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_美_日制造业发展比较研究

来源:一二三四网
2003年5月

第5期(总182期)

中国工业经济

ChinaIndustrialEconomyMay,2003No.5

【产业经济】

中、美、日制造业发展比较研究

马月才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北京市 100872)

[摘要] 与美、日比较,中国制造业无论是产品人均占有水平还是技术发展、技术装备制造、经济效益、整体实力都存在着根本差距。通过中、美、日制造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对借鉴先行国家制造业的发展经验,加快实现中国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 制造业; 信息化; 工业化[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3)05-0022-06

一、美、日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

11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的成功者———日本使美国感到威胁

日本制造业的真正发展基本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端正“技术立国”发展的方向后开始的。

确立了以民用技术发展为中心,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发展道路,成功地将美、欧国家的许多新发明、新产品通过先模仿后创新并转化为更实用的商品打入世界市场。至20世纪80年代,在家用电器、钢铁、汽车、半导体等众多领域赶上了欧、美,并在一些领域如工业基础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数控机床及机器人的应用等方面超过了美国。20世纪日本人推出许多令世界惊奇的新产品,比如半导体收音机、计算器、录像机、随身听、游戏机、汽车、电视、空调、半导体芯片、收录机等,有的优势一直维持至今。日本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很强,制造业的生产技术特别是工程管理技术(包括质量管理)的发展水平领先于世界。日本对美出口长期保持大量顺差,其原因之一就是对美的制造业产品出口有优势,即使到20世纪90年代亦如此。如1996年日本出口到美国的前几位产品的排序是:轿车、半导体等、与计算机有关产品、汽车零部件、精密机械、计算机零部件和化学工业产品。

2120世纪90年代发展信息技术使美国制造业又领先于日本到了20世纪90年代,主张“技术立国”的日本,信息化动作迟缓,不但远远落后于美国,甚至落后于韩国。例如,1998年每万人拥有电脑台数美国4772台,日本仅有2605台;美国个人电脑普及率为50%,日本仅有3216%;电脑联网人数美国每万人765台,日本每万人仅为93台;互联网用户数美国每万人有3329人,日本每万人仅有774人。总之,在信息产业领域,日本除在某些硬件产品、游戏软件和工业软件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外,几乎都远落后于美国。信息化对传统制造企业结构的改造有着重要影响,可使传统制造企业通过“外制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如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由于普遍使用信息技术,20世纪90年代“内制化率”从70%下降到30%,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与之相反,日本制造业大企业继续走“内制化”道路,制约了企业结构改造和竞争力的提高。

[收稿日期] 2003-04-10

[作者简介] 马月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22

1993年美国汽车业总收入重新超过日本,1994年汽车总产量也重新超过日本。在半导体方面,1985年日本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半导体生产大国,但是1993年美国又重新夺回领先权。信息化

时代日本落伍,表面看来是日本企业用于发展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少,仅占企业投资总额的20%,而美国用于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占企业投资总额的34%,是日本的1.5倍。但是,其实质是日本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独立创新、开发的能力远低于美国。

31围绕高新技术发展,争夺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

为对付日本和欧洲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府出台了数十项政策,鼓励企业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创造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信息技术革命已经改变美国人创造价值的方式,1996年,在美国制造业花费的约1110亿美元的研究开发经费中,90%是集中在航天业、电器设备、化工、非电器和科学仪器5个高技术产业中。美国的传统产业在生产和管理上都已普遍使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数控机床,统计程序控制以及其他先进技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据1998年美国家科学委员会的报告统计,航空航天、医药产品、办公机器和计算机、通信设备4个高技术产业的产出,1995年只占制造业总产量的15%,但其出口却占了美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27.5%,如果包括其他高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产品出口占美国制造业出口总额的1/3。

带着避免成为信息化时代落伍者的危机感,1994年日本政府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要求日本告别模仿改良时代,积极开发领先世界的高新技术。主攻超导材料、超导器件、信息电子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宇航技术、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民间企业进一步开发下一代制造技术,巩固产业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大力发展新材料,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保持日本作为高技术零部件、原材料、机械设备等出口大国的地位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附加价值的组装加工业,促进日本的组装加工业升级;大力发展环保节能与新能源技术等。

二、中国与美、日制造业发展的比较

11制造业产品人均占有水平的比较

中国制造业生产总量在世界生产总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万

亿元人民币以上,经济总量由世界第九位跃居为第六位。其中钢、水泥、化肥、化纤、数字程控交换机等产量为世界首位。就信息产业的发展看,中国信息产业已进入世界前三位,成为世界信息产业大国。移动电话、DVD、彩电、程控交换机等产品以及不少电子元器件的生产量也均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与美、日制造业比较还有很大差距,首先是在产品的人均占有水平上。日本人均700公斤钢产量作为重工业化完成的标志,美国2亿人口钢材消费超2亿吨持续了27年。但是,2002年中国人均钢产量才100多公斤。虽然许多新材料取代了钢,但机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业等都仍是钢材需求大户。2000年全球汽车生产能力为7700万辆,而1996年美国平均1.8人就有1辆汽车,德国平均2.1人就有1辆汽车,日本平均2.9人就有1辆汽车。中国13亿人口,2002年汽车产量只有320多万辆,轿车100多万辆,轿车产量只占世界市场的2%左右。就制造业创造的产值看,1995年美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已达4760美元,日本人均制造业产值已达9800美元,而中国目前人均制造业产值仅有2000多美元。

21制造业技术发展水平的比较

在对中国514家机械制造企业2009种主导产品调查中,产品平均生命周期为10.5年,平均开发周期为18个月。而美国一些机械企业1990年就已做到“三个三”。即产品的生命周期为3年,试制周期为3个月,设计周期为3个星期。在中国主要机械产品中,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还不到5%,主导产品达到国际20世纪80—90年代水平的仅占17.8%。目前,中国生产的金属切削机床共有2500多种,其中数控机床仅占2.8%,而日本1987年就达30%,德国1990年就达54%。在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电子电力技术、汽车电子技术、复合加工技术、集成加工技术、敏捷制造技术等

23

的开发利用方面,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更大。

近年来,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3倍于GDP增长的速度高速发展。2001年达13572亿元,比1997年增加了2倍多,对GDP的贡献率达12%。2002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16000亿元,继续保持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的地位。但是,据中国国家统计信息中心公布的资料显示,在世界信息能力总指数排序中,中国排在第27位,得分仅为6.17分,比美国的71.76分、日本的69.69分差得非常之远,甚至还不如斯里兰卡。在电子产业的核心产品芯片、超大型计算机、尖端通信设备和软件技术方面,中国不但落后于美、日、欧,而且落后于印度。另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作为世界空调生产大国,中国几乎每个空调厂家推出的变频空调都离不开日本公司的技术。

31制造业基础链条———零部件制造基础的比较

世界各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没有强大的零部件工业就不可能有自主强大的本国制造产业。例如,美国有汽车零部件企业近4000家,职工70万人,年销售额1000亿美元;德、法、英、意等国各有汽车零部件企业1000—2000家,职工分别为20万—40万人,年销售额分别为100亿—400亿美元;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也有上千家,职工55万人,年创产值1000亿美元以上。而且,日本的零部件制造业的特点是水平高、门类全、队伍强。日本有很多优秀的堪称世界第一的中小零部件企业,被世界最先进的跨国大企业选作战略性的零部件合作伙伴。例如,美国英特尔公司使用的半导体材料的3/4是从日本的住友、信越两大半导体材料企业购入的。

但是,中国制造业中的零部件制造发展严重滞后。国产轿车使用的零部件尚有一半以上依赖进口,好的也有四成左右。中国电子工业的规模已排在世界前列,但是,电子工业的核心部件芯片的生产大都集中在美、日、西欧、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大公司中,中国芯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比国际落后三代,约15年左右。国内8寸圆芯片的生产刚刚起步,且是合资企业,技术、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而在发达国家这已是要淘汰的技术。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家电生产国,但微波炉的核心部件“磁控管”、电水壶的核心部件“温控器”、空调业高性能柜机的“涡旋压缩机”等都要依赖进口。

41制造业技术装备发展水平的比较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趋势,机械工业的国际一体化分工发展趋势加快。据统计分析,20世纪90年代日本机电产品的78%、德国的56%、美国的55%、英国的43%、意大利的34%、新加坡的70%、韩国的58%都用于出口。日本开发银行1997年的报告书指出:日本在机械零件和制造机械

出口方面领先全球。世界50%以上的机器人是日本提供的。除此之外,在机床、半导体制造装置等方面,日本也拥有世界最大的市场份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掌握了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的关键技术,与国外先进制造技术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例如,30万和60万千瓦火电机组已成为中国电力工业的主力机组,6000米电驱动沙漠石油钻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超大型银河计算机、大型核电设备、500万—1000万吨炼油关键设备等的制造也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技术装备制造业仍是我国制造业的短腿。主要表现在高精尖及大型的技术装备尤其是大型成套技术装备仍主要依赖于进口。2000年中国进口机械装备高达7800亿元人民币,比5年前增加了1.5倍。与国内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相反,中国机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90%下降到90年代的不足70%。就机床的情况看,中国本国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逐年呈下滑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60%降到目前的40%左右。

51制造业的航空母舰———大企业大集团实力的比较

大企业大集团是产业群体的核心部分。它们在产业产出和市场占有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产业生产要素的集中体现;其领导班子能力强,人才集中,往往是产业技术的龙头,是众多小企业借以生存的依靠,是带领众多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力军,常常代表着行业的发展趋势,体现一国和产业的实力。世界500强中,美国有150多家,销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日本有130多家,销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英国40多家,销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31%;德国30多24

家,销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上述数据表明:一国大企业大集团在世界大公司中占的名次和份额与该国的经济实力排名和份额相当。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额已进入世界前10名,但在世界500强中,中国只有几家。

制造业是规模经济最为显著的行业,但在中国制造业内至今未形成一批大型的行业代表性企业。行业销售额首位的“一汽”集团2000年的销售额为560亿元,仅相当500强中的“通用汽车”销售额的211%;中国轿车全行业年产量300万辆左右,不及美国“通用汽车”一家。中国轿车企业平均年产量只有15万—20万辆,而美“通用汽车”的年产量达400万—600万辆;中国目前炼油厂平均加工能力为300吨/年,千万吨级的炼油厂只有3家,最大的炼油厂规模也只有1600万吨/年,而国外最大的炼油厂规模已经超过4000万吨/年;乙烯装置规模标志着一国石化工业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但是中国18套乙烯生产装置中30万吨/年以上的大型乙烯装置才有7套;中国造船行业年产船舶160万总吨,平均每个船厂产量0.69万总吨,约为日本船厂平均规模的1/3;中国普通机床年产量约为58000—60000台,但是产量分布在90多家企业,平均每个企业只有650台左右,而日本“森精集团”一家就年产数控机床4500台。

61企业用于科研开发上的经费数量比较中国大企业、大集团的科研开发投入低。英、美科研经费的84%和97%集中于万人以上的大公司,经费一般占到销售额的4%—10%,而中国机械企业科研开发经费仅占销售额的1%。全行业的开发经费还不如西门子一家的科研经费多。西门子一家的科研经费就占德国电器机械行业的一半。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私人企业的研究开发中,约62%是由100个最大的企业完成的。在日本也是如此,大企业是研究开发的主力,其科研经费占“全国民间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80%。可见,中国大企业开发能力低与开发经费少严重影响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71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及作用的比较

日本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加工服务的中小企业,由于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日本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就连美国“硅谷”的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的许多关键零部件也都依靠日本的中小企业提供。日本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东京大田区、京滨地区、大阪、名古屋等地,虽然单独一个小企业技术专长很窄,但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世界级的强大工业技术制造集团,是日本制造产业发展的基石。美国中小企业的总数占美国企业总数的90%,他们中的许多是高科技公司,每年完成10%以上研究开发项目,不少具有前沿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很快,创造的产值占到60%、利税达到40%以上,提供就业机会占到75%,出口额占到60%,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与美、日的中小企业发展比较,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大部分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二是从业人员素质低,经营管理水平差;三是产品、产业结构趋同,甚至与大企业抢饭吃,竞争激烈;四是专业化程度低,毫无特色,布局分散,形不成合力。虽然近年来国外留学回国人员创办了不少高新技术小企业,但尚未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

81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实力的比较

美国高技术制造业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在宇航、信息产业、尖端通信设备、大型计算机、软件制造、医疗设备制造方面都具备领先优势。日本高技术制造产业的出口额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在电机产业、通信设备产业、精密机械产业方面有优势。中国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是电视机、DVD、手机、个人电脑等家电和电子产品的组装业,但是这些产品的核心部件都要依靠进口。

就宇航工业看,美国和俄罗斯处于世界第一层次,欧盟、日本、中国处于第二层次。中国空间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以应用卫星技术的研制开发为目标,已取得巨大成功。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氢氧火箭技术的国家,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第五个具有研制和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技术的国家。总的来看,中国已发展成拥有自已独立技术体系的完整的宇航

25

工业体系,且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是中国宇航工业还有许多不足:在技术水平上和美国、俄罗斯相比还大约落后15年;在制造基础上,由于基础薄弱,导致工艺、装备落后,尚有空白领域;再加上投资不足,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不足,都影响了中国宇航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就航空制造业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空业具备了自已的开发设计能力。除能设计和成批生产各种军用机外,还能设计和生产民用机,如中型运输机、小型多用飞机、直升飞机、轻型超轻型飞机等。就飞机发动机的研制生产方面看,中国已能自行设计生产活塞式、涡轮喷气式、涡轮风扇式、涡轮螺旋桨式、涡轮轴式等多种性能的发动机。中国是世界上少数能研制生产多种飞机、发动机和机载航空设备的国家之一,航空工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三位。但是,无论在飞机制造技术,还是研制、开发技术以及在航空材料研制、生产方面,中国与美国、俄罗斯的差距还很大,落后将近20年。

91制造业经济效益水平的比较目前中国机械行业劳动生产率人均2200美元,美、英分别达97300美元和45330美元。中国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洋三大集团年销售收入7616亿元,总人数276万人,人均年销售收入仅有28万元。美国埃克森公司同年收入1650亿美元,总人数仅为12.3万人,人均年销售收入达134万美元。500强之首的美国埃克森公司年平均盈利75.13亿美元,几乎相当中国全部23927家大中型企业利润总额1087.95亿元人民币(130.85亿美元)的57.4%。如加上美国“通用汽车”,合计利润为166.63亿美元,超过中国全部大中型企业合计。

中国炼油厂加工原油的过程中在加工损失率和轻油回收率两项指标上都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中国乙烯产品生产的综合耗能平均为921万千卡/吨,而国际先进水平已达420万—550万千卡/吨(石脑油为原料)或550万—580万千卡/吨(轻柴油为原料)。目前,全国炼油厂生产各种重油约3000万吨,占原油加工总量的20.3%,甚至有的石化企业占到原油加工量的40%,而美国在1994年重油出产率也只占原油加工量的7.3%。

101制造业整体实力的比较

2001年中国GDP只是日本的1/4,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40。中国虽然被称为“世界工厂”,

但是这仅就组装业而言,资本集约型和技术集约型制造业尚没有达到世界工厂的规模和水平;一般的原材料和设备虽然都能以低廉的价格在国内采购,但是,高科技设备和高科技材料却除外,而是主要依赖进口。中国组装业虽然大幅增长,但许多零部件依赖进口,多数附加值都是在国外创造的。在技术集约型产业方面,虽然由于外资企业的大规模投资,在技术设备产品和经营管理领域,中国企业的水平正在迅速提高,但是仍很落后。总之,中国制造业的强项是工厂水平的强大,而不是如日本在包括设计、市场营运、商品策划、研究开发和人才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优势。中国企业不仅没有世界通用的技术,而且没有著名的品牌,在资金、人才、经营管理等方面都逊于发达国家企业,只是依赖廉价的劳动力获取出口竞争力,而且约一半的出口还是通过外国企业之手进行的。

三、缩小中国制造业发展与美、日差距的对策

第一,积极推进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的加速发展,改造中国传统制造业。21世纪将没有一种工业会像电子、通信与计算机工业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中国虽有较完整的电子工业体系,但水平落后,尤其是在核心技术和产品方面还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中国应集中全力打一场硬仗,下决心解决好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等基础类产品的研发制造,以重点支持电子和现代信息、通信等产业的发展。

第二,抓好大城市的产业发展。大城市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是知识、信息、科研开发部门和人才集中的地方,又是政府和市场的集中所在地。抓好大城市制造产业结构的建设,就会为中国制造产业结构的升级演变和优化奠定基础。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周边地区是中国产业发展的带头兵,构成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产业发展的第一层次;大连、西安、成都、重庆及周26

边地区形成了中国高技术制造产业发展的第二层次。以这些城市为核心,中国已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沿沈大高速公路以及西安、成都、重庆等各具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带。

第三,抓好企业。制造业中的大型企业是产业群体的核心部分,是带领众多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力军。中国大企业规模过小,严重影响了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抓好世界级大公司的建设和调整,使其成为带领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强大的“航空母舰和旗舰”。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强大的制造业中小企业群是制造业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从国际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看,中小企业正走向不断适应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和时尚化的要求,走以创新为其生存基础,以“精、专、特、优”为特色,集群式发展的轨道。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各自为政,专业化程度低,布局分散,技术水平、人员素质低,严重制约着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必须借鉴外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建立“中小企业园区”,办好“高技术小企业孵化器”,促进其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集群式发展、各有特色的中小企业群,使他们成为中国高技术制造产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第四,根本改变中国制造产业空心化现象。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技术装备工业还缺乏大型及高精尖成套技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制造能力。因此,集中精力推动高精尖和大型技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是中国推动机械装备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鉴于中国技术装备业目前的情况,发展的重点应主要放在:大型原动机和锅炉,大型液压设备和加工中心,多样化的农机设备,高精尖的医疗器械,高速机车和超大型的轮船,超微电动机和高精尖的科研技术装备,高大精尖的电子通信设备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大型石化、冶金、建材等成套设备,航空、航天和核能发电大型设备等的研制和关键零部件的开发上。

新兴材料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中国的新材料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基础研究、研究开发、制造产业化三个层次,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新材料研制和开发能力。但问题是,生产规模不大,效益不高;产业化的速度过慢;关键的科研和生产设备依赖国外。为了加快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应优先发展重点产品,开发关键的工艺技术,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基地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研发和加工一体化中心。

〔参考文献〕

〔1〕冯昭奎《:21世纪的日本:战略的贫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2〕胡国成等《:21世纪美国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3〕吕政《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调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4〕李寿生《:21世纪的中国制造》,载《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9期。〔5〕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ComparativeResearchonManufacturingIndustryDevelopment

amongChina,USAandJapan

MA Yue2cai

(SchoolofBusinessof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ComparingUSAandJapan,thereisabiggapinthedevelopmentofChina’smanufacturingindustryintheaspectsofproductpercapita,technologydevelopmentandequipment,economicefficiencyandcomprehensivestrength.Soitissignificanttoactivelypromotethedevelopmentoftheindustry,spuronandtransformtraditionalmanufacturingindustryandrealizenationalindustrializationthroughcomparativeresearchanddrawingontheexperiencesofUSAandJapan.

KeyWords:manufacturingindustry;informationalization;industrialization

〔责任编辑:李海舰〕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