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品味经典浸润人文

来源:一二三四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品味经典 浸润人文

作者:刘庆平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年第02期

当青歌赛的综合文化考试成为人们的“审丑”闹剧;当孩子们追捧的文化偶像已不再是孔孟老庄等思想先哲,也不再是鲁迅、巴金、老舍等文学大师,我们不得不慨叹当今阅读文化品位的沦落。娱乐文化的大肆炒作,网络文化的大行其道,让孩子们在灿烂而虚幻的泡沫文化中迷失了自己,一步步远离了灿若群星的大师,远离了他们缔造的足以滋养人类灵魂的精神养料。面对日益严峻的阅读危机,作为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要唤醒孩子们沉睡已久的阅读意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走进大师,品位经典,浸润人文精神。 一、诵读古代文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精髓

百家讲坛的热播,掀起了人们对古典传统文化的追捧热潮。有学者评论说,人们对于丹、易中天的追捧是中国人精神世界匮乏的表现。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甚至远远滞后于韩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究其原因,可追溯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形式的摒弃和叛逆,而文化大革命则是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一起丢进了垃圾桶,彻底切断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热爱。而一个民族没有文化根基,就如同雨中的浮萍,所幸的是传统文化的血脉还存在,先哲们给我们创造的精神财富还在。也许,当下是时候把目光转向我们谓之为“经典”的作品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浩如烟海”的经典之作。我们固然不能一一深入探究,至少可以采撷其中的一点一滴,就足以滋润我们饥渴的精神家园了。中国文学史,发展的脉络还是极为清晰的,每一时代都涌现一批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秦汉诸子百家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在文学史上散发着它们独特而永恒的光芒。基于此,可让学生有选择的诵读、感悟先哲的思想。经典的诵读,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更是一种含英咀华的精神享受。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谆谆教诲;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飘逸豪放;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凡脱俗;关汉卿《窦娥冤》写尽人生的无奈与悲凉;曹雪芹《红楼梦》呈现世间的繁华与衰败。徜徉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风景无限。学生收获到的是字字珠玑的华美篇章,收获到的是堪与日月同辉的哲思睿理。针对不同的文体特征,教师可采取不同的导学策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苏轼的词为例,就可以论坛的形式开展活动,学生可先对苏轼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代表作加以搜集整理,辅以自己的品味赏析,集结成册,并展示交流,教师可适时进行总结性评述。当然诗文诵读会,以同一作家、同一题材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交流都会是促进学生阅读经典的催化剂。 二、阅读现、当代文学经典,品味真、善、美人性光辉

经典并不仅仅存在于遥远的历史,中国现当代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环境造就了许许多多文坛大师和优秀作家迥异的视角和个性化的语境。传统的文学形式此时已走入死胡同,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白话诗文创作以其随意、率性的特征给濒临僵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一时期涌现的许多作家都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人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从投笔从戎的那一刻起,就将毕生的精力倾注在唤醒愚弱的国民上。他的文字,像一把锐利的剑,刺穿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病弱。老舍先生则以其细腻温婉的笔触,勾勒北平市井小人物的生活,使作品具有了人民性和人道主义情怀。也正因为如此,老舍先生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而他也是唯一一个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人。以朱自清、俞平伯、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美文创作,或缜密漂亮,或冲淡自然,或闲适幽默呈现出别样的风格韵致。诗歌在西方诗歌流派的影响下,同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现代诗派代表人物戴望舒一首《雨巷》融进无限忧伤的情思意绪。冰心则创立了形式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冰心体”,其诗歌中对自然、母爱饱含深情的吟咏,曾温暖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对这些文学大家、思想大家,我们的孩子还知之甚少,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定期开办读书交流会和教师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当然对经典篇目的诵读始终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对作品熟悉到“出口成诵”的程度,才能逐步理解感悟到作品的精髓。 三、放眼世界,开拓视野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应忘记我们的祖先和前辈为我们创造的精神财富,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是世界中的人,我们的眼光也应该面向世界,汲取全人类的思想精华,为我所用。莎士比亚、歌德、普希金、泰戈尔等一串串永远镌刻在人类文学史上的名字,承载了多少人类思想的光辉。他们的经典作品同样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教师可为学生推荐经典篇目,学生要做好详尽的读书笔记,并就感触颇深的语言做圈点批注。师生还可以共同搜集有关的鉴赏资料,并写出自己的感悟体会,在读书交流会上共同分享。 四、让课内课外相辅相成,将经典阅读进行到底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直到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才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经典阅读对一个现代人同样重要。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其中蕴含了自然、社会、人生的真谛,可以使我们的生命不因世俗繁杂而沉重、不因欲望贪婪而轻浮。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其中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对经典的品味诵读,绝不应该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而恰恰是应与课堂教学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或者说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教材中,不乏名家名作,有些教师在教学这些经典作品时,经常会犯“本本主义”的错误。即将文本拆分成四分五裂的零件,让文章变得支离破碎;对文本进行功利化分析,扼杀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对经典作品的解读,更要注意学生的读后感和个性化解读。淡化作家的介绍,偏重文本本身的解读是现在阅读教学当中经常出现的另一问题。由于经典作品大都经历了几十年、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考验,经历了一代又一代后人的品评,但岁月的阻隔往往使孩子们在阅读经典时产生距离感,而丧失继续研读的兴趣。因此,在阅读经典作品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在作者身上做足功课。可以要求学生借助书籍、网络等渠道搜集关于作者生平代表作品,轶闻趣事及名家对他的评价。在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显著地位和高尚人格魅力的基础上,展开对文本的解读,更能激发学生亲近大师、品味经典的欲望。当然教材的内容毕竟还是有限的,但却是我们引导学生品味经典的突破口,抓住这个契机向课外延伸。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撷取精华,供学生品味诵读,不正是“大语文观”要求下可以做的有益尝试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具有永恒的魅力。而之所以要品味经典,也正是要学生借此丰富语言,提升文化品位、个人修养,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和精神家园的人。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正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