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东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在交际语中的体现

来源:一二三四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文化・教育 东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在交际语中的体现 东西方语言 口李海莹 [内容摘要]东西方语言因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不同而存在着很大差异。本文从几 个方面对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在交际语中的几点差异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东西方语言;文化;交际语 [作者简介]李海莹,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语言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 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由于语言文化和思维模 没有类似中国这样表示天气变化的词汇, 所以“Rain Water”这种表达方式从词语表 面上是不能正确理解的。出现这种现象,其 式的不同.东方和西方语言存在着很大差 根源在于历史文化的不同。中国是一个自 异。本文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为主线.着重论 古就重视农业的国家,长期以来以农业为本. 述语言的文化价值.通过深刻分析语言中隐 使人们在几千年的农业劳动中,对天气与农 研究和总 含的人文特征纵观一些民族文化传统,突出 作物的生长规律不断的进行观察、“语言一社会一文化”间的互动.探讨语言结 结,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完整有效的种植规 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比较东西方语言与文化在交际语中的异同。 律,这便形成了汉语中的二十四节气:而在 英国。历史上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中 国。还有.中国古老传统的中文词汇中也有 一、词义的结构和理解不同 对宇宙和世界物质的描述,比如:“阴、阳” 两个词语在英语中被简单地解释为“黑暗 和光明、男人和女人”,而在中国的汉语词 一种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产生 其所特有的词汇.而这些词汇在另一种语 言中是不存在的,或是不能直接用另一种 汇中。传统的“阴阳”概念因场合不同意思 语言进行单纯的翻译和替代的。例如:把汉 也不一样.被用于中医时则表示“阴阳不 上火、寒”等意思,和西方人的解 语中表示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雨水、惊 调、气嘘、蛰、清明”直译成英语时写成“Rain Water, Waking of Insects,Pure and Brightness”,把 释是不相同的。同样英语中的“cowboy”和 “hippie”两个被美国社会普遍知晓的名词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翻译成‘'Spring E- quinox,Snmmer Solstice,Autumnal Equinox, 也很难翻译成合适的中文,直译就是牧童 或牛仔,“hippie”一词是“希比士”“希比 派”或“嬉皮士”,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 Winter Solstice”,这样的表达如果不加以 更多的说明解释的话。没有一个说英语国 代或是一批美国青年人。大多“嬉皮士”被 家的外国人能知道是什么意思。在英语中 认为是神经不正常、生活没有规律的人。 138 I社会科学论坛圈函圈瞳匝  I I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文化・教育 二、思维模式不同 人对英语国家的人说“to expect one’S son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意识、思想 感情、地域观念、生活习俗,而文化的特征 或国民的思想方法以及语言心理等要素也 都会给语言的结构变化及运用形式带来很 大的影响。美国著名语言学家Hockett ̄举 出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说明不同的思维 to become a dragon”,就会被嘲笑。这是因 为在他们看来“dragon(龙)”有三到九个头, 是“邪恶的魔鬼”。在英语词典里也很少有 与龙有关联的词语,除了“blind dragon”“fight like a dragon”,在亚洲说是“亚洲四小龙”, 而译成英文却是“The four tigers of Asia”, 方式在语言表达中有着不同的体现。“火 车”这一词语在英语中叫“railway train”,它 包括“rail”“way”和“train”三个词.“rail”是 铁轨,“way”是道路.“train”的意思可以翻 译为一系列被连接的车厢.这说明英语中 注重的是铁轨,而在汉语中叫做“火车”,更 多是注重到了火和蒸汽.这说明思维模式 影响语言表达,这种思维模式在语言中表 现为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像“火车”这一词 语注重火和蒸汽,忽视铁轨这一现象就是 汉语的传统思维与英语语言思维模式的不 同体现。这种思维方式,通过i吾言表达出 来,又通过语言被更多强化,从而形成一个 民族的思维模式。又如,英语国家的人对很 多动物的想象不同于中国人,其内在意义 也有很大差异,这同样是受不同文化影响 而造成的。在语言表达中.“猫”这一动物也 用于形容人,但是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色彩.东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在交际语中的体现  如“a fat cat”“a queer cat”“an ally cat and copy cat”,汉语中我们常说“谗猫”“夜猫子” 等:还有,中国文化的象征之~“龙”. 在中国一说到龙,就象征着威严与正义.中 国人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成语中有“龙马精 神”“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把帝王称作 是“真龙天子”,表示的都是高大、威猛的形 象。传说中的龙王是一位法力无比、掌管东 海的主神,中国人都蜕望子成龙。但如果有 龙变成了虎。 除了想象的动物,对现实界的动物的 词语表达也是有区别的,例如:英语用马形 容人。说成:“willing horse”“horse laugh”, 形容大声的笑,“horse play”的意思是形容 粗俗的、吵闹的戏剧。简单不错的感觉就是 “horse sense”.在汉语中常用牛来比喻人, 这是因为在中国自古就把牛用于农耕,而 马是英国主要的农业助手,所以更喜欢用 马来形容。这便充分体现出思维模式对语 言表达的深刻影响。 三、价值观的不同 价值观是人们行动的基础.它指领我 们的行动,帮助我们判断对与错,好与坏。 价值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它决定了 交流方式,是东方与西方文化不同的主要 表现。在英语文化背景下,表现最明显的是 对第一人称主语“I”的运用,它在任何情况 下都要大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它的自 主意识.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结论和观点也 常用“I”,不管这种理论有没有得到科学的 证实,并且都是用肯定的语气,而在汉语中 很少用“我”,而是常用“我们”,我们这一词 语经常代表“I”的含义。学习英语的中国学 生在用英语表达观点时常说“I think……” 听起来似乎是汉语的“我认为,我觉得”的 目函固瞳匝圈社会科学论坛I; 139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文化・教育 东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在交际语中的体现 意思,但是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只要说 中国文化背景下,听后很容易明白,得出他 “THINK”,就是表示很不确定甚至是无根 需要获准请假的这样一个信息。所以只要 据的东西;而在汉语里,我们都知道只要出 表示关心并批准他离开就行了。然而,在英 现“我认为”“我觉得”这样的表达.就是在 国文化背景下则会被理解为:你妈妈生病 明确地说明自己的观点。所以在表达自己 是你的事,而唯一要做的就是要让上级清 的想法时.英语很少出现“I THINK”这样 楚地知道他可以做什么或是你需要他做什 么。因此。在这样情况下就产生了矛盾和误 解。类似这些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日常生 的表达方式。这就体现出两种语言文化背 景下的“自我”在语言表达时意思是不相同 的,汉语中谦虚含蓄的语言风格在这一点 上得到了突出的体现。另外。在13常交流中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和话语含义不同也会产 生误会。下面的一组对话。说的是一个中国 职员(A)到他的英国上司(B)那里请假送 他妈妈去医院。对话如下: A:Boss. B:Yes? A:My mother is not very wel1. B:So? A:She has to go into hospita1. B:Well,get on with it What do you want? A:On Monday. B:Bloody well,man what do you want? A:Nothing. 这一段对话内容,表现出了中国人(包 括以东方文化为起源的一些非中国人)和 以英语为母语的使用者之间存在着一条鸿 沟。在对话中可以看到有不同的内涵。所有 的中国人会认为那位英国人上级没有亲 情、没有人情昧等等。而对于英语国家的人 来说,他们可能会认为那个中国职员是个 麻烦的、糟糕的家伙,他不坦诚,也不直率 的说出来。其实,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显而易 见的,中国职员把请假的原因说在了前面。 就是他妈妈病了要送去医院。这种情况。在 ,4。I 社会科学论坛圈圈■瞳—■ 活的各种交际场合也都可以看到,比如同 事请明友到家里吃饭. 在英国:A:Would you like to you to come dinner next Monday evening? B:O thank you,I'd like to every much. 在中国:A:请下星期一晚到我家吃饭。 B:不用了,别客气。 A:请你一定来。 B: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这就是说思维方式决定交际方式和交 际语言,中国人认为如果别人一请就马上 答应,会显得不太礼貌,以委婉的语言表示 推辞.是向对方表示一种恭敬的态度;而在 英语中,表示感谢则是最好的回答。Ⅲ 参考文献: 1.Chomsky,Noam£ l‘q and M/nd,Harcourt, Brace&World,Inc..N.Y.1968. 2.Hudson.R.A.Socialinguisyics.Cambridge Universi・ ty Press Cambridge,U.K.1980. 3.“sat,Donald Jr.and Suzanne Keller Soc/o/ogy。 4th ed.Alfred A.Knopf,N.Y.1985. 4.陈原:<语言与社会文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社书店1980 ̄版。 5.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50年版。 6.郑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1995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