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互联网技术
实验报告
1
实验一 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使用协议分析软件,对下一代互联网各协议的通信过程进行监控和分析,以了解其工作过程。
二、实验内容
利用协议分析软件(如:Wireshark)跟踪局域网报文,实验内容如下:
将安装协议分析软件的PC接入以太网中,跟踪PC间的报文,并存入文件以备重新查。 设置过滤器过滤网络报文以检测特定数据流。
利用协议分析软件的统计工具显示网络报文的各种统计信息。
三、实验步骤
1、在PC中安装协议分析软件(如:Wireshark)。 2、启动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选择抓包菜单项启动实时监视器,开始实时跟踪显示网络数据报文。可根据系统提示修改显示方式。
3、调出跟踪存储的历史报文,选择有代表性的以太网、IPv4、IPv6、ICMPv6、IPv6逐跳选项扩展头、IPv6选路扩展头、IPv6分段扩展头、IPv6身份认证扩展头、IPv6封装安全性净荷扩展头、TCP、UDP等报文,对照有关协议逐个分析报文各字段的含义及内容。
四、实验结果
1、ICMPv6头格式
ICMP报文可分为二大类
第1 类是取值为1~127的差错报文,
第2类是取值128以上的是信息(informational)报文。
如下图,广播信息报文(type=143),网络不可达(code=0),广播地址收到1个
2
如下图,邻居请求(type=neighbor solicitation 135),网络不可达(code=0)
如下图,路由器请求信号(type=router solicitation 133)
3
回射请求/应答报文格式如下
如下图,ping命令请求(type=8),即回射请求/应答报文,两个进程,两个序列号
4
2、UDP包头格式
如下图,源端口号为3702,支持ws-discovery协议
如下图,目的端口号为3702,支持ws-discovery协议
五、实验心得体会:
通过对抓包软件(wireshark)的使用,我对TCP/IP协议栈的理解更近了一个层次,协议由语法、语义和时序组成,不同协议的分析,只要抓住这三点,就能轻松的去理解,语法代表某一协议的格式,语义代表什么场合用,时序代表先后关系,总之通过对wireshark的三大面板(packet list 、packet detail、packet bytes)的使用,我理解了网络协议的底层结构。
5
实验二 IPv6/IPv4的服务器建立
搭建基于IPv6/IPv4的服务器(如:Web服务器)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是建立基于IPv6/IPv4的Web服务器,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IPv6/IPv4双栈的服务器软件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利用Web服务器软件(如:apache)建立基于IPv6/IPv4的Web服务器,实验内容如下: 安装支持IPv6/IPv4的操作系统(如:Red hat Linux); 加载IPv6模块、配置机器的IPv6地址和路由等;
安装、配置支持IPv6/IPv4的Web服务器软件(如:apache); 启动Web服务,利用浏览器(如:Firefox)访问Web服务器。
三、实验步骤:
1、在PC中安装支持IPv6/IPv4的操作系统(如:Red hat Linux) 2、加载IPv6模块、配置机器的IPv6地址、路由和DNS等
3、安装、配置支持IPv6/IPv4的Web服务器软件(如:apache) 4、启动Web服务
5、利用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
四、实验结果:
1.PC机系统的选择,PC1和PC2是windows 2008,PC3和PC4是Linux 2.配置机器的IPv6地址
Windows系统(图形界面) Linux系统(命令行)
3.启动服务
Linux系统使用命令行:service httpd start 启动服务,linux系统必须要把防火墙关闭,使用命令service iptables stop.如上右图
Windows 系统使用的是IIS信息服务图形界面,如下图
6
4.测试网通
Windows系统 linux系统
5.访问服务器
PC3访问PC4(linux客服机访问linux服务器),如下图矩形框中的地址
7
PC3访问PC2(linux客服端访问windows服务器),如下图地址所示
五、实验心得体会
虽然这次实验中由于机器问题浪费了大部分时间,但我觉得这对于我理解网络知识更有帮助,因为出现问题后,我会想很多有可能的方案,然后一个一个尝试,不管结果如何,最起码我操作过,以后学习生活中如果再次遇见这样的问题,我就有好的想法。比如这次试验,linux在配网卡ipv6地址时,可以先进window系统看看物理地址,然后又返回linux系统。通过试验可以看出Windows下的apache对IPv6支持的不好,所以在linux系统下比较稳定。而且我个人比较喜欢用命令行的的方式进行配置,这样更容易理解系统的结构。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