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大众文化批判到日常生活批判_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向

来源:一二三四网
社会科学辑刊

2007年第5期(总第172期)

从大众文化批判到日常生活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向

韩德信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1关键词2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批判;日常生活批判

1摘 要2作为西方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他们从最初的经济批判发展到大众文化批判;由最初的激进思想批判转变为温和的思想探索。其中日常生活批判是他们理论变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驿站。

1中图分类号2B51/56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1-6198(2007)05-0200-05

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兴起并勃发于20世纪60年代,它以各种西方现代哲学思潮补充与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现代社会制度下的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0。其主要理论特征体现为:从抽象的哲学研究转向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研究与批判。这种研究与批判的理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同时他们又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已经不再适应变化了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而提出了一些适应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与策略。概言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致包括三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反思和重建;二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研究与理论反思;三是现代社会制度下,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如何走的问题。对资本主义的全面批判构成西方马克思主义一条重要的理论主线。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出现,是社会发展与理论本身相适应的一种调适过程的产物。从政治背景来讲,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

1收稿日期22007-05-25

论与苏联模式,在当今变化的社会已经不再适用。比如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提出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发展变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已不相适应。再比如苏联模式强调宏观意义的革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国家政权的更替、社会制度的质变,但这种客观意义上的革命却忽视了由广大民众所形成的日常生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日常生活心理与模式。而这种日常生活心理与日常生活模式一方面变化缓慢,另一方面影响深远。因此,他们认为苏联模式的客观革命并不成功。为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通过日常生活批判,可以沟通阶级解放和个人解放之间的断裂,可以把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经济意识以及他对社会和历史生活的动力的宏观理解同对日常生活表层下面的、制约着个性心灵发展的力量的动力的理解融合起来,从而把具体个人的问题恢复到与集体性问题并列的应有地位,重建社会主义与个人自由的同一性0112。从社会背景来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

1作者简介2韩德信(1964-),男,山东淄博人,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200从大众文化批判到日常生活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向

国家中工人运动处于低潮期。特别是二次大战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工人阶级物质贫困状况已不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5共产党宣言6中提出的在无产阶级革命中,无产阶级失去的仅仅是锁链,而得到的是整个世界的预想已不现实。从资本主义制度自身而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与自我调适过程。20世纪6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政策有了大幅度调整,国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不大,整个西方世界处于相对平稳时期。在这种状况下,继续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以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构想遇到了种种阻力。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而论,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遇到困难,但它的理论初衷并没有因为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失去终极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社会制度下,每个人都能得到个性自由的发展,在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极大丰富,彻底消灭异化现象。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尽管物质生活极大提高,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受到物欲的严重控制,人的全面解放并没有实现,而异化却渗透到社会的角角落落。西方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批判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时,认为必须结合资本主义制度的新特点,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他们认为在无产阶级革命无法爆发的现状下,必须在理论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全面批判,包括进行大众文化的批判,以此从内心深处唤醒无产阶级在物欲压抑下沉睡的革命意识。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普遍认为:革命不应该被看做是简单的夺取政权和实现生产

201资料所有制的转换问题。革命应该是人类

社会的总体性的解放。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不仅依靠国家机器的维护,而且更是依赖于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为此,要在目前状态下实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仅仅依靠暴力革命是不够的,而必须在意识形态中爆发革命。于是,他们在/总体革命0的影响下,从传统的政治经济研究转向哲学研究,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转向大众文化的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大众文化的批判首先基于他们对文化的理解与现实文化现状的冲突。他们认为文化从本质上说是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协调发展、共同促进人类进步的。然而现实的文化在商品经济影响下,却失去了文化的真正意义,它们由精英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所表现的社会进步只是一个虚假的进步,因为它是以伴随着精神生活消失而物质生活充盈为代价的,它损害了人类艰苦营造出的精神家园的有机体并逐步消解着其中的优秀文化。对此,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最具代表性。这一学派的第一代领军人物霍克海姆与阿尔多诺在5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6中提出了/文化工业0的概念,并以此说明现代工业社会中,在现代科学技术与大众传媒影响下的文化发展现状。他们在强调文化本身的精神特质与批判性的前提下,批判了文化工业生产下,简单复制与商品化制作的文化产品破坏了文化的精神性与自由性,扼杀了文化创造中的个性与独立性。受消费经济的影响,各种文化被物化,表面的虚假性的宣传掩盖了客观事实的本质。特别是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各种传播媒介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大众文化以强大的推进力量,深深影响到大众心理,并在消解大众判断力的基

社会科学辑刊

2007年第5期(总第172期)

础上,将传统的以强调个性与独立性为指归的文化转变为以集体无意识为特征的大众文化。于是,大众文化失去了文化原有的批判精神与否定功能,而变成现在政权的维护力量。按照法兰克福学派的说法,大众文化成为现存制度合法性的辩护力量与意识形态。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大众文化以其复制的快速性、意义的平面化、形式的图像化消解了文化价值指向与精神维度。文化的精神自由性、独创性与个性在物欲的冲击下,在消费生活的引诱以及大众文化的误导下,彻底转换为物质欲望的符号。大众在无尽的符号与图像世界中日益沉沦,单纯追求着感官的快适,而放弃了精神的追求与终极价值的垂问。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人们不仅在精神领域受到/物化0,而且其日常生活也受到全面异化的影响。为实现/总体革命0,实现全面意义上的人的解放,人们不仅在意识形态领域爆发革命,更要在日常生活领域消除异化,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又将大众文化批判转向了日常生活批判。

何为/日常生活0?从现实层面上讲,日常生活无非就是人们每日活动的总称。具体地讲,就是人们每时每刻进行的衣、食、住、行等活动。从理论层面上讲,却比现实层面要复杂得多。但当我们撇开具体的日常生活形式,以及不同人群不同的日常生活模式,就其本质而论,日常生活是/一个凭借各种给定的归类模式和重复性实践(思维)而自在地运行的领域。,,是一个凭借传统、习惯经验以及血缘和天然情感等因素而加以维系、以过去为定向的领域。,,是人们以非批判的和理所当然的姿态所占有的熟悉的、但却是自在的和

202未分化的领域0122。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日

常生活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并不是否定日常生活的必要性。相反,却是要恢复日常生活的本来意义,消除其中的异化现象,在此中实现人类的个性自由与精神独立。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和谐状态,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卢卡奇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提及,尽管看似是从研究审美起源开始的,但从其整个理论体系来讲,却是其/总体革命0构想的自然发展。在他看来,审美起源只能是日常生活而别无他途。他在其重要的美学著作5审美特性6中明确提出:/如果将日常生活看作是一条长河,那么由这条长河中分流出了科学和艺术这样两种对现实更高的感受形式和再现形式。它们互相区别并相应地构成了它们特定的目标,取得了具有纯粹形式的)))源于社会生活需要的)))特性,通过它们对人们生活的作用和影响而重新注入日常生活的长河。这条长河不断地用人类精神的最高成果丰富着,并使这些成果适应于人的日常实际需要,再由这种需要出发作为问题和要求形成了更高的对象化的新分支。0132卢卡奇一方面提出日常生活作为科学与艺术(审美)起源,另一方面又强调日常生活与科学、艺术(审美)之间是辩证的关系。/以日常生活为一方,以科学或艺术为另一方的这种矛盾的辩证法,始终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这是一种具体历史的、受社会制约的情况。0142在卢卡奇看来,日常生活与科学、艺术之间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对其解决也只能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即劳动中加以解决。他认为由于劳动而科学、艺术等形式得以产生,又是由于劳动而使科学、艺术等形式成为独立于人类日常生活之外的精神领域。但这种

从大众文化批判到日常生活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向

独立绝不同于近代西方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分裂,它是一方面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形成自身的理论形态;另一方面理论形态又返回日常生活之中,不断提高日常生活质量,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卢卡奇进一步论述了日常生活的特征并以此说明日常生活的源泉地位和全面提升的理论必要性。卢卡奇关于日常生活的理论,只是源于审美起源的探讨,但他客观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延至在劳动中形成的日常生活,同时对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有极大的理论启示作用。

哈贝马斯在完成批判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危机的思路:他首先将现代社会分为生活世界与系统两个部分。/生活世界又可分为由家庭和亲密关系构成的私人领域与以政治意志形成为目的的公共空间。同样系统也分为以金钱为驾驭工具的经济系统和以权力为控制媒介的国家。0152依照理想状态,生活世界与系统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同时又是相互影响的系统。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权力与金钱无孔不入的侵蚀,生活世界的私密性已不存在。特别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冲击,生活世界在日益边缘化,私人空间逐渐被公共空间所取代。生活世界中的成员已完全失去独立判断能力与个体独立性。这种状态的长期存在导致人们心理的普遍焦虑与失衡。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哈贝马斯认为关键问题在于生活世界的复兴。而生活世界复兴的手段就是用交往理论重建生活世界与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列费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建立在全面异化理论基础之上的。他从/完全的人0或/总体的人0出发,提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在政治、经济而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异化现象。现代化机器大生

203产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极大地

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从而使人们受制于消费生产,在单一化、标准化与规范化的要求下,失去了生活的主动性、创造性与个性。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不同的是,列费伏尔更加关注宏大理论叙述下的人们日常生活。他认为日常生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环境。这一领域中的异化对大众的创造性、主动性与个性的破坏是最为严重的。为此,要实现/全面的人0或/总体的人0,就应该首先在日常生活领域开展批判与清理。同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一样,列费伏尔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强调总体革命。异化已全面渗透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家庭、两性关系、劳动等日常生活领域。因此,人的解放不仅体现于政治解放与经济独立为主要特征的阶级解放,而且也体现于日常生活中的个人解放。

与卢卡奇和列费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相比,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学理性更浓,但批判的激烈程度相对温和一些。作为卢卡奇的学生,阿格妮丝#赫勒继承了卢卡奇的学术观点。她首先提出:/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0162她从类本质与对象化两个范畴出发,具体阐述了日常生活的内在结构与基本特点。她将日常生活领域划分为对象世界、习惯世界与语言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的共同特征体现为:重复、/规则)特征0和规范性、符号系统、经济和情境性。阿格妮丝#赫勒的结论是:日常生活是个重复性思维与重复性实践占主导地位的领域,它在实用主义、可能性、模仿、类比、过分一般性和单一性事例的粗略处理等特点的基础上,消解了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实践。概言之,日常生活领域具有抑制一切

社会科学辑刊

2007年第5期(总第172期)

创造性活动的惰性。为进一步理解与把握日常生活领域的特点,阿格妮丝#赫勒又区分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不同领域,认为政治、宗教、道德、科学、艺术、哲学都属于非日常生活领域。同时,她也认为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分离,从根本上讲,工作(劳动)本质上既是日常生活,又是超越日常生活的类本质的活动。道德同样如此。划分的目的一方面是要重视日常生活领域存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日常生活领域与非日常生活领域之间的划分是为了建立一种全新的结构形式。/这并非主张每个人都应成为科学家、艺术家或哲学家,也不是说自由自觉的个体可以彻底摆脱特性,可以不借助日常生活结构和图式而生存。全部问题在于,自由自觉的个体通过与科学、艺术和哲学等-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建立起自觉的关系,把自己的特性和类的价值置于新的关联之中,建立起自为的价值等级结构。这样一来,个体能够知道何时可以凭借日常生活结构与图式而活动,何时应中止实用主义、过份一般化、重复性思维、重复性实践等日常生活图式,而求助于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实践。0172阿格妮丝#赫勒从哲学角度论述了个体意义上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在理论层面上强调了在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体存在独立性的必要性与社会价值。

此外,科西克关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也都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论述了日常生活的本体论意义,以及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人的全面解放中的重要作用。

概言之,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关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意在寻找变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并以此来补充并修改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理论。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关

204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意

识形态理论是有理论建树的。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在论及社会形态过程中曾提到社会意识形式的多样性,但他们的理论关注点却更多放到了宏观意义的政治上层建筑,或社会意识形式上面。普列汉诺夫曾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社会结构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了一个简要概括,曾提到/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人的心理0182。但由于社会发展状态以及当时社会力量对比等情况,经典作家的理论研究的侧重点还是在社会宏观发展的角度。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一方面将哲学研究从抽象转向现实生活领域,恢复了哲学关注于人的理论情怀;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改变了近代西方哲学形成的主客两分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为全面准确地把握外部世界,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理论的准备,特别是提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危机的解决方法(尽管有些不合理之处),这些,对我们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状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

1参考文献2

112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0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1M2.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236.

122衣俊卿集1M2.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341-342.

132142乔治#卢卡奇.审美特性1M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2,40.

152方敏.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性的大众文化批判1J2.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6).

162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1M2.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3.

172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英文版序言1A2.日常生活1C2.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4.

182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1M2.北京:三联书店,1974.195.

=责任编辑:溶 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