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西电影比较

来源:一二三四网


中西电影比较

尽管现实中的迷信意识早已在唯物主义面前败北,但至少在艺术和电影中,富有灵性的东方文化还是不时地显现出优势。超现实主义电影,最能突显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和差距。在杨德洛维斯基的《圣山》中,我们便可见墨西哥大师是如何不惜一切地卖弄奇幻同时又小心翼翼地为自己的“超现实包装”寻找科学的解说和理由。其实,西方此类电影很多时候都局限在以超现实主义现象验证着现实,而此时东方电影却能洒脱地以现实主义原则解构超现实主义现象。比较《雨月物语》,我们就会发现沟口健二是如何自信并理所当然地让鬼魂随心所欲地出入银幕。然而也正是他这种天经地义的自信,才使影片始终笼罩着一层虚实结合的快慰和朦胧幽哀的凄美意境。

西方人崇尚个性自我的表达,表现形式追求写实,突出标榜自我的决心!

而东方人内敛含蓄,尊崇儒家思想,更多的是如山水画般内秀之美,追求写意!!

比如同样是《无间道》这部影片,香港版用侠客般的天台决战和凄美的英雄逝去来展现一片东方的江湖,而老美则用肮脏的街道,满嘴的粗话和血腥屠杀来展现现实的残酷!!

中外纪录片的跨文化差异

在我国,涉及政治、历史的纪录片通常带有较为浓厚的主观色彩。随之产生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形式——专题片。关于专题片与纪录片的界定问题,在国内纪录片界有很多争论,但大致统一于一个相对较为通俗的概念,即:专题片是一种主题先行的纪录片形式。而广义上的纪录片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相对客观的记录。

在主题先行的情况下,国内纪录片的制作者在创作前就已经为整个纪录片定下某种情感基调。这些感情色彩使节目在选取题材、撰写解说词等方面具有某些倾向性,这种倾向在制作完成的纪录片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如在《话说长江》、《话说运河》、《长白山四季》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依恋的专题类纪录片,这类专题片在中国的纪录片制作和播出环节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且一度主导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方向。

国外纪录片及其主流市场遵循着广义纪录片概念——对自然、地理和人类社会进行相对客观的纪录。从20世纪20年代初,弗拉哈迪在北美阿拉斯加因纽特人居住地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是目前占据着全球市场巨大份额的自然影片,这部影片以及他拍摄的诸多人物类纪录片往往通过对生动、特别和典型的素材选取,加上对当事人的追忆等“让事实说话”的方式,使观众自然而然形成对某事、某人的理解和看法。

应该指出的是,源于西方的以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和动、植物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一度被我国影视界演变为科教片,被赋予了纯粹科学的观念。然而,国外的自然影片并不是单纯地推介某种科学观念,而是对于自然界和动物本身给予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因此,这类节目也应该是地道的纪录片。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在对某种动物的称谓上,不用it,而是用she或he来描述;当它们组成家庭的时候,雌性和雄性被称作“母亲”和“父亲”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