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宜宾市四中 侯泽彬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本节分为两课时,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功能与价值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知道化学能与其它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的,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电能和化学能相互转化的原理。因而本节课研究化学能如何转化成电能就成了关键,它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的转换、原电池原理的应用、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和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通过对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学习,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能源观,从而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突出化学学科的时代性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
化学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内容明确指出: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并对探究活动提出以下建议: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和针对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用途进行市场调查。近年来,各地区考试的趋向十分明显,选择题型主要集中在原电池原理、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离子移动方向和对电极反应式的正误判断上;而填空题型则集中在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和有关计算上。
对此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把本节内容的三维目标定位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知道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3、通过制作简易原电池的实验,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假设与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总结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提高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能源观、环保观、转化观, 增强社会使命感。
2、通过原电池实验设计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以及化学在生活中的巨大实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据此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为: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学的重大意义。同样把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作为本节内容的难点。
四、学生情况分析
本阶段学生在知识上已具备相关的氧化还原反应,金属活动顺序,电解质溶液等化学知识和相应的物理电学知识;在能力上,已经具有一定实验探究能力,能够通过宏观现象认识微观本质的能力;同样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他们喜欢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因此学生对本节课会有所期待。
五、教学过程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高中化学新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的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方法,以多媒体辅助,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以疑激思,揭示新知
通过自制水果电池,设置问题情景:为什么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灯泡为什么会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让学生带着疑问自然过渡到原电池原理的探究学习中去。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新知
这部分的教学分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部分的学习。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分组探究,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其一、对于原电池原理教学时,让学生分组按以下两个装置图进行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经过观察发现导线的使用与否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提出问题:铜片上的气泡是什么气体?是怎样产生的?再通过电流表或者小灯泡对实验进行验证,发现能量的转换,最后,通过具体生动的动画,将学生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宏观化,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共同完成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学习,并利用干电池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通过对比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来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以
“什么类型的化学反应才能设计成原电池”这一问题来结束对原电池原理的学习。
通过这些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操作的原理,顺利完成实验;又可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提高质疑释疑能力。
其二、教材中关于“形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思考交流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我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把学生分成三个大组,一共九个实验,第一组4个,第2组3个,第三组2个,每组都是对比实验。通过实验,第一组的学生就会发现为什么实验1.2不能产生电流,而3和4却能。同样的疑问也会存在于其他两组学生中。这时给学生提示:结合铜锌原电池,分析为什么有的能产生电流,有的不能产生电流,与铜锌原电池相比它们各有什么共同点以及差异?从而学生思考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之一。
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析总结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两极一液一回路。
“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及解决为主要线索,教学中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与互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在操作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或困难,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防止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盲目性、随意性与低效性。这样就会让学生充分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三)尝试新知,反馈巩固,运用新知
本环节中设置两类练习题,一类是巩固知识的习题,另一类是带有趣味性的生活应用题。一方面是学生对本堂课学习情况的反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另一方面,让学生熟悉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鼓励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努力学习,为人类发展而奋斗!
(四)再探再练,拓展创新,深化新知
让学生根据所给器材和用品,自行推断一下能否组成原电池,并亲手设计一个原电池。加强对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运用。
(五)引导小结,布置作业,优化新知
1.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它不仅仅是本节教学知识的回放,还可将本节课知识贯穿联系起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能源现状与结构。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谈谈如何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报告。从而树立学生正确能源观,环保观,增强社会使命感。
3.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如
(1)过去所学的哪些知识对你在本节课的学习有所帮助?
(2)你对原电池概念、工作原理、组成条件等知识掌握了吗?
(3)你是如何与本组同学进行合作的?
(4)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实验探究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在板书设计上力求清晰、完整,突出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七、反思总结
1.通过自制水果电池,让学生感受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原电池原理的学习。
2.干电池的使用,让电极判断这样一个微观过程变的直观形象,提供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3.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想结合,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生活中,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勇于探索,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这样设计让学生充满了探索的渴望,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了基础,不仅在内容上前后呼应,同时也让本节课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4.有一点不足的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对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没有得到很好的练习,在课后的作业中要加以强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