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步发展时期,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
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建立。)
2. 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精耕细作,铁器牛耕的使用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在此基础上,手工业特别是官营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个体私有制经济逐步发展,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3. 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主流文化逐步凸显;
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1年)、隋唐(581~907年)、宋元(960~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 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隋唐和宋元继续发展,隋唐在国家权力运作程
度、选官制度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 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曾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发展。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海上和陆路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3. 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知识分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有力地
推动了封建文学艺术的进步,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开始发展;宋元时期,一方面儒家思想发展到了理学阶段,更加符合封建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市民文化得到较大发展。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明清(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
1. 政治上:明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
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2. 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且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我国农耕文明高度发
达,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的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3. 文化上: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以理学为主体的儒学思想占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
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文学、绘画、戏曲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同时重利奢靡的社会风气盛行。
4. 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锁国,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使得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四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 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入侵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闭关锁国政策瓦解,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华民族危
机不断加剧,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中国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 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阶级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
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中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近代工业出现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现代化迈进。
3. 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主流思想,西学东渐,
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
4. 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生活方
式及社会礼仪受到冲击。
专题五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 政治上: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
立民主政治的道路,政治上倡导民权。
2. 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
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近代工业兴起。
3. 思想上: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思潮、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先后等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
蒙的作用,救国救民意识高涨,民主民族意识增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形成。
4. 社会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专题六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年)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 政治上: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并逐渐走向成熟,与国民党合作开展了国民革命,并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
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
摧残。
3. 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
命的指导思想。
4. 社会生活上: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社会,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
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迟缓。
专题七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1. 政治上:建国初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
坏,人权遭到践踏。
2. 经济上: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并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1950年,国
家合理调整工商业,1953~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 外交上: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初步成就,70年代外交出现新局面。
4. 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
大,教训巨大。
5. 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
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专题八 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巨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 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健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
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 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深
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 思想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4. 文化上: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世界史专题
专题九 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是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对近现代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政治上:古代希腊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其基本的民主原则被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成为近现代
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2. 法律上: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被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对近现代法
制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思想上;希腊出现了世界史上最早的古代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点,是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
专题十 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前(16世纪前后~18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
1. 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
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2.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世界拓展,开辟了新航路,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
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3. 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批判封建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催生
了许多顶天立地的科学巨匠,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运动用理性之光照亮了社会发展的道路 。
专题十一 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的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政治上: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初步确立;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
了人类的民主化进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善。
2. 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将人类的历史推进到“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3. 文学艺术领域上: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文学、艺术领域出现
了新的发展成就。
4. 社会生活上:城市化的进程开展
专题十二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20世纪上半期(1917~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时期典型的特点。 1. 政治上: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为人类发展开辟
了新的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2. 经济上:苏俄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
济模式进行了调整,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3. 科学上: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4. 文化上: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
了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专题十三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二战后至今(1945年至今)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1. 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给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
了巨大的威胁,伴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2. 经济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
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使世界经济沿着体制化方向发展;西欧建立欧共体,推动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3. 科技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