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来源:一二三四网
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

习的探究

摘要:合作学习形式是学科教育过程中获得更多知识和经验积累的主要形式,同时由于素质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课堂中应用程度的提高,使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成为学科教育模式调整的参考方向。因此本文从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合作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技能,提升合作学习效果;科学设计分组,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合理开展评价,巩固合作学习效果四个角度,对小学阶段数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科学方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

在小学低年级教育阶段数学教材中的知识难度较低,一般以探究问题的形式形成对学科概念的理解和计算规则的掌握,因此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逻辑梳理能力要求较高。但由于受学生认知能力不足和自我控制力差的影响,在小学低年级数学科目的教学效果同预期目标并不相符。因此应将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应用于数学学科的教育课堂,通过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和对自动性学习意识的挖掘,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

一、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合作学习兴趣

“合作”是小组探究式学习模式最重要的部分,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理念是确保小组合作形式顺利实施的基础。学生应首先明确自身关于学科知识内容的思想认识,这样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能将他人的学习理念同自身进行对比,便于充分发挥合作交流学习模式的作用[1]。而教师作为课堂教育活动的引导主体,应以培养合作精神为指引,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剖析,以教材知识和学生基础能力为核心设计适宜的小组教育模式。教师组织的合作学习模式应以提升参与度作为前提,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小组内个人承担不同的任务,增强学生对小组探究成果的贡献度,能有效提升学习兴趣便于养成合作精神。教师应注意合作教学模式并

不同于以往枯燥的知识教育过程,可以加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或应用题作为学习材料,这样能够才能使小组合作模式下学生的参与兴趣得到最大提升[2]。能够在完成自身小组任务的过程不自觉的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在实践探索中增加对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深度。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本节课知识是在掌握100以内数字写法和10以内加减计算知识基础上开展的,100以内数字的加减运算可以分为口算和笔算两种形式,教师应明确现阶段应以口算能力训练为主。因此教师可以安排几道整十数加减运算如“10+10”“50-20”等,在班级内设置学习小组,在小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摆小棒的形式完成整十数加减题目的运算。不同小组之间可以分为加法运算组和减法运算组,通过难度较低的整十数运算培养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过程中合作精神的培养,提高知识探究兴趣。

二、借助实践活动,培养合作学习技能

在学科教育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的探究活动,如果只依靠教师的指导作用,无法发挥合作学习模式的真正价值,因此应注重对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在依据数学问题实际探究的过程中,表达自己对于知识解读的看法虽然重要,但更应学会对他人看法的倾听与分析,因此教师应将培养小组学习过程中的倾听能力看做提升合作技能的第一步[3]。教师要引导小组内部关于探究内容进行良性沟通,讨论的过程应是发表自身见解和获得更多他人看法的双向交流过程,并不是强迫他人接受自身观点的说服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学习看法,在不同主题的学科探究活动中积累合作知识,养成合作学习技能。另外,教师应明确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构也是合作技能提升的重要因素,在小学低年级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探索过程,对小组探究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并指引正确的分析方向,确保学科知识理解效果的提升。

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为例,本节课中角相关的知识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次接触,因此教师应以挖掘生活中角的存在为基础作为提升知识理解的重要方式。在对钝角、锐角和直角三种角的概念进行理解后,教师可以拿出拍摄的学校景观图进行展示,在班级数学学习小组内探究讨论图片中有哪些

角的存在,在小组内部陷入探究困境时,教师可以先举例子作为引导如“升旗杆和地面呈现直角”“操场上的足球门既有钝角也有锐角”等。通过对校园中存在角的探究实践活动,培养适用于小组学习模式的相关技能和分析思维,增强传授式教学模式的教育效果。

三、科学设计分组,活跃合作学习氛围

小学生由于注意力无法长久集中等原因,会使课堂氛围较沉闷,不利于达到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因此教师可以营造积极生动的合作探索环境,增加在知识探索过程中的学习动力。同时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教育效果的基础,能有效增加合作学习中的语言交流情况。因此教师应明确通过对小组成员的科学分组,能够达到活跃课堂氛围和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4]。每个学生在对待事物和生活问题的分析思维与看待视角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应以尊重其个性化学习意识和差异性为基础,依据知识理解能力对班级同学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在小组内部每个成员之间应具备不同的能力和分析视角,达到小范围内学习能力互补的培养效果。在正式的小组合作活动开始前,教师应对小组内不同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划分,使探究主题下的各实施环节能得到高效率的开展。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为例,本节课知识主要是对图形进行平移或旋转后的形状进行分析或倒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教材中组合图形经过不同角度平移旋转后的形态,引导学生分析图形运动过程。教师分配小组成员时,可以综合成员之间具备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每个小组内部都能得到学习能力的补充。通过科学的分组设计使每个小组都具备总结正确运动过程的能力,便于形成积极的合作学习氛围。

四、合理开展评价,巩固合作学习效果

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是确保课堂教育环节完整的最后步骤,为此教师应重视对班级小组探究活动成果的评价过程,通过评价指出探究活动的不足之处,达到巩固合作学习效果的目的。在班级内小组探究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对不同学生的语言表达情况和知识理解程度进行记录[5]。通过将合作学习结果与探究过程表

现进行结合评价的方式,可以从多角度形成对学习能力的认识,便于教师依据学生表现及时调整课堂教育模式。

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为例,进位形式计算的加法相较以往的加法运算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完成知识教育。选取教材中的典型例题作为探究题目,小组内部可以通过摆小棒的方式辅助计算。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记录学生动手能力的发挥情况,对学生的个人表现和不同小组的计算正确率教学评价,强化对探究计算过程的记忆程度,充分发挥合作学习方式在数学学科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科目教育过程中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教育方式改革的必然举措。合理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不仅能提升基础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程度,还能培养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差异化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科学分组,注重对合作探究学习内容的选择,并在适宜时机及时进行针对性评价,确保小组学习模式对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思维的培养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兴东.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研究[J].公关世界,2021(24):38-39.

[2]程响.基于数据分析观念的小学数学单元学力训练设计[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12):71-72.

[3]黄庆松.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培养探析——基于符号表征与运算视角[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1,38(10):65-70.

[4]李菊梅.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1(03):75-78.

[5]王瑛.小学数学预习型微课设计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6):90-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