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第二单元 5 守株待兔 6 陶罐和铁罐 7 美丽的鹿角 8* 池子与河流 口语交际:
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习作:看图画,写一写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第二单元 授 课
提 要
课文写了宋国有一个农夫,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便放下
5 守株待兔
手里的农具,整天守着树桩,希望再捡到撞死的兔子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课文讲的是国王橱柜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陶罐则很谦和,争
6 陶罐和铁罐
辩几句后,不再理会铁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已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课文讲述了一只鹿狮口逃生的故事。鹿欣赏自己美丽的角,却抱怨细长的鹿腿太难
7 鹿角和鹿腿
看。当凶猛的狮子向他扑来时,难看的鹿腿帮助他狮口脱险,而美丽的鹿角却被树枝挂住,令他险些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不能只凭外表去判断事物的好坏。
通过池子与河流之间的对话,揭示了“才能不利用就要衰退,它会逐渐磨灭;才能一旦
8*池子与河流
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所为”的道理,教育人们不要贪图安逸、虚度年华,应当为社会多作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
口语交际:该不该 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习作:看图画, 写一写
能针对某种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清楚理由。能一边听一边思考,想想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尊重不同的想法。
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展开想象;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能与同学分享习作,并能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交流平台: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对寓言的体会和认识。
语文园地
词句段运用:能发现“源源不断、无忧无虑”等词语的特点,并能写出相同结构的词语;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能按照正确的格式写一个通知。
书写提示:知道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点,写好给出的字。
1 2 1 1 2 2 2 课 时
部编版 三年级 语文 下册 教学设计(教案)
日积月累:积累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快乐读书吧: 小故事大道理
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中外寓言故事,从中吸取智慧,学会分辨生活中的是与非,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1
6 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陶、罐”等11个生字,会写“骄、傲”等11个字,会写“国王、骄傲”等15个词语。 2.结合课文相关词句,了解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能说出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4.能说出“阅读链接”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的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地看待事物,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描写陶罐和铁罐语言、神态的句子,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和、友善、克制。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及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所讲的故事。
3.练习朗读陶罐、铁罐的对话,初步了解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点题,导入新课。
部编版 三年级 语文 下册 教学设计(教案)
1.(出示课件:陶罐和铁罐的图片)问:这是什么?什么叫“罐”?(盛东西或汲水用的瓦器。泛指各种圆筒形的盛物器)
观察它们所用的材料有何不同,它们有什么特点。(陶罐易碎 铁罐坚硬)
2.课文写了哪两个场景下的事情?根据陶罐和铁罐的特点,猜一猜: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指名说)
3.同学们想知道更精彩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第6课《陶罐和铁罐》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图片导入,直接点题,提出疑问,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 二、检查字词。 1.出示课文朗读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本文要求会认的、会写的字和词语画出来,多读几遍,读准确。画出不懂的词语,并猜猜它们的意思。
(3)说说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考考大家刚才读得怎么样。瞧!词语来了,快和它们打声招呼吧! 出示课件:
国王 骄傲 傲慢 谦虚 懦弱 神气 住嘴 相提并论 王朝 尘土 光洁 美观 古代 价值 动手
(学生齐读、一生领读、同桌互查) 3.说说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这个故事讲了许多年以前 ,许多年过去了,陶罐 ,铁罐 。
课件出示:国王的橱柜里有一个陶罐和一个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被挖出来时依旧光洁、朴素、美观,而铁罐连影子也没有了。
追问:铁罐去哪里了?
补充小资料袋:关于铁罐氧化作用的科学道理。
铁的化学性质很活泼,铁遇到空气中的氧和水中的氧会生锈。随着时间的流逝,铁罐层层氧化直到完全氧化,变成了粉末。
设计意图:
在词语中认读生字,给学生创设情境,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和理解。通过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激发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三、整体感知。
1.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部编版 三年级 语文 下册 教学设计(教案)
预设:骄傲 谦虚
2.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哪个段落最先讲了铁罐的骄傲。 课件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
国王的橱柜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齐读第1自然段。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铁罐很骄傲?
教师操作课件,将这一自然段中的“看不起”“奚落”两个词语标红。 “奚落”是什么意思呢?(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讥讽嘲笑)
铁罐为什么奚落陶罐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好好练读,下节课我们比赛看谁读得最棒。
设计意图:
初步了解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自由练读对话,为下节课分角色朗读课文作铺垫。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开火车认读并说出课文中的词语。
2.学生观察:“骄、谦、懦、弱、提、捧、代、价”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3.学生提出需要教师指导书写的字。
提示:“傲”的右部分是“攵”而不是“夂”;“虚”字第三笔是横钩;“尘”是上下结构,上部中间是竖,不是竖钩。 “捧”与“棒”很容易混淆,书写时注意区分。 捧,提手奉献,奉献的动作就是捧。 棒,木字旁,奉,奉献木头,就是送棒子。 4.教师范写学生提出的字。
5.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进行辅导。 设计意图:
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小结。
骄傲的铁罐傲慢无礼,它是怎么奚落陶罐的?陶罐又是怎样回应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读描写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句子,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和、友善、克制。 2.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生齐读:陶罐和铁罐。 2.你喜欢陶罐还是铁罐,为什么?(指名说)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说出文中最感兴趣的地方,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部编版 三年级 语文 下册 教学设计(教案)
二、细读对话,了解铁罐和陶罐的性格特点。
1.从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陶罐谦虚,而铁罐很傲慢呢? 出示朗读要求:
默读课文:(1)用波浪线画出铁罐说的话,用直线画出陶罐说的话。
(2)圈出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词语,并想象它们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语气。 (3)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
(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语气。
(2)请一个小组汇报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们是否读出了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特点。 课件出示:课文第2~9自然段。 3.总结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 (板书:谦虚 骄傲)
师:铁罐究竟为什么那么傲慢?
生预设:因为铁罐很坚硬,所以它很骄傲。 师:陶罐为什么不跟铁罐碰一碰? 生预设:因为陶罐很容易破碎。
师过渡: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相比,那是无法比较的。大家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和体会,填上形容它们说话的语气或心情的提示语?
课件出示第6~8自然段,请为它们加上形容说话的语气或心情的提示语。 (1)“何必这样说呢?”
师:你想加哪些提示语?(不紧不慢、心平气和)
为什么加上这样的提示语?(因为陶罐不想跟铁罐吵,它想和铁罐和睦相处,所以说话不紧不慢) 带着你的理解读读。
师:何止是陶罐和铁罐需要“和睦相处”,咱们同学之间需要 ,老师之间需要 ,家庭成员乃至整个社会也需要 。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2)“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
师:你想给这句话加哪些提示语?(火冒三丈、怒气冲天)
是啊,铁罐越来越生气了,说话的声音更大了,说的话也更难听了,此时它已火冒三丈了。 你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生读) 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评)你也来试试。 师:生气时,我们也可加上适当的动作。
师:就是这样傲慢、神气的铁罐,就是这样谦虚、宽容的陶罐,同桌之间一起来演一演它们的故事吧!(自由练)哪对同桌来体验一下这两个罐子的角色?(请同学上台演)
他们两个表现得怎么样?
部编版 三年级 语文 下册 教学设计(教案)
师:让我们一起分角色演一演吧!请想当铁罐的同学站起来,想当陶罐的同学坐着,准备好了吗? 评:同学们不仅读得好,而且演得也很棒,简直就是小演员! 课件出示:
听了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又想对自己或谁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
本处教师抓住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领悟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克制,结合语境,帮助学生理解“骄傲、傲慢”这组近义词和“骄傲、谦虚”这组反义词。通过表演朗读来理解表示神态和动作的词语。通过角色体验引导学生体会陶罐和铁罐的心理,悟出这篇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三、精读课文,明白寓意。
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事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快速默读第10~17自然段,并思考: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的?铁罐呢? 陶罐:光洁,朴素,美观。(板书) 铁罐:不复存在。(板书)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呢? (高兴、惊讶。它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地保存了下来。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当初铁罐想到这样的结果了吗?
(没有,因为它只看到自己坚硬的一面,而没有看到自己易氧化的短处) 3.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提示: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概括出陶罐和铁罐的不同变化,说出自己的启发。 四、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课件出示:这则寓言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告诉人们看待问题要全面,任何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更不能因此而骄傲。
2.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北风和太阳》的故事,想想故事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 预设:北风和铁罐都是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 设计意图:
进一步体会本文的寓意,并能恰当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 1.会概括故事内容。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明白寓意并会运用。
部编版 三年级 语文 下册 教学设计(教案)
【板书设计】
略读是三年级孩子要逐步学会的读书方法,走马观花地看以达到掌握文章大意的目的,在导入新课时设计这样的问题:“课文写了哪两个场景下的事情?”以疑引读,贴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渗透概括全文的方法。默读有利于思考,在默读中突破全文重点,围绕陶罐和铁罐的两次对话,第一部分落脚于“奚落”,读的过程中抓住充分体现两个主角特点的词语,比如“傲慢、谦虚”等,充分让学生品味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陶罐和铁罐》这篇文章浅显、易懂、生动有趣,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因此,对话的朗读指导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重要资料。课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了解铁罐和陶罐的性格特点。这一重点分散在课文的第2~9自然段。出示朗读要求并让学生圈画出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词语,指名读,并配上表情、动作、语气,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还安排了分角色朗读:让两名学生对话,其他同学作为观众,对他们的朗读作出评价。在朗读和体会的基础上,我还加入了提示语的设计,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的内容和标点符号。学生以前积累过一些描写心情的词语,如:火冒三丈、怒气冲天、不紧不慢、心平气和等,这时,他们迁移了以往积累的词语,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神态和内心活动,此时学生已经关注到了提示语的重要性, 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在反复的朗读中,铁罐和陶罐的特点跃然而出,学生自然生出了对陶罐的喜爱之情,对铁罐的厌恶之情。我顺势导入后半部分的内容:“这样硬的铁罐,许多年以后会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带着激动的心情继续学习剩下的内容。第10~17自然段写的是历经世事的变迁,陶罐和铁罐都被埋入土下,若干年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荡然无存。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铁罐可悲的下场和陶罐不朽的价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让学生领悟:陶罐出土后,依然惦记着曾经对自己并不友好的铁罐,从中感受陶罐的善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畅所欲言,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