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奉命制定新的法令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朝中绛侯灌婴等人的诽谤,说他年轻学浅,总想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使文帝夜半前席。
D.贾谊多次上奏疏给皇上,反对分封,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否则将兴起灾难。
8.把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5分)
译文: (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5分)
译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汉代为了选拔人才,有察举制度,考察和推举人才。秀才自汉代成立以来又称茂才,秀才就是优秀的人才。 B.太傅:中国古代的官职。也指教导、辅佐帝王或王子的人。
C.征,征召,特指君召臣。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拜,授予官职,“拜官”为旧时的常用语。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D.九卿:秦汉时的中央行政长官,像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等,管宫廷总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年少时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二十多岁时被文帝征召,担任博士,成为博士中最年轻的一个。
B.贾谊到长沙四年后,被汉文帝召见,文帝因感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
C贾谊多次上疏,说诸侯的封地太多,有的诸侯的封地甚至广连几个郡,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D.贾谊谪居长沙时,因梁怀王骑马时堕马而死,贾谊感到自己作为老师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一年多,也去世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候,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答案:4.C(害:忌妒) 6.C(“除”是授予官职) 7.B(“奉命制定”理解有误)
8.(1)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卑、谪各1分,大意3分)
(2)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很受文帝的宠爱,而且爱读书,(文帝)因此派贾谊担任他的老师。(判断句式1分,“傅”各1分,大意3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 11.A; 12.D;
【解析】11.自东汉称秀才为茂才。“茂才”因避东汉光武帝讳。 12.梁怀王堕马而死,不是发生“贾谊谪居长沙时”的事。
13.①(他们)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权力,使政事弄得一片混乱。”
②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职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
答案:10.C 11.A 12.C
13.(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吴廷尉”“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B项。分析可知,C项断句正确。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项的解说错误,“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农家”不是影响最深远的,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C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2)数,屡次;言,说,指出;或,有的;削,削弱。“非古之制”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
【参考译文】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
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
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
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贾谊屡次上书,指出诸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文帝不听。
几年以后,粱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很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贾谊死时只有三十三岁。
商鞅传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 )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 )本( )姬姓也,鞅少( )好( )刑名之学( ),事( )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 )其贤,未及( )进( )。会( )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 )王举( )国而听( )之王。即( )不听用( )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 )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 )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 )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 )孝公。公与语( ),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 )中( )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 )强( )国之术说( )君,君大说( )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 )可以( )强国( ),不法( )其故( );苟可以利民( ),不循( )其礼。”孝公曰:“善( )。”“治( )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故( )汤武不循古而王( ),夏殷不易( )礼而亡( )。反( )古者不可非( ),而循礼者不足( )多( )。”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 )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 )期年( ),秦民( )之( )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 )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 )之。”将法( )太子。太子,君嗣( )也,不可施刑,刑( )其傅公子虔,黥( )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 )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 ),道( )不拾遗( ),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 ),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 )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 )卫鞅将( )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 )魏公子卬,因( )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 )破( )于( )齐秦,国内空,日( )以削( ),恐,乃使使( )割河西( )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遂去( )安邑,徙( )都( )大梁。梁惠王曰:“寡人恨( )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 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 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商鞅变法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 )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 )进( )。会( )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如( )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王且去( ),座屏( )人言曰:“王即( )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 )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 ),我言若( ),王色不许( )我。我方先( )君后( )臣,因( )谓王即弗用( )鞅,当杀之。王许( )我。汝可疾( )去矣,且( )见( )禽。”鞅曰:“彼( )王不能用君之言任( )臣,又安( )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 )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 ),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 )公孙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 )天下议( )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 )见非( )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 )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 )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 )圣人苟( )可以( )强( )国不法( )其故苟可以利( )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 )。圣人不易( )民而教( ),知者不变法而治。因( )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 )法而治者,吏习( )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 )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 ),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 ),五伯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愚者制( )焉;贤者更( )礼,不肖者( )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 )古无过( ),循礼无邪(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 )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 )定( )变法之令。(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B.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 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鞅少好刑名,才堪大用。他年轻时喜欢法术之学,辅佐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他的奇才贤能,被公叔座看中并主动向魏惠王举荐。
B.商鞅机智过人,终遇明主。商鞅一直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他深知魏惠王无识人之智,便在公叔座劝说下离开魏国,后来获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
C.商鞅举措果敢,信念坚定。当秦孝公担心变更法度会受到天下非议而犹豫不决时,他以高人之行、独知之虑的道理和圣人之举说服了秦孝公。
D.商鞅力排众议,主张变法。他认为甘龙所说是世俗的说法,用史实劝谏秦孝公不能与因循守旧的人或拘泥于书本见闻的人共议变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2)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答案:4.(3分)B 5.(3分)A(庶孽,指庶子。庶,与“嫡”相对,非正妻所生之子;孽,妾所生的儿子。)
6.(3分)B(“在公叔座劝说下,他离开魏国”错。)
7.(10分)(1)(5分)我当以君为先以臣为后,因而对大王说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你可以赶紧逃离,(否则)将被擒拿。 (“先后”“疾去”“见禽”各1分,句意2分)
(2)(5分)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非”“循”“多”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说:“你的病倘有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座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听后默默无言。当魏惠王将要离开时,公叔座屏退左右随侍人员,说:“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魏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就离去了。公叔座召来公孙鞅,道歉说:“刚才大王询问能够出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我的建议。我当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因而劝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你赶快离开吧,不快走马上就要被擒。”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终于没有离开魏国。惠王离开后,对随侍人员说:“公叔座的病很严重,真叫人伤心啊,他想要我把国政全部交给公孙鞅掌管,又劝我杀了公孙鞅,难道不是糊涂了吗?”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讲的好。”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的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10. B 11. B 12. C 13. (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解析】【10题详解】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句中“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荐商鞅的话,“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排除A项。“愿举国而听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此句语意连贯,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D项。“听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分析可知,B项断句正确。故选B。 【11题详解】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B项解说错误,“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故选B。
【12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故选C。
【13题详解】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1)苟,如果;法,效法;固,陈规;循,遵守。“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2)期年,满一年;之,到。“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点睛】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事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公叔座已死,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贤才,准备重建秦缪公的霸业,东方要收复被魏国侵占的土地,于是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好几天还不满足。景监对卫鞅说:“你用什么说中我国君的心意?我的国君高兴得很啊。”卫鞅说:“我就用强国之术向国君陈述,国君大为高兴。” 秦孝公立即任用卫鞅,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袭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就不遵循旧礼。”秦孝公说:“好。” “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有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秦孝公说:“好。”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 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物,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于是秦孝公任用卫鞅为大良造。经过五年,秦人国富兵强,秦孝公派遣卫鞅领兵攻伐魏国。卫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印,乘势攻击他的军队,全部打垮魏军而返回秦国。魏惠王因军队屡次败于齐国、秦国,国内十分空虚,日益衰落,非常恐慌,于是派遣使者
割让河西之地奉送给秦国以求和解。而后魏惠王就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魏惠王说:“我悔恨当初不听公叔座的话啊。”卫鞅击败魏军归来,秦孝公封给他於、商之间的十五个邑,从此号称商君。 吴起传 吴起者,卫人也,事( )鲁君。齐人攻鲁,将( )而攻齐,大破( )之。鲁人或( )曰,夫鲁小国,而( )有战胜之名( ),则诸侯图( )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 )起,则是弃卫,鲁君疑( )之,谢( )吴起。吴起于是( )闻( )魏文侯贤,欲事( )之。魏文侯以为( )将,击( )秦,拔( )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 ),起为( )吮( )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 ),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 )矣。”文侯以( )吴起善( )用兵,廉平( ),尽能得士心( ),乃以为西河守,以拒( )秦、韩。魏文侯既卒( ),起事( )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 ),中流( ),顾( )而谓( )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 ),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 )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 )政不德( ),武王杀之。由此( )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 )君不修( )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 )相,相( )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 )”文曰:“主少国疑( ),大臣未附( ),百姓不信( ),方( )是( )之时,属之于子乎?( )属之于我乎?”起默然( )良久( ),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 )自知弗如( )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 )魏公主,而害( )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 ),即( )之( )楚。楚悼王素( )闻起贤,至则相楚( )。于是南( )平百越;北并( )陈蔡,却( )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故( )楚之贵戚尽欲害( )吴起。及( )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 ),并中( )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 )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 )射起而夷( )宗死者七十余家。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吴起传二
吴起者,卫人也,好( )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 )吴起,吴起取( )齐女为妻,而鲁疑( )之。吴起于是( )欲就名( ),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鲁卒( )以为将。将( )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 )恶( )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 )人也。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 ),啮臂而盟( )曰:起不为卿相,不复( )入卫。遂事( )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 )之,而与起绝( )。起乃之( )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 )之,起杀妻以求将( )。夫鲁小国,而( )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 )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 )起,则是( )弃卫。”鲁君疑之,谢( )吴起。
吴起于是( )闻魏文侯贤,欲事( )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 )”李克曰:“起贪( )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 )也。”魏文侯以为将,击( )秦,拔( )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 )劳苦。文侯以( )吴起善( )用兵。乃( )以为西河守,以拒( )秦、韩。魏文侯既卒( ),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 )西河而下( ),中流( ),顾( )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 )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 )魏公主,而害( )吴起。因( )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 )恐( )起之无留心也。试( )延( )以公主,以此卜( )之。吴起辞( )魏武侯。武侯疑( )之而弗信( )也。吴起惧( )得罪,遂去( ),即( )之( )楚。
楚悼王素( )闻起贤,至( )则相( )楚,明法审令( ),捐( )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以抚养( )战斗之士。要( )在强( )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 )。故( )楚之贵戚尽欲害( )吴起。及( )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 )之( )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 )射刺吴起,并中( )悼王。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 )吴起《兵法》,世多有( ),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吴起说( )武侯以形势不如德( ),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 )悲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君疑之,谢吴起 谢:道歉 B、起事其子武侯 事:侍奉 C、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尚:臣娶君女 D、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捐:撤除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进攻鲁国时,鲁国想用吴起做将军,又因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猜疑他。
B、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又很有军事才能,就重用吴起为将军,让他率军进攻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C、公叔做宰相时,忌妒吴起,就向魏武侯进谗言,吴起害怕获罪,就离开魏国,马上到楚国去了。
D、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了王室大臣的利益,终于在楚悼王死后招致杀身之祸。
3、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充分肯定了吴起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其军事著作《兵法》在世上广泛流传。
B、借用吴起劝说武侯推行仁政,而自己在楚国行事刻暴少恩,说明“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的道理。 C、司马迁认为正是由于吴起行事残暴狠毒,缺少仁德,才招致在楚国的杀身之祸。
D、吴起既事鲁君,又事魏文侯、武侯,终事楚悼王,太史公认为他缺乏从一而终的忠君思想。 16、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⑴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2分)
⑵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3分)
[答案] 10.B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句中,“而有战胜之名”中的“名”(名声)与“之”(的)是不可分割的。排除D项。“而君用起则是弃卫”中“而……则是……”这是一个固定结构,在“则是”前面要停顿,与“弃卫”不能断开。排除C项。“疑之”的主语是“鲁君”不是“君”。排除A项。分析可知,B项断句正确。故选B 11.C C项解说错误,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故选C
12.C C项,“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不满。故选C 13.(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事奉鲁国国君。齐军攻打鲁国,鲁君让他率军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鲁国有人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事奉他。魏文侯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死在什么地方啊。”
译文:吴起是魏国人,喜欢带兵打仗。齐国攻打鲁国时,鲁国想任用吴起做将军,可吴起娶了齐国的女子为妻,因而鲁国猜疑他。吴起想要谋求功名,就杀了他的妻子,以表明自己不依附齐国。鲁国终于任命他为将,率兵进攻齐国,大败齐军。鲁国有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心狠毒辣。他年轻时,乡邻们讥笑他,吴起就杀了三十多个讥笑他的人。,出卫的郭门东去。临行向他的母亲告别,咬着自己的胳臂发誓说:‘我吴起不做卿相,决不再回卫国。’这样吴起求学于曾子。但过了不久,他的母亲去世,吴起却始终也没有回去。曾子看不起他,而与吴起断绝关系。吴起只好去鲁国,学习兵法,求事于鲁国国君。鲁国君主猜疑他,吴起就杀掉妻子来谋取将位。鲁国是个小国,却有战胜齐国的名称,那么别的诸侯国就会图谋鲁国。况且鲁卫两国是兄弟之国,而君王重用吴起,就是疏远了卫国。”于是鲁君不再信任吴起,摒弃了他。
在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要侍奉他。魏文侯询问李克:“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李克说“吴起贪图名声而喜好女色,然而带兵打仗连著名的司马穰苴也不能超过他。”文侯就任吴起为将,让他率兵攻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担任将军,睡觉不用褥席,行军不乘马车,和士兵分担劳苦。魏文侯因为吴起会带兵,于是派他做西河守,以抵抗秦、韩两国。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武侯。武侯有次乘船漂流沿西河顺流而下,半途中,武侯回头对吴起说:“山河的险固形势多么壮美啊,这是我魏国的瑰宝。”吴起回答说:“国家的险固在仁德而不在地势险要。如果你不推行仁政,那么这条船上的人也都会成为你的敌人。”武侯赞叹说:“好。”田文死后,公叔接替相位。他娶了魏国公主为妻,忌妒吴起。就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人,我私下担心他没有留魏之心。请试以公主招亲挽留他。用这种办法来考察他。”吴起谢绝了魏武侯,魏武侯就怀疑吴起没有留魏之心,因而不信赖他了。吴起害怕获罪,就离开了魏国,马上到了楚国。
楚悼王向来听说吴起贤明,一到楚国就任命他做宰相。吴起便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冗员,废除那些疏远的王族们的爵禄,用来供养作战的将士。重在强兵备战,摒弃那些宣扬合纵连横到处奔走的说客。因此,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等到楚悼王死时,王室大臣就起来叛乱追杀吴起,吴起逃到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追击吴起的人于是射杀吴起,同时射中了悼王的尸体。
太史公说:社会上谈论军旅的事,都要引用吴起的《兵法》,这书世上流传很广,所以不在这里论述了,只论述他施用于行事中的实迹。人们常说:“能够做的人不一定能说,能够说的人不一定能做。”吴起劝说魏文侯山河之险不如推行仁政,然而他在楚国行事,因为残暴狠毒,缺少仁爱而招来杀身之祸,真是可悲啊!
1、A (谢绝、摒弃)2、B (没有吴起贤明之意,“起贪而好色”可印证)3、D(司马迁没有谈到吴起“缺乏从一而终的忠君思想”)16、(1)吴起想要谋求功名,就杀了他的妻子,以表明自己不依附齐国。(“就名”,“不与齐”的翻译为给分点)(2)请试以公主(招亲)挽留他,用这种办法来考察他。(介词结构后置、“延”、“卜”的翻译为给分点)
参考译文:吴起是卫国人,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把齐军打得大败。鲁国就有人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
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讲得好。”
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
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