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
经济学原理
919
(基础课程内部讲义)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 3 第二部分 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与就业解析 ................................................... 3
2.1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综合介绍 ...................................................... 3 2.2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就业分析 ...................................................... 5 2.3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就业情况 ...................................................... 5 第三部分 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内部信息深度解析 ............................................ 5
3.1报考数据分析 .................................................................... 6 3.2复试信息分析 .................................................................... 6 3.3导师信息分析 .................................................................... 6 第四部分 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初试专业课复习资料分析 ...................................... 8
4.1参考书目 ........................................................................ 8 4.2专业课标准课程内部讲义—专业课学员享有 ........................................... 8 4.3考前三套模拟试题及其解析 ........................................................ 8 4.4典型与重点题及其解析 ............................................................ 8 4.5真题及其解析 .................................................................... 8 4.6学术期刊及专著 .................................................................. 8 第五部分 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初试专业课考研知识点深度分析 ................................ 8
5.1真题分析 ........................................................................ 9 5.2参考书目知识点分析 ............................................................. 12 5.3重点知识点汇总分析(大纲) ..................................................... 14 第六部分 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初试专业课整体复习规划 ..................................... 25 第七部分 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基础知识点框架梳理及其解析 ................................. 26 微观部分…………………………………………………………………………………………………….12
第一章 稀缺资源的配置 .............................................................. 26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 .................................................................. 27 第三章 需求 ....................................................................... 30 第四章 厂商投入与产出的技术关系………………………………………………………………………29 第五章 成本………………………………………………………………………………………………..31 第六章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品供给……………………………………………………………………..35 第七章 完全竞争市场产量和价格的决定………………………………………………………………..38 第八章 完全垄断市场产量和价格的决定………………………………………………………………..41 第九章 垄断竞争市场产量和价格决定…………………………………………………………………..43 第十章 寡头垄断市场产量和价格的决定………………………………………………………………..46 第十一章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48 第十二章 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50 第十三章 一般均衡理论概述……………………………………………………………………………..53 第十四章 资源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函数………………………………………………………………..53 第十五章 市场的不足及其补救…………………………………………………………………………..54 宏观部分…………………………………………………………………………………………………….54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铺垫……………………………………………………………………………..57 第二章 宏观经济分析概述………………………………………………………………………………..57 第三章 国民收入决定模型………………………………………………………………………………..60 第四章 IS-LM模型及政策效应分析……………………………………………………………………….63
第五章 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68 第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76 第七章 经济周期…………………………………………………………………………………………..81 第八章 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81 第九章 经济增长及其核算………………………………………………………………………………..83 第十章 新增长理论概述…………………………………………………………………………………..88 第十一章 开放背景下的宏观经济学………………………………………………………………………91 第十二章 中国经济转型的演进与展望……………………………………………………………………94 第八部分 结束语 ................................................................................................................................................. 95
第一部分 前言
从2009年开始,国家教育部正式将硕士学位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的硕士学位,并且,在3月中旬公布的国家复试分数线中,第一次分学术型和专业型进行复试划线。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研究生招生单位对考生专业能力的真实需求,也充分说明了专业课对每一个考研人的重大意义。从重要性角度来讲,在考研竞争中,专业课对于考生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任何一门公共课,专业课在初试和最终录取时的权重:最终录取时高达51%(考数学)、72%(不考数学);考研考试与录取规则发生根本变化:专业课统考趋势加强、复试更加看重专业课,毕竟老师所看重的一定是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科研能力。
从专业课本身特点考虑,专业课学习起来相比公共课要复杂得多。
首先没有明确的学习范围,不容易确定复习的范围和重难点,也就说考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明确的学习范围,也不知道老师的命题范围和命题要求是什么,这对专业课学习来说,非常致命。每年很多同学都会遭遇专业课的黑洞效应,公共课只要多学一点,就能考好一点,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专业课却经常会出现学的越多,却考的越差的怪现象。
其次考研基本上都是跨档次考,因而专业课复习更难,几乎所有参加考研的学生都是以本校本专业为逻辑起点,要么选择更好的学校,要么选择更好的专业,要么选择更好的地区。因此,对考生来说,考研的专业课就一定比考生原来本科所学的专业课要难,哪怕他是考本校本专业,他的竞争对手也是来自全国各地,不再是同班同学的竞争,他的竞争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专业课复习也变得更难。
最后专业课的复习资源比公共课的复习资源稀缺,如果让考生自己搜集,不一定能收集齐全,并且还不一定能收集的准确和真实,更何况还浪费了考研复习的宝贵时间。
综上所述,考研专业课重要性、复杂性及在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黑洞效应均增加了考研专业课复习的难度。在该基础讲义中,从第二部分到第七部分,依次深入剖析了专业课对应的专业就业、内部信息、复习资料、必考知识点和现阶段学习内容等,其目的就是帮助考生降低考研专业课的复习难度。建议考生在使用本讲义时要多动脑,通过对题目的练习、比较、思考,并发现题目设置和解答的规律性,掌握题目对应的知识点和熟悉解题的金钥匙,从而迅速提高基础阶段知识水平和为下一阶段的强化学习做好储备与铺垫。
第二部分 专业与就业解析
2.1经济学专业综合介绍
1专业内涵分析
经济学在我国按其理论性质划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
(1)理论经济学论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各个经济学科提供基础理论。理论经济学通常称为一般经济理论,它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个分支。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视野,以经济活动总过程为对象,考察国民收入、物价水平等总量的决定和波动。其中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又是宏观经济学的两个独立分支。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单位即生产者(厂商)、消费者(居民)的经济行为,包括供求价格平衡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在不同市场类型下厂商成本分析与产量、价格决定理论、生产要素收入决定即分配理论等。而其他经济学理论则是宏微观理论在其领域应用的拓展。正是由于宏微观经济理论的基础性,因此,在我国绝大部分学校在不同的经济学门类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过程都是仅仅以考察宏微观经济理论为主。
02 经济学0201 理论经济学 0202 应用经济学 020101 政治经济学 020102 经济思想史 020103 经济史 0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105 世界经济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01 国民经济学 020202 区域经济学 020203 财政学(含:税收学) 020204 金融学(含:保险学) 020205 产业经济学 020206 国际贸易学 020207 劳动经济学 020208 统计学 020209 数量经济学 020210 国防经济 经济学学科门类,包含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16个二级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6个、应用经济学10个。 (2)应用经济学主要指应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专业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性,或对非经济活动领域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而建立的各个经济学科。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无论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扩展、不断充实的。应用经济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实践,离不开理论经济学的指导,但它们的发展反过来又丰富了理论经济学的内容,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
2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的专业结构设置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世界经济。应用经济学包括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和金融学。其中理论经济学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政治经济学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
3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培养体系
1,南京大学的专业课考试难度较为适中,注重理论和逻辑,数学计算要求较低,跨专业的影响不大。 2,哈佛模式:近年来,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学界日益认识到经济学需要一个较宽的知识面,因此,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为率先采用哈佛模式即不分专业,打通培养。因此,在以上的南京大学的各个专业当中是没有区别的,包括毕业证最后都是一样的,因此,考生可要利用这方
面的信息报考专业最容易进的专业
2.2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就业分析
1经济学专业就业分析
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就业主要从事基金、证券、银行、政府部门和大专院校等行业。经济学方面的就业较好,薪金较高,在南京大学的各院系中名列前茅。
2经济学专业的杰出人才
南京大学的接触人才较多,如:
毕季龙:联合国副秘书长 潘琦 广西银河集团董事长 陈铭德 国家商务部长等
3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
银行、证券、政府机构等,大多数从事金融投资理财等方面的职位。
2.3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就业情况
1历年就业数据分析
专业名称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就业城市 南京 就业单位 南京银行 工作岗位 研发类 工作技能要求 经济管理类 薪酬待遇 12万/年 上海 南京 苏州 宁波 上海 浦发银行 中国银行南京分行 苏州国税局 宁波银行 德意志银行 销售类 研发类 金融类 金融类 金融类 经济管理类 经济管理类 经济管理类 经济管理类 经济管理类 11万/年 10万/年 14万/年 17万/年 20万/年 2该学校该专业的就业前景
南京大学经济学是全国经济学基地之一,是经济学人才的摇篮,由于层次高,理论深厚、应用能力强而深受社会的认可,因此,就业前景非常好!
从以上情况分析得知,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很好,在该学校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能够帮助考生完成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
考生如何才能成功的考上南京大学专业的研究生,该校该专业每年的录取情况是怎么样的?招生人数是多少、分数线是多少?考研复习现阶段需要做什么等,后续部分会给大家详细介绍。
第三部分 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内部信息深度解析
3.1报考数据分析
1、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报录比(除了本专业外,还要涉及相关前3名热门专业)
年份 2009 2008 2007 报名人数 推免人数 545 539 658 28 29 34 复试人数 68 65 85 录取人数 100 99 125 报录比 1:8 1:7.7 1:7.2 奖学金人数(或公费比例) 全部公费 全部公费 全部公费 注:报录比=录取人数/报名人数
2、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复试分数线和实际录取分数线
(除了本专业外,还要涉及相关前3名热门专业) 年份 政治 英语 专业课一专业课二总分 (数学三) (经济学原理) 90 90 360 90 90 360 90 90 360 90 90 340 90 90 340 2006 60 2007 55 2008 60 2009 55 2010 50 3.2复试信息分析
1复试流程与形式 复试流程与形式 专业笔试 提交个人材料 复试面试 专业课面试 自由提问 外语口语_____(外语名称) 外语听力_____(外语名称) 心理测试 体检 复试总分: 分 60 55 60 55 50 请填写是或否 是 是 是 是 是 否 否 是 考试时间 (上午、下午、时长) 上午 下午 下午 下午 下午 上午 要求 (及格等) 及格 及格 及格 及格 及格 及格 分数 考试科目 (填写书目名称或无) 说明:
(1)提交个人材料包括身份证复印件、本科成绩单、个人简历、学生证或本科毕业证、学位证等; (2)专业课面试主要是在面试过程中老师所问的专业问题属于哪个考试科目的。
2建议复试参考书目
由于南京大学的复试只是一个过场,所以按照每个专业要求的参考书就可以了,如政治经济学专业要看《资本论》第一卷和洪银兴等的《政治经济学》就可以了。
3复试复习建议:建议认真看置顶教材就可以,每个专业都有复试的捷径,如政治经济学复试都是考一个本书后面的课后答案,以后会告知大家的。 3.3导师信息分析 1导师信息
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总共有163个导师,其中包括38名博士生导师,56名硕士生导师。该学校该专业的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金融、证券、股市、企业等,研究生在读期间,和沈坤荣导师可以从事宏观经济项目的研究,姜宁导师可以从事金融项目的研究,尚长风导师可以从事财政项目的研究,刘东导师可以从事企业项目的研究,李晓春导师可以从事劳动经济学项目的研究等等。以下简单罗列出在校导师的相关信息,以供同学参考: 姓 名 洪银兴 刘志彪 沈坤荣 姜宁 梁东黎 刘东 性别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职称 招收硕士生数量 在读博士生数量 在读硕士生数量 (教授、副教授) (推免数量)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4 3 4 0 4 3 0 0 9 10 4 6 0 0 9(4) 10(5) 0 0 2联系导师的方式方法 由于南京大学所有经济学专业全部参加统一考试,而求经济学原理的试题都是从题库随机抽取的,所以考
前没有必要联系导师,复试之后再确定专业研究方向时候可以联系导师,可先给老师发个e-mail,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之后再和老师约个时间去拜访一下就可以了。
第四部分 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初试专业课复习资料分析
4.1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名称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教程 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 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 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考研历年真题解析 书目属性 (教材、练习册) 教材 教材 教材 教材 教材 练习册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石化出版社 作者 刘东、梁东黎 沈坤荣、耿强、付文林 刘厚俊 尼克尔森 高鸿业 金圣才 是否招生 简章指定 是 是 是 是 否 否 4.2专业课标准课程内部讲义—专业课学员享有 班次 基础班 强化班 冲刺班 讲义名称 基础讲义 强化讲义 冲刺讲义 内容 目标专业就业信息、考研专业内部信息、学科知识框架图及历年真题题型分值比例、全年专业课复习规划 精细罗列各个考点、命题规律、知识点对应的重点习题和真题详细解析,并明确告知其专业课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 梳理命题素材、各种题型精确解题方法和技巧、通过题目及知识点标注预测各种考点
4.3考前三套模拟试题及其解析
在距离考研将近30天左右的时间,将给学员下发三套模拟试题。
4.4典型与重点题及其解析
针对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课,将在下面给考研同学们画出每章的重点。
4.5真题及其解析
该专业课可以为考研学生提供1998-2010年历年真题,并在真题精讲班中讲解历年真题的各种题型科学解法,同时也告知学员如何分析真题、找出真题的考点、命题规律,如何通过相应题目练习达到掌握相关真题对应知识点的目的。
4.6学术期刊及专著
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课试题难度适中,答案都在指定的参考书,不会涉及到老师的研究方向,因此,对于跨专业或者时间不是很充裕的同学没有必要看南京大学老师的文章和相应的专著。
第五部分 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初试专业课考研知识点深度分析
5.1真题分析 年份 题型 名词解释 分值 30 考察范围 需求价格弹性 边际技术替代率 经济组 结构性失业 流动性陷阱 庇古效应(宏观微观各三题) 考察难度 (了解、理解、掌握、应用) 考察对概念理解掌握能力 计算 30 .2009 1、假定鲁滨逊卡鲁索生产和消费考察对经济学的应用计算鱼(F)和椰子(C)。假定在一定时期内,能力 他决定工作200小时,并且对于花时间捕鱼还是采集椰子无差异。鲁滨逊捕鱼的生产函数是 ;而他采集椰子的生产函数为: 。其中 和 分别是他投入捕鱼和采集椰子的小说数,从而有 。 (1)如果鲁滨逊不能与其他人交换,他将如何配置劳动?F与C的最优水平是多少?他的效用是多少?鱼替代椰子的RPT是多少? (2)假设贸易可以进行,且鲁滨逊能以 / =2/1的价格比率进行交易。如果他仍然按照(1)中的产量生产鱼与椰子,在给定上述贸易机会的情况下,他会作出什么样的消费选择?他的新的效用水平将是多少? (3)如果鲁滨逊调整他的生产以利于世界价格的优势,(2)中的答案会有什么变化? 2、设储蓄率为0.4,人均生产函数为f(K)= ,人口的增长率为5%。求在新古典增长框架下经济稳态水平时的人均资本量和人均产出水平。 1、作图并说明价格提高对需求量考察逻辑推理能力和对知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识点的掌握能力 2、作图解释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特征及其含义。 3、解释“垄断厂商的行为造成福利净损失(社会成本)”的含义并用图型说明福利净损失。 4、在宏观调控的政策实施过程中,货币政策相当于财政政策相比,有哪些局限性? 5、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包括哪些? 6、技术创新在新古典增长模型和新增长模型中如何体现其贡献? 1.经济利润 2.需求收入弹性 3.边际产考察对概念理解掌握能力
问答题 90 2008 名词解释 30
值 4.消费棘轮效应 5.工资黏性假说 6.有保证的增长率(宏观微观各三题) 计算 30 1.已知MC=9Q2 +4Q+40,求生产5单位产品并且TC=700美元的TC,AC,AVC的数值。 2.假设初始名义产出为200,货币供给为100,经济运行在凯恩斯流动陷阱区。政府通过借债扩张财政,导致利息率微小提高,投机货币需求减少20,货币需求函数为L=KY-hi,K为1:4,求初始货币流通速度和扩张财政使货币流通速度有何变化? 1.要素报酬递减为什么是普遍存在的,为什么会骤然递减? 2.作图分析集体议价的工资率。 3.为什么某些行业称为自然垄断,这些企业的价格该如何限制,结果如何? 4.根据乘数效应理论,如果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推动不显著,可能原因有哪些? 5.根据财产终生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回答:(1)消费需求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2)扩大消费需求可以采取哪些政策? 6.关于物价下跌,能导致总需求增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下跌有哪些情况,哪些情况会导致总需求增加? 1、机会成本 2、公共产品 3、供给价格弹性 4、流量和存量 5、相对收入 6、创新 考察对经济学的应用计算能力 问答题 90 考察逻辑推理能力和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 名词解释 30 考察对概念理解掌握能力 计算 30 2007 1、某人的全部收入都用于购买X、考察对经济学的应用计算Y两种商品,其效用函数为U=XY。此能力 人开始收入为100,Y的价格为10,当X的价格由2变为8时,求保持使其保持效用不变时所需的最小收入。 2、一国经济中,资本增长率为5%,人口增长率2%。资本产出弹性为0.4,人口产出弹性为0.6,求 (1)经济增长率; (2)人均经济增长率。 1、简述边际要素收益与边际成本考察逻辑推理能力和对知
问答题 90
曲线的关系。 2、为什么外部不经济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 3、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4、核算中净存货的定义是什么?它在核算中有什么作用? 5、IS-LM模型中,增加政府购买会提高交易货币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机制是什么?有没有例外? 6、(1)中央银行的负债原因是什么?有哪几种情况? (2)我国近年来中央负债在上述情况中的具体情况表现如何?(提示:我国中央银行发行中央票据。) 名词解释 30 1.契约曲线2.生产者剩余3.纳什垄断势力度4.(国民收入核算)投资5.奥肯定律6.储蓄和投资分析法(宏观微观各三题) 1.假设某完全竞争厂商使用劳动和资本从事生产,短期内资本数量不变而劳动数量可变,其成本曲线为: LTC=2/3Q3-16Q2+180Q; STC=2Q3-24Q2+120Q+400 求: (1)厂商预期的长期最低价格是多少? (2)如果要素价格不变,短期厂商将继续经营的最低产品价格是多少? (3)如果产品价格为120元,那么短期内厂商将生产多少产品? 2.假设乘数为4,交易货币需求站收入的比例为1.2,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为0.1,投机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为0.24,如要使总需求增加4000亿元,则政府购买需要增加多少? 1.作图说明在投入一种可变要素的条件下,厂商生产为什么会选择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什么? 2.作图说明在买方垄断的情况下,工资率是怎么决定的? 3.作图分析政府对自然垄断怎么样实行管制?希望达到什么效果? 识点的掌握能力 考察对概念理解掌握能力 计算 30 考察对经济学的应用计算能力 2006 问答题 90 考察逻辑推理能力和对知识点的掌握能
4.利息率和总产出是怎样相互影响的? 5.假设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项债券增加调节宏观经济, (1)央行这一行为通过哪几个环节最后对总需求施加影响? (2)在各个环节上会遇到哪些可能的干扰? 6.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 (1)怎样衡量各种投入对增长的贡献? (2) “转变增长方式”的含义是什么? (3)怎么样转变增长方式? 说明:
考查范围可选择请输入章节,第1、3、7章或“某某模型”或“某一类知识点”或“某一本书(参考书目超过4本)”
考察难度可选择了解(考查概念)、理解(考查应用或计算题等)、掌握(考查推理)
综合来说,__南京大学_经济学______专业课这几年的题型变化很大,主要有增加____计算______题型的难度,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和计算能力的要求,在复习是,对于了解的知识点,复习的时候要强调对知识点的理解,对于不懂得地方药品勤于思考,同时结合中国的经济现实;对于熟悉的知识点,复习的时候,要培养自己对逻辑框架的掌握,把握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同时将书本上的知识联系到中国当代的经济现实中来,思考中国的经济问题。,对掌握的知识点,复习的时候,要努力构建宏观知识框架,在以构建好的框架内夯实微观知识点,实现宏观和微观的有机结合,同时进行一定的经济学试题的检验,研究答题的思路和方法,找出自己的不足,以求把握做题规律。
5.2参考书目知识点分析
初试专业课经济学原理总共包括__4__本书,第1本书刘东、梁东黎编著的《微观经济学》包括_15__章,占总卷面的_40___%;第2本书是沈坤荣、耿强、付文林的《宏观经济学教程》包括_12__章,占总卷面的_40___%;第3本书《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第9版)》包括_21__章,占总卷面的20____%
下面我将主讲每本书的复习概要,同学可以做个标注:
说明:重点、难点和必考点,复制“√”和“×”标识即可;考试题型直接填写即可,如选择题、计算题、填空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
1、第1本书《微观经济学》:_40___% 章节 第1章 第2章 消费者行为 章节名称 资源稀缺的配置 重点 × 难点 × 必考点 × √ 考试题型 × 名词解释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章节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需求 厂商投入与产出的技术关系 成本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品供给 完全竞争市场产量和价格的决定 完全垄断市场产量和价格的决定 垄断竞争市场产量和价格的决定 寡头垄断市场产量和价格的决定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 一般均衡理论概述 资源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函数 市场的不足及其补救 章节名称 基本概念和理论铺垫 宏观经济分析概括 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 √ √ √ √ √ √ √ √ √ √ 重点 √ √ √ √ √ √ √ √ √ √ √ 难点 √ √ √ √ √ √ √ √ √ √ √ 必考点 名词解释 解答题 解答题 解答题 解答题 解答题 解答题 解答题 解答题 解答题 解答题 考试题型 简答题或者名词解释 简答题或者名词解释 简答题或者名词解释 简答题或者名词解释 简答题或者名词解释 简答题或者名词解释 简答题或者名词解释 简答题 简答题或者名词解释
2、第2本书《 宏观经济学教程 》:_50___% 第4章 IS-LM模型及其政策效应分析 √ √ √ 第5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 √ √ 第6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 √ √ 第7章 经济周期 √ √ √ 第8章 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 √ √ √ 第9章 经济增长及其核算 √ √ √ 第10章 第11章 新增长理论概述 开放背景下的宏观经济学 √ √ 第12章 中国经济转型的演进和展望 3、第3本书《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_0___%,该书作者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厚俊教授,由
于刘厚俊教授即将退休,同时该书和前两本书基本重合,所以从2007年起该书虽然作为制定教材,但是再也不考其上的内容,因此,考生可以不看该书。 4,第四本书《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10% 章节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章节名称 经济模型 最优化的数学表达 偏好和效应 效应最大化和选择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商品间的需求关系 生产函数 成本函数 利润最大化 竞争性价格决定的局部均衡模型 应用竞争模型 一般均衡和福利 垄断市场模型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传统模型 博弈定价模型 劳动市场 资本市场 不确定性和风险厌恶 信息经济学 外部性和公共品 政治经济学 重点 × √ √ √ √ √ √ √ √ 难点 ×× × × × 必考点 × 考试题型 × × 计算题 计算题 计算题 计算题 计算题 计算题 计算题 分值 × ×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 √ √ √ 计算题 计算题 计算题 计算题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 √ 计算题 计算题 计算题 计算题 5.3重点知识点汇总分析(大纲)
微观经济学部分 序号 1 稀缺资源的配资源配置 知识点细分 生产可能性边界 难易程度 (最大为★★★) ★
置 效用 总效用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消费者均衡(主要考名词解释) 序数效用的概念 无差异曲线 边际替代率 预算线 消费者均衡(主要考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需求定义 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消费者剩余 市场需求的定义 需求法则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主要考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需求价格弹性 弧弹性和点弹性 影响价格弹性的因素 需求价格弹性和消费者支出的关系 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交叉弹性 生产函数定义(短期和长期) 特点 总产量曲线 边际产量曲线 平均产量曲线 要素的三个阶段 等产量曲线 经济区 边际技术替代率 替代弹性 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规模报酬 特点 机会成本 会计成本 正常利润 经济利润 沉没成本 等成本曲线 生产者均衡 短期成本的定义 短期成本曲线 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曲线 成本函数和生产函数的联系 2 基数效用理论 ★ 消费者行为 3 序数效用理论 ★ 4 个人需求 ★★ 5 市场需求 ★★ 6 7 需求 需求价格弹性 ★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与产量的关系 具有替代性的要素的要素投入与产量的关系 生产规模的扩大与产量的关系 柯布道格拉斯型生产函数 机会成本和经济利润 生产函数 其他的需求弹性 ★ ★ 厂商投入与产出的技术关系 ★★ 16 ★★ 17 18 19 ★ ★ ★ 20 成本 厂商争取最低成本的行为 ★★ 21 短期成本 ★★★
22 23 长期成本 成本的动态变化 长期成本的定义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长期总成本曲线 不考 完全竞争的定义和条件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 产量决策的原则 厂商短期盈亏的四种情况 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生产者剩余 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的特征 影响供给的因素 供给弹性的定义 类型 影响因素 期的分类 市场期的定义及其均衡 短期均衡及其静态分析 长期均衡的条件 厂商的长期均衡和行业的长期均衡 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三种) 完全竞争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 前提条件 类型 了解即可 垄断的定义 条件 产生的原因 垄断厂商的需求和边际收益 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价格与需求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 垄断厂商总收益、边际收益和需求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 短期均衡 长期均衡 自然垄断 垄断厂商的供给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和完全垄断厂商长期均衡的比较分析 ★★★ ★ 25 市场结构类型和完全竞争 ★★ 26 27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品供给 完全竞争厂商和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弹性 市场期的均衡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产量决策 ★★★ ★★★ 28 29 30 31 ★★ ★ ★ ★ 32 完全竞争市场产量和价格的决定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 33 34 35 完全竞争市场的资源配置及其效率 蛛网模型 对完全竞争理论的认识和评价 ★★★ ★★ ★ 36 完全垄断市场产量和价格决定 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 ★★★ 37 垄断厂商的均衡 ★★★
38 39 垄断厂商的差别定价 对传统垄断理论的认识和评价 垄断竞争市场及厂商的需求 一级差别定价 二级差别定价 三级差别定价 了解即可 垄断竞争的定义和假设条件 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分类 垄断竞争和价格竞争的比较分析 了解即可 定义 假设条件 形成原因 古诺模型 张伯伦模型 弯折需求曲线模型 价格领导模型 分类 不稳定性分析 囚徒困境 占优均衡 纳什均衡 重复博弈 长期进入的障碍分析 寡头垄断和完全竞争的比较 了解 边际生产力 边际产品价值 边际要素成本 要素最佳投入量 厂商对一种可变要素的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行业对一种可变要素的需求曲线 边际收益产品 厂商在各种可变要素情况下对各种要素的需求 ★ 40 ★★ 41 垄断竞争市场产量和价格的决定 垄断竞争厂商的均衡 ★★★ 42 43 44 45 非价格竞争 垄断竞争和价格竞争的比较 对垄断竞争理论的评价 寡头市场的特征 ★ ★★★ ★ 46 47 48 49 50 51 寡头垄断市场产量和价格的决定 几个寡头垄断模型 卡特尔模型 博弈论 实际定价方法和长期进入 寡头垄断的影响 对价格理论的评价 ★★★ ★ ★ ★ ★★ 52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
53 生产要素的供给和要素价格的决定 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要素的供给曲线 非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供给曲线和边际要素成本曲线 寡头垄断 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上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厂商均衡 非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上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厂商均衡 劳动要素的特殊性 劳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工资率的决定 定义 资本的净生产率 资本的需求和供给 利息的决定 利息的作用 地租的决定 级差地租 边际土地 经济组 准租金 正常利润 创新及其分类 市场之间的联系 沃尔拉斯均衡 生产领域的均衡 消费领域的均衡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般均衡 实现一般均衡的机制 一般均衡理论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帕累托最优定义 条件 如何实现 效用可能性边界 社会福利函数 社会福利函数极大的决定 古典的头片悖论 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 了解即可 反托拉斯措施 对自然垄断的管理(如何定价) 公共品定义、特点 市★★★ 54 工资 ★ 55 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 利息 ★ 56 地租 ★ 57 58 利润 一般均衡的基本思想 ★ ★ 59 一般均衡理论概述 两部门的一般均衡 ★ 60 资源配置最优标准—帕累托最优 资源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函数 ★ 62 社会福利函数 ★ 63 64 65 66 市场的不足及其补救 社会选择过程 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问题 垄断及其反垄断政策 公共商品及政府决策 ★ ★★ ★★
场失灵 成本收益分析法 67 外部效应和政府决策 外部性的定义、分类 图形 科斯定理 政府的管理 信息不对称定义 解决办法 ★★ 68 宏观经济学教程部分 序号 1 不完全信息 ★ 知识点细节 基本概念和理论铺垫 经济学是什么 稀缺性和选择 机会成本 基本经济问题 经济体制 需求 供给 价格决定 一般均衡分析 价格伸缩性 价格刚性 价格粘性 难易程度 (最大为★★★) 2 市场机制与看不见的手 ★ 3 4 5 市场失灵与政府作用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外部效应 公共品 市场力量 经济学框架图 流量和存量 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绿色GDP 一般价格水平 CPI 失业率 经济增长 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 奥肯定律 ★ ★ 6 国民收入核算 生产法 支出法 ★ 收入法 简单经济流量图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收入 个人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 总需求与总供给 ★★ 7 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总量生产函数 就业量的决定 产出的决定 价格的决定 货币中性 凯恩斯主义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凯恩斯主义的收入支出法 ★★
收入支出分析 总支出曲线的移动 均衡产出的变动 政府的作用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乘数效应 ★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消费理论 储蓄理论 投资、储蓄与产品市场的均衡 消费函数 IS-LM模型及政策效应分析 对投资支出的进一步考察 投资支出的分类 固定资产投资 存货投资 影响投资的因素 IS曲线及其推导 财政政策与IS曲线 实际货币余额 货币的三种动机 货币需求函数流动性陷阱 货币供给、货币市场均衡与利息率的决定 LM曲线的推导 LM曲线的两个极端形式 货币政策与LM曲线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财政政策和IS-LM模型 货币政策与IS-LM模型 有效需求 IS-LS曲线推导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的平移(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预期) 宏观经济学时间范围的确定 ★ ★ IS曲线 ★★ 货币市场均衡及利率的决定 ★★★ LM曲线 ★★★ IS-LM模型与均衡的组合 ★★★ 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 货币供给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总需求曲线 ★★★ 总供给曲线 ★★★
长期总供给曲线及其平移 短期总供给曲线及其平移 工资粘性及其原因 透视实际GDP的波动 宏观经济均衡 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关系 总需求冲击 总供给冲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AD-AS模型 自然失业率 失业的分类 周期性失业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 菲利普曲线的推导过程 预期与菲利普曲线 适应性预期 理性预期 通货膨胀定义及其类型 原因 成本(预期的与未预期) 经济周期的含义及其阶段 经济周期的测量 经济周期的类型 萨缪尔森乘数加速数原理 货币金融与经济周期 实际周期理论 心理预期与经济周期 政治经济周期理论 时滞效应及其分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 理性预期理论 卢卡斯批判 单一规则 ★★★ 失业与通货膨胀 失业 ★ 周期性失业、通货膨胀与菲利普斯曲线 ★★★ 通货膨胀 ★★ 经济周期 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 ★ 经济周期理论 ★ 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 消极政策论者的依据 ★★ 单一规则与相机决★★
策 相机抉择 前后不一致里理论 货币政策的单一规则 财政政策的单一规则 各国经济增长 增长差异的原因 经济增长的代价 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 简单的索洛模型 经济的稳态分析 有技术进步的索洛模型 最优储蓄率 黄金率水平 增长核算公式 增长核算的经验证据 收敛的含义及其分类 收敛的速度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家庭的效应函数 家庭的最优化选择 AK生产函数 长期增长率的决定 对AK模型的评价 ★ 经济增长及其核算 增长的典型事实 新古典模型 ★★★ 增长核算 ★ 增长的收敛性 ★ 新增长理论概述 家庭的跨期选择 AK模型 ★★ ★★★ 外部性 知识外溢和资本报不考 可以不酬不变 看 长期增长率的决定 知识外溢和帕累托最优性 产品种类增加的技不考 可以不术创新 看 长期增长率的决定 帕累托最优性 领导者和追随者 可变模仿成本 互相发明和模仿 外国直接投资 不考 可以不看 技术创新 技术扩散 增长的经验研究 资本的边际收益 不考 可以不检验新古典模型 看 拓展的新古典模型
检验内生增长理论 开放背景下的宏观经济学 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 开放经济下的国名收入的决定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汇率及其标价方法 名义和实际汇率 购买力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之间的关系 影响汇率的因素 汇率制度 浮动和固定汇率制度的比较 模型的基本假设 开放下的IS曲线 开放下的LM曲线 BP曲线 开放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 三元悖论 主要阶段 特征 激进型 渐进式 科尔奈的新范式 经济转型的模式之争 对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解释 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需求结构严重失衡 产业结构发展滞后 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 金融发展相对滞后 政府财政关系失衡 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通过体制创新,促进金融改革 完善财政分分配体★ 汇率和汇率制度 ★★★ M-F模型与三元悖论 ★★★ 中国经济转型的演进与展望 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特点 经济转型的模式选择 ★ ★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问题与挑战 ★ 中国经济转型的展望 ★
制,加强公共服务供给 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
每年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试题在该书上只考一题计算题,而且一题计算题来至课后计算题,因此,复习的重点是认真做好章节的课后习题,出题的章节为,第3章 偏好与效用、第4章效应最大化与选择、第5章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第6章商品间的需求关系、第7章生产函数、第8章成本函数、第9章 利润最大化、第10章竞争性价格决定的据不均衡、第11章应用竞争分析、第12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第13章垄断市场模型、第14章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传统模型、第15章博弈论定价模型、第18章不确定和风险厌恶。其他章节可以不用看。
第六部分 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初试专业课整体复习规划
大家都知道,考研是一个极具竞争性、选拔性和自学性的考试,在考研学习中,时间管理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最后的考研成败。制定一份科学、合理、连续的全局学习计划,对专业课的学习就显得极为重要。因而,在前面详尽分析了该专业的就业、录取等关键信息之后,接下来在本部分需要重点讲解的是该专业的整体复习规划。
前期良好的基础学习、中期的强化训练、后期的专项学习,再加上您考研过程中的良好心态,一定会帮助您迈进理想的研究生殿堂!
阶段 基础阶段 强化阶段 冲刺阶段 班次 基础班 时间 6月到8月 复习资料 课本 资料和真题 课本和资料 复习方法 认真阅读课本 做资料 书本 和资料相结合 达到效果 理解 掌握 应用 强化班 8月到10月 (真题精讲班) 冲刺班 十月以后
第七部分 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基础知识点框架梳理及其解析
微观部分
第一章 稀缺资源的配置(不考略)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
本章节包括2个知识点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理论,这两个知识点都必须掌握。 基础阶段,复习时间是从5月份至8月份,需要掌握对概念的理解,并能适当的应用。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历年真题,查看本科讲义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基数效用理论
【例题1】名词解释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分析:拿到该题就应该想到是在课本的哪个章节,哪个知识点,然后就要思考如何来解答了,一般答南京大学经济学的名词解释都需要7个步骤,完成七个步骤就会给出一个很好的答案。
解题:1在一定的时期内,边际效用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他也可以表述为,在一定时期,总效用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总效用增加的量是不断减少的。
2,对于边际效应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边际效用一般大于0,二是边际效用和消费量之间变化关系具有重复性。
3,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有三种,意识假设初始状态时商品较稀缺,从而边际效应大于0,二是,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对于反复刺激做出的反应趋于下降。
易错点:答题不全面,只能打出一个定义。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消费者行为中的例题 习题:简答题 试论述基数效用的消费者均衡 【知识点2】序数效用理论 【例题2】无差异曲线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到消费者选择的偏好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即1)前提条件(2)定义(3)公式(4)图形(5)分类(6)影响因素或者性质(7)应用
解题: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无差异曲线是在商品空间所有反应偏好相同的商品组合的点的连线。
2,图形
3无差异曲线有如下四个性质,一是其切线斜率为负,二是消费者对处于较高位置的无差异曲线的商品组合更偏好,三是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相交,四是,无差异曲线凸向远点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金圣才《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消费者行为中的例题 习题:名词解释 边际技术替代率
简答 试论述序数效用论中的消费者均衡理论。
第三章 需求
本章节包括8个知识点,个人需求,消费者剩余,市场需求,需求法则,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与消费者支出的关系,其他需求弹性,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m个,个人需求,消费者剩余,需求法则,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与消费者支出的关系,其他需求弹性
基础阶段,复习时间是从5月份至8月份,需要掌握的知识点5个,消费者剩余,需求法则,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与消费者支出的关系。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历年真题,查看本科讲义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个人需求 【例题1】名词解释:个人需求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到消费者选择的偏好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即1)前提条件(2)定义(3)公式(4)图形(5)分类(6)影响因素或者性质(7)应用
解题:1,个人需求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在消费者收入以及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应于商品的各个价格水平,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各个可能的商品数量。
2,图形(参考课本)
3,影响需求量的因素有五个,分别为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商品的预期价格、替代品价格、补充品价格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金圣才《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试论述个人需求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知识点2】消费者剩余 【例题2】如何理解消费者剩余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到消费者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解答的七个步骤来解答即1)前提条件(2)定义(3)公式(4)图形(5)分类(6)影响因素或者性质(7)应用
解题:1,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愿意付出的货币总额大于实际付出的货币总额,其间形成的一个差额,这就是消费者剩余。
2,公式:消费者剩余 3,图形(考照书本)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金圣才《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编写讲义老师根据本专业课实际情况给考研学生布置不是教材课后习题相关的学习任务) 【知识点3】市场需求
【例题3】作图并说明价格提高对需求量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南京大学2009年真题)
1TUPQ1(TUPQ)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市场需求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即1)前提条件(2)定义(3)公式(4)图形(5)分类(6)影响因素或者性质(7)应用或者静态分析
解题:1定义,实际收入不变时,纯粹因价格变动,进而商品相对价格高变化而引起的需求量的改变,可以看成替代效应;纯粹由于价格变动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动引起的需求量变动,可以看成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
2,图形
3,如上图所示,x1x2是总效用,x1x3是替代效应,x3x2是收入效应
4,分类,根据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大小和符号的不同,商品可分为正常商品、一般劣等商品和吉芬商品。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金圣才《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试论述市场需求的形成 【知识点】4弹性 【例题4】 需求价格弹性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市场需求弹性问题,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即1)前提条件(2)定义(3)公式(4)图形(5)分类(6)影响因素或者性质(7)应用或者静态分析
解题:(1)前提条件:若消费者收入及其他条件不变
(2)定义:当价格变动百分之一,需求变动百分之几。换言之,需求价格弹性衡量的是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3)公式: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4),图形(无)
(5)分类:当1>e>0时,称缺乏弹性;当e>1时,称富有弹性等 (6)影响因素:相关商品、短期和长期、重要性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金圣才《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名词解释 需求收入弹性
第四章 厂商投入与产出的技术关系
本章节包括5知识点,生产函数,要素报酬递减法制、具有替代性的要素投入与产量的关系、规模报酬、范围经济。础阶段,复习时间是从5月份至8月份,需要掌握的知识点5个,生产函数,要素报酬递减法制、具有替代性的要素投入与产量的关系、规模报酬、范围经济。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历年真题,查看本科讲义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生产函数 【例题1】名词解释 生产函数
分析:该知识点涉产出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生产函数描述了在一定的技术受聘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与最大产出量之间的实物量关系。
2,生产函数一个简明的公式为:Q=f(L,K),其中,L指劳动,K指资本
3,分类,生产函数按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生产函数和短期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意味着生产规模在既定条件下的产量决策,长期生产函数的显著特点是没有固定要素和变动要素的区别,全部要素都是变动要素。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长期生产函数和短期生产函数的区别 【知识点2】生产要素报酬递减法则 【例题2】试论述生产要素报酬递减法则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生产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在技术不变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时,连续的把某一种要素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所得到的产量是递减的。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不仅其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平均产量、总产量也是递减的。
2,图形分析
3,生产要素报酬递减法则的重要限制条件是技术水平不变,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如果这两个条件发生改变,只会推迟生产要素报酬递减的出现,不会消灭报酬递减。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试论述生产要素的投入上个阶段并说明其最佳投入阶段。 【知识点3】具有替代性的要素投入与产量的关系 【例题3】试论述等产量曲线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生产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使产量不变的两种要素投入的各种可能组合的轨迹。
2,图形
3分类,等产量曲线可以分为直线型和直角形的两种特殊的形式
4,特点,凸向远点、互不相交、离远点越远产量越大、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试论述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法则 替代弹性
【知识点4】生产规模的扩大与产量的关系
【例题4】试论述规模扩大中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生产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扩大生产规模意味着厂商不仅要增加劳动、原辅材料等要素投入,还要增加机器、设备等要素的投入。
2,公式,cQ =f(rl ,rK),当c>r为规模报酬递增,当c<r为规模报酬递减,当c=r为规模报酬不变
3,分类生产规模的扩大分为一下三种情况
一是,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二是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的增加的比例,三是,产出增加的比例等于投入增加的比例。
4,从时间序列的角度上看,在厂商开始扩张时,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在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时,产出增加的比例等于投入增加的比例,规模继续扩大,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试论述规模报酬 【知识点5】范围经济 【例题】名词解释 范围经济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生产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范围经济是指同一个企业生产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产品时,每种产品的成本低于只生产其中一种的情况,即企业扩大生产范围可以带来节约的情况。
2,原因分析,联合生产可以充分发挥原来产品的优势,可以分享某种投入要素;可以充分利用营销力量节约交易费用,可以充分利用原来的产品,实现产品互补等。
3,扩大生产范围不一定能带来范围经济,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点。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又什么异同。
第五章 成本
本章节包括5个知识点,机会成本和经济利润、最低成本行为、短期成本、长期成本、成本的动态变化,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4个,机会成本和经济利润、最低成本行为、短期成本、长期成本。
基础阶段,复习时间是从5月份至8月份,需要掌握的知识点4个,机会成本和经济利润、最低成本行为、短期成本、长期成本。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历年真题,查看本科讲义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机会成本和经济利润
【例题1】名词解释 机会成本(2007年南京大学经济学考题)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成本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厂商投入要素进行生产的机会成本就是将其要素投入其他领域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 2,公式,机会成本=会计成本+内隐成本
3,应用,热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时,但不领取工资。到年未结算时公司获得了22000
美元的可观利润。但是如果这些所有者能够找到另外其它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们所获年收达45000美元。那么这些人所从事的热狗工作就会产生一种机会成本,它表明因他们从事了热狗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它获利更大的机会。对于此事,经济学家这样理解:如果用他们的实际盈利22000美元减去他们失去的45000美元的机会收益,那他们实际上是亏损的,亏损额是45000-22000=23000美元。虽然实际上他们是盈利了。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名词解释 经济利润 正常利润 沉没成本 【知识点2】厂商争取最低成本的行为 【例题2】试论述生产者均衡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成本需求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生产者均衡就是,生产通过采取适当的要素组合,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既定产量的情况。生产者均衡也可以理解为,成本既定时,通过采取适当的要素组合,使产量达到最大化。
2,公式,MSTSLKPLMPL PKMPK 3,图形
4,静态分析,如果厂商的要素投入组合未能使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之比,就必然改变两种组合,直至使两者相等,从而获得最低成本。
习题: 名词解释 等成本线 【知识点3】短期成本
【例题3】试论述短期成本函数和生产函数之间的关系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成本需求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短期生产函数是指在资本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劳动投入量可变,产量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变化而变动。短期成本函数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产量的变动,成本会有怎样的变动。
2,图形 3,静态分析
⑴总产量曲线和总成本曲线:随着投入量的增加,总产量先递增的增加,然后递减的增加,与此相对应随着产量的增加,总成本先递减的增加,然后递增的增加
⑵边际产量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
MC=PL/MP,边际产量和边际成本是反比例关系。 ⑶平均产量曲线和平均变动成本曲线:AVCPL系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试论述短期成本曲线 【知识点4】长期成本
【例题4】试论述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成本需求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长期边际成本表示产量增加一个单位的时候,长期总成本增加几个单位,在理论上,假定产量的变化极小,这时长期边际成本就是长期总成本函数的一阶导数。
2,
1平均产量曲线和平均变动成本曲线成反比例关APLLMCLTCdLTC QdQ 3,图形,
4,静态分析,长期总成本递减的上升,长期边际成本下降,长期总成本递增的上升,长期边际成本上升,长期成本由递减上升向递增上升转化时,长期边际成本最低。长期边际成本低于长期成本时,长期成本下降,反之则反是,长期边际成本与短期边际成本相交于长期平均成本与短期平均成本相切。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试论述长期平均成本
作图分析“包络曲线”的形成过程,并解释该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不相切和相切的情况。(南京大学2005经济学试题)
第六章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品供给
本章节包括5个知识点,市场结构类型与完全竞争、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产量决策、完全竞争厂商和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供给曲线和供给的变动、供给弹性,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4个,市场结构类型与完全竞争、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产量决策、完全竞争厂商和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供给曲线和供给的变动。基础阶段,复习时间是从5月份至8月份,需要掌握的知识点5个,市场结构类型与完全竞争、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产量决策、完全竞争厂商和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供给曲线和供给的变动。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历年真
题,查看本科讲义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市场结构类型和完全竞争 【例题1】名词解释 完全竞争市场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完全竞争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丝毫不存在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
2,条件 一是有众多的小规模的买者和买者,二是产品时同质的,三是自由进入和退出该行业,四是,完全技术经济信息。
3,评价, 完全竞争市场中资源配置格局能够达到最优境界,因此,完全竞争模型可以被看为一种理想模型,一种评价社会资源是否合理配置的标准。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习题:试论述完全竞争的需求曲线 【知识点2】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产量决策 【例题2】试论述厂商的短期盈亏的四种情况。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完全竞争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厂商的短期盈亏是短期内厂商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2图形
3,静态分析,见图形上的文字说明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试用边际分析法论述产量决策的原则 【知识点3】完全竞争厂商和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例题3】论说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完全竞争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
(1)完全竞争市场(以上一说明)
(2)供给曲线是产品供给量和市场价格之间各种可能组合点的轨迹。
2,公式 MR=MC=P
3,图形
4,静态分析,上图中的停止营业点(D点)以上的MC曲线就是完全竞争厂商短期供给曲线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短期生产者剩余
论述行业的供给曲线和他与短期的供给曲线的异同。 【知识点4】供给曲线和供给的变动 【例题4】试论述供给曲线的一些性质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完全竞争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供给曲线是产品供给量和市场价格之间各种可能组合点的轨迹。
2,图形
3,影响因素,影响供给的因素有: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厂商的数量、其他商品的价格、政府的税收和扶植政策、价格预期。
4,静态分析 供给的变动时指整条曲线发生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时指沿着同一条曲线上下变动。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名词解释 供给弹性
第七章 完全竞争市场产量和价格的决定
本章节包括5个知识点,市场期的均衡、短期均衡、,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长期均衡、资源配置的效率、蛛网模型,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3个短期均衡、,是长期均衡、资源配置的效率。
基础阶段,复习时间是从5月份至8月份,需要掌握的知识点4个,短期均衡、,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长期均衡、资源配置的效率、蛛网模型。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历年真题,查看本科讲义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完全市场竞争的短期均衡 【例题1】论述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完全竞争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1)完全竞争市场(前面已有)
(2)短期均衡,是指在短期内,通过价格的变化实现需求和供给的平衡 2,公式,需求=供给
3图形,
4,静态分析,当价格较低时,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上升,当价格较高时,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降,当价格渠道均衡价格时,需求等于供给。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试论述市场期的均衡。 【知识点2】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例题2】试论述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供给曲线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完全竞争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1)完全竞争市场(上面已解决)
(2)长,期供给曲线在长期,给定市场的价格,企业提供的产品供给。 2,分类(1)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2)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3)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3,图形
图示为成本不变的行业长期供给曲线,其他的类似。
4,静态分析,成本递增行业是三种类型中最常见的,而成本递减行业是最好见的,一般只会存在于一些新兴行业。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试论述完全竞争情况下厂商的长期均衡和行业的长期均衡。 【知识点3】完全竞争市场的资源配置及其效率
【例题3】新古典经济学怎样论证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是最高的?(2002南京大学经济学试题)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完全竞争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 完全竞争市场(上面已有论述) 2 公式 P=LMC=SMC=LAC=SAC
3,特点,(1)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的平均成本最低。平均成本的高低衡量额使用资源的
节约程度,平均成本最低意味着厂商按最节约的方式使用稀缺资源,从而表明该市场类型配置资源效率最好。
(2)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的价格最低。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剩余的大小。长期均衡价格最低,则消费者剩余最大,消费者的福利最大,从而该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最高。
(3)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条件满足资源最优配置公式P=MC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说明资源配置是最优的。
4,由于完全竞争市场具有以上的优点,因此从静态的角度看,完全竞争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是最高的。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为什么说P=MC是资源有效率配置的标志? 论述蛛网模型
第八 完全垄断市场产量和价格决定
本章节包括4知识点,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垄断厂商的均衡、差别定价、对传统垄断理论的认识和评价。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3,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垄断厂商的均衡、差别定价
基础阶段,复习时间是从5月份至8月份,需要掌握的知识点3,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垄断厂商的均衡、差别定价。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历年真题,查看本科讲义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
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
【例题1】论述垄断厂商的总收益、边际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垄断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1)垄断是指一个厂商控制一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情况 (2)总收益,指产品的就价格乘以产品的数量 (3)每增加以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 (4)需求弹性(上面已论述) 2,图形
3,静态分析(1)当E>1,则MR>0表明降低价格增加产量可以使总收益增加
(2)当E=1,则MR=0价格降低,数量增加不会引起总收益的增加,总收益达到极大值。 (3)当E<,则MR<0这表明降低价格和增加产量将使总收益减少。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完全垄断(名词解释)
论述垄断厂商的需求与边际收益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2】垄断厂商均衡 【例题2】论述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垄断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1)垄断是指一个厂商控制一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情况
(2)短期均衡是指就供给等于需求一种平衡状况
2,图形
3,分类,垄断厂商在短期内的经营可能有三种情况:获得净利润、净利润为0、蒙受亏损。 4,静态分析,垄断厂商是根据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交点来确定均衡点的,若均衡价格超过平均成本就获得净利润,若均衡价格等于均衡平均成本则净利润为0,若均衡价格小于平均成本二但与平均可变成本则企业蒙受亏损。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试论述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是比较垄断市场厂商的长期均衡和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之间的异同。 【知识3】垄断厂商的差别定价 【例题3】名词解释 三级差别定价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垄断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三级差别定价是指垄断厂商对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以不同的价格出售,以获取最高利润的定价方法。
2,三级差别定价的条件:一是,同一产品的市场因面对不同的消费者或不同的市场环境而被分割开来,二是分割后的不同市场不需具有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
3,图形分析
4,静态分析,定价的原则是MC=MR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名词解释 一级差别定价 二级差别定价
,
第九章 垄断竞争市场产量和价格决定
本章节包括5个知识点,垄断竞争市场及厂商的需求、垄断竞争厂商的均衡、非价格竞争、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比较、对垄断竞争理论的评论,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3个,垄断竞争市场及厂商的需求、垄断竞争厂商的均衡、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比较。
基础阶段,复习时间是从5月份至8月份,需要掌握的知识点3个,垄断竞争市场及厂商的需求、垄断竞争厂商的均衡、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比较。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历年真题,查看本科讲义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垄断竞争市场及厂商的需求 【例题1】试论述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垄断竞争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它有四个假设条件,一是有大量的统一有差别的产品,二是有大量的企业,三是有相同的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四是,新企业容易进入。
2,图形
3,静态分析,如上图所示,由于产品存在差异,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不再像完全竞争厂商那样具有完全弹性,二是向右倾斜,但是和垄断厂商相比倾斜要平缓的多。
对单个垄断竞争厂商来说他们自以为可以像垄断者那样行事,独自决定价格,因此产生了一个 主观的需求曲线d,但是事实上这只一厢情愿,当该企业降价时,其他企业也会采取措施,因此会产生一个实际的需求曲线D。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名词解释 垄断竞争 【知识点2】垄断竞争厂商的均衡 【例题2】试论述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垄断竞争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1)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它有四个假设条件,一是有大量的统一有差别的产品,二是有大量的企业,三是有相同的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四是,新企业容易进入。 (2)均衡是指一种供给等于需求的状态,
2,图形
3,静态分析,存在三种均衡,盈利,净利润为0,亏损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试论述厂商的长期均衡
【知识点3】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的比较 【例题3】试比较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垄断竞争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1)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丝毫不存在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构成条件 一是有众多的小规模的买者和买者,二是产品时同质的,三是自由进入和退出该行业,四是,完全技术经济信息。
(2)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它有四个假设条件,一是有大量的统一有差别的产品,二是有大量的企业,三是有相同的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四是,新企业容易进入。
2,图形
3,静态分析,(1)垄断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实际产量和理想产量之间的差额成为超额生产能力,
或者生产能力过剩。因此,垄断竞争的产量小于完全竞争,却大于完全垄断
(2)垄断竞争的均衡和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相比,其价格较高,产量较低,资源配置的效率高于完全垄断却低于完全竞争。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非价格竞争的几种类型
第十章 寡头垄断市场产量和价格的决定
本章节包括7个知识点,寡头市场的特点、几个寡头垄断模型、卡特尔模型、博弈论、实际定价方法和长期进入、寡头垄断的影响、对价格理论的评价,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4个,寡头市场的特点、几个寡头垄断模型、卡特尔模型、博弈论。
基础阶段,复习时间是从5月份至8月份,需要掌握的知识点4个,寡头市场的特点、几个寡头垄断模型、卡特尔模型、博弈论。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历年真题,查看本科讲义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几个寡头垄断模型
【例题1】名词解释 简述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寡头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又称斯威齐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 斯威齐出的一种假设,他认为寡头市场产品的价格之所以呈现出刚性,在某一水平固定下来后不经常变动,是因为这种市场上的需求曲线是弯折的。
2,图形
3,静态分析,弯折的需求曲线从以下两个方面说明
(1)从需求方面说,根据价格、弹性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某寡头轻易的提价并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因为在原有的价格上需求部分的价格弹性较大,在原有的价格之下弹性较小,所以的寡头市场的价格确定后不再轻易变动。
(2)从供给方面来说,需求CED2可以理解两个需求曲线相接而成,根据MC=MR的原则价格确定后不再轻易变动
4,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很好的说明了价格刚性,但是他不能说明为什么现行价格为什么会维持在此水平而不是在其他水平。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 试论述古诺模型和价格领导模型 【知识点2】纳什均衡 【例题2】名词解释 纳什均衡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寡头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纳什均衡,从实质上说,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2)图形
(3)应用说明,如上图所示,(3,3)、(5,5)是纳什均衡。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试论述卡特尔的不稳定性
第十一章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本章节包括2个知识点,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要素价格决定,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2个,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要素价格决定。
基础阶段,复习时间是从5月份至8月份,需要掌握的知识点2个,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要素价格决定。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历年真
题,查看本科讲义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例题1】试论述完全竞争行业对一种可变要素的需求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生产要素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1)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丝毫不存在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构成条件 一是有众多的小规模的买者和买者,二是产品时同质的,三是自由进入和退出该行业,四是,完全技术经济信息。 (2)可变要素,是指厂商进行生产的一种可变投入品,如原料等
2,图形
3,静态分析,在生产要素的需求方面,厂商对要素的需求量取决于该要素量相应的VMP的值,VMP=P*MP,各个厂商VMP曲线越往下的部分,意味着各个厂商的产量越大,行业的供应量也越大,市场价格必然受此供应量增加的影响而降低,价格的变动必然影响要素需求的VMP曲线。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 论述非完全竞争产品市场的厂商对一种可变要素的需求 【知识点2】生产要素供给与价格的决定
【例题2】试论述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上的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厂商的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生产要素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丝毫不存在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构成条件 一是有众
多的小规模的买者和买者,二是产品时同质的,三是自由进入和退出该行业,四是,完全技术经济信息。
2,图形
(3)静态分析,厂商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都没有任何垄断权力。
图中E点就是行业要素市场的均衡点。WE就是要素报酬,LE就是要素需求量。要素报酬,MRP=MR×MP,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厂商也只能接受价格,故MR=P,所以MRP=MR×MP 也可改写成MRP=P×MP,即价格×边际生产力(边际产量)。由于价格是一定的,所以要素报酬的大小就取决于边际生产力的高低了。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其主要原因就是发达国家的工人教育水平高、设备先进,进而使边际生产力高,最终使得工资水平高。
----如果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MR×MP ≠P×MP,MRP只能等于MR×MP。随着要素投入量的增加,P也会下降,MP也会下降,所以,在这种市场结构下,MRP下降受两个下降因素的影响,即P下降、MP下降,从而使得MRP以更快的速度下降。或者说,不完全竞争市场的MRP要比完全竞争市场的MRP更为陡峭,即不完全竞争的MRP是小于完全竞争的MRP的。
从中可以看到,不完全竞争市场对要素的需求量小于完全竞争市场对要素的要求量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论述非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上的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厂商均衡
第三章 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
本章节包括4个知识点,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4个,工资、地租、利
息和利润。基础阶段,复习时间是从5月份至8月份,需要掌握的知识点4个,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历年真题,查看本科讲义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工资
【例题1】试论述劳动的供给曲线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生产要素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
1,定义 劳动的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工资水平下,劳动的供给量
2,图形
3,静态分析,劳动供给取决于工资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随着工资增加,
由于替代效应的作用,家庭用工作代替闲暇,从而劳动供给增加,同时,随着工资增加,由于收入效应的作用,家庭需要更多的闲暇,从而劳动供给减少,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增加,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减少,一般规律是,当工资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当工资达以某个较高水平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此,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为什么世界范围内工资差距这么大? 【知识点2】利息
【例题2】名词解释 资本的净生产率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生产要素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资本的净生产率或投资的收益率是人们对资本项目进行投资而获得的按百分比计算的年收益。
2,公式,CRRRRJnn 1r(1r)2(1r)3(1r)(1r) 3,人们往往根据资本净生产率来确定是否投资。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 试论述利息率是如何决定的? 【知识点3】地租
【例题3】名词解释 级差地租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生产要素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
1,定义,级差地租(differentialrent)是一个相对于绝对地租的概念,它是指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 的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必须交纳的地租。
2图形
2,静态分析, 由于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因而同量资本投入生产条件不同而面积相同的土地,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也不相同。而农产品必须按照由条件较差的劣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只有这样,租种劣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才能获得平均利润,从而才肯于租种劣等土地。投资于较好的优等土地和中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本来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按照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便作为级差地租缴纳给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自己则获得平均利润。而租种劣
等土地是不缴纳级差地租的。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名词解释 经济组和准租金 【知识点4】利润 【例题4】名词解释 创新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生产要素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
2经济学上,创新概念的起源为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名词解释 经济利润
第十三和十四章 一般均衡与经济福利
本章节包括6个知识点,一般均衡的基本思想、两部门的一般均衡—埃奇沃思盒式图、资源配置最优标准、社会福利函数、社会选择过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问题,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4个,一般均衡的基本思想、两部门的一般均衡—埃奇沃思盒式图、资源配置最优标准、社会福利函数。
基础阶段,复习时间是从5月份至8月份,需要掌握的知识点4个,一般均衡的基本思想、两部门的一般均衡—埃奇沃思盒式图、资源配置最优标准、社会福利函数。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历年真题,查看本科讲义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两部门的一般均衡 【例题1】论述一般均衡理论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一般均衡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 它假定一个社会任何一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应,不仅取决于该
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而且取决于其他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和价格,则在生产要素的供给函数与消费者的需求函数,以及反映生产技术状况的生产函数为既定条件下,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以及这两种市场互相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每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将各在某一价格下同时趋于相等,社会经济将达到全面均衡状态,这时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称为均衡价格,相应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供销量。
2,图形
OBE3●
交换契约线[Exchange Contract Curve]XXBYYA●CUA3UB1UA2UB3UA1UB2XYB●E2E1●OAYXA
3,静态分析
交换契约线所表示的两个消费者效用之间替代关系,实际上是以产品或劳务产出量既定为前提,因而这种替代关系可以直接用效用可能性曲线表示。
边际效用转换率[效用可能性曲线的斜率]:MRUTAB或MRUTBA在生产契约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生产处于均衡状态。若沿着契约线分配要素,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以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减少为代价;生产与交换的一般均衡当边际产品转换率[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MRPTXY等于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的斜率]MRCSXY时,生产和交换同时达到均衡,即生产和交换均没有必要再调整。此时,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大,使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达到最大。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 名词解释 帕累托最优
第十五章 市场的不足及其补救
本章节包括4个知识点,垄断、公共品、外部性、不完全信息,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4个,。 基础阶段,复习时间是从5月份至8月份,需要掌握的知识4点个,垄断、公共品、外部性、不完全
信息。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历年真题,查看本科讲义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垄断及反垄断政策 【例题1】论述垄断及其政府管制政策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市场不足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垄断是指一个厂商控制一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情况
2,图形
3,静态分析,在自然垄断行业中,由于边际成本持续下降,边际成本定价会使企业亏损,而垄断定价对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和效率下降,因此政府应该对自然垄断企业进行价格管制。西方国家的价格管制大体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管制机构依据被管制对象的会计成本确定其收费水平,其二是管制机构根据被管制对象历史上的价格水平来制定最高限价。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习题:什么是自然垄断,如何管制?
【知识点2】公共商品及政府决策 【例题2】论述公共品的特性及其对策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市场不足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公共产品(此处指纯公共品)是指那些为整个社会共同消费的产品。严格地讲,它是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是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减少别人对它进行同样消费的物品与劳务。
2,特点,非竞争性有两方面含义:(1)边际成本为零。这里所述的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例如增加一个电视观众并不会导致发射成本的增加。(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如国防、外交、立法、司法和政府的公安、环保、工商行政管理以及从事行政管理的各部门所提供的公共产品都是属于这一类,不会因该时期增加或减少了一些人口享受而变化。此类产品增加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消费者的消费量,增加消费者不增加该产品的成本耗费。它在消费上没有竞争性,属于利益共享的产品。
非排他性是指某些产品投入消费领域,任何人都不能独占专用,而且要想将其他人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不允许他享受该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所有者如果一定要这样办,则要付出高昂的费用,因而是不合算的,所以不能阻止任何人享受这类产品。例如:环境保护中,清除了空气、噪音等污染,为人们带来了享受新鲜空气和安静环境,如果要排斥这一区域的某人享受新鲜空气和安静的环境是不可能的,在技术上讲具有非排他性。
3,静态分析,由于政府生产的安全,其成本也是由纳税人负担的,因此,政府生产与市场生产也就存在着一个成本与效益的比较问题。如果把政府生产提供公共安全的机构,看作是一个产业部门或生产“企业”,那么,按照科斯的“企业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的理论,公共生产的安全客观上也有一个最佳供给量问题,当公共生产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增加公共生产的安全量不再能够节约交易费用时,那么,就应该选择市场。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 名词解释 市场失灵 【知识点3】外部效应和政府政策 【例题3】简述外部性及其对策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市场不足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外部性 (externality) 指由于市场活动而给无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或者换种说法:外部性就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也即行为举动与行为后果的不一致性。
外部性又可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对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强加了成本或赋予利益的情况。
2,图形
3,分类,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 (positive externality) 和负外部性 (negative externality)。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4,静态分析,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思路:
让外部性内部化 (internalize the externalities),即通过制度安排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术上的外部性转为金钱上的外部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制实现原来并不存在的货币转让。 典型的办法有: 1.征税与补贴
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负,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征税可以抑制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补贴可以激励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这种用于消除负外部性的税收被称作庇古税 (Pigovian tax).
2.科斯定理
如果存在产权划分,交易成本较低且参与人数较少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私下谈判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如上文所说的养狗问题,要么养狗者给与邻居补偿使其接受养狗,要么邻居给养狗者一定费用使其停止养狗。 3.企业合并
如果说,在中国种树就等于负债,污染却可以升官发财,恐怕没有多少人会相信这一说法。然而,这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全国劳动模范牛玉琴,二十年治沙种树8万亩,却欠下了252万元贷款,一家人日子到现在还是过得紧紧巴巴,晚饭也就是一大盆酱油土豆烧白菜,还有一锅米饭。淮河污染投入巨资治理十年未见明显成效,却没有一个人因此受到法律追究——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 科斯定理
宏观部分
第一、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和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本章节包括7个知识点,经济学是什么、市场机制与产不见的手、市场失灵与政府的作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的研究对象、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2个,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基础阶段,复习时间是从5月份至8月份,需要掌握的知识点2个,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历年真题,查看本科讲义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国民收入核算
【例题1】论述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国民收入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
它是反映整体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因此常被使用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亦是国际投资者非常关注的国际统计项目。
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统计数字是本地生产总值(GDP, 即国内生产总值) 及本地居民生产总值 (GNP, 即国民生产总值),前者计算一段特定时期本地进行的生产,而后者则计算本地居民的总体收入
2,分类,有三种衡量国民收入的方法:收入法、支出法和产出(产品)法。
1.收入法是通过加总本国居民、公司和个人直接得自当期货物和服务生产的收入,即要素收入之总和。对这种由所有要素收入之和给出的国内总收入,只要随库存增值对之进行调整,就可以得出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如果再加上来自国外的财产净收入,就可得出国民生产总值。
2.支出法是把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进行加总,从而得出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总支出。它只是总和最终购买价值,而把所有对中间货物的支出排除在外。
3.产出法是汇总该国的工业和生产性企业在每一生产阶段上的增加值。这些增加值之和得出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若再包括来自国外的财产净收入,它就能给出国民生产总值。 4, 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相关联的总量及关系 ①国内生产总值GDP ②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内生产净值N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最终产品按市场价值计算的净值. NDP=GDP —折旧
③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NI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本国领土上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得到的实际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
NI=工资+利息+地租+利润=NDP—(间接税—政府对企业的补贴)—企业转移支付 ④个人收入PI
个人收入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得到的所有收入总和. ⑤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
PDI=PI-个人所得税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 名词解释 奥肯定律 【知识点2】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例题2】是论述总供给和共需求分析框架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国民收入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是经济社会对物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在宏观经济学中,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它不仅指整个社会对物品和劳务需求的愿望,而且指该社会对这些物品和劳务的支付能力。因此,总需求实际上就是经济社会的总支出。由总支出的构成可知,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总需求由经济社会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需求构成。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一般而言,总供给主要是由生产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即社会的技术)的决定的
2,图形
3,静态分析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是用来表明产出与价格两者之间均衡水平的决定。总供给曲线AS表明,在各个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供给的实际产出数量。总需求曲线AD表示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消费和
资本市场处于均衡时的产出水平。总需求曲线可以由简单的收入决定模型导出。
总供给曲线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凯恩斯情形、古典情形和常规情形。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它意味着企业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数量的商品。古典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它表示的是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供给状态。常规形态的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明随着价格的上升,厂商所提供的供给数量会不断提高。
总需求的扩张(如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等)会使AD向右上方移动。在凯恩斯供给条件下,总需求的扩张会导致总供给的增加,但不会引致价格的上升。在古典供给条件下,总需求的上升只能引致价格的上涨。
投入品价格的突然上升(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会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其结果会导致产量的减少与价格的上涨。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消费价格指数
第三章 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本章节包括4个知识点,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凯恩斯主义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政府的作用、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4个,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凯恩斯主义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政府的作用、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基础阶段,复习时间是从5月份至8月份,需要掌握的知识点4个,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凯恩斯主义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政府的作用、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历年真题,查看本科讲义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例题1】论说古典货币数量理论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国民收入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
1.现金交易说:美国经济学家(I.Fisher) 费雪尔交易方程式:
MVPQ
M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代表一年中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P代表各个物价的平均数即一般物价水平,Q是一年中各种货物的总和即成交总额。
P
MVQ
表示价格取决于三个变量:货币平均流通速度V一般是不变的,一年中的产量或者交易总额也可以视为变动不大的常数。因此决定物价一般水平P的只有流通中货币的数量M,M大,则P高,M小,则P小。 2.现金余额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等人提出。 剑桥方程式:
MKY
M,代表货币需求量,即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平均经常保存在手边的货币数量,使收入出去支出后的余额,均称货币余额。
Y为名以国民收入,它与现金交易说中PQ相当。因为PQ唯一年产量的货币收入总额或用货币表现的实物交易总额,也即货币表现的国民收入。K代表人们手中经常持有的货币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比。
KMY
MKYKPQ;即
KMPQ
K等于V的倒数,可视为一个常数,产量或者实际收入Q是由生产技术和消费者或家庭的偏好决定的,因此可视作是货币领域之外给定的常数。这样,K和Q是给定的,物价水平就只有由M来决定。即货币数量同价格水平正相关。
假定最初货币的供求是均衡的,人们手中的现金余额与最初的价格水平和实际收入保持一定的比例。当货币数量增加了,人们发现手中的现金余额超过想要持有的水平,因而为了保持这一水平,他们会减少过多的现金余额,从而增加对商品的需求,而商品的供给是由货币需求以外的因素决定,在短期内不会因商品的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导致价格水平上升。人们花费其支出直至恢复到最初的持有比例水平为止。
现金余额说认为,人们并不是要保持名义的现金余额,而是要保持实际现金余额(M/P),如能购买一定量商品的货币额。 3.两者区别
费雪尔交易方程是用“飞”着的货币即流通速度描述货币数量论 。
剑桥方程式是用“坐”着的货币即现金余额来说明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 4.货币数量论与古典学派的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
假定实际国民收入Q0不变,货币流通速度V或实际现金余额K为常数,则当货币存量为M0时,对应的价格为P0,当货币存量由M0上升到M1时,价格水平提高到P1.
把货币需求曲线用来表示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关系,即古典学派的总需求曲线。 图中Qs位于充分就业点Qf.不依存于总支出。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论述古典宏观经济学产品市场均衡。 【知识点2】凯恩斯主义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例题2】论述凯恩斯主义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国民收入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
总需求:整个社会对产品和劳务需求的总和,也就是注入因素,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公式为: Yd=C+I+G+X
总供给:整个社会在某一时期所能提供的总产出,也是该时期各种生产要素的总和,也就是漏出因素,包括消费、储蓄、税收和进口。公式为:Ys=C+S+T+M
均衡条件:S+T+M=I+G+X(四部门经济或开放经济) S+T=I+G(三部门经济或封闭经济) S=I(两部门经济)
2,图形
345度线法:纵坐标为总需求,横坐标为国民收入,总需求线与45度线交点所对应的国民收入即等于总需求,也就是总需求方面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
均衡条件法:根据上面总结的均衡条件推出,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假定投资I和政府支出G为常数(后面我们会碰到投资通常不是参数,而是利率的减函数)。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 名词解释 乘数效应 【知识点3】凯恩斯的消费卢纶 【例题3】论述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国民收入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讲消费支出水平与个人可支出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凯恩斯认为,总消费主要决定于总所得量,总消费随总收入增加而增加,这是总消费函数关系,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函数。收入增减,消费也随之增减,但每一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小,用于储蓄的比重越来越大。当可支配收入增加一元时,消费支出增加的数量,称为边际消费倾向(mpc)。收入增加一元,储蓄的增加额称之为边际储蓄倾向(mps)。
2,图形
3,静态分析,凯恩斯在坚持总消费取决于总所得的同时还认为,其他客观环境以及社会各组成分子的主观需求、心理倾向、习惯以及相互之间分配所得的办法,也影响社会的消费量。比如是否存在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否变化会影响人们消费行为,而高利率使人们增加储蓄减少消费,经济不景气也使人们减少当期的消费更是明显的事实。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如何解释消费之谜
第四章 IS-LM模型及政策效应分析
本章节包括6个知识点投资、IS曲线、货币市场均衡及利率决定、LM曲线、IS-LM模型、货币市场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6个,投资、IS曲线、货币市场均衡及利率决定、LM曲线、IS-LM模型、货币市场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基础阶段,复习时间是从5月份至8月份,需要掌握的知识点6个,投资、IS曲线、货币市场均衡及利率决定、LM曲线、IS-LM模型、货币市场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历年真题,查看本科讲义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IS曲线 【例题1】名词解释 IS曲线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IS-LM模型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IS曲线的含义: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曲线。
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I(R)=S(Y) ,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
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
2,图形
IS曲线的性质 IS曲线表示产出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所应保持的关系,所以:只有IS曲线上的点对应的国民收入才是均衡收入。所有不在IS曲线上的点都是非均衡点,IS曲线右边的点意味着I﹤S,如点A,而IS曲线左边的点意味着I﹥S,
3 IS曲线的斜率及影响IS曲线的斜率的因素
(1) IS曲线的斜率:dr/dY=-(1-b+bt)/h=-[1-(1-t)b]/h<0 (2) 影响IS曲线的斜率的因素:b和h
b值越大,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国民收入的乘数越大,Y对r的反应越灵敏;b值越小,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国民收入的乘数越小,Y对r的反应越不灵敏。
h值越大,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I对r的变化越灵敏,Y对r的反应越灵敏;h值越小,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I对r的变化越不灵敏,Y对r的反应越不灵敏。
4,政策,IS曲线的移动 : 政府增加购买或者减少税收,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政府减少购买或者税收增加,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IS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知识点2】货币市场均衡及利率决定 【例题2】论述货币的动机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IS-LM模型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居民、企业等持有货币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它包括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等。与此相对应,货币需求也可以分为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等。
交易性货币需求是居民和企业为了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居民和企业为了顺利进行交易活动就必须持一定的货币量,交易性货币需求是由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共同作用的。
预防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故而形成对货币的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有密切的关系,当利率低,人们持有的成本低,人们就会持有较多的货币以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当市场利率足够高,人们可能试图承担预防性货币减少的风险,将这种货币的一部分变为生息资本,以期获得较高的利息。
投机性货币需求是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了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利息,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分为在当前价格水平下的名义货币需求和剔除价格影响下的实际货币需求等两种形式。凯恩斯在凯恩斯总模型中指货币是为了交易目的(lt)和保值目的(ls)。货币的“投机需求”(ls)并非是为了投机的资产,而是为了降低损失风险而以货币形式保值的资产。货币的“投机需求”有机会成本。
安全需求指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了进行不可预知的交易而需要的流动性。这是必须的,因为经济主体对未来的状况是不确定,不能准确预知。收入越高,安全需求的实际范围就越大,即可预见的交易数额越大。另一方面,必须的更新购买和维修的不确定性也需要货币的“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在模型中一般不是独立的,一般被简化归入了“交易需求”。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 论述货币市场的均衡 【知识点3】LM曲线 【例题3】名词解释LM曲线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IS-LM模型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M/P=KY-HR ,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货币市场上,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LM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
2,图形
3,LM曲线把平面图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1、利率降到很低(r1水平),货币的投机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投机需求曲线会成为一条水平线,相对应的LM曲线上也有一段水平状态的区域,这一区域通常就是我们说的凯恩斯区域,在凯恩斯区域中,因为较低的利率水平,政府会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因而货币政策在这时无效。相反,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使收入水平在利率不发生变化情况下提高,因而财政政策有很大的效果;2、如果利率上升到很高水平时候(r3水平),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将等于零,这时候人们除了为完成交易还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外,不会为投机而持有货币。货币投机需求曲线表现为r3以上是一条与纵轴相重合的垂直线,LM曲线也从利率为r3开始成为一条垂直线。LM曲线呈垂直状态的这一区域就被成为古典区域;3、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这段LM曲线是中间区域,LM曲线的斜率在古典区域为无穷大,在凯恩斯区域为零,在中间区域为正值。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 试论述LM曲线如何推导的? 【知识点4】IS-LM模型 【例题4】论述IS-LM模型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IS-LM模型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IS-LM是 \"IS-LM\"模型,是由英国现代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John Richard Hicks)和美国凯恩斯学派的创始人汉森(AlvinHansen),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上概括出的一个经济分析模式,即\"希克斯-汉森模型\",也称\"希克斯-汉森综合\"或\"希克斯-汉森图形\"。 I
S-LM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
2,图形3,公式
4静态分析,IS—LM曲线的交点所确定的收入和利息的均衡组合,会随着两条曲线中任意一条的变动或两条曲线同时变动而改变的。 IS曲线的移动源于需求的变动,特别是投资需求的改变。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向右移的IS曲线同LM曲线在较高的均衡点表示一个较高的收入和较高的利率组合。反之,就相反。 LM曲线的移动主要源自于货币供给的变动。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向右移的LM曲线同IS曲线在较高的均衡点表示一个较高的收入和较低的利率组合。反之,相反。 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移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当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右移动,收入增加,利率提高。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向右移动,收入增加,利率下降。如果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向右移动,只要两者配合适当,结果收入增加,利率不变。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习题:名词解释 挤出效应
【知识点5】货币市场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例题5】论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IS-LM模型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 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2,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效果和局限性
⑴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效果: ① 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②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 ③ 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 ① 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 ② 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
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 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效果: ① 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 ② 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局限性: ① 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 ② 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⑶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效果: ① 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 ② 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 ③ 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 ④ 影响范围广。局限性: ① 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 ② 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 ③ 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 名词解释 货币乘数
第五章 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
本章节包括3个知识点,总需求曲线、总供给、实际的GDP波动,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总需求曲线、总供给、实际的GDP波动。
基础阶段,复习时间是从5月份至8月份,需要掌握的知识点3个,总需求曲线、总供给、实际的GDP波动。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历年真题,查看本科讲义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总需求曲线 【例题1】名词解释 总需求曲线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总需求和总供给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总需求曲线(Aggregate-Demand Curve):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客户想要购买的物品和劳务量的曲线。它告诉我们在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时经济中需求的所有物品和劳务量。从图形上看,总需求曲线总是向右下方倾斜,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下降会增加物品与劳务量的需求。相反,物价水平的上升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
2,图形
3,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答: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满足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和满足资本市场的均衡条件时,价格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下面从收入一支出曲线和ISLM曲线这两种方法来导出凯恩斯模型的总需求曲线。
(1) 根据简单收入决定模型推导,如图6—2l(a)和6—21(b)所示。 当价格水平为P0时,均衡的总支出或收入为Y0,于是在图6—21(b)图中得到与P0相应的Y0,即图6—21(b)中的A点。A即为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如从P0上升为P1。在构成总支出的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价格上升将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下降,从而使总支出下降,表现在图6—21(a)图中,总支出从AE0下降为AE1,从而使均衡收入从Y0下降为Y1,于是又得到了图6—21(b)图中的B点,B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将A、B等这类的点用曲线连接起来,便得到图6—2l(b)图中的总需求曲线。 (2) 根据ISLM模型推导,如图6—22(a)和图6—20(b)所示。
图6—21 根据简单收入决定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6—22(a)为ISLM;图6—22(b)表示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P1)与IS相交于E1,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Y1和r1。将P1和Y1标在图6-22(b)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D1点。
现假设P由P1下降为P2。由于P的下降,LM曲线右移到(P2)位置,它与IS的相交点为E2点,又
可在图6—22(b)中找到D2点。D2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图6—22 根据ISLM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标志着一组特定的Y和r,于是就有许多对P和Y的组合,从而构成图6—20(b)中的一系列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便得到总需求曲线。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论述总需求曲线的移动过程 【知识点2】总供给曲线 【例题2】名词解释 总供给曲线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总需求和总供给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一般而言,总供给主要是由生产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即社会的技术)的决定的。,
2,图形,
3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形状(杨慧力画)
1. 假设条件
(1)货币工资W和价格P具有“刚性” ——不能调整。 即货币工资不会轻易变动。 提出背景:经济大萧条,劳动力和资本大量闲置。 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和生产能力。当产量增加时,对劳动的需求增加,但是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均不发生变化。
(2)凯恩斯研究的是短期的情况:没有时间来调整货币工资和价格。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这表明,在既定的价格水平时,厂商愿意供给社会所需求的任何数量产品。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总供给曲线AS是一条水平线。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表明,在现行的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供给任何有需求的产品数量。
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是因为,凯恩斯认为,当社会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失业时,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之下得到它们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当仅仅把工资作为生产成本时,这就意味着生产成本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从而价格水平也就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厂商愿意在现行价格之下供给任何数量的产品。隐含在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背后的思想是,由于存在着失业,企业
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他们生产的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为不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在现行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供给任意所需求的产品数量。 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情况仅仅存在于失业较为严重时,例如,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的情况,因此,它仅仅是一种特例。凯恩斯提出这种观点与他的理论产生于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和运用了短期分析方法是相关的。 古典总供给曲线
如果说凯恩斯主义总供及曲线显示的是一种极端情形,那么图2所给出的所谓古典总供给曲线则是另外一种极端情形。
可以看出,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线。这表明,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动,总供给量都是固定不变的。 古典总供给曲线基于下面的假定:
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它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就会下降。反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需求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简单地说,在古典总供给理论的假定下,劳动市场的运行毫无摩擦,总能维护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既然在劳动市场,在工资的灵活调整下充分就业的状态总能被维持,因此,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经济中的产量总是与劳动力充分就业下的产量即潜在产量相对应,这也就是说,因为全部劳动力都得到了就业,即使价格水平再上升,产量也无法增加,即国民收入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无法再增加了。故而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价格水平无关的垂直线。
从长期来看,经济是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因此,古典总供给曲线也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但在短期中,经济并不一定总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这种古典总供给曲线也是一种特例。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所依赖的假设,即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受到凯恩斯及其追随者们的指责,但现在大多数西方学者都认为,这条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可以作为长期的总供给曲线。于是,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在宏观经济学中又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下面用图3来说明长期总供给曲线较严格的推导。
假定使劳动市场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和货币工资分别为P0和W0,相应地,均衡的实际工资为(W/P)f,按照“古典”经济理论的说法,此时均衡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下的就业量Nf。将Nf代入生产函数,在(a)图中就可得到产出量Yf,这一产量正是前面所说的充分就业产量。由于产量度 Yf对应于价格水平P0从而在(d)图中可以得到点J(Yf,Pf)。
如果价格水平从P0下降到P1,在货币工资可变的假定下,货币工资将不能维持在原来的W0水平上,因为在货币工资为W0下,价格水平的下降使得实际工资提高。这将导致对劳动的过剩供给,而可变的货币工资因劳动的过剩供给将会下降。因为工人们为了得到工作而互相竞争。于是,在图3的(c)图中,货币工资曲线将从W0下降到W1。为了使得劳动市场恢复均衡,货币工资的这种下降同价格水平的下降是成比例的。因此,以前存在的实际工资(W/P)f得以维持不变。在这一实际工资的基础上,就业量仍等于Nf,从而Y仍等于Yf,在图3中的(d)图,可得到点K(Yf,P1)。
类似地,如果价格水平从P0上升到P2,则有伸缩性的货币工资就会从W0上升到W2,以使劳动市场恢复均衡,这时就业量仍为充分就业下的就业量Nf,从而相应的产量也就是充分就业下的产量Yf,于是在图3的(d)图中又得到点R(Yf ,P2)。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考察低于P1和高于P2的其他所有价格水平的情况。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有伸缩性的货币工资都会调整到充分就业的实际工资确定时为止。因此,对任何价格水平,产量都
是充分就业的产量。将图3中(d)图的各点连接起来,便可得到一条位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Y f上的垂线LAS,这就是长期总供给曲线。
以上两种特殊的总供给曲线的差别在于所根据的假设不同。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所根据的假设是,当存在失业时,工资变动不大或根本不能变(即工资具有刚性),从而失业会持续一段时期。古典总供给曲线所根据的假设是,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可以适应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而迅速变动,从而通过工资的调节可以使劳动市场总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这两种情况实际上都不多见,所以,正常的总供给曲线介于这两种特例之间,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正常的总供给曲线
对于总供给,西方学者大都同意存在总供给曲线的说法,但是对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水平的总供给曲线和垂直的总供给曲线都被认为是极端的情形。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在短期现实的总供给曲线更多地表现为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总供给水平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反映了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状况。具体来说,当物品市场上价格上升时,厂商可以为生产要素支付更高的报酬,从而就可以使用更多的生产要素,生产更多的产品。 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当总需求变动,即总需求曲线移动时,总供给曲线的斜率不同,所引起的价格与国民收入的变动情况也就不同。因此,在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问题时,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大小是很重要的。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反映了总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大(即总供给曲线较为陡峭),说明总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小。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小(即总供给曲线较为平坦),说明总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
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生产技术、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价格等等。对这些问题这里就不多谈了。 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相比,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这里只能作简要的说明。
1、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 2、技术变动。 3、工资率的变化。 4、生产能力的变动。
总供给曲线的位置是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说明了在既定价格水平之下,总供给量的变动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论述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 【知识点2】透视实际GDP的波动 【例题2】论述AD-AS模型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总需求和总供给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是经济社会对物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在宏观经济学中,
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它不仅指整个社会对物品和劳务需求的愿望,而且指该社会对这些物品和劳务的支付能力。因此,总需求实际上就是经济社会的总支出。由总支出的构成可知,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总需求由经济社会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需求构成。
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一般而言,总供给主要是由生产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即社会的技术)的决定的
2,图形,
3,一、经济萧条与繁荣分析
西方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试图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他们把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根据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以及其与总需求曲线的相互关系对经济波动做出如下的解释:
从短期总供给曲线不变,总需求曲线变动来看,总需求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国经济的萧条和繁荣状态下的均衡水平,如图6-6所示。
在图中,Y*为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在此点垂直的曲线LAS就是长期总供给曲线。SAS为短期总供给曲线,AD为总需求曲线。假设经济的初始均衡状态为E点,即AD与SAS的交点,这时国民收入为OY,价格水平为OP,显而易见,国民收入OY小于充分就业的产量Y*。这意味着国民经济处于萧条状态。但是,如果政府采取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则AD曲线会向右方移动。在商品、货币和劳动市场经过一系列调整后,经济会移动到新的短期均衡点,比如随着AD曲线的右移会使SAS、LAS、AD三条曲线相交于同一点,即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点。如果在政府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同时,市场上另有强烈刺激总需求扩张的因素,则AD曲线有可能移动到充分就业的Y*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右方的某一点与SAS曲线相交于E点,这时,均衡的国民收入为OY,大于OY*点。表示经济处于过热的繁荣状态。这说明引起国民经济由E点移动到E'点的原因是需求的变动方面。这时市场价格上升到OP点,出现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同时出现的状况。总之,经济的总需求的扩张可以使社会就业水平和总产出水平提高,但经济扩张一旦超过潜在的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时,则会产生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二、经济滞胀分析
下面考察总供给曲线变动,需求曲线不变条件下的市场价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在短期内,如果AD不变,AS曲线发生位移,则会产生市场价格与国民收入反方向的运动。如果AS的水平下降,市场价格会上升,而国民收入则下降,产生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共生的“滞胀”现象。如图6-7所示:
上图中LAS为长期总供给曲线,AD为总需求曲线,这两条曲线不发生位置的移动。但是,短期总供给曲线可能由于投入的生产要素价格发生变动而发生位置的移动,比如:农业歉收,外汇市场的波动,石油价格的上涨等。
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价格(或成本)的上升,使得企业在同等产量条件下,要求更高的物价水平,或者在同等价格水平下,被迫减少产量。从而SAS曲线向左上方移到SAS,使原先超出潜在国民收入OY* 的产量OY减少至OY。均衡点由E移动至E,市场物价水平由P移动到P。结果是生产降到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价格水平则提高到高于充分就业时的水平,出现“滞胀”。显然,由于影响宏观经济的某些外部因素的作用,使总供给状况恶化,使政府原先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遭到破坏。 三、长期均衡分析
上述的萧条状态、繁荣状态和滞胀状态都被认为是短期存在的状态。根据西方学者解释,在短期内,例如在几个月或在一两年内,企业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对不变,因而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延伸。在长期内,一切价格都能自由地涨落,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趋势,因而总供给曲线成为垂线。如图6-14所示:
图6-8中的LAS是长期总供给曲线,它和潜在产量线完全重合,当总需求曲线为AD时,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P。当总需求增加使总需求曲线从AD向上移动到AD
时,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P,由于Y=Y=Y*,所以在长期中总需求的增加只是提高了价格水平,而不会改变产量或收入。
因此,主流学派认为总供给——总需求分析可以用来解释萧条状态、繁荣状态和滞胀状态的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也可以用来解释充分就业状态的长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论述滞涨的原因。
第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本章节包括3个知识点,失业、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3个,失业、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
基础阶段,复习时间是从5月份至8月份,需要掌握的知识点3个,失业、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历年真题,查看本科讲义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失业 【例题1】名词解释 失业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 所谓失业(Unemployment)是指在劳动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并且有就业要求的人口没有就业机会的经济现象。
2,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 (1)自愿性失业;
(2)非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3)隐蔽性失业等不同类型
3,分类,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非自愿失业又可以分成这样几种类型,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这种失业的性质是过渡性的或短期性的。它通常起源于劳动的供给一方,因此被看作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即一方面存在职位空缺,另一方面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备,厂商找到所需雇员和失业者找到合适工作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期都存在,并将随着经济结构变化而有增大的趋势,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失业存在是正常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
造成特定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第一是技术变化,原有劳动者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或者是技术进步使得劳动力需求下降;第二是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消费者对产品和劳务的偏好的改变,使得某些行业扩大而另一些行业缩小,处于规模缩小行业的劳动力因此而失去工作岗位;第三是劳动力的不流动性。流动成本的存在制约着失业者从一个地方或一个行业流动到另一个地方或另一个行业,从而使得结构性失业长期存在。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社会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当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周期中的衰退期时,社会总需求不足,因而厂商的生产规模也缩小,从而导致较为普遍的失业现象。周期性失业对于不同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的行业,周期性失业的影响越严重。
4,失业会产生诸多影响,一般可以将其分成两种: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
失业的社会影响虽然难以估计和衡量,但它最易为人们所感受到。失业威胁着作为社会单位和经济单位的家庭的稳定。没有收入或收入遭受损失,户主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家庭的要求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家庭关系将因此而受到损害。西方有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解雇造成的创伤不亚于亲友的去世或学业上的失败。此外,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也受到失业的严重影响。一个失业者在就业的人员当中失去了自尊和影响力,面临着被同事拒绝的可能性,并且可能要失去自尊和自信。最终,失业者在情感上受到严重打击。
失业的经济影响可以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理解。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可由失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就损失了。衰退期间的损失,就好像是将众多的汽车、房屋、衣物和其他物品都销毁掉了。从产出核算的角度看,失业者的收入总损失等于生产的损失,因此,丧失的产量是计量周期性失业损失的主要尺度,因为它表明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知识点2】周期性失业、通货膨胀与菲利普斯曲线 【例题2】名词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2,菲利普斯曲线三种表达方式,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第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
3,图形,
4,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如下几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
第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交替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这是对凯恩斯观点的否定。
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u)时通货膨胀率为0。因此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为0时的失业率。
第四,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 论述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 论述理性预期理论 【知识点】通货膨胀 【例题1】论述通货膨胀理论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
2,类型, 依新凯恩斯主义,通货膨胀有三种主要的形式,为robert j. gordon所说的“三角模型”的一部分:
·需求拉动通胀(demand-pull inflation)——通货膨胀发生于因GDP所产生的高需求与低失业,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胀(cost-push inflation) ——今称“供给震荡型通货膨胀”(supply shock inflation),发生于油价突然提高时。
·固有型通货膨胀(built-in inflation)—— 因合理预期所引起,通常与物价/薪资螺旋(price/wage spiral)有关。工人希望持续提高薪资,其费用传递至产品成本与价格,形成恶性循环。固有型通货膨胀反应已发生的事件,被视为残留型通货膨胀,又称“惯性通货膨胀”,甚至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3,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⑴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工资过度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工资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由劳动的供求均衡所决定,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劳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往往可以使得工资过度增加,如果工资增加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提高工资就会导致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总水平上涨,而且这种通胀一旦
开始,还会引起\"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工资物价互相推动,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工资的上升往往从个别部分开始,最后引起其他部分攀比。 ⑵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厂商为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一样,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和寡头厂商也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价格而获得更高的利润,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可以减少生产数量而提高价格,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为此,厂商都试图成为垄断者。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一般认为,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比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要弱。原因在于,厂商由于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制约,提高价格会受到自身要求最大利润的限制,而工会推进货币工资上涨则是越多越好。 ⑶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其形成的过程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是一样的,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期间,石油价格急剧上涨,而以进口石油为原料的西方国家的生产成本也大幅度上升,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三)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假设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四)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
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般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作出的相应预期。
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一种估计,预期往往会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的经验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作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对通胀的预期。
预期对人们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如人们预期的通胀率为10%,在订立有关合同时,厂商会要求价格上涨10%,而工人与厂商签订合同中也会要求增加10%的工资,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单位产品的成本会增加10%,从而通货膨胀率按10%持续下去,必须然形成通货膨胀惯性。
4成本, 国际贸易:若国内通货膨胀率较低,遭削减的贸易余额会破坏固定汇率。
鞋底成本:因为现金的价值在通货膨胀时会萎缩,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因此会倾向持有较少的现金。此词表示真实的成本会更经常流向银行。(鞋底成本一词是句玩笑话,意指因走到银行而磨损鞋底所产生的成本。)
菜单成本:商号须更勤于改变产品价格。此词表示餐厅用于改印菜单所需的成本。 恶性通货膨胀:若通货膨胀升高的程度失去控制,会干扰到正常的经济活动,损害供给能力。 在一经济体中,会有若干部门编入通货膨胀指数,而若干部门没有,通货膨胀行为会自未编入的部门向编入的部门重新分配。在影响幅度小时,这属于一种政策性的选择,不对储蓄而对变现优先权与手头资金课税。若影响超出一定幅度时,则其效应歪曲,成为个人“对通货膨胀的投资”,也就是鼓励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心理。
因为以上打击通货膨胀的理由都高于打击其预期行为与打击持有大量资金所需的小幅影
响,大部分的中央银行顾及物价稳定性,都以可见但极低的通货膨胀为目标。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第七和八章 经济周期和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
本章节包括4个知识点,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周期理论、消极政策论者的依据、单一规则与相机抉择。,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3个,经济周期理论、消极政策论者的依据、单一规则与相机抉择。
基础阶段,复习时间是从5月份至8月份,需要掌握的知识点3个,经济周期理论、消极政策论者的依据、单一规则与相机抉择。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历年真题,查看本科讲义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经济周期
【例题1】名词解释 经济周期理论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经济周期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经济周期的定义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也称商业周期、商业循环、景气循环, 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2,经济周期的特征: (1)经济周期不可避免。 (2)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总体性、全局性的波动。 (3)一个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组成。 (4)周期的长短由周期的具体性质所决定。
繁荣,即经济活动扩张或向上的阶段(高涨); 衰退,即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过渡阶段(危机); 萧条,即经济活动收缩或向下的阶段; 复苏,即由萧条转向繁荣的过渡阶段。 3,1)基钦周期:短周期
是1923年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的一种为期3-4年的经济周期。基钦认为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与次要周期2种。 主要周期即中周期,次要周期为3~4年一次的短周期。这种短周期就称基本钦周期。
(2)朱格拉周期:中周期 (2)朱格拉周期:
是1860年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的一种为期9~1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是以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的波动为标志加以划分的。
(3)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周期或长波 (3)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是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理论认为,从18世纪末期以后,经历了三个长周期。 第一个长周期从1789年到1849 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 年,共60年。第二个长周期从1849年到1896 年,上升部分为24年,下降部分为23 年,共47年。第三个长周期从1896年起,上升部分为24年,1920年以后进入下降期。 (4)库兹涅茨周期:另一种长周期 (4)库兹涅茨周期:
是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涅茨提出的一种为期15-25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由于该周期主是以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这一周期性波动现象为标志加以划分的,所以也被称为“建筑周期”。
(5)熊彼特周期:一种综合 (5)熊彼特周期:
1936年,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以他的“创新理论”为基础,对各种周期理论进行了综合分析后提出的。熊彼特认为,每一个长周期包括6 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9~10年,长周期为48~60年。他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2年,是“产业革命时期”; 第二个长周期从1842年到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 第三个长周期从1897年以后,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在每个长周期中仍有中等创新所引起的波动,这就形成若干个中周期。在每个中周期中还有小创新所引起的波动,形成若干个短周期。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 论述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数原理。 【知识点2】消极政策论者的依据 【例题2】理性预期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经济周期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
1,定义,理性预期理论的含义:(1)如果某变量变动的方式有所改变,那么该变量预期的形成方式也会改变。这一点与凯恩斯不同,凯恩斯认为,如果今天的利率高于正常水平,那么预测未来利率会下降到正常水平;而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如果利率运动的方式发生变化,那么,现在升高的利率仍可能保持下去,而不会下降。(2)预期的预测误差平均为零(预测误差即预期值与实现值之差,如果出现误差,人们会改变预期值,使预期值符合实现值,于是误差为零),且不能事先预知
(就预期的结果而言)。
2,美国的一种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因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而得名。又译合理预期。理性预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J.F.穆思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提出,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学的R.E.卢卡斯和明尼苏达大学的T.J.萨金特和N.华莱士等人作出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理性预期学派。
3,静态分析,理性预期理论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①每个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也即是说,消费者把获得消费的最大效用作为行动准则,生产者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行动准则,任何经济行为主体进行当前决策时所预料的未来会有的情况,总是完全准确地符合未来实际发生的情况。②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各种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会通过供求变动,最终使各自的供求达于均衡。此时也是处于均衡的充分就业状态,实际存在的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及自愿失业。这种劳动的供给和需求相一致的就业量所决定的就业率被称为自然就业率。自然就业率的大小取决于一国的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而与货币因素无关。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就业量常常大于或小于自然就业率,这取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间的差距。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业量大于自然就业率,反之则相反。这种差距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在短期内对价格水平的误解造成的,例如,商品经营者看到自己经营的商品价格上涨,误认为是需求量增加,从而会要求更多的劳动量。但这种误解在长期中会消失,人们会看到所有商品价格都上涨,从而使劳动量恢复原有水平。因而,理性预期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有使就业量等于或趋向于自然率的趋势。根据这种理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如凯恩斯主义所说的交替关系。宏观经济政策仅在具有突如其来的性质,因而使人们预期失误的条件下才会取得指望的结果。如果假定政府的政策是有规则的,人们会准确预料应有结果,从而会采取相应措施抵消政府政策的作用。4政策主张根据理性预期理论,政府应放弃实行相机抉择的财政金融政策,应把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目标放在防止和减少通货膨胀而不是失业上,把最理想的物价水平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论述政策的时滞效应。
第九章 经济增长及其核算
本章节包括4个知识点,增长的典型事实、新古典模型、增长核算、增长的收敛性,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3个,新古典模型、增长核算、增长的收敛性。
基础阶段,复习时间是从5月份至8月份,需要掌握的知识点3个,新古典模型、增长核算、增长的收敛性。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历年真题,查看本科讲义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新古典模型 【例题1】论述简单的索洛模型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经济增长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索罗经济增长模型(Solow growth model),罗伯特·索罗所提出的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模型,又称作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外生经济增长模型,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的经济增长模型。
2,生产函数及其图形 (1).投入与产出的函数形式
Y(t)F(K(t),A(t)L(t))
其中,Y为产量,K为资本,L为劳动力,A为知识或劳动的有效性,t表示时间 注意:AL为有效劳动,此种形式的技术进步为“劳动增进型”或“哈罗德中性” 思考:如果知识进入的形式不是Y=F(K,AL)(哈罗德中性),而是Y=F(AK,L)(索洛中性)或Y=AF(K,L)(希克斯中性),结果会有何不同? [只有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被证明与稳态的存在相一致]
(2).生产函数的特性假设 规模报酬不变:
F(cK,cAL)=cF(K,AL),对于c≥0
含义:经济足够大,专业化收益被穷尽;其他投入品(如自然资源)相对不重要
令c=1/AL,则F(K1,1)F(K,AL) ALAL令有效劳动的人均资本k=K/AL,有效劳动人均产量y=Y/AL,则y=f(k),总产量Y=ALf(k)
边际产品递减:
f(k)满足f(0)=0,f’(k)>0,f”(k)<0,f’(k)是资本的边际产品 【证明】
Y=ALf(k)两边分别对K、L求导数: 资本的边际产品为:
Y1ALf'(k)f'(k) KAL有效劳动的边际产品为:
YKf(k)ALf'(k)[]f(k)kf'(k)
2(AL)(AL)稻田条件:
limkof'(k),limkf'(k)0
一个满足上述条件假设的新古典生产函数图示
f(k)
k
一个特殊的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
F(K,AL)K(AL)1,01
KKf(k)F(,1)()k
ALAL思考:试证明C-D生产函数满足3个特性假设。
3.生产投入品的变动
假设时间t是连续的(非离散的)
(1)劳动力的增长:L(t)/(2)知识的增长:A(t)/L(t)[dL(t)/dt]/L(t)n
A(t)[dA(t)/dt]/A(t)g
其中n为人口增长率,g为技术进步率,均为外生参数,表示不变增长速度 思考:L,A为何种形式的增长方式?(指数形式增长,证明) (3)资本的增长:K(t)[dK(t)/dK]sY(t)K(t)
其中s为储蓄率,为资本折旧率,均为外生变量 4平衡增长路径
1.k的动态学
(1)k(t)的动态方程 已知 k(t)K(t), 先做变换,两边取自然对数
A(t)L(t)lnk(t)lnK(t)lnA(t)lnL(t)
k(t)K(t)A(t)L(t) k(t)K(t)A(t)L(t)对t求导数,得:
K(t)K(t)A(t)L(t)k(t)k(t)k(t)
K(t)A(t)L(t)A(t)L(t)代入,有:k(t)sY(t)K(t)k(t)nk(t)g
A(t)L(t)
Y(t)k(t)nk(t)gk(t) sA(t)L(t)sf(k(t))k(t)nk(t)gk(t) sf(k(t))(ng)k(t)
k(t)sf(k(t))(ng)k(t)是索洛模型的基本微分方程,它表明k(t)是k的方程。
含义说明:人均实际投资sf化”(“持平投资”),即(n(2)稳态均衡
定义“稳态”:一种其中各种数量都以不变速度增长的状况,即k(t)=0。 当sf当sf当sf,即k(t),二是“资本的广(k(t))用于两方面:一是“资本的深化”
g)k(t)。
(k(t))>(ng)k(t)时,k(t)>0(储蓄大于投资) (k(t))<(ng)k(t)时,k(t)<0(储蓄小于投资)
(k(t))=(ng)k(t)时,k(t)=0(储蓄等于投资),即实际投资与持平投资相等。
**无论k从何处开始,它都收敛于k*。 (3)图示: 稳态均衡图示1
(ng)k(t)
f(k(t))
sf(k(t))
k* k
稳态均衡图示2
(ng)
sf(k)/k
k* k 证明:
d[sf(k)/k]d[f(k)/k]f(k)kf'(k)F'AL0
sssdkdkk2k2稳态均衡图示3(k的相图) k(t) k* k 5平衡增长路径 当k=k*时,模型中的各个变量将如何变动? 绝 对 量 变量 K L A AL Y C 相 对 量 K/L Y/L C/L K/Y 劳动力 知识或技术 有效劳动 总产出 总消费 人均资本 人均产出 人均消费 资本产出比 含义 资本存量 平衡增长速度 n+g n g n+g n+g n+g 0 g 0 g 0 g 0 F(cK,cAL)=cF(K,AL) C=(1-s)Y y=f(k)=Y/AL c=(1-s)f(k) 备注证明 k=K/AL k(Y/AL) 有效劳动的平均资本 y(Y/AL) 有效劳动的人均产出 c(Y/AL) 有效劳动的人均消费 注意:区分各变量(X)与时间(t)之间的变化关系,即X(t)、lnX(t)、 [dX(t)/dt]/X(t)。
结论:在索洛模型中,无论从任何一点出发,经济向平衡增长路径收敛,在平衡增长路径上,每个变量的增长率都是常数,且是外生决定的。特别是,在该路径上,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仅取决于技术进步率。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论述最优储蓄率的决定。 【知识点2】核算公式 【例题2】论述增长核算公式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经济周期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估计不同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的分析技术。借助边际生产率理论,增长核算将产出增长的源泉分解为劳动、土地、资本、教育、技术知识和其他多种因素。
2,公式,一、增长核算方程设:经济的生产函数是:
Y = AF ( N,K )
其中Y为总产出,A经济的技术状况,N投入的劳动量,K为投入的资本。 根据微观经济学知识:
△Y = MPN ×△ N + MPK × △ K + F(N,K) × △ A 两边同除以Y = AF N,K )
3,年来,一些经济学家(如刘遵义,克鲁格曼,Young等)使用经济增长核算模型或生产函数估计法研究了亚洲的经济增长,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香港、韩国、新加坡、台湾的经济增长主要是要素积累的结果。同其它国家或地区相比,在东亚的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显著。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习题:论述经济的收敛性。
第十章 新增长理论概述
本章节包括6个知识点,家庭的跨期选择、AK模型、外部性、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增长的经验研究,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2个,家庭的跨期选择、AK模型。
基础阶段,复习时间是从5月份至8月份,需要掌握的知识点2个,家庭的跨期选择、AK模型。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历年真题,查看本科讲义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AK模型 【例题1】论述AK模型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经济周期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 AK生产函数及其性质
设新的生产函数为Y=AK,A为反映技术水平的常数,K为资本存量则人均产出为y=Ak,k为人均资本存量。 图示: Y(y) K(k)
生产函数的性质:
(1) 规模收益不变:λY=A(λK) 。 (2) 资本的边际产品MPK2. 投入品的变动
A不变为常数。
(1)劳动力的增长:L(t)/(2)知识的增长:A(t)/L(t)[dL(t)/dt]/L(t)n
A(t)[dA(t)/dt]/A(t)g,g为表示技术进步率的外生参数,由于假[dK(t)/dK]sY(t)K(t),其中s为储蓄率,为资本折旧率,
定技术为固定的常数,因此g=0 (3)资本的增长:K(t)均为外生变量
3.增长路径的动态 类似于索洛模型,有k(t)则,k(t)sf(k(t))(n)k(t)
sAk(t)(n)k(t)
令k的增长率kk/k,则ksA(n)
当sA(n)时,增长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示1:
y Ak sAk 消费 (n+δ)k k 深化投资 持平投资 图示2: y sA k n+δ k 图示3: k k 由于k以稳定的速度k增长,k不会收敛于某一个稳态的值,因此k与其他变量的增长是发散的。各变量的增长路径如下: 基础 变量 变量 含义 平衡增长速度 备注证明 k (K/L) 人均资本存量 K 资本存量 k k+n ksA(n) K=kL
绝 对 量 L A Y C 劳动力 知识或技术 总产出 总消费 人均产出 人均消费 资本产出比 n 0 Y=AK C=(1-s)Y k+n k+n k 相 对 量 y(Y/L) c(C/L) K/Y k 0 结论:在AK模型中,假定技术进步率为零,人均变量也都以相同的速度增长,因此增长体现为“内生性”。 4.比较静态分析
考虑s、A、n、δ的变动对k的影响 5.AK模型与索洛模型的比较
生产函数的特征 技术进步率 储蓄率 稳态均衡 人均变量的增长 收敛性 考虑生产函数Y索洛模型 报酬递减 外生,A0 外生 有(k收敛) 取决于外生的技术进步率 有 AK模型 报酬不变 外生,A=0 外生 无(k发散) 与技术进步率无关 无 6.AK模型的一个扩展:资本报酬不变与收敛性并存
F(k,L)AKBKL1,它是AK型生产函数与C-D型生产函数的混合,体
f(k)AkBk
现了报酬不变和报酬递减的共同性质。 其人均形式可写为ysf(k)则k的增长率k(n)s(Ak(1))(n)
ksk(1)[sA(n)]
如果sA(n),则增长动态为下图所示: k sf(k)/k sA n+δ
第十一章 开放背景下的宏观经济学
本章节包括3个知识点,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表、汇率与汇率制度、M-F模型与三元悖论,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2个,汇率与汇率制度、M-F模型与三元悖论。
基础阶段,复习时间是从5月份至8月份,需要掌握的知识点2个,汇率与汇率制度、M-F模型与三元悖论。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历年真题,查看本科讲义等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汇率与汇率制度 【例题1】论述汇率制度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国际经济学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汇率制度又称汇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
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传统上,按照汇率变动的幅度,汇率制度被分为两大类型: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2,汇率制度的内容
确定汇率的原则和依据。例如,以货币本身的价值为依据,还是以法定代表的价值为依据等。 维持与调整汇率的办法。例如是采用公开法定升值或贬值的办法,还是采取任其浮动或官方有限度干预的办法;
管理汇率的法令、体制和政策等。例如各国外汇管制中有关汇率及其适用范围的规定。
制定、维持与管理汇率的机构,如外汇管理局、外汇平准基金委员会等 3,分类,七种主要的汇率制度分类
(一)IMF的分类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IMF把汇率制度简单地分为钉住汇率制度和其它;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IMF则不断地细化汇率制度分类。IMF原来对各成员国汇率制度的分类,主要依据的是各成员国所公开宣称的汇率制度;但纯粹依赖各成员国所宣称的汇率制度的分类,具有事实做法和官方宣称经常不符的局限性。
IMF在1997年和1999年分别对基于官方宣称的汇率制度分类方法进行了修正,其1999年的分类是:
(1)无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安排,主要有美元化汇率和货币联盟汇率;
(2)货币局汇率; (3)传统的钉住汇率; (4)有波幅的钉住汇率; (5)爬行钉住汇率;
(6)有波幅的爬行钉住汇率; (7)管理浮动汇率;
(8)完全浮动汇率。
4,评价,总之,汇率制度分类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客观性标准和分类方法。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各种分类方法既需要取长补短,还取决于汇率决定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论述汇率利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知识点2】M-F模型与三元悖论 【例题2】论述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分析:该知识点涉及国际经济学问题,在熟悉书本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名词解释的七个步骤来解答
解题:1,定义,20世纪60年代,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和J.马库斯•弗莱明(J.Marcus Flemins)提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模型,简称M-F模型),即通常所说的经典M-F模型。该模型扩展了对外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政策效应的分析,说明了资本是否自由流动以及不同的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其目的是要证明固定汇率制度下的“米德冲突”可以得到解决。该模型指出,在没有资本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有效的,在浮动汇率下则更为有效;在资本有限流动情况下,整个调整结构与政策效应与没有资本流动时基本一样;而在资本完全可流动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时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但在浮动汇率下,则是有效的
2,图形
3,静态分析,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考察的是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形,资本完全流动意味着资产所有者认为国内证券与国外证券之间可以完全替代。因此,只要国内利率超过国外利率就会吸引资本大量流入;或者只要国内利率低于国外利率,就会使资产所有者抛售国内资产,引起大量资本外流。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着重分析了在资本完全流动的前提之下财政、货币政策的不同效应。其核心结论如下: 一.固定汇率制下的情形
在固定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使得货币政策无力影响收入水平,只能影响储备水平;而财政政策在影响收入方面则变得更有效力,因为它所造成的资本流入增加了货币供给量,从而避免了利率上升对收入增长的负作用。 二.引入浮动汇率制下的情形
(1)货币政策-无论在哪种资本流动性假设下,货币政策在提高收入方面都比固定汇率制下更加有效 。
(2)财政政策-在资本完全不流动的情形下,浮动汇率下收入的增长大于固定汇率下的收入增量;在有限资本流动性的情形下,财政政策的扩张性影响仍然有效,但是收入的增长幅度小于固定汇率制下情形;在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的情形下,财政政策对于刺激收入增长是无能为力的。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适用范围:
蒙代尔自己认为,要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有所限定,模型的结论并非不可避免,它们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
蒙代尔在后来的一篇文章“资本流动和国家相对大小”中将数学模型推广到整个世界经济,首先证明了在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的效果并没有完全丧失,相反,货币政策效果传递到国外;其次证明了在浮动汇率下(以及资本完全流动)采择怀念感政策效果并没有丧失,而是传递到世界其他地区。蒙代尔自己认为,要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有所限定,模型的结论并非不可避免,它们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应用最好的三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经济体:美国、日本和德国,它们拥有强大的货币。这绝非偶然。三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经济体,而且是最富裕的三个经济体,拥有最发达的资本市场。它们实施财政扩张时的各种条件,都能够保持货币紧缩。
很少有发展中国家(如果有的话)适合同样的结论。原因之一是:发展中国家实施财政扩张时,通常都伴随着银根放松和外部投机资本对本国货币的冲击。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没有多大区别。原因是:首先,这些国家没有以本国货币交易的发达资本市场,第二,紧跟财政赤字之后,很快就出现货币扩张。蒙代尔个人不用蒙代尔—弗莱明式的国际宏观经济模型来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并希望他的学生也不要这样做。 4,评价,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缺陷:
一,它遗漏了关于国际资本市场中存量均衡的讨论,因为在模型中,蒙代尔认为国际资本流动是利率差别的唯一函数,因而只要存在利差,资本就会一贯的流动从而弥补任何水平的经常项目不平衡,而在现实中各国间的利率差别普遍存在。
二,在外部均衡的标准上蒙代尔非常强调资本账户,而国际资本流动是利率差别的唯一函数,因此如果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只有通过提高国内利率以吸引资本流入,但是这既是一个挤出私人投资,又是依靠对外债台高筑的取得外部均衡的政策。因此无论是货币主义的以储备衡量的外部均衡标准—国际收支平衡,还是蒙代尔强调的资本账户的外均衡标准都存在缺陷。
易错点:容易仅答出一点或者两点,答题不全面 作业:《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相关章节的例题 习题:论述三元悖论。
第十二章 中国经济转型的演进与展望(不考,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