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来源:一二三四网


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观《放牛班的春天》之后感

“生命是个偶然,我们常常在无意的邂逅中,摆渡了生命的无常,获得永恒的回归。一群渴望理解而又狂狷不羁的孩子,窃取了马修的皮包,也偷窥了他的心灵世界。一个个跳跃的音符,一行行温暖的字迹,引得孩子无限的遐想与猜测。音乐,一个被学校完全忽视了的名词,一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再次春暖花开!”

——引言

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之前的“池塘之底”,我会用“死”,笨重重叠的大门、阴森古陈的建筑、灰色斑驳的教室、面目可憎的老师、自暴自弃的学生……整个氛围是如此的幽暗闭塞,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不禁让人怀疑教育的本质。我们看不到丝毫的生机、人性、情爱。夏丏尊曾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虚空。”

但是生命却是如此偶然,虚空的“池塘之底”此时邂逅了一位改变他们命运的启蒙恩师—马修,“一个落魄的艺术行侠,一个仓皇的生活男人,一个另类的学监教师”。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马修的音乐之梦重新燃起竟然是由于听到学生们在宿舍脱口创作以发泄自己的愤懑,虽然他们就缺乏唱歌技巧,甚至屡屡跑调,但是这却让马修感触颇多,他用心灵解读出了孩子们内心的那份淳朴、自然、满足,这也激发了他的音乐灵感和创作欲望。合唱团的组建,你仅仅是给学校纪律带来了很大改善,最为重要的是它让出于黑暗之中的孩子们看到了希望之光,感受到了单调生命深处的热忱,触碰了那份久违的宽容与爱,这也触动了他们的内心与良知,他们开始变得有道德、有纪律、有憧憬。

这就恰恰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强大功能,但是音乐的德育功能不仅仅在于音乐本身的感染力和触动力,也在于音乐家或者说艺术家本身以及受教育者。那些污秽的音乐,虽然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但是对道德确实毫无益处,它只会腐蚀我们的思想。所以我们应该多去聆听那些让人有所感悟,传达某一真谛的音乐,我们会发现音乐的魅力所在。再者,音乐家本身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音乐家没有敏锐的洞察力,没有爱,那么他如何从事音乐教育,如何把人们带入音乐的殿堂,充其量只能教学生唱唱歌,学生不可能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尤其对于影片中的孩子来说,更是需要一位能够理解他们、宽容他们、爱他们的音乐家,否则不可能会有“来自地狱的天籁”。另外学生也很重要,“池塘之底”的学生们并不是说完全是“一滩死水”,我们从各个细节都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的内心深处是有光明的,眼神是渴求的,只是尚未被挖掘,需要一位领航者。正因为马修认识到唯有音乐,能浸润清洁他们的灵魂;唯有音乐,才能使他们自由畅达地奔赴理想;唯有音乐,才能使他们祛除邪恶,永葆生命的纯净,所以他才成功了。

事实上,音乐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聆听孩子们唱歌过得同时,马修身上也有一股潜滋暗长的力量,孩子们倾心的演唱,让他灵感澎湃,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拾起了他的音乐梦,也让他对人性,对教育有了更深的体会。对孩子们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这群写满忧郁与痛苦的脸庞上,已经一扫往日的阴霾。年轻而驿动的心被美妙的音乐点燃,倏忽之间灵魂

飞舞而上,将泪痕烘干,把自我沉醉。课堂内,操场上,宿舍里,他们的脸上一直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感受着内心欢乐的震颤。眼望着天空,放飞灵魂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在遥远的天边建筑着属于自我心灵的小屋。”

可以说音乐教育对人的影响不仅仅是心情的,更是心灵的、品德的、精神的,甚至可以说是灵魂的。从德育上来说,它可以让人心灵纯澈,懂得宽容,懂得团结,懂得纪律,懂得感恩,懂得爱,懂得一切美好的东西。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的去夸大音乐的德育功能,它并不是一定会应验的,要想让音乐发挥最大的作用,关键还是在于受教育者本身。试想想,即使有引人启迪的音乐作品,有内心充满爱的音乐家,如果受教育者不自觉,那么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所以我们必须首先了解音乐的内涵,或者说背后的故事,然后努力将其背后的内涵无限放大,也就是借助艺术形式去进行德育教育,从而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享受,品德得到提升。

学本2班 10090510243

杨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