心高度一般为0~150 mm。 在车轮跳动过程中,侧倾中心高度的变化需控制在 30- ̄,70 mm,并最好控制在较小的数值。图9为侧 倾中心高度随车轮跳动变化曲线。车轮处于设计状 态时,侧倾中心高度为95 mm;在车轮跳动过程中, 侧倾中心高度的变化范围为139~55 mm,满足设 计要求。 公 路 与 汽 运 总第158期 Highways&Automotive Applications O O9999 888 8 7 23 一 ∞:。∞:合∞ ∞:8∞ 基于ADAMS的FSAE赛车双横臂前悬架优化设计 杨岳,邹铁方 (长沙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为了提高FSAE(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赛车的操纵稳定性,对赛车双横臂前悬 架进行优化设计。根据已建好的UG三维模型得到某赛车前悬架主要硬点坐标,然后利用AD— AMS/Car建立前悬架虚拟样机模型并进行仿真试验,指出悬架设计的不足;利用ADAMS/Insight 进行优化分析,得到所考虑硬点位置对各项性能参数的影响灵敏度,再根据所得灵敏度对硬点位 置进行优化,得到最合理的性能参数组合,进而获得最优的双横臂前悬架模型;最后对优化前后的 模型进行仿真与对比,结果显示优化后悬架的运动学特性得到了一定改善。 关键词:汽车;FSAE赛车;双横臂前悬架;优化设计;ADAMS 中图分类号:U46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68(2013)O5—0023--05 在FSAE(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赛车设 轮定位参数等对赛车的操纵稳定性起着很关键的作 计中,各车队在综合考虑各方面设计因素后,普遍采 用。在悬架设计过程中,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 用双横臂推拉杆式独立前悬架。悬架性能参数如车 AMS对悬架性能进行优化设计成为一种普遍手段。 出版社,2001. [2] 丁亚康,翟润国,井绪文.基于ADAMS/INSIGHT的 汽车悬架定位参数优化设计[J].汽车技术,2011(5). 娶 [3] 陈军.MSC.ADAMS技术与工程分析实例[M].北京: 据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H [4]赵秋芳.基于ADAMS的汽车操纵稳定性仿真试验初 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5]喻川.荣威750CV底盘系统虚拟样机建模与仿真研究 车轮跳动量/mm [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图l6优化前后主销内倾角对比 [6]王国林.车轮跳动对定位参数影响的试验分析[J].农 3.5O 业机械学报,2005,36(7). 3-31 3.12 [7]刘关铎.重型货车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仿真及研究 2.93 2.74 [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8. 罩 2.55 2.36 [8]王正华,尹明德.ADAMS/Insight在双横臂扭杆独立 颦 2.17 +H 1.98 悬架中的应用[D].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9(3). 1.79 E9]廖力成.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的麦弗逊悬架运动学仿 1.6O -50-40-30-20一lU O lU 2O 3O 4O 5O 真与优化设计[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9. 车轮跳动量/ram [1O] 潘筱,刘永,杨爱军.汽车双横臂悬架运动特性分析与 图17优化前后主销后倾角对比 仿真[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暨 2006年省汽学会理事会议资料[C].2006. 主销内倾角、主销后倾角作为设计目标函数,从而得 [11] 方飞.麦弗逊前独立悬架汽车的操纵稳定性研究 到适合修改的影响因子为转向横拉杆外支点 坐 [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标和Y坐标。最后通过对转向横拉杆外支点z坐 [12]周红妮,冯樱,李向阳.基于ADAMS的汽车前悬架仿 标和Y坐标的修改,达到优化的目的。 真分析及优化方法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2O1o,24(3). 参考文献: [1]冯超.汽车工程设计手册:设计篇[M].北京:人民交通 收稿日期:2013一O4—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