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营国制度与中原地区古代都城布局规划的演变
孙丽娟 李书谦
1
2
(11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21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 三门峡 472000)
Abstract:ItistheformingtokenofChineseurbanplanningtheorysincekaogongjiwaswrit2
ten1Accordingtothistheory,ancientcapitalsinHenanprovincecanbedividedintofourstages1ButitwasadreamingcapitalplanningbyConfuciansatthattimeandonlyintheuniformandflourishingfeudalitysociety,maybeitcanbecometrue1Keywords:kaogongji;capitalconstructionsystem;layoutplan;theorysystem
摘 要:《考工记》营国制度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都城布局规划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以这一理论为标尺,可将中原地区古代都城布局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析考察可知,《考工记》营国制度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只是儒家描绘的一幅“理想王都”的美妙蓝图,只有在统一的封建社会盛世,才有可能将这幅蓝图变为现实。
关键词:《考工记》;营国制度;布局规划;理论体系 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形制比较明晰的古代都城遗址,尤其是进入历史时期的都城,虽时代、地区各异,但它们在平面布局上大多都呈现出了一定的共性。这种有规律的共性,也就是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规划体系。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历史链条比较紧密、分布数量最多又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更是以这种古代都城布局规划体系的理论为指导,将之应用于都城建设实践的重要地区之一,在这一规划体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本文主要以这种体系为标尺,对中原地区不同时代都城的布局进行简要分析,对这一规划体系理论的演变发展及其意义、性质进行初步探讨。
一、《考工记》营国制度对古代都城布局规划的基本规定
①
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考工记・匠人》第一次予以较全面记载,规定原则也最为明确。所以,一般大家也都认为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都城布局规划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据研究,
②
《考工记》是成书于春秋晚年的齐国官书,所
以,中国古代都城布局规划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时间也应同时。
《考工记・匠人营国》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其后更述及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三代宗庙宫室制度,环涂七轨和野涂五轨,不同级别的环城道路和郊野道路标准。另有王宫门阿之制、宫隅之制和城隅之制,均按周礼等级划分,规定了不同的标准。明确提出当时构成一座都城的主要要素包括城墙、城门、道路、宗庙、社稷、宫殿及商市等,这些要素的组合布局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定固然是针对王城建设而言的,但对于诸侯国都及卿大夫采邑,只是规模、体量上的变化,有些功能设置有所损益,而总体的平面布局区别不大。具体的都城规划布局,其规定可概括如下:
11城为方形,国都之制为九里之城,大小
依等级依次有别;
21每面均设三座城门,共十二座;
56
31以王宫为核心,王宫位于都城中心构成
考古研究
都城南北中轴线;
41南门、朝、寝、市都由南至北布置在中轴线上。王宫前面为外朝,后面为市。宗庙、社稷对称设置在王宫前方的左右两侧;
51道路分经涂、环涂、野涂。城内南北、
雏形。大型窖穴坑分布于城址西北部地势较高地区,城外西北部和城内北部发现两处同时代的墓葬群,表明墓葬与居址区尚没有明确的地域划分。钱耀鹏《关于西山城址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一文中说:“(圆形)平面结构则多见于此前的环壕聚落当中。……在平面结构上有继承环壕聚
④
落之特点的一面。”并将这一点作为西山城址原始性的主要表现之一。城门方面,仅发现北、西门各一座,而且其位置并不居于城墙中部。城内道路也仅发现通往北门的一条,体现不出沿中轴线规划的思想。宗庙、社稷建筑及商市遗迹等均没有发现。西门内东侧发现的夯土建筑基址,位置偏于城内西侧,面积相对于整座城址也较小,所以还不宜看作是城内居于中心地位的建筑。
总之,西山城址的城市建造较之以前的聚落,已有相当的进步性。而且,可能已经具有了氏族政治中心的地位。但由于“大约开始于仰韶时代晚期,持续整个龙山时代,而迄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建立的这一段
⑤
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战国时代’”,所以,作为可能仅出于战争需要而建造的这座古城,并没有在体现权力与地位方面下太多的功夫,没有后世那种规整的布局和严密的规划。
(二)第二阶段———龙山时期
中原地区这一时期的城市出现较多,已发现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寨、辉县孟庄、淮阳
⑨⑩ϖλ
平粮台、新密新砦、郾城郝家台、安阳后ωξψλλλ
岗、平顶山蒲城店和焦作徐堡等9座。龙山时代万国林立、群雄并起,处在大统一前的动荡、分化时期。但生产力已有较大提高,在前一阶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在激烈的氏族、部落间战争的逼迫之下,设防城市的数量增加较快,城市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在城市布局上,也表现出一些鲜明的共性和历史特点。
这一时期普遍地出现近方形的城垣,城门数量增加,城内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登封王城岗城址为两重城垣结构;新密古城寨发现有大型宫殿和廊庑建筑;淮阳平粮台古城平面呈现正方形,南北城门对称、城内发现有以土坯为建筑材料的长方形排房;郾城郝家台城内排列有序的排房建筑,没有统一规划、指导和监督是肯定达不到的。发现的陶窑、墓葬、较为集中的高级房屋建筑遗迹也说明了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和复杂性。排水管道的出现,则解决了城市排水问题。诸如
⑥
⑦
⑧
东西向街道各有九条,构成棋盘式规整布局,以纵贯南北的经涂为主干道,经纬道路环绕王宫沿中轴线对称布置;
61依《周礼・地官・大司徒》,城内居住区为闾里设置,整齐规整。
这就是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基本规定和核心部分。以下我们即以这种理论体系为基础,对中原地区不同时期的都城发展进行基本的考察和分析。
二、中原地区古代都城发展的四个基本阶段按照《考工记》营国制度确定的都城布局规划理论体系的原则及标准,可将中原地区的古城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仰韶文化时期目前中原地区发现的属于这一时期的城址仅
③
有郑州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城址一座。作为目前所知最早的与黄帝同时代的版筑夯土城池,无疑为黄帝始作城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它的建造,可能更多地考虑到了战争的因素,而在政治制度的需要方面考虑较少。所以,此时的城市布局较之史前聚落虽然已有一定的进步,但仍保留着许多原始性,与《考工记》中所载显然相去甚远。
西山城址的平面近于圆形。虽然城市与城墙并无必然的联系,但西山城址作为一座有城墙的城堡,毕竟已在根本上不同于此前只有环壕的聚落。城墙外围仍保留着环壕,北门外侧筑有护门墙,其防御性必可得到大大加强。西门内的夯土建筑基址位居中心,体量较大,其他较小的建筑绕其周围,似乎可以看到后世以建筑主次体现身份尊卑的布局理念的影子。考古还发现西城门北侧城墙上的建筑遗迹及北门东西两侧的城台。《诗・郑风・子衿》:“出其闉阇。”《毛诗传》称:“阇,城台也。”《古今注》:“城门皆筑土为之,累土曰台,故亦谓之台门也。”可见,城门应有台。《越绝书》记载吴王阖庐建造的小城云:“门三,皆有楼。”这楼便是城楼,建造在门台上。这种有台有楼的门,即为台门。西山城址西、北门可能是目前所发现的这种台门的最早
《考工记》营国制度与中原地区古代都城布局规划的演变57
此类,均说明了城市建设的进步。
当然,受时代和发掘资料所限,我们认为这时期的城市建设还保留着一些原始特征。如:不多于4个的城门,还不是很清晰的道路、商市的设置等。
龙山时期城市建设明显地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是部落或部落联盟的掌权者维护地位、体现身份的需要。在体现上层权力中心的高贵身份和地位方面,城市建设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由此较多地发现了城内特定区域的大型夯土建筑等。这些,均体现出了通过城市规划布局反映权力地位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出于应对频繁战争的需要。作为以军事防御为主要职能的城市,明显地突出了高耸的城墙、深陷的护城壕以及门卫房、加宽加固的弧形城墙拐角等。而这一方面的影响力,明显地要大于前者。此时的城市建造思想是“筑城以卫君”,然而,在客观上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在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对抗多于合作,大家不可能有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则,城市建造也不会出现一种普遍奉行的理论。而之所以能够出现诸多的共性,只可能是相互之间的借鉴和模仿。
(三)第三阶段———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相继产生和发展的时代,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王国。这一时代产生和发展的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影响了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目前
ζλ
河南境内考古发现的夏代城址有偃师二里头、
{|λλ
荥阳大师姑、辉县孟庄二里头时期城址等;
}∼λλ
商代城址有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洹北商υωµϖµµ
城、安阳殷墟以及焦作府城、辉县孟庄商代城址等;东周时期的城址有东周王城、郑韩
ζµ
故城等百余座。总结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经验、反映儒家都城建设理想的《考工记》在此时期成书,标志着中国古代都城布局规划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
偃师二里头的居住区、作坊区和墓葬区,还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显示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都城布局尚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尸乡沟商城和郑州商城,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布局模式,但均凸显了自龙山时代以来已经出现的“城中之城”的特殊形态,强化了王居之尊的特殊地位。东周时期城址则各据地势相宜而建,显示出百花齐放的鲜明个性,但其内蕴涵的重城环套、区域有别、
ξµ
ψµ
尊卑有序、等级森严的规划理念,则对后世的城
市规划实践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考工记・匠人营国》制度于春秋晚期正式产生,既是对此前都城规划理念的总结,也描绘出一幅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王都”的美妙蓝图。春秋是一个天下大乱的时代,又是思想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时代。儒家本质上是一个倾向于复古和保守的学派,《论语・八佾》载:“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礼法于周,即是孔子的最高理想。《考工记》虽并不出自孔子,但就其保存的古制和崇尚的礼制观念来看,能够列入儒家经典就毫不足奇了。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王都,概言之就是:方方正正的城,中规中矩的路,王权至上的鲜明理念,义利分明的都城布局。如同“大同”思想一样,它反映的是儒家的一种理想,是经过长期割据战乱后盼望一统盛世的愿望,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成为各国共同遵守的都城规划建设的法则。考古未发现一处与该理论体系完全相吻合的城市,甚至在《考工记》产生的齐鲁大地上的都城,如齐国临淄故城和曲阜鲁国故城,也未遵守这一规则。中原地区亦是如此。东周王城平面为不规则的近方形,宫殿区居于王城西南部,近于今涧水入洛
{µ
处,因此才有“谷、洛斗,将毁王宫”的记载。宫殿区东侧为粮窖区。作坊区与墓葬区分别位于王城西北部和东墙内外。王城的布局与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王都并无共同之处。郑韩故城则依黄水河和双洎河交汇处自然地势构筑,城坐西面东,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中有南北向隔墙将故城分隔成东西二城。西城为内城,西城北中部为宫殿区,其中宫城另有夯土围垣。西北部发现有专为王室服务的地下冷藏设施。东城为郭城,是铸铜、铸铁、制玉、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的集中分布区,另分布有贵族墓地、社遗址、粮窖
|}µµ
群区等。其它如蔡国故城、虢国故城、滑国故城的平面布局也并不规则。具体而言,并非是方方正正的九里之城,而多依地势建设布局;未见规整的棋盘式道路,但见有以王宫为中心的主干大道,城门多与道路相通;左祖右社的布局,显然并没有实行,祭祀更多是集中于城内特定区域,以“坛”、“”方式进行庙祭和社祭;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商市的设置,仍然因遗存难辨,而无法获得详细信息。但手工作坊
∼µ
58考古研究
遗迹说明当时肯定存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东周时期的城市建设,由其规划布局反映的信息看,考虑最多的,是选址或依山或傍水,布局因地相宜,突出王室地位和为之服务功能,功能分区比较明确,以满足政治和军事的需要。
(四)第四阶段———汉唐时期这一历史时段的都城,可以汉魏洛阳城、
ϖν
隋唐东都洛阳城为典型代表,正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发展至鼎盛的时期。
汉魏洛阳城是我国历史上东汉、三国曹魏、西晋、北魏四个朝代的都城,前后历时达330余年。目前保存下来的遗迹基本是北魏时期的面貌。其平面略呈长方形,由外郭城、内城、宫城、金墉城数道城垣组成。其中内城以汉魏度量制计算,南北长九里,东西宽六里,除南垣遭洛河北移冲毁外,其他三面城垣已发现城门阙口十处,城内探出纵横主干道八条,颇合《考工记》都城规定之制。内城南郊矗立着包括明堂、辟雍和灵台,世称“三雍”的礼制建筑群。其布局大致体现了左祖右社的都城规划原则。宫城则被一东西向御道横穿分作南北两部,道南为宫殿区,道北为宫苑区,首现前朝后寝的格局。外郭城内营建三百二十三坊,每坊一里见方,坊开四门,周设坊墙,并有官吏及门士管理,形成棋盘式的规整布局,使源于“井田制”的“匠人营国”制度在都城建设中得到充分的实践。城内设三市,分别位于内城东、西和洛水之南,市朝的设立,既突出了为宫廷权贵服务的特色,又兼顾了促进流通的需求。
隋唐洛阳东都城的规划布局继承了汉魏洛阳城的传统,其平面布局由外郭城、皇城、宫城三部分组成。整个规划布局以都城西北部的宫城为主体,皇城则环绕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郭城内居民区设置推行严格的里坊制,共设一百零三坊。郭城设三市,分称北市、西市和南市,以服务居民生活和促进商业繁荣。
从对汉魏洛阳城和隋唐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布局的分析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址,平面基本上是方形或长方形,城门设置及一门三道的建筑结构,基本契合“旁三门”及“九经九纬”之制。其中的宫城布局更确切地体现了《考工记》中规定的都城布局的准则,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之制基本建立。商市明确开始出现,但并非仅一市位于朝后,其设置更兼顾了服务与流通的需
υν
求;内城或皇城将官府外置,更突出了帝王之尊
的高贵地位;郭城设置推行严格的里坊制,真实地再现了《周礼》中有关闾里制度的规定。这足以说明:《考工记》设想的“理想王都”的蓝图,其中蕴涵的天下一统、君权至上的思想,恰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所推崇。它的真正实践,也只能是在封建大一统帝国形成之时。汉魏洛阳城及隋唐东都洛阳城的实践,不仅说明封建统治者推崇儒家“理想王都”的设想,同时也说明又不完全囿于这种规定,而是根据都城建设的需要有所发展创造,使城市建设既体现帝王尊严,维护封建统治,又更加适于人居。后世的都城,如北宋东京城、明清北京城,都是在这一传统上在两方面继承和发展的。在突出封建皇权权威方面,宫城、皇城、郭城的多重城垣更加规范,中轴线的作用更加凸显,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布局更为明晰,皇权神授的思想体现地更加充分;自北宋东京城开始,隋唐时期承袭沿续的城市建设中封闭的里坊制逐步发展演变为开放的街巷制,商市、寺庙等的设置更注重实际需要,则是体现“天子之德”的一面,是城市注重宜居方面的发展。
三、《考工记》营国制度的意义用《考工记》这一都城布局规划理论考察古代都城的发展,可知仰韶文化时期是古代城市起源的初始期,尚不具备用这一理论指导都城规划的条件。龙山时代应对激烈的兼并战争需要,城堡形聚落蓬勃发展,有的可能已经具有区域政治中心的功能,但城市的许多要素还不完善或不清晰,还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都城,仍然处于城市发展的起步阶段,应该是都城布局规划理论的孕育期。三代时期是都城功能逐步完备,都城规划理论产生的时期。但是,由于当时诸侯争霸的特殊历史环境,不可能形成社会共同遵守的准则。儒家的营国制度理论,更多的是对长期割据战乱的现实的反抗和对统一的“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考工记》中的都城规划原则,不是当时都城建设规划必须遵守的规范,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根本无法实现,而只是儒家心目中“理想王都”的蓝图,从当时《考工记》营国制度理论的产生地和中原地区都城布局的实地考察,没有一处可以与这一理论相吻合或大体吻合就可证明这一点。汉至隋唐,统一的封建大帝国逐步发展至顶峰,都城规划中才能有意识地以
《考工记》营国制度与中原地区古代都城布局规划的演变59
里头文化城址》,《中国文物报》2006年3月3日。ψλ 毋建庄等:《河南焦作徐堡发现龙山文化城址》,
《中国文物报》2007年2月2日。
ζ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队:《河南偃师
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考古》1983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1959~
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
《考工记》营国制度理论为指导,以都城建设为载体,充分体现封建皇权权威,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只有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考工记》的“理想之都”,才能变为现实。而且从北宋东京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还可以看到:越是到封建社会晚期,这一都城布局规划的原则在实践中越加严格规范,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宫城、皇城的规划布局中。同时,这一时期及后世都城的发展,并不完全囿于营国制度的规定,如郭城的修建、商市的设置等,多是考虑实际的需求,体现了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
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的勘察与发掘》,《考古》2004年第11期。{λ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师姑(2002~
2003)》,科学出版社,2004年。
|λ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中州古籍出
版社,2003年。①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② 贺业钜:《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第176~180页,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③ 国家文物局领队培训班:《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文物》1999年第7期。
④ 钱耀鹏:《关于西山城址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文
物》1999年第7期。
⑤ 张玉石:《探索者的足迹———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
址发掘纪实》(五),《中国文物报》1996年4月21日。
⑥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
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大象出版社,2007年。⑦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
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2年第2期。
⑧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中州古籍出
版社,2003年。
⑨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
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文物》
1983年第3期。
}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
《偃师商城的初步勘探和发掘》,《考古》1984年第
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
《1983年秋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1984年春偃师尸乡沟商城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第五号宫殿基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偃师商城第Ⅱ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1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东北隅发掘简报》,《考古》
1998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
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Ⅳ区1996年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
《河南偃师商城小城发掘简
报》,《考古》1999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偃师商城商代早期王室祭祀遗址》,《考古》2002年第7期。∼λ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郑州商城———1953~
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河
⑩ 赵春青等:《河南新密新砦遗址发现城墙和大型建
筑》,《中国文物报》2004年3月3日;赵春青等:《河南新密新砦城址发掘城墙西北角与浅穴式大型建筑》,《中国文物报》2006年6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密市新砦城址中心区发现大型浅穴式建筑》,《考古》2006年第1期。
ϖλ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郾城县许慎纪念馆:《郾城郝
家台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年第3期。ωλ 参见尹达:《新石器时代》,三联书店,1979年;胡
厚宣:《殷墟发掘》,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ξλ 魏兴涛等:《河南平顶山蒲城店发现龙山文化与二
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1985~1992》,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北大街商代宫殿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文物》2002年第3期。υ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
阳市洹北商城的勘察与试掘》,《考古》2003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花园庄遗址1997年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98年~1999年安阳洹北商城花园庄东地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5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
60
ϖ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
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殷墟大型建筑基址的发掘》,《考古》2001年第5期。
ωµ 袁广阔、秦小丽:《河南焦作府城遗址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2000年第4期。
ξµ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中州古籍出
版社,2003年。
ψµ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涧滨东
周城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2期;徐昭峰:《洛阳发现东周王城东墙遗址》,《中国文物报》2004年4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报告》,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ζµ 河南省博物馆新郑工作站等:《河南新郑郑韩故城
的钻探和试掘》,《文物资料丛刊》,文物出版社,
1980年。
考古研究
|µ 尚景熙:《蔡国故城调查记》,《河南文博通讯》
1980年第2期。
}µ 李家窑遗址考古发掘队:《三门峡发现虢都上阳
城》,《中国文物报》2001年1月10日;魏兴涛等:《三门峡虢都上阳城发现大型宫殿性建筑基址》,《中国文物报》,2002年1月25日。
∼µ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
“滑城”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64年第1期。υν 洛阳市文物局、洛阳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
编:《汉魏洛阳故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ϖν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隋唐东都城
的勘查和发掘》,《考古》1961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洛阳隋唐东都城
1982~1986年考古工作纪要》,《考古》1989年第3
期。(责任编辑:黄林纳)
{µ 《国语・周语下》。(上接第54页)ζο 胡厚宣:《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和人祭》(下篇),
《文物》1974年第8期。
{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第
265~279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
ωπ 奠基仪式始见于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时除奠基外,
立柱、落成等仪式亦极为流行,但以商代最为繁复系统。详见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第69~81页、《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第88~105页。ξπ 有学者认为商人以犬为牲的习俗来自东方海岱地区
(高广仁、邵望平:《中国史前时代的龟灵与犬牲》,
|ο 安阳市博物馆:《安阳大司空村殷代杀殉坑》,《考
古》1978年第1期。
}ο 据《殷墟的发现与研究》一书提供材料。
∼ο 杨锡璋:《从商代祭祀坑看商代奴隶社会的人牲》,
《考古》1977年第1期。
υπ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第514页,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4年。又《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第680页。
ϖπ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9~19页,中华书
局,1988年。
《中国考古学研究》,第66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
ψπ 占卜所用甲骨最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就已发
现,其中龟卜主要流行于江淮和东部滨海地区,骨卜在中原和北方地区较为流行(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第515页、《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第680~681页)。
(责任编辑:李丽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