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对情境数学活动的兴趣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因此,我在实施《情境互动式幼儿数学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就如何培养幼儿对情境数学活动的兴趣,进行了细心的研究,总结了一些方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并在《科学》 部分确定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 ”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是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探索事物;教育要求是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幼儿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发展思维能力;[1] 因此,我在实施《情境互动式幼儿数学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就如何培养幼儿对情境数学活动的兴趣,进行了细心的研究,按照激发兴趣——培养乐趣——形成志趣的规律组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减轻幼儿学习负担的根本措施。
1.导入新课时要激发兴趣
导人新课是一个活动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打破幼儿的心理平衡,使幼儿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提出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
例如:“拼图”活动前,笔者告知孩子们,只要根据各部分在底板上找到相应的位置拼合,就能够在图上找到一件神秘的礼物。孩子们出于好奇,饶有兴致地进行操作,当他们将图拼完整,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时,就欢呼雀跃着,表达自己成功的喜悦心情。
2.游戏活动中培养乐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游戏法是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各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它是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中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例如:小班幼儿学习分类时做的“图形娃娃找家”游戏,即安排三个动物教
具,分别将动物的嘴巴剪成“△”、“□”、“○”,让幼儿把“小的图形娃娃”饼干送到相应特征的教具里去。利用这种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学习乐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
根据幼儿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这种心理特点,我经常采用游戏活动进行教学。例如:“漫游数学宫”、“采花蜜”、“小动物找家”、“套圈”等形式的游戏,让小朋友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进而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大班《我的数学》活动22《数:还剩多少》时,我设计了“小鸟回家”的游戏。我先在银幕上放映一张画有许多花朵的图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然后给小朋友展示算式(5-5)、(2+1)、(4-2)、(0-0)、(2+3)的卡片,并给这几位小朋友小戴上“小鸟”的头饰,表示有任务的“小鸟”。随着《爱劳动》的欢乐乐曲,迈着轻盈的舞步“飞”到写有算式结果(0)(1)(2)(3)(4)(5)的“花朵”前,面向同伴,让大家评议,看哪只“小鸟”先回到家。这样在游戏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幼儿对数的加减有了具体的认识,使课堂教学活泼有趣、轻松愉快。
3.日常生活中形成志趣
建构主义认为,幼儿的发展是由于儿童在不断地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认知冲突是儿童自我建构数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生活当中,儿童的认知冲突会更加突出。幼儿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充满了数、量、形的有关知识和内容,利用日常生活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从而对数学活动的探究形成志趣。
如:在午餐的时候,可以让幼儿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放碗筷或数数自己吃了几口饭,喝了几匙汤,再吃一口是多少;可以在幼儿排队散步时请他们一个男生一个女生的排,练习排序;在上下楼梯时,可让幼儿一面走、一面计数阶梯的数量,复习单数、双数……任何时候都可以是幼儿学习数学的机会。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是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情景化的一种最好的表现。
通过这种学习,帮助幼儿成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者,学会用数学推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角色也逐渐转变为幼儿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者、聆听者与记录者,不干涉幼儿自己的创造活动,让幼儿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建构抽象的数概念,经历建构——尝试——再建构的动态过程,逐步形成清晰的数概念。
正如纳特·布朗说的:“数学本身有许多游戏性和给人以创造空间的内在性。这种神秘的特性,使人有探究的冲动。”因此,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更在于帮助幼儿发现数学中的游戏性,让幼儿享受其中创造与游戏的乐趣。无论幼儿在数学游戏探究中兴趣持续的时间有多长,它们都为幼儿提供了探索与学习的机会。这些不仅使幼儿成为某一方面的玩乐高手,还可以支持幼儿在其他领域的发展。[2]
总之,“情境数学所有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儿童的探索欲望、兴趣、习惯、精神、还有就是思维能力。”[3]因此,实施《情景互动式幼儿数学教育课程》,培养幼儿对情境数学活动的兴趣,就要让单调枯燥的数学课堂富有情感和趣味;要让幼儿好学精神得到有效地培养;促进幼儿在爱学、乐学中逐步学到知识,培养兴趣,提高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7.
[2] [英]纳特·布朗 著 刘焱,刘丽湘 译《读懂幼儿的思维——幼儿的学习及幼儿教育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3] 廖丽英等编著.《情景互动式幼儿数学教育课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