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习《方剂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三)

来源:一二三四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70・ 河南中医药学刊 2002年 第l7卷第4期 ・自学辅导・ 学习《方剂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三) 王付,蒋士卿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关键词:方荆学;要求;辅导 中图分类号:R2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34(2002)04—0070—03 5.3丸剂 5 方剂剂型 决定方剂剂型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根据病情需要而决 定剂型,如病有轻重缓急,剂型有汤、丸、散、膏等不同。二是 根据药物特性而决定剂型,因某类药物必须用汤剂才能发挥 药效,而某些药物只有用散剂或丸剂才能发挥治疗效果。方 剂组成以后,还要根据病情与药物特点制成一定的型态,称 为剂型。方剂的剂型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宝贵的实 践经验。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汤、丸、散、膏、酒、丹等剂 型,历代医家又有很多发展,明代《本草纲目》所载剂型已有 40余种。建国以来,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又研制了许多剂 型如片剂、冲剂、注射剂等。 5.1汤剂 是将药物研制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制 成球形的固体剂型。丸剂与汤剂相比的特点是:吸收较慢, 节省药材,便于携带与服用。李杲说:“丸者缓也,舒缓而治 之也。”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等。但也有 一些丸剂药性比较峻急者,此则多为含芳香类药物与毒性药 物,不易作汤剂煎服,如安宫牛黄丸、舟车丸等。常用的丸剂 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丸剂的不足之处临证缺乏灵 活性。 5.3.1密丸是将药物细粉用炼制的蜂蜜为粘合剂制成丸 剂,蜜丸分为大蜜丸和小蜜丸两类。蜜丸性质柔润,作用缓 和而持久,并有补益和矫味作用,常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和虚 弱病,需要长期服用。 5.3.2水丸俗称水泛丸,是将药物细粉用水(冷开水或蒸 馏水)或酒、醋、蜜水、药汁等为粘合剂制成的小丸。水丸较 蜜丸崩解、溶散的快,吸收及作用快,易于吞服,适用于多种 疾病,如防风通圣丸、左金丸等。 5.3.3糊丸是将药物细粉用米糊、面糊、曲糊等为粘合剂 制成的小丸。糊丸粘合力强,质地坚硬,崩解、溶散迟缓,内 服可延长药效,减轻毒剧药的不良反应和对肠胃的刺激,如 舟车丸、黑锡丹等。 5.3.4浓缩丸是将方中药物或部分药物煎汁浓缩成膏, 再与其它药物细粉混合干燥,粉碎,用水或蜂蜜或药汁制成 丸剂。因其体积小,含量多,服用剂量少,所以发展很快,可 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其它尚有蜡丸、水蜜丸、微丸、滴丸等,不一一列举。 5.4膏剂 又称汤液,是将药物片剂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 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汤液剂型。汤剂主要有两种,一是内 服,如麻黄汤,小青龙汤等。二是外用,如洗浴、熏蒸及含漱。 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是能根据具体 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 者。李呆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如大承气汤治疗阳阴 热结重证(如肠梗阻十余日不大便症等)。汤剂的不足之处 是服用量大,某些药效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不适用于大 量生产,亦不便于携带。 5.2散剂 是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散剂主要 有内服与外用两种,内服散剂:一是内服散剂,如七厘散等。 二是以水煮散,取汁服用,称为煮散,如银翘散等。外用散 剂:一般作为外敷,掺散疮面或患病部位,如金黄散、生肌散 等。亦有作点眼、吹喉等,如八宝眼药、冰硼散等。应研成极 细粉末,以防刺激疮面。散剂的特点是制作简便,吸收较快, 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李呆说:“散者散也,去急病用 之。”散剂的不足之处是:对具体不同病证表现缺乏灵活加减 用药。 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剂型。有内 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熬膏三种;外用膏 剂分软膏、硬膏两种,其中流浸膏与浸膏多数用作调配其它 制剂使用,如合剂,糖浆剂,冲剂,片剂等。现将煎膏与外用 膏剂分述如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 第17卷第4期 河南中医药学刊 5.4.1煎膏又称膏滋。是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熬,去渣浓 缩后,加炼蜜或炼糖制成的半液体剂型。其特点是体积小, 含量高,便于服用,口味甜美,有滋润补益的作用,一般用于 慢性虚弱病人,有利于较长时间用药,如鹿胎膏,八珍益母膏 等。 5.4.2软膏又称药膏。是将药物细粉与适宜的基质制成 具有适当粘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其中用乳剂型基质的亦 称乳膏剂。多用于皮肤、粘膜或创面。软膏具有一定的粘稠 性,外涂后渐渐软化或溶化,使药物慢慢吸收,持久发挥疗 效,适用于外科疮疡疖肿、烧伤等。 5.4.3硬膏又称膏药。古称薄贴。系以植物油将药物煎 至一定程度,去渣,煎至滴水成珠,加入黄丹等搅匀,冷却制 成的硬膏。用时加温摊涂在布或纸上,软化后贴于患处或穴 位上,可治疗局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如疮疡肿毒,跌打损 伤,风湿痹证以及腰痛、腹痛等,常用的有狗皮膏、暖脐膏等。 5.5酒剂 又称药酒,古称酒醴。是将药物用白酒或黄酒浸泡,或 加温隔水沌煮,去渣取液供内服或外用。酒有活血通络.易 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故适用于祛风通络和补益剂中使 用,如风湿药酒、参茸药酒、五加皮酒等。外用酒剂尚可祛风 活血止痛消肿。 5.6丹剂 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丹剂没有固定剂型,每以药品 贵重或药效显著而名之日丹,如至宝丹、活络丹等。外用丹 剂亦称丹药,是以某些矿物类药经高温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 形状的制品。常研粉涂撒疮面,治疗疮疡痈疽,亦可制成药 条、药线和外用膏剂应用。 另外,还有茶剂,露剂,绽剂,条剂,线剂,搽剂,栓剂,冲 剂,糖浆剂,口服,注射剂等。 6煎药法与服药法 煎药法与服药法亦是方剂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辨证准 确、用方切中病机、药物配伍与剂型恰到好处。若煎药法和 服药法不当,则用药无功,时用其害。正如徐大椿《医学源流 论》说:“病至愈与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 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因此,对煎 药法与服药法亦要引起高度重视。 6.1煎药法 汤剂是临床中最为常用的剂型,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 药物性能而决定采取不同的煎药方法。煎药方法是否妥当, 直接关系疗效或影响药物疗效的发挥,历代医家对煎药方法 对很重视。《医学源流论》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 与不效。全在乎此。” 6.1.1煎药用具一般以瓦罐、砂锅为好,搪瓷器具或铝制 品亦可。忌用铁器、铜器,因为有些药物与铁器、铜器一起加 热之后,会引起化学变化,或降低药效,或增强毒性。煎药用 具大小视用药剂量而定,通常情况下,煎药且不可药液外溢。 ・7l・ 同时应加盖,以防水份蒸发太快,使药物的有效成份不被挥 发。 6.1.2煎药用水用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泉水、雨 水、甘澜水(张仲景:作甘澜水法,取水三升,置大盆内,以杓 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米泔水等。根据 疾病的性质及药物的特点,也有用酒或水酒合煎。用水量一 般以漫过药面3 crn~5 clll为宜。目前,每剂药煎煮2次,也 有煎煮3次,最好煎煮3次,以增强疗效,第一次煎煮时间约 20 min~40 rnin,第二或第三可适当减少。每次煎煮药量 150 ml~200 ml即可。 6.1.3煎药火候前人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谓 “武火”,慢火煎之谓“文火”。一般先用武火,沸腾后即用文 火。同时,要根据药物性能及所需时间的要求,酌定火候。 解表剂与泻下剂时间应短,其火宜急,水量宜少;补益之剂, 煎煮时间要长,其火宜慢,水量略多。如将药物煎煮焦枯,则 应弃之不用,以防发生不良反应。 6.1.4煎药方法煎药前,一般以纯净的冷水或温开水浸 泡药物约20 min--30 min后再煎,其有效成份易于煎出。对 某些要求特殊煎法的药物,应在处方中加以注明。 6.1.4.1先煎主要有四大类,一是介壳类如珍珠母等;二 是矿物类如代赭石等;三是有毒类如川乌等;四是某些动物 类如水牛角等。先煎有利于药物有效成份煎出或毒性被破 坏,先煎20 arin左右,再下其它药物。另外,某些药物质地 较轻而又用量较多以及泥沙多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 等),亦可先煎取汁,然后以其药汁代汤煎药。 6.1.4.2后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气味芳香的药物,其挥 发油易于挥发,只煎5 min~10 min即可。另一类是特指用 大黄取其泻下作用则后下,用大黄若非在泻下,则不必后下, 当视病情而定。对所有后下药物,均应先进行浸泡再煎。 6.1.4.3包煎某些药因煎后药液混浊,或对咽喉有刺激 等副作用或易于粘锅的药物,如赤石脂、旋复花、车前子等, 要用纱布包好,再放人锅内与其它药同煎。 6.1.4.4单煎某些贵重药物,如羚羊角、西洋参等,为了 避免其有效成份被其它药物吸收,可切片单煎取汁,再与其 它药物和服。亦可单独服用。笔者结合临床实际,为了使药 物充分发挥协同作用,还是合煎为妥。 6.1.4.5溶化(烊化)胶质、粘性大而容易溶解的药物,如 阿胶、蜂蜜等,应单独溶化,趁热与煎好的药液混合均匀,顿 服或分服,以免因其性粘而影响其它药物的煎煮。 6.1.4.6冲服某些芳香或贵重药物,不宜加热煎煮者,应 研为细末,用药液或温水送服,如麝香、牛黄等。 此外,汤剂煎取药液后,应对药渣适当压榨,可再煎煮以 吸取其有效成份,对提高药材应用有一定的价值。 6.2服药法 服药方法是否妥当,对疗效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包括 服药时间、服用方法以及药后调护。 6.2.1服药时间《神农本草经》记载:“病在胸膈以上者,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72・ 河南中医药学刊 一2002年 第17卷第4期 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 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食而在夜。”一般说来, ,它不仅影响着药效,而且关系到病人的康复。《伤寒论》 在桂枝汤的用法中说:“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 一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病在下焦,宜食前服;补益药与泻下药, 宜空腹服;安神药应在临卧之前加服1次;对肠胃有刺激的, 亦应食后服。急性重病则不拘时服,治疟时应在发作前2 h 加服1次。十枣汤在平旦服,鸡鸣散在五更服。这些服药时 间对于提高疗效都有重要意义。 6.2.2服用方法服用汤剂,一般1日1次,分2次~3次 温服。根据具体病情需要,有的1日只服1次,有的可1日 数服,有的亦可煎汤代茶服,甚者亦可1日连服几剂。李果 说:“病在上者,不厌频而少;病在下者,不厌顿而多;少服则 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另外,尚有热服,冷服。通常是 治疗热证以寒药冷服,治疗寒证以热药热服,这样可以辅助 药力。但若病情严重者,又应寒药热服,热药冷服,以防邪与 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 除。”十枣汤服后则“得快下利后,靡粥自养”。三物白散服 后,“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一般服解 表药,应取微汗,不可大汗,然亦不可汗出不彻。服泻下剂 后,应注意饮食,不宜进生冷难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纳 运。 服药后的饮食宜忌有两方面因素,一是疾病对饮食的宜 忌,如水肿病宜少吃盐,消渴病宜忌糖,下利慎油腻,寒证忌 生冷等。另一方面是药物对饮食的宜忌,如含地黄的方药, 应忌食萝卜,有土茯苓的应忌茶叶,服荆芥时应忌河豚与无 鳞鱼等。《本草纲目》在“服药宜忌”中列诸药忌食之后,总括 地说:“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鱼会,腥臊陈腐诸 物。凡服药,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葱,诸果,诸滑滞之物”。 其它尚有汗后避风,以及慎劳役、戒房事、节恚怒等,以 防“劳复”、“食复”。 药发生格拒。《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治热以寒,温而行之; 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以及“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 热而行之”的记载。后者即是常法,前者则是反佐服法。对 于服药呕吐者,宜加入少量姜汁,或先服姜汁,然后服药,亦 可采用冷服,小量频服的方法。对于昏迷或口噤的病人,吞 另外,关于剂量问题,从临床实际出发,凡是张仲景所创 方剂剂量,每一两按3g计算,凡是不是张仲景所创方剂剂 量,每一两按30g计算。 复习思考题: 咽困难者,可用鼻饲法给药。 使用峻烈药与毒性药时,宜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取效 即止,慎勿过量,以免发生中毒和损伤正气。《神农本草经》 说:“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 十之,取其为度。”总之,应根据病情、病性和药物特点来决定 不同的服药方法。 6.2.3药后护理 服药后的调养与护理是用法的内容之 1汤剂、散剂、丸剂、膏剂、酒剂、丹剂各自的优点及不足各 有哪些? 2煎药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试举例说明。 3服药呕吐如何救治? ・中医护理・ 褥疮的预防及中西医结合护理 郭慧霞 ,杨庆红 (1.许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许昌461000;2.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郑州450052) 关键词:褥疮;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2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34(2002)04—0072—02 1998年1月--2001年10月共治疗褥疮病人368例,均取得 良好的效果,现将预防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褥疮又称作“席疮”是以皮肤破溃,疮口经久不愈为特 征。多因久病卧床,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每因摩擦皮 氅,位 要 , 竺 登 -临床资料 临床辨证分为气滞血瘀、蕴毒腐溃之实证及气血两虚 一 一… 。证。加强褥疮的预防及治疗是临床工作的重点。我们自 本组368例,其中男性204例,女性164例;年龄最大9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