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 洁》版本考略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210046) 高 雨 摘要:《伤寒五法》,伤寒类著作,现存多种古籍版本,其中不乏明代的珍稀刻本。但是,相关的书目文献记载却 存在诸多问题。通过文献调查,运用目录学、版本学等文献学方法,详细考辨了《伤寒五法》的作者,分析了《伤寒五 法》的异名同书与同名异书现象,整理了《伤寒五法》的版本系统。在对《伤寒五法》文献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医 古籍的文献整理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其中版本研究浅尝辄止的现象比较突出,以至于现有书目文献的记载错 误频出。本篇论文澄清了《伤寒五法》一系列的版本问题,为进一步进行古籍整理工作奠定了文献基础。 关键词:伤寒类 作者题名 版本 在古籍整理工作过程中,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 馆馆藏的两部《伤寒五法》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其 为明人陈养晦撰《伤寒五法》,是书为清人石楷校 刻本;其一为明人胡正心纂集《伤寒五法》,是书为 一的《伤寒五法》(包括异名同书与同名异书的现象) 厘定不清。《中国医籍通考》载《伤寒五法》,明陈长 卿著,四卷。《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载《伤寒五法》,明 陈长卿(养晦)撰,五卷。总之,现有书目文献对《伤 寒五法》的记载都值得进一步推敲。本文试从作 者、题名、不同版本系统等方面对《伤寒五法》不同 版本特征进行梳理与探讨。 《伤寒五法》的作者 明崇祯五年(1639,年)十竹斋袖珍本。清人石楷校 刻《伤寒五法》,存明人陈志明的自序,题日:“楚黄 陈志明(养晦)”,而胡正心纂集的《伤寒五法》却认 为是书出自陈氏长卿。为何一部《伤寒五法》的作 者,一日陈志明(字养晦),一日陈长卿?为了进一 步考辨《伤寒五法》的作者,笔者开始了文献调查与 研究工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我们发现《伤寒 五法》一书的版本存在诸多悬而未解的问题。 《中国医籍大辞典》道:“《伤寒五法》五卷。明 陈长卿(字宁澜)著,陈志明(字养晦)增补。原书刊 于明崇祯四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石楷予以校 清康熙六年丁未(1667年)树滋堂藏板的《伤寒 五法》,收有《伤寒五法》原叙,即“楚黄陈志明养晦” 的自序,言道:“若言约意明,决病如睹黑白,惟有 《五法》一书,惜未知创自何人。” 又道:“予唯唯,遂 诠次,参以旧闻,俾得成帙,付之剞劂,以公诸世之 为人医而医人者。”旧楚黄人陈志明认为《五法》一书 深得仲景伤寒之法,因此他参之旧闻,诠次《伤寒五 订,并增按语重刊。一名《窥垣秘术》。”11]又《中医人 名辞典》道:“陈长卿,字养晦,明代楚黄人。生平不 详。著有《伤寒五法》,又名《窥垣秘术》,五卷。今 存康熙问1662-1722年石楷校订本。” 由此可见,医 籍辞典或是把陈长卿与陈养晦两人混淆,或是对 《伤寒五法》的内容卷次语焉不详,或是对不同版本 ——法》,于崇祯四年刊刻成书,公诸世人。由陈志明的 原叙,我们可以确认陈志明字养晦,楚黄(今湖北黄 冈)人。至于陈氏长卿,此人可考,系苏州的刻书 家。陈长卿刻书,在牌记处多题“古吴陈长卿”。陈 长卿所刻医书甚多,有《古今医统大全》、《薛氏医 10—— 案》、《妇人良方》等。作为刻书家的陈长卿或曾刊 刻《伤寒五法》也未可知。因此,我们可以判断陈志 明与陈长卿绝非一人,而现有医籍辞典把陈长卿与 陈志明二人混为一谈,显然存在失误。 至于《伤寒五法》的作者到底为陈氏养晦还是 陈氏长卿,不同文献记载则不同。《伤寒五法》的树 滋堂与颐志堂藏板认为《五法》一书出自陈志明(养 晦)。康熙六年丁未(1667年),夏之皋序日:“余也 读书不效,辄与三先生拈花解语,即知有陈养晦《五 法》一书。” 而胡正心纂集《伤寒五法》一书,认为 《五法》一书出自陈长卿,其言道:“是书出自陈氏长 卿,多发前人所未发者。” 另外,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崇祯五年的《窥垣秘术》,即《伤寒五法》,由安陆雷 芳校刻,也认为《五法》一书出自陈长卿而非陈养 晦,其叙道:“盖毫末千里间不容发者也,善变者如 水随形后可于都哉,羽客陈养晦所持《伤寒五法》 也。五法出自陈氏长卿。” 怛是,胡正心与雷芳所 谓五法出自陈长卿并没有文献依据。事实上,崇祯 五年雷芳校刻的《窥垣秘术》所见《五法》之本系出 自陈养晦,而非陈长卿。另外,丹波元胤《中国医籍 考》按:“陈养晦序日:伤寒一诀,乃陈公长卿所传 也。……汪氏以为出养晦,盖失检耳。” 今读陈养 晦序文,并无此语。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伤寒五 法》的作者为陈长卿一说缺少文献依据。根据现存 文献可以确认,是书流传已久,由陈志明(字养晦) 于明崇祯四年编次成书,原作者已不可考。 《伤寒五法》的题名 《伤寒五法》的版本不同,题名表述也不尽相 同。树滋堂藏板的《伤寒五法》,其牌记处框上题 “窥垣秘术”,框内题“伤寒五法”,左侧题“海盐石临 初天都陈子厚重订”,右侧题“树滋堂藏板”,首卷 题“伤寒五法卷之一”。颐志堂藏板的《伤寒五法》, 其牌记处框上题“窥垣秘术”,框内题“伤寒五法”, 左侧题“东海石临初撰述”,右侧题“颐志堂藏板”, 首卷题“新刻陈养晦先生伤寒五法”。有鉴于此,后 世有些抄本甚至直接题名为《新刻陈养晦先生伤寒 五法》(上海图书馆馆藏清抄本,题名日《新刻陈养 晦先生伤寒五法》)。 《伤寒五法》更为复杂的题名问题是存在异名 同书与同名异书的现象,首先我们对《伤寒五法》异 名同书问题作一辨证。崇祯五年安陆雷芳校刻《窥 垣秘术》,其叙文道:“《窥垣秘术》者,即《伤寒五法》 之易名也。” 又道:“自有是编而陶节庵《六书》、《活 中医文献杂志 人书》、《百问歌》等编皆可束阁不用矣,是恶可以不 传?传之而虑夫是编之名或为人所按剑也。故文 存其旧而第易以今名。”15,1“窥垣”一词,实出《史 记・扁鹊仓公列传》。后来,中医界就以“窥垣”来比 喻医术高明。雷芳易“五法”之名为“窥垣”,实是对 《伤寒五法》一书在医理、医术上的肯定。《伤寒五 法》的树滋堂与颐志堂藏板牌记题“窥垣秘术”亦同 此理。因此,《窥垣秘术》一书即是《伤寒五法》。 其次,《伤寒五法》一书还存在同名异书的现 象。明崇祯五年(1632年)胡正心十竹斋袖珍本《伤 寒五法》,虽名为《伤寒五法》,却完全改变了陈养晦 《伤寒五法》原书的面貌。胡正心在《伤寒五法》中 言道:“是书出自陈氏长卿,多发前人所未发者,其 辨别诸证,已参入《秘要》中,可谓精且悉矣。余复 纂其尤者,次于后,与《秘要》互相发,神而明之,此 道无余蕴矣。” 呵见,胡正心把《伤寒五法》的原本 进行了提炼与整理,其尤有心得之处纂为《伤寒五 法》,《伤寒五法》原本所辨诸证则另入《伤寒秘要》 一书。胡正心纂集的《伤寒五法》可称得上是陈养 晦《伤寒五法》的精简本,其作者项需明确指出“胡 正心纂集”。如果不加辨别地把《伤寒五法》十竹斋 袖珍本作为陈养晦《伤寒五法》的一种版本,似乎有 失严谨。在中医古籍整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诸如 《伤寒五法》异名同书与同名异书的现象,这就需要 我们通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一一作以甄别,为更 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文献基础。 《伤寒五法》的版本系统 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伤寒五法》的版本 约10余种。根据卷次不同,《伤寒五法》的版本可分 以下不同系统。 其一,二卷本的《窥垣秘术》。《窥垣秘术》,即 《伤寒五法》,现存崇祯五年(1632年)安陆雷芳刻 本,分上下两卷。上卷又分一、二两部分,为《伤寒 五法》的主体内容,是书将《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 归纳为五法,即发表、解肌、和解、攻里、救里,并作 为治伤寒之纲领。书中以此五法结合六经病脉证, 并联系临床论述,有其独到之处。下卷主要是纂集 前人之说,包括伤寒赋(即活人指掌赋)、六经总说、 陶节庵用药法、张仲景伤寒诸说。安陆雷芳校刻的 二卷本《窥垣秘术》是《伤寒五法》现存最早的版本。 其二,四卷本的《伤寒五法》。清人石楷于康熙 六年重新校刻《伤寒五法》,其《重刻伤寒五法叙》 道:“予观《五法》一书,独能变通乎前人,浩博之法 2011年第6期 而赅之于简约之中,向已梓行,令复重镌,使学者察 表知里,由粗达精,能以变通之五法疗一定之六经, 神而明之,治伤寒不外乎此书,治杂合亦不外乎此 书矣。” 可见,清人石楷对《伤寒五法》一书相当看 重,他蕴经世之略,而重订是书。又范载瞻康熙癸 亥长至Et序道:“久而,石子手编示余,则向为海内 《伤寒五法》的早期刻本。从胡正心纂集的内容上 看,它与安陆雷芳校刻的《窥垣秘术》更为接近。 文献整理的学术意义就在于“辨章学术,考镜 源流”。通过对《伤寒五法》一书的文献整理,其不 同版本的演变脉络清晰可辨。《伤寒五法》,明人陈 志明(字养晦)参之旧闻,诠次成书,于崇祯四年刊 刻流传。是书刊刻之后,深受医家认可。安陆雷芳 于崇祯五年对其重新刊刻,并易“五法”之名为“窥 风行之《伤寒五法》,其板散佚,谋重镌以嘉惠天下 而属序焉……而临初复取其所未备者条分缕续,织 悉必辨,阴阳传变脉络洞然。” 石楷在校刻《伤寒五 法》过程中对其作了重新整理与归纳,如卷二把一 系列病症与伤寒论归结五法似证、五法杂论等。同 时,石楷还对《伤寒五法》有所阐发,在五法杂论中 即新增“传足不传手经”与“劳复食复论”两篇。上 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树滋堂藏板的《伤寒五法》与 南京图书馆颐志堂藏板的《伤寒五法》皆为四卷本。 其三,五卷本的《伤寒五法》。南京中医药大学 图书馆树滋堂藏板的《伤寒五法》为五卷本。五卷 本的《伤寒五法》比四卷本《伤寒五法》增加了伤寒 赋的内容。卷五的卷端处题“新刻陈养晦先生伤寒 五法卷五,天都陈维坤子厚重订,云间夏之皋东步 参较。”可见,五卷本的《伤寒五法》实为天都陈维坤 重新编定,并把“伤寒赋”附于石楷校刻本之后,五 卷本《伤寒五法》要晚于四卷本《伤寒五法》。另外, 五卷本的《伤寒五法》其卷五时题“卷五”,时题“卷 下”,故疑其所据版本为两卷本的《窥垣秘术》。 垣”,现存《窥垣秘术》即为《伤寒五法》。又崇祯五 年,胡正心纂集《伤寒五法》,其精要之论分别人《伤 寒五法》与《伤寒秘要》,是书与其他医书形成了《十 竹斋袖珍本医书》系列。清初,《伤寒五法》一书又 得到了重新整理与刊刻。康熙六年,清人石楷以济 世利物之心重新整理校刻了《伤寒五法》,为四卷 本,后世流传甚广。其后,清人陈维坤及石楷门人 对《伤寒五法》一书分别做了补充与校刻,形成了五 卷本的《伤寒五法》。《伤寒五法》一书,在《伤寒论》 与临床方面有其独到之处,汪琥评其“阐发表里阴 阳诚为至理” 。古籍版本的整理与研究是中医古 籍传播与利用的文献基础,《伤寒五法》一书的文献 价值与实用价值都有待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 裘沛然.中国医籍大辞典【K].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李云.中医人名辞典[K].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其四,二卷本的《伤寒五法》。二卷本的《伤寒 五法》实为胡正心纂集的《伤寒五法》。是书为明崇 祯五年(1632年)十竹斋袖珍本,十分稀见。南京中 3明・陈养晦撰,清・石楷,陈维坤校刻.伤寒五法[0】.清康熙六丁 未(1667)树滋堂刻本. 4明・胡正心纂集.伤寒五'法【0].明崇祯五年壬申(1632)十竹斋袖 珍本. 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有袖珍本《伤寒五法》,分上下两 卷。上卷主要选取了伤寒总论、寸关尺脉、诸切脉 5明・雷芳校刻.窥垣秘术[O】.明崇祯五年壬申(1632) ̄0本. 6(目)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卷三十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83:451. 法、五法大意、吐法大旨、五法杂论等篇的内容,下 卷主要选取了丸散汤总论、辛凉药味辨、服药说、发 表门、桂枝汤等内容。胡正心十竹斋袖珍本《伤寒 五法》刊刻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所据底本应是 /^\7明・陈养晦撰 伤寒五'法【0]靖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颐志堂刻 本. (收稿日期:2011—09—27) .../^\../^\ /^\../^\。。/\。./^\ /^\../^\ /^\ 鲤 《 本刊为双月刊,大16开,内文56页,刊号:CN31—1682/P.,ISSN 1006—4737。每期定价8.00元,全年48_()()元。邮发代 号:4-540。各地邮局均可办理订购。如当地邮局订购有困难,亦可直接向本刊编辑部订购。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赐稿、订 阅。联系地址:上海市瑞金二路156号,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医文献杂志》编辑部收;邮编:200020;电话: (021)54669083×8012:E—mail:shtcmliter@yahoo.com.cn。现金订阅请寄本刊编辑部,订阅人姓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 书写清楚。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