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建构主义理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来源:一二三四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3卷 第9期 2006年9月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V01-23 No.9 Sep 2006 浅析建构主义理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王凤杰 (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建构主义是当代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文章从建构主义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等方面对建构主义进行分析和评述,并据此提出教学是协商对话过程、学习是知识建构过程及学习方法不能移植等观点,以期对 推进课程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建构主义;知识观;教学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022(2006)09—0054—02 建构主义是当代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 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知识 的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在我国 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而不是最终答案,不是教条,而应该 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新形势下,研 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他们认为,世界是客观的,面对世界,我 究建构主义基本理论,探索适应21世纪时代精神的新的基础 们都以自己的经验来建构现实,给世界赋予意义;凭原有经 教育改革思路,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不可 验、心理结构和信息的不同,学习者必然会建构出不同知识, 推卸的责任。 一但是我们无法确定我们构建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 写照。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仅仅是个人经验的概括、总结 最后,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主观随意的、任意的,在 、建构主义教育观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发展,它既突破了行为主义S—R 而已。 刺激与反应模式,又不同于信息加工学说把人脑简化为电脑 的理论。早期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都 构建过程中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需要与他人磋 蕴涵建构主义思想,现代建构主义中更能轻易找到维果斯基 商来达成一致,并且要时时加以调整和修正。 最近发展区学说、奥尔伯特认知结构同化论的影子。作为当代 欧美兴起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建构主义思想来源驳 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可以说,建构主义是对客观主义 来: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建构主义对客观主义认识论超越,在学习观和教学观方 杂,流派纷呈。_1怛是建构主义有着共同的特点,即更强调主体 面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观和教学观。皮亚杰关 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 是个体思维的发生过程,是儿童在不断成熟的基础上,在主客 认识论的根本超越。这种超越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 于儿童的认知发展观,即活动内化论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而不 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从而使图式 是被动接受过程。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希腊哲学家芝诺芬尼就 不断地协调、建构,也就是不断地由不平衡走向平衡的过程。 已经认识到人不可能得到真知f有关上帝或世界的真理1,因为 皮亚杰通过同化和顺应理论对这一观点做出了充分而精辟的 人的知觉和判断都会受到个人生活经验和生活态度的影响。 解释。他指出,学习不是简单的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 这的确是人类无法克服的困难。任何人都无法完全抛开其自 过程,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即通过同化 身原有的知识基础去接受新的知识,换而言之,人无法克服自 和顺应两种途径来建构个人意义的过程。学习是一个“同 身的主观性。如果要求人彻底脱离人的主体性去认识世界,就 化——顺应——再同化——再顺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学习 如同要求人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实在是不可能的。 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包含着对新知识的分析 现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睿智的目光看到了这一点, 和批判,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 由此提出了认知同化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是 既然知识是儿童主动建构的,那么,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 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 要途径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 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 化背景和情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教师和 构中原有的观点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给学生提 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 供信息,即通过呈现组织者,给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 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无疑为建构主义者所屏弃,而代之以理解 的东 之间架设一道学习之桥。闭 式学习方式,即奥苏贝尔所谓的有意义学习。相应地,教师在 [收稿Et期】2006—08一O1 [作者简介】王凤杰(1969一),女,辽宁铁岭人,渤海大学历史系讲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5级博士。 ・5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传授知识之前应该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使新知识与 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而不必顾及教材体系是否被学生 学生已有的经验紧密结合。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知 完整掌握,把追求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作为教学活动的 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协作者或合作者,其中心任务是协助学 核心和根本目的,把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落实到实处。 生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由学生 自己搭建起新的认知结构。 其次,学习方法是不能移植的。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 往往希望学生掌握教师所讲授的学习方法或解题方法,并贴 第二,注重“互动”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既 上“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标签,这其实是陷入一个美丽的误 然知识并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那么 区。教材中所罗列的方法或教师所讲授的方法可能是最好的, 甚至是有害 就不应当以正确和错误来区分人们不同的知识概念。不同的 但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来说,可能就不是最佳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答案。然而任 的。每个人学习都有每个人的方法,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方法学 何对事物的简单理解都会漏掉事物的某些方面,从而必然造 习知识、理解知识,并在学习中完善自己的方法。别人的方法, 成对知识理解的片面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构主义者提出 包括教材和教师所讲授的方法,只能作为参考,提供借鉴。在 了互动的学习方式。即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进行。 教学中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强迫学生接受某种“科学”方法,尽 但结果往往是徒劳无益的。因此,必须强调 在这一过程中,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 管出发点是好的,把课堂的这块主阵地充分地交给学生, 交互质疑的辩证的过程中,以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澄清 学习方法的自我建构,疑虑,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逐渐形成正式的知识。教师在教 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建构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为终 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也是促进学生 学活动中随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材料,布置适当的问题情境,制 身学习打好基础,造学习者在认知上的冲突,以此来引起学习者的反省和思考, 发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 然后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的沟通互动、辩证协调澄清 正式的科学知识。  。最后,建立协商式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由于 忽略了。建构主义理论在这方面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正 致的社会建构。因此,学生在主动建构其知识意义的过程 以及再建构的过程,使教师和学生非正式的先前经验更接近 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被 综上所述,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过程中,学习 如前文所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磋商并达成 者必须通过主动的、互动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教师不是以自 一己的看法以及课本现有的知识来直接教给学生,而是植根于 中,必须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在这样一种合作与交流的环 生生之间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实际上,协商 学生先前的经验进行教学。并且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活动 境中,师生之间、中,不仅学生在建构知识,教师也在建构自己的知识。这与我 与讨论过程就是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理顺的过程。更 国传统的“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重要的是,通过协商讨论学生不仅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培 养了自身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学会了尊重他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以往的课程改 人的观点和与人合作的方式。这样师生在共享集体学习成果 达到对所学知识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 革中,虽然也曾强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是收效甚微,尤其 的基础上,是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尤为薄弱。究其根本原因,是在许 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多教师的心日中,知识是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直接传递的,学 当然,建构主义理论并不在是解决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 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简而言之,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行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一些建构主义学派的学者对某些观点的 往往走向极端。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我们要看到传 为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在新课程改革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 论述,但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基础 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 统教学的诸多弊端,的学习态度,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基础教育要注重 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I31重点培养学生 激活学生的求知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 让创造根植于每个学生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中,成为每一 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认为,建构主 能力,义理论在以下几个方而是值得借鉴的: 个学生的基本生活态度,进而成为整个民族的基本品质和整 首先,学习是知识建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本知 个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推动力量。 识作为一种假设或解释,并不是终极答案。它在为个体理解和 掌握之前,于个体没有任何意义,更无权威可言。知识的学习 只能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学习活动由学生自 [参考文献]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m.华东师范大学学 己构建。其实,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知识具有多种联系,教材 [1仅仅反映了其中某种或某一些联系。学生在积累知识过程中, 的独特的教材体系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必要把知 把对知识点关注改变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关注,把教材看作 学习活动的中介和参考,看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桥梁和通道。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凶材施教, 势利导,致力于促进 ・ 报.教育科学版,1998(1). 社,2002. 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自己编写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识点的掌握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评价指标去刻意追求,应该 [(责任编辑:刘向宏) 5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