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隐 形 的 翅 膀

来源:一二三四网
隐 形 的 翅 膀

——巧用课文插图 优化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随着教科书编纂的发展,教材中插图的数量也在明显增加。就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而言,六册书共计插图154幅,如此之多,这在以往的初中教材中是没有的。可见插图越来越成为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 是可供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中学课本中有许多配合课文内容的插图,这些插图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它们和教材文字相辅相成,生动形象,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进行教学,巧妙发挥其作为表象符号的特有功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课文插图犹如一双翅膀,能帮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飞的更高,更远。

关键词: 中学 语文 插图 巧用

课本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可供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的课文插图是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认识得更清楚,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正因为如此,现行中学课文课本中增添了许多配合课文内容的插图,这些插图题材丰富(有人物、花鸟、风景、动物、建筑、地图等),形式多样(有照片、线描、素描、油画、国画、水彩、浮雕画等),它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景物绘制或拍摄而成,它们有的是说明文的实物示意图,有的是散文或诗歌的意境图,有的是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图,有的是对教材内容作相关的补充(如背景图片、作者照片、手稿),有的是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延伸,这些插图,不少出自范曾、王金泰、秦岭云、蒋德舜、董辰生等名家之手,直观、形象、可感,给人以知识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它们和教材文字相辅相成,生动形象、精彩纷呈,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进行教学,巧妙发挥其作为表象符号的特有功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刻地领会课文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怎样巧妙地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进行教学,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就如何

1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插图的作用,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借助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插图与文字相比较而言,容易取得学生认同,并作为视觉语言让学生在不假思索之中接受,所以,当学生面对语文课本时,总是先看插图,因此,教师不妨利用插图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1、巧借插图,导入新课

插图是直接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它将文字形象直接诉诸视觉,造成鲜明的感受。对于中学生来说,观图比读课文更有兴趣,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插图是课文内容的浓缩,课文是插图的延伸,两者和谐互补,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如果课文是一个游览的景点,那么插图就是优秀的导游,由图引出课文,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起课文来自然兴味盎然。巧借插图导课,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通过文图的衔接点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打开了方便之门。

在教《紫藤萝瀑布》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课前的彩色插图。由于学生对紫藤萝花比较陌生,讲该课时,先叫同学们把课本翻到课文的插图《紫藤萝》,并要求仔细观察,看看紫藤萝花整体形态有何特征?花穗有何特征?花朵有何特征?然后抽几位中等成绩的同学回答提问,接着追问:“面对这盛开的紫藤萝花,你有何感慨呢?”这样就顺利地导入了该课,并自然将学生引入到文本的解读中去,寻找相关的语句来印证,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如:在教《老王》时,先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插图,说说插图中的老王在外貌、行动特征、穿着上有什么特点。然后根据插图所绘的情景说说这是在表现文中所写的哪件事,与文中的语言进行对比,看看描述是否吻合,并依据文字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2、巧用插图,介绍作者

语文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作者插图,我们可以透过这些插图探求作者的性格特点,领略他们的精神风貌,较全面的理解他们创作的风格及作品的内容,如果没有插图,学生只能知其人而不能见其貌,有了插图才能使抽象认识和形象认识结合起来。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通过插图认识他们,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有了一种亲切感,从而产生了解作者作品的

2

强烈欲望——这样的人会作出怎样的文呢,教师这时趁热打铁,带着学生去欣赏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如学习《拿来主义》时,将鲁迅的插图介绍给学生,他们认为最扎眼的要数鲁迅先生坚硬的头发和冷峻的面孔,接着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将文字材料和图形材料结合起来介绍,使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大致完整的认识,再带学生去看文章,感受他犀利的文笔,入骨的揭露,辛辣的讽刺,与他那根直竖的硬发所体现出来的桀骜不驯如此吻合,真是文如其人啊。

又如李白、杜甫的肖像:李白飘逸悠然,一个活脱脱的诗仙形象,与他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正相吻合;杜甫,刻满皱纹的脸上,一副饱经忧患的神态,手牵老马沦落天涯的颠沛状,正体现了他写实主义的创作态度。

文如其人,巧借插图,可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作品的欲望,拉近了学生和作者及文本的距离,为研读课文打下了基础。

3.借助插图,理解重点、难点

有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对文本的理解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考虑用插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插图往往同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插图作为解读难点的突破口,以图助读,以管窥豹,化难为易。全面透彻的理解课文。

比如,教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教学重难点在于人物的描写。教师可将教材上的插图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仔细观察插图,指出图中对应的人物。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讨论探究,虽然起初还有不同见解,但是通过边读边看,边评边议,从文中找到充足的依据,最终得到一致的认识,留下深刻的印象。结合插图分析人物,既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印象,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两得。

又如《鸿门宴》中有《项庄舞剑》这样一幅插图,教学时可加以利用。先读交待座次的文字,接着让同学画座次简图,再让学生看插图,说说其主要人物的位置及其变化,然后是座次探讨:这样的座次,表现了什么?教师可补充古代礼仪知识,最后对座次介绍的意图进行探究,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这样,紧紧抓住插图分析,避免了抽象讲解说理,使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分析人物形象。

3

二、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材插图可以提供给读者文字难以穷尽的空间和细节,具有比文字描述更大的信息量和更强的变异性。插图是事物瞬间的定格,是一种静态的展示,虽然其展示的画面内容与文字有极大地吻合性,但它绝不是课文文字材料的简单重现和补充,而是绘画者对课文的再加工,再思考,这种加工思考的成果以图画形式呈现给学生的时候,就可能表现出朦胧多义性,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对课文插图的诠释,不同的读者或同一的读者的不同欣赏角度,都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王纪人在《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中说“学生每一种无错误的理解都是对作品意义的一种创造和丰富”。

如讲《孔雀东南飞》有学生把课文插图和文章进行对比后发现,文章的作者并没有提到离别是发生在秋季,但是插图作者却将这一场面安排在枯草满地、落叶飘零的清秋季节,更加烘托出了离别的伤感气氛。

语文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在不违背课文内容的前提下,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看图质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

插图往往是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有“左图右史”的说法,书籍的内容讲究图文并茂。好的插图可以提示、说明书中的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且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趣味,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课文插图中有少数插图形象失真,不太符合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插图,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观察,品鉴画面,让学生指出插图中的错误之处,不完全迷信书本,敢于向名家挑战,从而训练他们的探究质疑能力。

例如:教材九年级上册陆游《卜算子〃咏梅》一词的插图。画面风格简约,意境悠远,从绘画艺术角度看是无可挑剔的。但作者却忽略了两个细节:1.驿站外怒放的梅花是词中景物,但画面前部的一些茂盛葱郁的阔叶乔木是不会和迎雪履冰的梅花同时存在的,这是起码的植物学常识。2.画面中心部分迎风飘扬的旗幡上清晰鲜明的那个大字是一个错字!大概插图的作者是想按照古代的情形设计画面,可由于对古代文字知识缺少必要的了解,不知道这个“驿”

4

字古代的写法应该是“驛”,又没有去查看一下字典,就想当然地把该字左半边写成古代的“馬”,而右边却采用今天的简化后的偏旁。

又如《陈涉世家》一文的插图。画面内容与陈涉起义情形不一致。贾谊在《过秦论》中称陈涉起义时“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当时的情况是陈涉、吴广等九百囚徒前往渔阳,因大雨屯驻在大泽乡,只有押解这些囚徒的那些低级军官(即“尉”)才有兵器。陈、吴起事时“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从这些情况可知,彼时的起义军没有那么多的兵器,而图中起义者手中不单有木棒,还有很多长矛和钢叉。插图上的大旗旗杆也不是竹竿,其顶部是尖尖的矛头,又有缨穗和飘带作装饰,那旗已经是很气派的军旗了。而且,起义者当时“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袒右”是起义的一个重要标志,可插图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袒右”的,或者是衣着俱全,或者是裸露着上体,或者上身只系着斗篷,显然与当时情景是不一致的。通过让学生指出插图中的错误之处,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

四、利用插图,锻炼写作能力

目前中学生作文的致命弱点是内容空洞,究其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只能胡编乱造。实际上课本插图是个丰富的材料库,运用插图,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作文训练。

例如,让学生仔细观察《祝福》中祥林嫂的肖像图,完成一段200字左右的描写文字,然后与原文作比较,从而深入感受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同时学生也可从鲁迅的描写中学到人物描写的技巧。

总之,插图不是一根不起眼的鸡肋,而是一碗飘着浓浓香味的鸡汤。插图不是一种摆设或点缀,它已成为语文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等待我们去充分挖掘、合理开发。它犹如一双翅膀,只要教师在教学时能像对待文字那样去精心教学,巧妙利用,就能帮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飞的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5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