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生命化”
作者:陈锦
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19期
【摘 要】语文新教材中文本本身蕴含的生命意识是我们教学生命教育的一笔巨大财富,循着“生命”主题徜徉中学语文新教材所网罗的文学海洋中,处处都能发现闪烁生命光泽的作品。感悟生与死,审视生命状态,提升人生境界,创造生命价值,探寻生命本质,正确定位自我等等,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进行的主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生命状态 感悟 提升 正确定位
中国古代文学家提倡诗教,以文学作为推行教化的有力工具。“文”是手段,“道”是目的,“文”都是为其“道”服务的。这种传统被表述为“文以载道”或者是“文以贯道”,不但成为历史散文的共同准则,而且成为整个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多年来社会批评的功利性使大家习惯于拿到一个作品便去挖掘思想意义。社会的阅读惯性直接影响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使得每一篇课文都有以教材为基准的对主体思想的“金科玉律”般的定性,每学到一则课文,总在字词、分段等等之后,来一句总结语: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阅读的快感早已失去,语文也成了思想政治课的另一种形式。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文学反映社会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人。语文新教材中文本本身蕴含的生命意识是我们教学生命教育的一笔巨大财富,循着“生命”主题徜徉中学语文新教材所网罗的文学海洋中,处处都能发现闪烁生命光泽的作品。感悟生与死,审视生命状态,提升人生境界,创造生命价值,探寻生命本质,正确定位自我等等,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进行的主题。 感悟生与死,审视生命状态。在沪教版新教材试验本高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入选了当代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文章描绘了特殊时代在西北农村中底层社会人们的心理真实,对严酷命运的忍受与无奈。我尝试着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学会理解和同情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感受生命中的“黑色”,更能够学着去直面自己将来人生中的“黑色”。文中有一段是儿子大雪天出去拉柴,冻伤了腿,回来后父亲一见就问:怎么拉了这么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在这个地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一下父亲当时的神情和心情,让他们体会到当时父亲全部的注意力都在柴禾上。是贫寒,最大限度地驱散了人际间的温暖,使生命饱受冷漠和孤独的煎熬,即使是亲人间的温情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文中父亲对于我的冷漠反应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体验较难理解的,但是人情的冷漠也许是每一个人都会遭遇到的,所以在这里可以说我是残忍的打破了他们心中所固有的亲情的概念,去直视生命中的这种透骨的心寒。或许,作者的经历对于现在城市里面的学生而言比较特殊,我们不会经历如此极端的生存危机。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生存条件极端贫乏的状态下对人生的思考。我想生命的气息不仅仅是热烈的、清新的,它也无法避免沉重的、冰冷的一面。也许从前我们更多给学生传送的都曾是生命的赞歌,是阳光与鲜花,但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不是完整的生活。这篇虽然沉重,却都是来自于作者真切的体验,是真真实实的生命感受。再例如死亡。死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文中着重描写了母亲面对死亡的表现。要理解文中母亲的感受,需要让他们做一些联想和想象,想象自己将来老了的情景,想象自己的爷爷奶奶现在的样子,从而去感受死亡,感受生命中更为沉重的一面。
提升人生境界,创造生命价值。也许,当这些单纯快乐的心灵遭遇这样的文章时,会有一时的惊骇与痛苦,失落与茫然。但是,我相信,只有看见真实的东西,才会更增加他们的睿智与勇气。“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我想面对这样的文章,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让学生看清生命的真相的同时,更要树立学生超越黑色的意识。在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多个角度的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我问学生学完这篇文章的感受是什么,不少同学都认为文章的主题太灰暗了。我这样引导他们我们学这篇文章,目的并不在于让我们因此对生命充满绝望和悲伤,而是通过这样的一种生活常态让我们对生活有另一种更深刻的认识。透过这样一些冷峻的文字,穿过文中所展现的孤独与伤痛,或许我们能更懂得去珍惜一些什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谈到生活虽然是残酷的,但我自己可以更多地去付出自己的关爱,而不是冷漠;生活是艰辛的,沉重的,但我们或许无需去逃避,而是勇敢的面对;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冬天,就是必然要去面对衰老和死亡;知道人终究一死,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学生在感受了生命的沉重之后却展现出如此积极昂扬的人生思考。周国平说:“对死的思考不但不关闭、反而敞开了人生思考,把他从人生内部事务的安排引向超越的精神要求,促使人为生命寻找一种高于生命本身的根据和意义”①。透过生命的沉重,给他们一双冷静与理智的黑色的眼睛去面对并不完美的生命,教会他们去思考自己生命的目标,寻找自己精神的归宿。明白了生命的苦难,懂得了终究一死的生命结局,才会更加激发出生命的强力,锤炼生命的韧性,也才会更加勇敢执著的去追寻生命的温暖与光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既要能让学生走进“黑色”,又要能让学生走出“黑色”,能让学生用一双“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这样,语文教师的生命教育才会更有意义。
在当今功利化、物质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学生难免受到世俗的影响,他们很容易就只将名利、钱财定位自己的追求目标。而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也总是难免带着功利的影子。我用《小王子》中的话试着去唤醒学生心中童年时期那些温暖的记忆,让他们感受到自然生命的快乐是远非金钱、名利可以相比的。我要让我的学生明白,在这纷纷扰扰的尘世中,也许我们都难以逃脱功利的束缚,但是至少我们不会将它作为人生追寻的目标,而是明白生活的本质究竟在哪里,明白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究竟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怎样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在浮华之中给自己找到一个安静的位置,收获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平等,懂得去尊重别人,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管面对怎样的人,怎样的事,我们都能从容淡定,不卑不亢。我们的学生,正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的时期。这个时候是他们最容易被生活的一些表象所蒙蔽的时期。例如他们会盲目的崇拜明星,他们会反叛老师和家长,他们也会有时自大有时自卑。我觉得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还没有认识到生命本质的单纯和平等,也就无法恰当的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无法给自己一个相对稳定 的角色定位。所以,结合这篇课文我给他们讲高山流水,明白人生真正的知己是超越身份地位的;给他们讲简爱的平等观,明白真正的爱情也只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汇。知晓生命的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质,懂得每个生命各有精微和美妙,不可重复,那么我们自然也就懂得在与人相处中既无须高傲,也无须谦卑;既无须施舍,也无须乞求,在纷扰的尘世之中给自己找到一个安静的位置,以一颗平和之心,珍惜每一次生命的相遇,更加地惜缘惜福。我相信这一点不管是对学生现在的生活,还是对于他们今后投身社会,甚至是对于他们的整个的一生追寻自己的幸福也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进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职责。面对当前教育生命意识缺失的现状,语文学科凭借他的人文特性,理应承担起生命教育的职责。《语文课程标准》作为教学改革的纲领,为生命教育在语文学科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而语文教材又为生命教育在语文学科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生命资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将语文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起来,让语文教学“生命化”,应是我们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 周国平《守望的距离》(北岳文艺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