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之歌》之女权主义解析
作者:宋佳雨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1期
摘 要: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小说家。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所罗门之歌》是其第三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77年,曾获全国图书评论奖、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奖。《所罗门之歌》尽管是以“奶娃”这位男性为主人公,展示他的整个成长经历,然而女性在其成长经历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其中“奶娃”姑妈彼拉多最具有代表性。文章通过从女权主义角度分析文中具有代表性的黑人女性形象,以揭示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以及黑人妇女为争取独立、自由和解放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与牺牲。 关键词:女性主义;《所罗门之歌》;托尼·莫里森;父权制社会
作者简介:宋佳雨(1988-),女,硕士,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欧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1-0-02
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二十世纪早期的美国黑人文坛主要被男性作家占据,如:拉尔夫·艾里森(Ralph Ellison,1914—)、理查德·莱特(Richard Wright,1908—1960),人们关注的也是黑人男性如何受到白人奴隶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直到六七十年代,情况才出现了较大的转变。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女权主义思想得到了盛行与传播。这时候,美国文坛涌现出了诸如托尼·莫里森、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 1944—) 等一批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们创作题材丰富,风格迥异,或歌颂黑人妇女的勤劳智慧,或揭露和批判白人奴隶主对黑人的无尽压迫和剥削。托尼·莫里森作为这一批黑人女性作家中的佼佼者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唯一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并不像一些传统黑人作家,只专注于为受尽迫害的黑奴们呼吁、呐喊。莫里森意识到黑人的种族尊严和身份实际上是建立在一个相对完整的黑人文化之上的,所以她的小说往往致力于为当代黑人重构一个源于历史又融于现代美国生活的黑人文化,作为莫里森代表作的《所罗门之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所罗门之歌》简介
《所罗门之歌》于1977年出版。该书一出版,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全国图书评论奖、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奖两项大奖。总的来说,整部小说以“黑人会飞”这么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为故事的主线和象征的核心,塑造了以奶娃(Milkman)为代表的黑人男性形象,讲述了他出身于富有的黑人家庭,却苦于不能自立;有个中产阶级的父亲,却自私无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母亲爱他,却过度关爱以至成为无边桎梏;男尊女卑的思想使他被两个姐姐视若仇敌;越过伦常爱上外甥女,却不得善终;渴望友情,却不得黑人好友吉他的信任。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奶娃陷于种种矛盾与混乱之中。他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他总是用颓废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和人生,觉得活着就要充分享受自由和快乐,除此之外,一切都毫无意义。他的精神无所寄托,没理想,没追求。他不在乎谁,也从不依恋谁,他更不愿意为任何人承担责任和义务。他的人生处于一片昏暗之中,没有方向和目标。终于,他人生的导师,黑暗中的灯塔——彼拉多(Pilate)姑妈出现了。彼拉多似乎先天就有种魔力,母亲在她未完全出生时就死了,她在人难以想象的情况下自己爬出了母亲子宫。出身以来她就没有肚脐,遭到众人的非议和嘲笑。种种的不寻常却显示她似乎先天就被上天赋予了拯救奶娃的使命。她的与众不同,使奶娃体验着各种前所未有的感受。在她的指引下,奶娃踏出了家门,走上了南行之路,虽然没找到之前梦想的金子,却最终获得了重生,实现了自身的精神独立与解脱,以及寻到了自己的“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飞翔”。 二、女权主义简介
女权主义(Feminism)一词源于西方,泛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该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蔓延至欧洲、美洲及世界各地。在西方,最初主要指女性权利意识的觉醒,争夺选举权等政治权利。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女性普遍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权利,可她们发现自己仍然没有获得真正的“平等”。女权主义者认识到,这其中还有一个性别关系,性别权利的问题,所以女权运动后转为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男女的权利架构,强调性别分析。我国学者也逐渐认识到,先讲女权是行不通的,须先讲性别分析。现当代,性别权利的不平衡仍然存在于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以及各个领域,如:女性存在的缺失(女性并非真正独立存在,她们只是男性的附属者和屈从者)、女性安全毫无保障、女性创造力遭受压制和无视等。即使是“家庭”这个私密性很强的概念里,也存在着性别权利的不平等,男尊女卑的现象随处可见。
西方女权主义主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代表人物是英国的Harriet Tyler Mill。这个阶段的女权主义者主要强调男女平等,要求平等的工作权利、经济权利和法律权利,对以后的女权主义运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文学上,女权主义主要体现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人作品中。这些作品都浓厚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强烈地表达了女主人公们努力追求自由、独立和个性解放的渴望,以及成为自身的主人向男权社会发出奋力的抗争。第二个发展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即现代女权主义。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各国社会前所未有大动荡。女权主义在这个大动荡时期,各树大旗,风起云涌,出现了如“激进女权主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等分支。其中“激进女权主义”和“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最为积极踊跃,她们挑战整个男性社会,挑战“性阶级”体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之一”的法国著名女权主义运动家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这段期间出版了《第二性》。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她讨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别差异。她揭开了妇女文化运动向性别歧视开战的序幕。1970年,女权主义的守望者凯特·米丽特(Kate Millet)在她的《性政治学》中第一次引入了“父权制”的概念,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父权制”。女权主义运动的这些思想对女权主义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以弗吉利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和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等人为代表。第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亦被称作后现代女权主义。该阶段的女权主义更重视超出女性范围的哲学思考。在后现代背景下形成的当代女权主义理论,把“平等”与“差异”、“男性与女性”对立的二分法作为强制的形而上学范畴,社会主义和性自由的色彩更为浓厚。 三、《所罗门之歌》之女性主义解析
虽然整部小说都是以“奶娃”这位男性作为主人公来叙述的,但是作者莫里森从未停止过其女性思考。小说主要讲述了“奶娃”的心灵成长和自我发现的过程,但在他身体和精神成长过程中,他身边的黑人女性给予了他养分和力量。她们从男性描述中透露出了无限光辉,颇有“喧宾夺主”之势,其中“奶娃”姑姑彼拉多·戴德最具有代表性。彼拉多是众多女性人物中最不同凡响的人物,她一出生便没有肚脐。她光滑的小腹是我们想到了《圣经》中的人类始祖——夏娃,所以她被认为是伟大母神的化身,具有超凡的能力。她的名字也有深刻的涵义。在《圣经》当中,彼拉多是杀害耶稣的凶手,而在这里,她却是黑人妇女的精神领袖和灵魂指引者。彼拉多的名字并非其父费尽心思得来的,而只是在老戴德随便翻翻《圣经》,发现Pilate这个名字的字母排列“像是一排小树中的高贵、挺拔、有压倒一切气势的大树”,就此决定将其作为女儿的名字。在小说中,彼拉多确实起了“树”的作用,她为奶娃遮风挡雨,给予了无限关爱。同时这个名字也相应了非洲关于树能通灵的古老传说,文中彼拉多就经常和死去的父亲灵魂对话。同时它也寓意了彼拉多是连接现在和过去的一个纽带,她将现代文明和古老的非洲文明联系起来了。彼拉多天生狂野,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受到传统女性角色的种种限制。她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非常清醒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彼拉多从未让困难所吓倒,虽然她因为没有肚脐一次次被黑人群体所排挤,一次次失去爱情,甚至还被自己的兄弟所嘲笑,她都没有绝望,仍然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她独自带着女儿生活,在女儿又有了没父亲的孩子的时候,她担负起了抚养两代人的责任,这与奶娃这位黑人男性逃避责任,逃避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是作者的一种无声的反抗。尽管生活艰难,但她靠着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她的小屋里始终充满了欢声笑语,幸福洋溢。她和女儿、外孙女一起建立起了温馨和睦的三代女性之家。尽管奶娃父亲不许他与这位古怪的姑姑来往,这种幸福的感觉却一次次地吸引着奶娃,这是他在家里从未感受过也不能感受到的。彼拉多不同于一般柔弱女子的形象,她像男人一样强壮能干,她学会酿酒,靠卖酒支撑整个家庭。她可以像男人一样一掌把奶娃打下楼梯,也可以帮助他渡过难关,学会做人。到最后,她用生命教会了奶娃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真正价值,使他明白了责任、义务、良知、仁爱的重要性。莫里森通过对彼拉多的刻画,向读者展示了一位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博爱大度的女性形象。
文中与彼拉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奶娃的母亲――露丝。她一直依附于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出嫁以前依附于作为医生的父亲,结婚以后依附于丈夫和儿子,从来没有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过。她没有独立的思想、人格和地位,无论在社会还是家庭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她对父亲的依恋程度达到了令人费解的程度。通过梅肯(Macon)我们可以知道,父亲死后,她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父亲的身边,将他的指头含在嘴里,亲吻他。就是父亲死后,她还经常夜里外出,躺在父亲的坟头,向他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她与丈夫也是貌合神离,他们之间拥有的仅仅是没有爱情的婚姻。露丝在家里充当的角色就是家务管理员,而且还得随时面对丈夫的冷漠和无视。就连她怀奶娃也是靠彼拉多使计谋帮助她的。当梅肯发现计谋后,使尽一切办法想要她流产,她能做的也就是默默忍受,最后也只能靠彼拉多来保护他们母子。露丝整个人生就是充满了悲情色彩的。小说里我们只看到一个露丝,但我们眼前却浮现出了千千万万个“露丝”。她们都像小说里的露丝一样,饱受了父权制社会带给她们的伤害。在这样的社会里,她们没有任何的话语权,唯一能做的就只有默默忍受。她们在人生长时间内都处于压抑状态,只是男权社会的摆设和陪衬。同露丝一样,她的两个女儿也是父权制社会和男权社会的受害者。父亲掌握着经济大权,同时子女教育问题、儿子前途工作、女儿婚姻等等全由他决定。如此的专制与蛮横使她两个女儿到了40多岁仍然待嫁闺中,做着10多岁就开始做的绒花。他决定送女儿去上大学,并不是因为想让女儿接受高等教育以后有个良好地前途,而仅仅是因为想让她嫁入中产阶级家庭。大女儿担心母亲在家受欺负,放弃外出上学的机会;二女儿有幸进入大学,却受限于当时的社会体制,得不到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机会。梅肯的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奶娃的不负责任、逃避现实,露丝的懦弱无能、依附他人,衬托出彼拉多博爱宽厚、勇于担当、独立自主的高尚品质。这也是女权主义所倡导的现代社会女性应有品质。文中对露丝等人的描写,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对于父权制和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的无尽呐喊。
值得指出的是,莫里森在行文当中始终以客观的视角看问题,并没有像激进女权主义作家那样,将女性写的多么的完美无瑕,一切功劳归功于女性,罪恶归咎于男性。《所罗门之歌》通过描写奶娃的成长经历,侧面突出了其姑妈彼拉多这位黑人女性在其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歌颂了这为伟大的黑人女性独立自主、乐观向上的精神。也通过描写露丝等人的悲惨生活,折射出父权制社会以及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参考文献:
[1][Toni Morison. Song of Solomon [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Inc., 2004.
[2]纪颖,张晓敏. 黑色声音的呐喊――解析《所罗门之歌》中的女性意识[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56- 58.
[3]孙静波. 《所罗门之歌》的女性解读[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4- 17. [4]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M]. 胡允桓,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5]章汝雯. 《所罗门之歌》中的女性化话语和女权主义话语[J]. 外国文学,2005:85- 90. [6]朱立元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