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完整版苏教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文言文阅读。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选择句子中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聚集) B.公欣然曰(样子) C.白雪纷纷何所似(为什么) D.未若柳絮因风起(如) [2]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跟儿子、女儿在一起谈论诗文。 B.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比作在空中撒盐差不多。 C.俄而雪骤 翻译:不一会雪突然停了。
D.公大笑乐 翻译:谢太傅大笑起来,觉得很有意思。 [3]关于“兄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的伯伯就是谢太傅; B.她的父亲叫谢无奕;
C.她的丈夫是左将军王凝之。
[4]这篇小古文主要告诉我们( )
A.谢太傅教学有方,善于引导儿女们从生活中学习。 B.谢太傅的兄女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
C.我们要善于运用比喻,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女娲①造人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②黄土作人。剧务③,力不暇④供,乃引⑤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縆⑥人也。
——选自《风俗通义》 (注释)
①女娲(wā):中国古代神话中最伟大的始祖神,人面蛇身,有炼石补天、抟泥为人的神力。
②抟(tuán):把东西揉弄成球形。 ③剧务:劳作繁忙。 ④暇(xiá):空闲。 ⑤引:牵,拉。 ⑥縆(gēng):粗绳。
[1]“……者,……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向式,你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吗?
1 / 7
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绳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还知道哪些与女娲有关的故事,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人造出来之后如何?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想象,适当增加一些神态和动作描写,把“女娲造人”编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各题。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______!”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______!”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正确选择下列词语,将大写字母填写在横线上。 A.太山 B.流水
[2]哪句能够证明伯牙“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在古文中用“___”画下来。
[3]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常用“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4.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绝”在字典中有以下几个义项,请将对应意义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A.断绝 B.完全没有了,穷尽,净尽 C.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D.气息中止,死亡 E.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斩尽杀绝(______)悲痛欲绝(______)破琴绝弦(______)超群绝技(______)
[2]用“/”给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少 选 之 间 而 志 在 流 水,钟 子 期 又 曰:“善 哉 乎 鼓 琴,汤 汤 乎 若 流 水 。”
[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_______”,人们通常用“_________”这一成语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5. 读下面的文言小短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鹿照水
有鹿饮于逐边,自照水影,见其两角峥嵘,甚为自乐。惟恨四足轻小,颇不相称,甚不满意。正叹恨间,忽闻猎者带犬自远而来。鹿急为奔避,幸得四
2 / 7
足轻捷,猎犬追至,鹿则逃入竹林。奈被两角阻挠竹上,欲进不能,卒之为犬所捕。鹿悔曰:“我尚恨其脚小,而专其角长。不知救吾命者,脚也:丧吾命者,角也!”
[1]最初,鹿引以为乐的是,两角高高耸起;不满的是________;当它被猎犬抓住以后,它在悔恨中明白了:救它命的是________的脚;害它命的是________的角。(用自己的话填空)
[2]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________ [3]我还想提出问题:________
6. 阅读文本,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1]孔子不能决也。“决”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2]综观上义所述,第一个小孩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小孩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都在__________________。
7. 文言文阅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而邻人之父亦云(_________) (2)暮而果大亡其财(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课内阅读。
(选文一)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选文二)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1]解释(选文一)中加点的词语。
3 / 7
鼓:__________ 善哉:__________ 少选:__________ 足:__________
[2]读(选文一),用“ ”画出表明锺子期听懂了伯牙的琴声的句子;用“~~~”画出表现伯牙推动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的句子。
[3]读(选文二),用“ ”画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从闰土的外貌中,你看出闰土是一个 的孩子;用“ ”画出叙写闰土和“我”一见如故的句子; 这些词语准确地写出了“我”急切在想见到闰土的心情。 [4]出自(选文一)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选文二)写了“我”与闰土_______________的情景。
[5]这两段选文的共同话题是_____________,请你以此写一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师旷①论学
晋平公②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日:“暮,何不炳烛③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④其君乎?”
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⑤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双眼失明,但音乐造诣极高。②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③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④戏:戏弄。⑤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暮”在文中出现两次,第一自然段中“暮”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第二自然段中“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选出下列各项中描述正确的一项( )
A.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B.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C.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D.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10. 读《管宁割席》,完成练习。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①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②(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③出观。宁割席④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①捉:拿起来,举起,握。②轩冕: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③废书:放下书。废:停止。④席:坐具,坐垫。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 [1]翻译下面的句子。
4 / 7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写了两件事,分别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管宁割席》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管宁是一个( )的人。 A.淡泊名利、非常清高 B.爱恨分明、勤学好问
11. 课外阅读。
小儿不畏虎 苏轼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②。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③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④卒去⑤。
噫,虎之食人,先被⑥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自若:神情不紧张。③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④寻:副词,随即,不久。⑤去:离开。⑥被:施加,给……加上。
[1]写出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虎熟视久之。(____) (2)虎亦寻卒去。(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妇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到来有不同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找出一句与“浣衣于水”句式一致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故事中的孩子的做法可以归纳出的词语是(______)。 A.望而生畏 B.虎视眈眈
C.无知者无畏、初生之犊不怕虎
1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师旷论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③之明。炳烛之明,熟与④昧行⑤乎?”平公曰:“善哉!”
——(出自《说苑》,有删减)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问于师旷]对师旷提问。师旷,晋国大夫,博学多才。③[炳烛]点亮蜡烛(或火把)。④[孰与]比……怎么样。⑤[昧行]在黑暗中走路。
5 / 7
[1]仔细读文中划“﹏﹏﹏”的语句,完成下列问题。
(1)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可以看出师旷对晋平公“七十欲学”的态度是(_____) A.不赞成,觉得他年纪太大了。 B.赞成,觉得学比不学好。
[2]文中师旷连用三个比喻,把_______比作_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老而好学比作炳烛之明,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13. 文言文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B.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拊掌(_______) 然之(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1]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段讲的故事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3]请为这本名著写一段80字左右的推荐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理解。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①处吾子②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③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④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⑤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注释)①所以:用来。②处吾子:安顿儿子的地方。③贾人:商人。④学宫:学含。⑤揖让进退: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其舍近墓 舍:______。 (2)遂居焉 居:______。
6 / 7
(3)遂迁居市旁 迁:______。 (4)此可以处吾子矣 处: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幼时,其舍近,常嬉为墓间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可以处吾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