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兰
【摘 要】近几年来,中小商业银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起着促进作用.但随着银行业全面开放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风险问题不断增加,在诸多风险中操作风险问题日益凸显,这使得对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了改善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具体对策与方法.
【期刊名称】《金融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0(000)007
【总页数】3页(P102-104)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经营方式
【作 者】刘志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漯河市中心支行,河南,漯河,462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832.33
中小商业银行以其灵活的经营方式和经营机制在我国银行业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由于其缺少规模效益的支撑和市场经营定位不当以及目前宏观经济环境等诸多原因,使得中小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面临很大的风险。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的特点和成因,寻求解决之道,以化解中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一、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
中小商业银行的特点在于分支机构较少,经营范围狭小,经营业务不全面性,主要为特定客户群提供服务,由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目前存在的问题也较多。
(一)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
1.组织风险。
它是指由于组织机构设置以及组织控制失效或低效,产生操作风险,而使得实际效果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起步较晚,在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组织机构及控制方式都在变革之中。由传统的组织结构及控制方式向“公司化”的组织机构及控制方式转移,组织机构及控制方式发生失效或低效的可能性都很大,由此比较容易引起操作风险。
2.管理风险。
是指由于管理人员以及管理职能失效,产生的操作风险,使得实际管理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加强管理是控制操作风险的有力手段,在中小商业银行的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舞弊、管理制度缺陷、管理技能下降等,都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或低效,从而引发操作风险的产生。
3.技术风险。
是指由于技术工艺、设备及手段等不完备或失效引发的操作风险,从而使得技术控制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的技术控制手段越来越先进,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尤其是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产生,在方便用户以及增加商业银行业务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增加网络操作风险。另外,现代印刷手段的提高,也在不断产生假票、假币,促进了操作风险的产生。
4.人员风险。
是指商业银行的内部及外部相关人员,有意识、有目的地作弊或责任心不强、判断失误等原因而产生的操作风险。内部人员舞弊是由于员工素质低下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等原因造成的人为风险;外部人员舞弊是外部不法分子与内部人勾结,利用商业银行的缺陷或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诈骗,以造成商业银行或他人资产损失的行为。
5.法律及制度风险。
是指由于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商业银行制度缺陷,造成商业银行及他人资产损失的现象。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正处在改制时期,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商业银行制度
及业务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已经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也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成熟还没有完全起作用。因此,通过完善及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来降低操作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计量风险。
就是商业银行采用定量技术和方法来测量和管理业务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操作风险的可能性。在风险管理领域和资本市场业务领域,商业银行采用了大量计量模型和金融模型,为银行的风险量化管理和资金交易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计量模型和金融模型的大量使用,也是近三十年来金融产品爆炸式增长和金融系统获得深刻变革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模型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对模型的不当使用,都有可能导致模型计量风险的产生。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尚未真正确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根本性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所需的法律体系以及市场调控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组建的股份制银行,其运作规范,具有完善的产权制度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体制优势使得国外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
2.风险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尚不能满足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一方面体现在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管理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缺乏实施差别化风险管理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风险分散化不足,集中度过高。
3.风险管理机制差距明显。
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机制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其中包括风险甄别系统、风险报警系统、风险决策系统、风险避险系统、全程监控系统。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国外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而这一点正是国内中小商业银行的薄弱环节。
4.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有较大的差距。
当今的国际金融市场,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而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其主营仍是存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手段比较重视定性分析,风险量化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银行风险产生有一般性原因和特殊性原因,有宏观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微观业务操作方面的原因,有商业银行外部的原因,更有其内部的原因。
(一)我国经济体制不完善,金融环境不佳,使得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受到诸多政策和软环境方面的约束
我国的金融体制有两个明显的特征:政府主导型和垄断性。中央政府主导中小银行的体制结构,地方政府主导中小银行的业务经营,这使得中小银行逐渐习惯于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行事,市场意识薄弱。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有垄断地位,中小银行也有意模仿国有大银行,这都导致中小银行在管理、业务范围等方面均与国有商业银行雷同。
(二)规模偏小导致的各种竞争劣势与风险
首先,规模偏小将影响中小商业银行在公众心目中的信任程度和信用评级。其次,中小银行缺乏自身联行能力,其大部分结算需要通过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代理,结算时间长,手续复杂。再次,规模偏小将使得银行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风险增大。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定位方面明显雷同
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无视其自身在资金实力、管理、抗风险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在客户和业务的选择上盲目与国有大银行竞争,片面倾向大企业集团和金融批发业务,对中小规模经济体的支持力度不够。
另一方面,中小银行之间市场定位也趋向相似,忽视了各自在组建时间、经营规模、人员素质、地方经济等方面的不同,缺乏各自的经营特色,从而导致了银行业的无序竞争
和严重内耗,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使中小银行普遍遇到经营困难,风险增加。
(四)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各项规则不完善
中小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这使得董事会权力弱化,监事会难以发挥作用,经营班子的权益和责任不对称,风险意识薄弱。在银行发展中主要体现为:
一是业务的自我发展与约束机制难以建立;
二是风险意识不强,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缺乏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进行日常分析的工作机制,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和技术得不到有效的运用;
三是内控制度存在缺陷,致使道德风险增加。
三、强化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风险测量统计工作制度建设,提高风险计量水平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机制不健全、风险测量工作落后、资产损失率高、抗风险能力弱化等是亟待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许多商业银行虽然根据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建立了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但是资产风险测量统计工作始终未能制度化。
要达到新资本协议的要求,不仅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存在工作量过大、成本过高、外部评级资料缺乏等困难,对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测量方面更是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因此,把握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提高风险计量水平是当前建立健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
(二)前移风险管理关口
要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内部彻底实现风险管理体制的变革,改变以往商业银行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逐步在业务部门设置和风险管理窗口,通过窗口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前移风险管理关口。
(三)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就是要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
要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和重视业务上的风险估计来培养员工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并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所有人员的自觉行动中去。
另外,在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奖惩制度,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风险,时时预警,形成风险防范的第一道屏障。
(四)注重贷款行业、企业整体风险的控制
当前,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经营特征、资本运作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要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隐蔽,如德隆系资金链断裂并引发相关金融机构、企业、行业资金危机事件就证明这一论点。
风险管理要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对企业、行业的整体风险转变,不仅要对财务情况进行审查,还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现金流。
同时,要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宏观政策、市场的变化等等方面,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强调系统风险的研究,并最终过渡到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易恒,李彦.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浅析[J].财经界,2007,(1).
[3]黄志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的若干思考[J].风险管理,2008,(12).
[4]李建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问题探析[M].山东纺织经济,2009,(4).
[5]武晓芬,屠强.加强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