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公司 办公楼改造施工
设计方:公司地址: 设 计 规 划 书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项目概况
大厦介绍
*****************公司地处************交叉口东北150米,地理位置优越,是集办公、研发、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智能化大厦。大厦配套设施完善,有大型中央空调,直梯一部智能化停车系统。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地上部分4层,一层为餐厅、车间、办公室。二层为会议室及行政办公室。三层为接待室和普通办公室。四层为会议室、办公室、报告厅和资料室。 本次设计规划涉及空调系统更换、新风系统安装、监控系统更换维修及加装、报警系统可视化、数据点布线、消防报警系统更换、办公室装修、停车场规划等楼体综合施工。
系统设计建议
从智能化大厦的角度来说,技防、人防和物防是公共安全防范体系缺一不可的条件。采用高科技的手段,预防入侵、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和重大政治事故,就是技防―安全防范工程―所要解决的问题。
监控及电子防盗系统,建设一个完整的、集成的、可靠的、易操作的安防系统,使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整个大厦进行监控和管理,并接入大厦智能化管理系统。这是建立安防系统着重要达到的目标。有效地对所有通道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利用报警系统对无人活动时的重点区域进行自动监测;利用CCTV系统的可视手段满足监督管理要求及发生案件后的查证;从而有效地提高预防和抵抗事故、灾害的发生和加强防御控制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综合利用保安人员和安全防范工程为大楼安全服务(如可作为消防系统的火灾复核确认及其指挥、调度、疏散的管理手段等),是安防系统建设的总要求。
空调及新风系统,鉴于旧空调系统以无法满足当前的办公需求,我公司采用全空气系统,该系统具备投资最小,性能也非常可靠,对于风冷冷/热水机组而言,中央空调机采用了一台主机带多个末端装置(风机盘管),满足了办公场所的空调要求,制冷剂的充注量也很少,减少了制冷剂可能的泄漏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及导致的维修费用,机组可采用微电脑全自动控制,操作简单,各房间独立控制,又可集中控制,方便实用、便于节电。大多数用户对中央空调的末端设备首选的是风机盘管机组,这是由于风机盘管形式多样,可根据业主喜好、功能使用、室内装饰等进行选择,且安装方便,质量可靠,可与室内整体装修融为一体。该系统的室外机设于阳台上,将噪音阻隔于户外。且不受层高的限制,同时价位能够让多数人所接受,维护及运行费也较低。 消防报警系统,又称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它是由触发装置、火灾报警装置、联动输出装置以及具有其它辅助功能装置组成的,它具有能在火灾初期,将燃烧产生的烟雾、热量、火焰等物
理量,通过火灾探测器变成电信号,传输到火灾报警控制器,并同时显示出火灾发生的部位、时间等,使人们能够及时发现火灾,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扑灭初期火灾,最大限度的减少因火灾造成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是人们同火灾做斗争的有力工具。
办公室装修,办公室是为处理一种特定事务的地方或提供服务的地方,而办公室装修设计则能恰到好处的突出公司、企业文化,同时办公室的装修风格也能彰显出其使用者的性格特征,办公室装修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企业、公司形象,所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对于办公室装修的要求也不再只是单纯的独立一个空间给个人使用,更多是要体现出简约、时尚、舒适、实用的感受,让身在其中的人有积极向上的的生活、工作追求。办公室装修设计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开展工作:方案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设计阶段和现场施工监理阶段。
楼宇综合布线,综合布线系统就是为了顺应发展需求而特别设计的一套布线系统。对于现代化的大楼来说,就如体内的神经,它采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标准材料,以模块化的组合方式,把语音、数据、图像和部分控制信号系统用统一的传输媒介进行综合,经过统一的规划设计,综合在一套标准的布线系统中,将现代建筑的三大子系统有机地连接起来,为现代建筑的系统集成提供了物理介质。可以说,结构化布线系统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现代化的大楼的成败,选择一套高品质的综合布线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建筑物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generic cabling system for building and campus) 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传输网络,是建筑物内的“信息高速路”。它既使话音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又使这些设备与外界通信网络相连接。它包括建筑物到外部网络或电话局线路上的连接点与工作区的话音和数据终端之间的所有电缆及相关联的布线部件。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化办公室建设数字化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是将所有语音、数据等系统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的结构化布线系统,为办公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物质介质,支持将来语音、数据、图文、多媒体等综合应用。
停车场设计及布置,停车场是供车辆停放之场所。停车场有仅画停车格而无人管理及收费的简易停车场,亦有配有出入栏口、泊车管理员及计时收款员的收费停车场。现代化的停车场常有自动化计时收费系统、闭路电视及录影机系统。停车场主及管理员的法律责任,通常只是提供场地给驾车人士停泊车辆,不保障车辆受损及失车责任,一般会贴合约免责条款于停车场大门之外供车主参阅。
系统构成及设计案
第一部分 监控报警系统
我们在设计中航飞机制动大厦安防系统时遵循以下原则:先进实用;可靠稳定;升级维护;符合要求。
先进实用――在中航飞机制动大楼安防系统设计中,先进实用的原则必须贯彻始终。所谓先进是指要求采用的产品和系统是当代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结果。具体体现为:
智能化――在安防系统中采用的产品和系统必须具有智能特征――自主编程、记忆功能、防撬防剪;前端设备与系统必须有良好而可靠的通讯能力和故障自动检测、报警功能;前端设备还要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内置的CPU能独立的处理所有的工作过程。
多媒体化――在安防系统中采用的产品和系统,还必须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使用GUI等手段,使系统管理人员能方便地学习和操作系统完成安防值班任务。 网络化――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高度发展和广为应用的现代,设计完成的安防系统中所采用的产品和系统,必须应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不提倡采用非网络技术应用产品,因为它们在新的世纪中将很快被淘汰。
所谓实用是指要求所采用的产品和技术经过了市场的考验,能满足目前安防系统的需要而无华而不实之嫌。具体体现为:
成功的应用性――系统设计时采用和产品和系统,必须是经过了一定时间市场考验的成熟产品,特别是在中国应有成功的应用案例。
合理的配置性――系统设计时,应对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合理的配置,并且这种配置是可以被改变的,甚至在工程完成后,这种配置的改变也是可能的和方便的。
良好的操作性――系统的前端产品和系统软件均有良好的学习性和操作性。特别是操作性,应使一般文化水平的管理人员,在粗通电脑操作的情况下通过培训能掌握系统的操作要领,达到能完成值班任务的操作水平。
可靠稳定――设计安防系统时的第二个必须遵守的原则是保证系统的可靠稳定运行。这个原则要兼顾到三个方面:
系统运行可靠――系统的运行要求可靠。要求从计算机的配置到系统的配置、前端设备的配置都要仔细考虑这个问题,对所有的设备进行认真的可靠性认证。
保存和恢复设置方便――在实际运行中,即使系统的故障率非常低,也会因为各种意想不到的原因而出现问题。所以,在系统设计时,要考虑到设置数据的方便保存和快速恢复。
升级维护――即使是最先进的系统,也有随时间的推移而落后的可能。在系统设计中,我们选用产品和系统时,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升级和维护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智能化升级――系统的软件是最有可能升级的,选用的系统管理软件必须有厂家的免费升级承诺。升级的操作应能由系统管理员即可完成,不需要繁复的操作和专门的技术。
模块化结构――为方便硬件的维护和升级,设计时采用的设备应为模块化产品。由其组成的系统应是模块化结构。这样,便于系统的维护和升级。
在线式维护――由于安防系统的特性,使得系统的工作不能停顿。因为一旦系统工作停顿,便会产生安防上的空白时段――漏洞。不能说有一段时间漏洞就一定会出现问题,但不能保证不出问题。所以,系统的维护必须是在线式的,即在系统不停止工作的情况下,可以更换单元的备件。 2.2.设计标准
系统设计时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或部委或地方的有关标准。
我们在设计XX大厦安全防范工程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其它相应标准或规范以及中铝科技大厦的有关招标文件进行设计: 《科技大厦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招标文件》 《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GYD-207-2000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EBD-03095 《安全防范工程工序与要求》GA/T75-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T70-94GA/T75-9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技术规范》JGJ/T16-9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BGJ232.90,92 2.3.系统平台
安防系统的操作平台,海康威视萤石。作为新型的安放专业操作系统,它具有让人十分乐意接受的优点: 高性能
萤石是海康威视推出的高级监控操作系统。它的高性能来源于二个方面:32位地址空间和抢先式多任务处理。
32位地址空间支持4GB内存空间寻址,能使用户实现运行性能更高、速度更快的应用程序成为可能。
抢先式多任务处理方式,则使得用户可以并行运行多个任务,减少了录像机由于一个任务阻塞而导致死机的问题。 易用性
具有与Windows一致的图形化操作界面,系统的管理和维护非常方便。NT内部集成了专门的管理向导,诸如:创建用户帐号、设置文件的访问权限、设置网络打印机,以及客户工作站的安装和维护任务等,都可以在管理向导的指导下一步步实现,大大降低了系统管理的复杂性。 安全性 2.4.系统构架
在系统的平台下,使其向下构造一个一体化的安防系统,向上能方便地溶入智能大厦的管理系统中。
目前流行的5A智能大厦管理系统,一般是指BMS(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或IBMS(Intelligent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智能大厦控制中心的计算机设备及其管理软件系统。5A是指以下5个系统:
·楼宇自动控制系统BA(Building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包括能源系统――配电、备用配电、空调、电梯;照明系统――公共照明系统、办公室照明系统、客房照明系统、大厦外用灯光照明系统等;给排水系统――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
·消防自动控制系统FA(Fire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包括火灾检测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等。
·安防自动控制系统SA(Security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包括门禁系统、电视监视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等。
·办公自动化控制系统OA(Office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包括网络、数据库和共享数据信息等。
·通信自动控制系统CA(Communication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包括有线、无线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公共广播音响系统和有线电视系统等。
5A智能大楼管理系统BMSBA楼控自动化SA安保自动化CA通讯自动化FA消防自动化OA办公自动化CS监控系统AS报警系统AS门禁系统PS证卡系统TS考勤系统VS访客系统GS巡更系统AS资产系统BS图书系统CS消费系统AC门禁控制CP停车场控制FC电梯控制CF收费停车场
在智能大厦管理系统中,安防系统是5A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分支。
以EsofNET软件包为管理系统的新型一体化安防系统,完成了智能大厦管理中的安防子系统功能。从上图可以看出,EsofNET安防系统集成了以往分散管理的单一功能系统。这些单一功能的系统有: 监控系统 报警系统
安防中心是大厦安防系统的控制中心,也是安防系统的“司令部”。在物理位置上,它常常和消防中心放在同一间房内,以方便系统间的联系和协调。 2.5.安防中心的系统功能
关于安防中心的系统功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安防中心的职能和人员要求。
安防中心安放和运行着大厦全部的安防、消防主机和计算机系统,是大厦的一个要害部门。 安防中心负责整个大厦的安防协调、指挥工作―― 规定和调整系统设置要求并实行; 安排合理的值班员进行系统轮流值班; 负责监控主要的进入口和公共场所;
负责处理门禁系统、报警系统和监控系统发生的警报; 负责编制和执行巡更路线和计划;
负责提供对突发事件记录的声像、数字资料;
负责系统故障的报修;并在修理过程中对重要场所加派人手现场值班。 负责处警事件的训练――培训和演练。
在安防中心对系统进行操作的人员有三类:保安经理、系统操作员、保安值班员。对他们的要求主要如下:
保安经理――在系统中对有关的数据(值班情况、报警事件、巡更记录等)进行查询、汇总。 系统操作员――负责按领导的要求,完成对系统参数(控制管理、联动要求)的设置和维护;对值班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对值班员的登录身份进行管理;对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 值班员――负责完成值班期内的观察和报警处理。
(2)安防中心实现的功能:我们从二个方面来看安防中心实现的功能: 各子系统的功能――
门禁子系统。门禁子系统主要完成对门的开闭管理。门禁子系统具有对系统进行管理;设置参数;
登录卡;删除卡;调整系统时间;接收和处理事件记录;接收和处理系统报警(包括通讯失败、控制器未接通等)等功能。
考勤子系统。考勤子系统主要用于对员工的考勤管理。考勤子系统具有收集考勤信息并进行二次加工处理的功能,能按选定的条件产生报表。
停车场子系统。停车场子系统完成对停车场入口和出口的管理。无论是常租客还是时租客,停车场子系统能按门禁管理的原则,对持卡者进行管理,并能按设定的要求,在车辆出场时进行照片对照检查和收费。对不符合出场条件的车辆由特殊的处理程序进行处理,从而保证停车场的科学、有效、安全管理。
报警子系统。报警子系统完成对设防区域的防入侵监测。报警子系统能完成对防区的自动或人工设防、撤防;能对布防点进行成组管理。系统中的报警信号从前端传至计算机在2秒内完成,是一种可靠的实时系统。报警系统更有可以设定的联动输出点,完成现场的联动输出。
巡更子系统。巡更子系统完成巡更路线的设定;完成巡更路线的自动启动和人工启动;完成巡更全过程的监控;异常情况发出警报;人工停止巡更等。
监控子系统。完成对设防区域的可视监控。可实现定时、巡回检视或按设定的预置点进行巡检;完成对前端摄像机的控制;在安防中心显示屏安排图像显示;24小时同步录像等功能。 系统的联动功能――
EsofNET系统中的联动功能是一个先进的,但是也是较复杂的功能。简单地说,在EsofNET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产生的报警,都可被设定为其它子系统执行某项动作、功能的联动信号。我们通过上图和下面的例子来理解EsofNET系统联动功能的涵义;
火灾报警联动描述――当消防系统发出警报后,该报警信号通过EFD传入报警系统。EsofNET按编程设定发出指令给门禁、报警和CCTV三个子系统。门禁子系统接获指令后,开启用于救生的门;关闭防火隔离门;取消对电梯使用权限的控制;停车场档车器自动升起(并不能放下直至人工复原)。报警子系统接获指令后,打开指定的照明灯和摄像机电源。CCTV子系统接获指令后,开启或调用指定的摄像机,同时将图像调至中心大监视器,并进行录像。此时,还可有音频系统同步进行切换,使控制中心得到更多的现场信息。
入侵报警联动描述――当探测器发现入侵情况发出警报后,该报警信号通过EFD传入报警系统。EsofNET按编程设定发出指令给门禁、报警和CCTV三个个子系统。门禁子系统接获指令后,关闭可向其它地方逃窜的门(门常闭。此时,有合法的卡都不能开门),开启通向下层楼的门(门常开),引导入侵者向下层运动(可按排保安人员在相应的楼层门等候――伏击。此时,可利用广播系统对入侵者喊话,使其在忙乱之中,只择能开启的门走。);停止使用电梯等。报警子系统接获指令后,打开指定的相应照明灯。CCTV子系统接获指令后,开启或调用指定的摄像机,同时
将图像调至中心大监视器,并进行录像。此时,还可有音频系统同步进行切换,使控制中心得到更多的现场信息。随着入侵者的运动,此时可人工对摄像机进行控制,跟踪入侵者直至抓获。 2.6.安防系统功能的先进性。
安防一体化系统功能的先进性,主要在于其科学合理地应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原先单独的功能系统集成为一个合理的安防平台,从而完成了各功能系统之间的切合。这是一个目前看来甚为完善的切合点。其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处: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单独的功能系统能得到了升华,使原本先进的系统更能跟上科技时代的发展步伐,提升了系统的性能和形象。
从硬件的联动成功地转换为了软件的联动,完成了质的飞跃。硬件联运的工作量大、接头多、不可靠和不可编程性,决定了它只是一种过渡方案。软件联动的实现,实现了功能系统间的有机交流――原来的单向(开关)信号传递是没有记录和复核的,现在联动信号都由计算机进行传递(这种传递在同一个数据库中进行)。所有的动作都记录备查。
由于系统实现了同一数据库的网络化管理。所以,能方便地利用Internet与远方的安防系统联接起来,成为一个一体化的网络安防系统。在系统中的各个工作站,均可调用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根据不同的权限有一定的限制),产生各种不同的报表。
第二部分 消防系统
本工程消防系统在首层消控中心。消控中心可以通过CRT上显示各区域的火灾报警及控制设备的状态。
消防系统的调试是安装完成后即进入系统调试阶段,所谓的系统调试就是对已经安装完毕的各系统,按照国家消防有关规范要求调整有关组件和设施的参数,使其性能达到国家有关消防规范要求,保证火灾时有效发挥作用的工作过程。同时要熟悉消防有关的各相关专业图纸,消防设备的技术资料及产品说明书;调试记录表格;明确和确定各项调试参数,在此基础上,我们从以下两个阶段入手:
第一阶段,即各系统单独调试。各系统分别按照有关消防规范对各系统性能指标要求分别通过模拟火灾方式实际测量其系统参数直至达到规范要求为止;
第二阶段,在各系统已经完成自身系统调试工作达到规范要求后,以自动报警联动系统为主线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消防系统自动功能整体调试。从时间上讲也应是先完成第一阶段的内容再进行第二阶段工作,按照这样顺序第一阶段是各工种分别按照自己的专业进行工作,既不浪费劳动
力也为第二阶段能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工作,使第二阶段的工作达到以电气专业为主进行联动关系调试,其他专业配合。第二阶段的调试过程也是检验各系统第一阶段所达到的参数的稳定性的过程。
调试所依据的主要规范如下: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6-9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1-96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3-97
《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5-98 二、各系统的调试工作如下: 室内消火栓系统的调试
消火栓系统调试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系统的水压强度试验
消火栓系统在完成管道及组件安装后,应首先进行水压强度试验。水压强度试验的压力值应按照设计要求设定。
水压强度试验的测试点应设在系统管网的最低点。对管网注水时,应将管网内的空气排净,并应缓慢升压,达到试验压力后稳压30min,观察管网应无泄漏和无变形,且压力降不应大于0.05MPa。
(二)、消火栓系统水压严密性试验
消火栓系统在进行完水压强度试验后应进行系统水压严密性试验。试验压力应为设计工作压力,稳压为24h,应无泄漏。 (三)、系统工作压力设定
消火栓系统在系统水压和严密性试验结束后,进行稳压设施的压力设定,稳压设施的稳压值应保证最不利点消火栓的静压力值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最不利点消火栓的静压力应不小于O.2MPa。 (四)、静压测量
当系统工作压力设定后,下一步是对室内消火栓系统内的消火栓栓口静水压力和消火栓栓口的出水压力进行测量。静水压力不应大于O.8MPa,出水压力不应大于0.5MPa。当测量结果大于以上数值时应增设减压装置(如 (五)、消防泵的调试
上述调试工作结束后开始进行消防泵的调试。
在消防泵房内通过开闭有关阀门将消防泵出水和回水构成循环回路,保证试验时启动消防泵不会对消防管网造成超压。
以上工作完成后,将消防泵控制装置转入到手动状态,通过消防泵控制装置的手动按钮启动主泵,用钳型电流表测量启动电流,用秒表记录水泵从启动到正常出水运行的时间,该时间不应大于5min,如果启动时间过长,应调节启动装置内的时间继电器,减少降压过程的时间。
主泵运行后观察主泵控制装置上的启动信号灯是否正常,水泵运行时是否有周期性噪音发出,水泵基础连接是否牢固,通过转速仪测量实际转速是否与水泵额定转速一致,通过消防泵控制装置上的停止按钮停止消防泵。
利用上述方法调试备用泵,并在主泵故障时备用泵应自动投入。
以上工作完成后,将消防泵控制装置转入到自动状态,利用短路线短接消防泵控制装置远程自动启动端子,分别启动主泵和备用泵,并用万能表测量消防泵控制装置消防泵运行信号远程输出端子是否有信号输出。
对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实施自动切换,测量备用电源相序是否与主电源相序相同。利用备用电源切换时消防泵应在60s内投入正常运行。 (六)、最不利点消火栓充实水柱的测量
当消火栓系统的静压值经调整测量符合要求后,再下一步就是要进行最不利点消火栓充实水柱的测量。
打开试验消火栓,接好水带、水枪,启动消防泵。当消火栓出水稳定后测量充实水柱长度是否满足下列要求:
当建筑物高度不超过lOOm时充实水柱长度应不小于lOm;
应当指出,这里所指的启动消防泵是指启动消火栓系统的主泵,同时自动关闭稳压装置。测量时水枪的上倾角应为45度。,当测量结果满足不了要求时应校核主泵的扬程,审核设计资料。如是泵的问题应更换主泵并重新按照上述要求进行测量直到满足要求。 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调试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管网安装完毕后应按照顺序进行水压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和冲洗管网。 (一)、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水压强度试验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进行水压强度试验前应对不能参与试压的设备、仪表、阀门及附件进行隔离或拆除。对于加设临时盲板应准确,盲板的数量、位置应确定,以便试验结束后拆除。
水压强度试验压力同消火栓系统相同,具体做法如下:
系统在完成管道及组件安装后,应首先进行水压强度试验。水压强度试验的压力值应按照设计要求设定。
水压强度试验的测试点应设在系统管网的最低点。对管网注水时,应将管网内的空气排净,并应缓慢升压,达到试验压力后稳压30min,观察管网应无泄漏和无变形,且压力降不应大于0.05MPa。
(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水压严密性试验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进行完水压强度试验后应进行系统水压严密性试验。试验压力应为设计工作压力,稳压24h,应无泄漏。 (三)、管道的冲洗
管道冲洗应在试压合格后分段进行。冲洗的顺序应先室外,后室内;先地下,后地上;室内部分的冲洗应按照配水干管、配水管、配水支管的顺序进行。
管网冲洗前应对系统的仪表采取保护措施。止回阀和报警阀等应拆除,冲洗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复位。
管网冲洗用水应为生活用水,水流速度不宜小于3m/s,流量不宜小于表8—1所列数据。 当现场冲洗流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按系统设计流量进行冲洗,或采用水压气动冲洗法进行冲洗。管网冲洗应连续进行,当出口处水的颜色、透明度与人口处水的颜色一致时,冲洗方可结束。
冲洗水流量 表8—1 管道公称直径(mm) 冲洗流量(L/s) 250 154 200 98 150 58 125 38 100 25 80 15 65 10 50 6 40 4 (四)、喷淋系统消防泵调试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上述调试工作结束后开始进行消防泵的调试。 1.喷淋泵的手动启停试验
(1)首先,在消防泵房内通过开闭阀门将喷淋泵出水和回水构成循环回路,保证试验时启动喷淋泵不会对管网造成超压。
(2)以上工作完成后,将喷淋泵控制装置投入到手动状态,通过喷淋泵控制装置手动按钮启动主泵,通过钳型电流表测量启动电流,通过秒表记录水泵从启动到正常出水运行的时间,该时间不应大于5min。
(3)主泵运行后观察主泵控制装置上的启动信号灯是否正常,水泵运行时是否有周期性噪音发
出,水泵基础连接是否牢固,通过转速仪测量实际转速是否与水泵额定转速一致,通过喷淋泵控制装置上的停止按钮停止消防泵。
(4)利用上述方法调试备用泵。 2.备用泵自动投入试验
将喷淋泵控制装置内启动主泵的接触器的主触头电源摘除,启动主泵,观察主泵启动失败后备用泵是否自动投入启动直至正常运行。 3.喷淋泵自动启动实验
以上工作完成后,将消防泵控制装置投入到自动状态,利用短路线短接喷淋泵控制装置远程自动启动连接端子,分别启动主泵和备用泵并用万能表测量消防泵控制装置消防泵运行信号远程输出端子是否有信号输出。 4.备用电源切换试验
主泵运行时切断主电源,观察备用电源自动投入时,喷淋泵应在1.5min内投入正常运行。 (五)、水流指示器的调试
启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末端试水装置,通过万能表测量水流指示器输出信号端子,利用秒表测量在末端试水装置放水后5~90s内水流指示器是否发出动作信号。如发不出动作信号,则应从新调整水流指示器的浆叶是否打开,方向是否正确,微动开关是否连接可靠,与联动机构接触是否可靠。调试工作期间系统稳压装置应正常工作。 (六)、湿式报警装置的调试
湿式报警装置在系统充水结束后,阀前压力表和阀后压力表的读数应相等,表明水源压力正常,管网无漏损。
打开试警铃阀观察水力警铃应在5-90s内发出报警声音。用万能表测量压力开关是否有信号输出,用声压计在距离水力警铃3m处(水力警铃喷嘴处压力不小于0.05MPa时)。其警铃声强度应不小于70dB。
四、防排烟系统的调试
在本工程中防排烟系统的调试分为正压机械送风系统的调试和机械排烟系统的调试。 (一)、机械正压送风系统
机械正压送风系统主要是设置在封闭楼梯间和电梯前室。机械正压送风系统的调试主要是正压送风机的启停和余压值的测量。
首先检查风道是否畅通及有无漏风,然后把正压送风口手动打开,观察机械部分打开是否顺畅,有无卡堵现象(电气自动开启可在联动调试时进行)。在风机室手动启动风机,利用微压仪测量余压值,防烟楼梯间余压值应为40~50Pa,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的余压值应为25~30Pa。在风机室手动停止风机,采用短路方式在风机室模拟远程启动风机,并测量风机启动后是否向消防控制室反馈启动信号。 (二)、机械排烟系统
机械排烟系统的调试主要是进行排烟风机的调试和排烟口风速的测量(关于排烟口的自动打开、排烟风机的自动启动及防火阀动作联动风机停止等项目在联动调试时进行)。排烟风机的调试主要是进行风机的手动启停试验和远距离启停试验,如采用双速风机应当在火灾时启动高速运行,这里只对单速风机进行调试,首先在风机室启动排烟风机,在排烟风机达到正常转速后测量该防烟分区排烟口的风速,该值宜在3~4m/s,但不应大于lOm/s。在风机室手动停止排烟风机。
采用短路方式在风机室模拟远程启动排烟风机,并测量风机启动后是否有向消防控制室反馈启动信号。
手动关闭防火阀,测量关闭后防火阀的信号反馈输出。 五、气体灭火系统的调试 (一)、调试时间和参加人员
气体灭火系统的调试在系统安装完毕,已经提供电源,以及有关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开口自动关闭装置、通风机械和防火阀等联动设备的调试完成后进行。其联动设备仅包括用于关闭气体防护区内风口的风阀及复位按钮。
调试负责人由参与本工程施工管理的工程师担任系统调试工程师,再补充非本工程的有气体灭火系统调试经验的工程师;以及由相关的施工人员和对气体灭火系统熟悉的技术人员共同进行每个防护区的调试工作。
1.一般规定:
(1)气体灭火系统的调试宜在系统安装完毕,以及有关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开口自动关闭装置、通风机械和防火阀等联动设备的调试完成后进行。
(2)气体灭火系统调试前应具备完整的技术资料及调试必需的其他资料,并应符合规范的规定。
(3)气体灭火系统的调试负责人应由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参加调试的人员应职责明确。 (4)调试前应按规范的要求检查系统组件和材料的型号、规格、数量,以及系统安装质量,并应及时处理所发现的问题。
(5)调试项目应做模拟启动试验,模拟喷气试验和模拟切换操作试验,并认真做好施工过程的检查记录。
(6)调试完毕,将系统各部件及联动设备等恢复到正常状态下。 2、调试前进行安装质量检查。
防护区气体灭火系统输送管道是否按照施工图进行施工;
再次对灭火剂储存容器、容器阀、选择阀、单向阀、阀驱动器和喷嘴进行外观和安装检查; 对气体储存容器的充装量进行称重抽查;
对气体储存容器和氮气启动的气源压力进行检查;
3、进行系统联动调试前,应对灭火控制器进行功能试验,控制器功能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通电后,控制器面板的各指示灯正常显示; 控制器处于无故障状态;
灭火控制器的控制程序应为:当防护区内任意一个感烟探测报警时,警铃鸣响;当感温探测
器报警时,声光报警器鸣响;同时接通控制模块,关闭相关风阀,延时30s后,电磁阀动作,系统释放灭火剂进行灭火,放气确认灯常亮;系统复位后,恢复正常监视状态。
4、气体灭火系统的调试,应对每个防护区进行模拟试验。 5、模拟试验前,应断开电磁启动器电源,安上指示灯泡。
6、拆下一个探测器的探头,看控制器是否显示故障信号,同时询问消防中心是否显示该防护区的故障信号。
7、将防护区任意一个手动转换开关打至手动,该手动转换开关的手动显示灯常亮,同时查看控制器是否显示该手动状态,和查看消防中心是否能显示该信号。
8、单点测试压力讯号器,查看消防中心是否能显示动作信号,控制器能否接收该动作信号。 9、模拟试验过程:
使防护区的探测器接受模拟火灾信号;当对感烟探测器进行吹烟试验时,警铃铃响;再对感温探测器进行加热,(此时,试验人员迅速撤离防护区)声光报警器鸣响;同时,相关防火阀关闭(控制器应接受并显示该防火阀关闭的信号),延时30秒后,电磁启动器上的灯泡常亮,且放气确认灯常亮,手动转换开关上的放气灯常亮。系统复位后,手动打开防火阀复位按钮,直至防火阀打开。并检查消防中心是否有该防护区的一级报警信号、二级报警信号。
10、使防护区接受紧急释放按钮信号,该防护区的有关声、光报警信号及其他动作信号同以上一致。
11、使防护区接受紧急释放按钮信号,在系统进入延时前,按下紧急中断按钮,查看该系统是否被中断,相应声、光信号被中断;然后,对紧急中断按钮进行复位,查看系统是否恢复释放功能。
12、使防护区接受紧急释放按钮信号,在系统进入延时前,将手自动转换开关打至手动状态,查看系统是否被中断。
13、对防护区进行模拟喷放试验。
抽检防护区进行模拟喷放试验,数量按防护区总数的10%进行抽检;
试验介质采用氮气;
氮气的充装压力应与工程采用的灭火剂储存压力相等; 氮气储存容器数量不应小于1个;
对防护区进行自动控制,其动作程序与本方案中第二条一 2.消防弱电区域报警及控制系统调试流程
1消防弱电区域系统调试,各单机设备测试可根据工程进度需要和实际情分系统单独进行或○各系统同时进行;
2本工程消防系统的各区域控制中心在报警及联动控制上相对独立于总控制中心,因此,在○
本区域消防弱电系统调试完毕,与本区域消防相关专业系统运行正常时,便可对本区域进行消防系统的联合调试。
3消防弱电区域报警及控制系统调试流程示意: ○(二)调试前检查
1.确认各系统的安装工作已全面完工或阶段性完工,功能齐全。
2.确认自动消防报警系统的弱电线路敷设,已按技术文件要求进行分色编码,各探测器、模块及区域报警控制器的底座箱盒安装与接线正确牢固。
3.确认地下室的排水系统、通风系统已能投入,环境不能过于潮湿。
4.消防控制中心以及设置有消防探测器与模块的地方,土建湿作业饰面作业已全面完成。消防中心的门窗已装好。
5.湿式灭火管道系统已试压冲洗(吹洗)完毕,已检查确认管道系统上的所有阀门方向位置正确,启闭灵活并保持在工作状态。
6.已检查确认机泵设备的配电容量足够,线路的绝缘和接地电阻符合规范要求,控制箱经动作试验已满足设备运行要求,并已单机试运正常。
7.已准备好调试用的计量测试器具,所有计量仪表均已检定合格,在有效的检定周期内使用。
(二)在上述各系统分步调试结束后,为联动调试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联动系统的调试分为两部→分内容:1.自动报警系统自身器件的连接、登录,联动关系的编制及输入;2.模拟火灾信号检查各系统是否按照编制的逻辑关系执行。 (三)消防报警及联动设备单机测试
单机测试前应对烟感、温感、手动报警按钮、水流指示器、信号闸阀、防排烟阀、输入模块、输出模块、复位器、消火栓手动报警按钮、各配电控制箱等探测和控制线路,广播音响、电话系统,以及气体灭火系统线路进行分区域、分功能系统全面的对线,并按图纸的编号入控屏。
1.单机调试
所谓单机调试就是将运到安装工地的探测器、报警控制器等在安装就位之前进行一些基本性能试验,试验工作需在干燥、无粉末、无振动、无烟雾的常温室内进行,试验人员应全面熟悉火警设备的各项性能后,才能进行试验。
(1)测试仪器:火灾探测器检查装置,主要用于火灾探测器的检查和维修测试,还可以输出检测、报警等信号的检测,供调试报警控制器用。
(2)探测器测试
1感烟探测器的测试:将探测器装在火灾探测器检查装置的盖板上的底座上,开关○2拨至○
适合位置,打开电源,此时可向探测器加烟,加烟的方法是用嘴吸一口香烟,在距探测器200mm处喷向探测器,立即出现火警灯(红色)闪亮,同时发出变调火警音响,说明探测器工作正常。 2探测器的检查:将上述探测器检查装置的开关○2拨至适合位置,将探测器装在盖板上的○
底座上,打开电源开关,揿一下自检开关○5,故障灯闪以下,并伴有故障者(不变音),紧接着火警灯闪亮,并伴有火警报警器声(变调),在揿一下自检开关○5使其弹起,再揿一下“消音”3和复位○4,检查装置恢复正常,然后给探测器加烟,加烟方法与检查探测器相同,加烟后火○
警灯立即闪亮,并发出火警音响,说明探测器工作正常,可以安装使用。
上述探测器的工作状态测试是采用火灾探测器检查装置。如果施工现场没有此种检查设备,可利用报警控制器代替,给报警控制器(区域或集中均可)接出一个报警回路,接上探测器底座,注意不要忘记连接终端电阻,然后利用报警控制器的报警、自检等功能,对探测器进行单体试验,当试验感温探测器时,热源采用50W电吹风,在距离探测器500mm处,向探测器吹热风,使探测
器发出报警信号。
目前,国内、外对探测器的定量试验只是在出厂前进行,在火警安装施工现场一般只作定性试验。对有关探测器的反映灵敏度等,还没有一种有效的试验方法。
(3)报警控制器的试验:对报警控制器的试验仍可采用火灾探测器检查装置,该装置可以通过操作开关,在背面端子上输出模拟报警信号和检查信号,将这些信号输入报警控制器乾地下列测试:
1火灾报警声光系统是否工作,若能正常工作,时钟是否记录报警时间,地址信号灯或地址○码是否显示。
2报警后,有关联动继电器是否动作,程式面报出报警信号是否正常。 ○
3当检查信号输入后,自检信号、地址指示灯是否闪亮。 ○
4测量电源电压(直流24V,12V);拨动自检开关,测量自检回路的输出电压,报警线上的○
电压信号与报警控制器的有关技术数据核对。
5将区域报警控制器的有关信号输至集中报警控制器,测量集中报警控制器的各种功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6对警报器、警铃、手动报警按钮等回路进行信号测试。 ○
2.系统主机功能测试 1火灾报警控制器 ○
2联动控制柜 ○
3消防广播柜 ○4消防电源 ○
以上设备的测试与设备供应商供同进行,测试正常后,分系统进行测试。 3.消防报警系统测试
1烟、温感探测器进行100%的现场模拟信号发生测试,动作信号在控制中心控制屏上显示,○
功能正常,显示位置准确;
2对手动报警按钮、水流开关、信号闸阀等信号源进行100%的动作试验,信号在该区域控○
制屏上显示,功能正常,显示位置准确;对手动报警按钮采用试验插销进行模拟动作检测;对已安装管网的水流指示器,可在管网末端放水阀放水,模拟火灾动作;
4.消防联动信号单机动作测试
消防联动信号测试有:警铃报警、广播系统、联动消防泵系统、联动喷淋泵系统、停送、排风系统、消防卷帘系统、开启排烟系统、电梯迫降、电源切换等,各单项测试使用《消防设备单项试验记录》表进行记录。
开通系统信号电源(或带24V电池到现场),对各种响应设备的信号响应动作逐台进行模拟动作试验或真实动作试验。
A 对全部防火卷帘进行单机测试和动作试验,对防火卷帘的电机的运行参数进行测试,对卷帘的机械运行情况、声光显示情况进行记录;
B 对各系统消防泵响应消防信号的动作进行逐台试验;
C 联合电梯安装单位,对电梯响应消防信号的动作进行逐台试验; D 对所有空调通风设备响应消防信号的停机动作逐台进行试验;
E 对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上的防火阀响应消防信号的动作进行100%的试验。 F对全部加压风机响应消防信号的开机动作逐台进行试验; G 对全部排烟风机响应消防信号开机动作逐台进行试验;
H 对各房间相对独立的气体灭火系统,作响应本系统消防信号的动作试验,分模拟试验和实际试验两个阶段进行;
I 对各相关电源的切除、应急电源切换进行逐台试验。 5.消防系统联动试验
在全部单项测试完毕符合要求后开机运行48小时,进行消防联动试验,联动试验使用《消防
联动控制装置试验记录》表进行记录。
1对各分区、各楼层的各种信号源如:感烟探测器、报警按钮、水流指示器等进行随意抽检○
试验,探测器等数量较多的信号源按5%~10%抽取试验,水流指示器等数量较少的信号源100%试验。
2进行联动试验时,每一个信号源动作时间为10分钟,每一个控制反馈点的设备动作信息○
必须在10分钟内报出,记录人员及时进行记录。
3每一个信号源试验完毕,主机及响应设备复位,恢复正常运行时间安排为15分钟,每个○
控制反馈点必须在15分钟内将设备的恢复情况信息报出。
4下一个信号源的试验必须在设备完全恢复正常后进行。 ○
各区域消防系统分别进行报警及联动调试完毕,并入总控制中心。 6.消防弱电系统总控制中心调试
各区域消防系统报警及联动控制调试完毕,符合要求后,并入总控制中心进行总体调试。 在各消防区域分别进行火灾模拟动作试验,在消防总控制中心应显示相应的报警信号,在各区域设置的CRT设备上可显示相应的火灾报警及控制设备状态。
7.消防系统联合开关调试 首先要做到:
1完善竣工图纸,将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涉及到的有关器件位置的更改、数量的增减等内○
容设计变更标注在竣工图上,以便下一步工作时不发生遗漏。
2将系统内的编址器件按照设备要求进行编址工作,将地址号标注在图纸器件附件,以便安○
装时按照已定下的编址进行地址设定防止安装器件时发生地址错误,同时该地址号也为编制联动关系提供联动器件逻辑输入号。在设定地址号后根据设备情况要求(有的报警控制器能够显示报警点的中文名称)标定器件安装器件安装位置的名称,以便报警器能显示报警点的名称。
3将上述工作完成后,应进行线路的绝缘电阻的测量,测量时应对线间、线地之间进行测量,○
保证线路之间及线路与地之间达到规范要求的绝缘程度,使系统开通时不会产生线路故障。探测、
联动总线的绝缘电阻不小于20MΩ,供电线路绝缘电阻不小于0.5 MΩ有条件的可采用示波仪检测线路上的干扰情况是否影响该设备的运行。
4连接号设备的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提高设备运行时抗电源交流干扰,保证系统可靠工作,○
减少因交流干扰产生的误报。
5连接好交流供电电源,测量电压范围不应超出○
好开机调试的最后准备工作。
6调试要求:系统通电后,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
的有关要求对报警控制器进行下列功能检查:
(1)火灾报警自检功能; (2)消音、复位功能; (3)故障报警功能; (4)火灾优先功能; (5)报警记忆功能;
(6)电源自动转换和备用电源的自动充电功能; (7)备用电源的欠压和过压报警功能; 2.调试工具与仪器
便携式火灾探测器试验器是进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开通调试的工具,它能将三种模拟火灾因素——烟、温度和可燃气体——送至相应的火灾探测器,进行系统火灾报警功能的试验。
A 使用方法
对于安装好的感温探测器试验点型感温探测器试验器(温杆);对于已安装好的感烟探测器试验,应使用点型感烟探测器试验器(烟杆)。若采用上述试验装置对探测器进行试验,探测器无输出报警信号时,应将探测器从安装底座上取下,再采用火灾探测器单点报警试验器进一步判断探测器故障。
GB4717《火灾报警控制器通风技术条件》220V+10%,-15%,接好备用蓄电池,做
1烟杆: ○
a.将棒线香点燃置于烟杆下部的紧固座下(也可用香烟代替棒线香);
b.把拉伸杆安装到烟杆主体上,根据探测器安装高度调节拉伸杆长度,安上烟咀; c.将烟咀对准待检探测器进烟口,接通电源将烟排至探测器周围,30S以内探测器确认灯亮。表示探测器工作正常,否则不正常;
d.在每次检查前,应将烟在烟道中储存一会儿,以保证开启风机时有足够的烟量排出; e.当检验结束时,一定要将烟源取出熄灭,擦拭干净,取出电源(防止电池霉烂)。 B 温杆
a.将送温头接在连节杆上部,并视高度调节杆的长度; b.交电源插头接入220V交流电源插座上; c.将送温头对准待检探测器,打开电源开关;
d.温源升温,10S内探测器确认灯高,表示探测器工作正常,否则探测器有故障。 C 单点式探测器试验器
a.将检测线插头插入面板“探头接线”插口; b.选好被检探测器的工作电压; c.按探测器的供电极性连接好检测线。
检测线的红线为“”,绿线是信号线,黄线是四线制探测器的判别线,黑线是“-”。 如果是二线制探测器,将检测线连接道探测器“”接点,绿线(信号线)连接探测器的“-”接点,其余两线悬空(不用)。如果是三线制探测器,在两线制探测器连接方法的基础上,将黑线连接探测器“-”接点,绿线(信号线)连接探测器的信号输出极。
如果是四线制探测器,在三线制探测器的基础上,将黄线连接四线制探测器的信号判别输出极。
d.将电源插头插入外网电源,开关闭合后电源指示灯亮(如果检测线尚未与探测器相接或与探测器之间出断路,黄灯将亮,这就是故障),这时给探测器松烟或湿火灾模拟信号,探测器确认灯亮,试验器发出声、光报警信号(火警声与故障有明显区别),表明探测器工作正常;否则,探测器不正常。最后将各与系统调试完成进行总体调试。 A、消火栓系统
消火栓手动报警按钮动作一启动消火栓系统消防泵一消防泵启动信号(或故障信号,指消防泵电源故障)反馈到消防控制室(在报警控制器或联动控制器显示)。
消防控制室手动启动消防泵一消防泵启动信号(或故障信号,指消防泵电源故障)反馈到消防控制室(在报警控制器或联动控制器显示)。
手动启动消防泵分为采用多线制直接启动消防泵和通过报警联动控制器手动启动消防泵输出模块(控制模块)两种方式,具体方式视设计而定。 B、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联动关系如下:
水流指示器动作信号“与”压力开关动作信号——启动喷淋泵。
水流指示器动作——向消防控制室反馈信号(报警联动控制器显示水流指示器动作信号)。 压力开关动作——向消防控制室反馈信号(报警联动控制器显示压力开关动作信号)。 喷淋泵启动信号(或故障信号)反馈到消防控制室(在报警控制器或联动控制器显示)。 消防控制室手动启动喷淋泵——喷淋泵启动信号(或故障信号)反馈到消防控制室(在报警控制器或联动控制器显示)。
手动启动喷淋泵分为采用多线制直接启动喷淋泵和通过报警联动控制器手动启动喷淋泵输出模块(控制模块)两种方式,具体方式视设计而定。 C、防排烟系统
机械正压送风系统的联动关系如下:
探测器报警信号“或”手动报警按钮报警信号——打开正压送风口——正压送风口打开信号——启动正压送风机。
正压送风口的开启数量可按照下列要求设置:
1)防烟楼梯问的正压送风口的开启应使整个楼梯间全部开启,使整个楼梯间形成均匀的正压; 2)前室内的正压送风口的开启应按照人员疏散顺序开启,即开启报警层和报警层上下两层的正压送风口。
信号返回要求:
1)消防控制室(报警控制器或联动控制器)显示正压送风口开启状态; 2)消防控制室(报警控制器或联动控制器)显示正压送风机的运行状态。
消防控制室手动启动正压送风机分为采用多线制直接启动和通过报警联动控制器手动启动正压送风机输出模块(控制模块)两种方式,具体方式视设计而定。
排烟系统的联动逻辑关系:
排烟分区内的探测器报警信号“或”排烟分区内的手动报警按钮报警信号——启动该排烟分区的排烟口(打开)——排烟口打开信号启动排烟风机(或启动排烟风机高速)。
排烟风机人口处排烟防火阀(280℃)的关闭信号——停止相关部位的排烟机。 信号返回要求:
1)消防控制室(报警控制器或联动控制器)显示排烟口开启状态; 2)消防控制室(报警控制器或联动控制器)显示排烟风机运行状态; 3)消防控制室(报警控制器或联动控制器)显示防火阀关闭状态。
消防控制室手动启动排烟风机分为采用多线制直接启动和通过报警联动控制器手动启动排烟风机输出模块(控制模块)两种方式,具体方式视设计而定。 D、防火卷帘门联动逻辑关系
只作为防火分割用的防火卷帘门只作为防火分割的防火卷帘门可不做两步降落。感烟探测器报警信号——启动防火卷帘门下降输出模块控制防火卷帘门下降到底——防火卷帘门降低限位信号通过输入模块反馈到消防控制室(消防报警控制器显示防火卷帘门关闭信号)。
用在疏散通道上的防火卷帘门应两步下降,其联动关系如下:
安装在防火卷帘门两侧的感烟探测器报警信号——启动防火卷帘门——步下降输出模块使防火卷帘门下降——步后停止,当安装在防火卷帘门两侧的感温探测器发出报警信号--启动防火卷帘门两步降输出模块使防火卷帘门降落到底。 E、火灾警报和火灾事故广播联动
火灾警报在高层建筑中主要是指声光报警器,设有自动开启的声光报警器,其开启顺序和火灾事故广播的开启顺序相同。在自动报警系统中联动开启声光报警器和火灾事故广播的联动关系如下:
手动报警按钮“或”火灾探测器报警信号——启动报警器、火灾事故广播输出模块——接通报警器电源、接通火灾事故广播线路。
高层建筑中火灾警报和火灾事故广播的开启顺序如下:
1)当2层及2层以上楼层发生火灾时,宜先接通火灾层及其相邻的上、下层; 2)当首层发生火灾时,宜先接通本层、2层及地下室;
3)当地下室发生火灾时,宜先接通地下各层及首层。若首层与2层有大共享空间时应包括2层。
F、消防电梯联动
消防电梯的联动关系如下:
手动报警按钮“或”探测器报警信号——启动消防电梯强降输出模块动作——消防电梯强降首层并向消防控制室返回信号。对于消防电梯最好的方式是在消防控制室内手动强降。 G、非消防电源切换
非消防电源切换联动逻辑关系如下:
手动报警按钮“或”探测器报警信号——启动非消防电源切换输出模块动作——该模块启动断路器(空气开关)脱扣机构使断路器(空气开关)跳闸切断非消防电源。
非消防电源的切除最好的方式应在消防控制室内手动切除。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按照上述步骤和要求,针对具体工程和不同报警联动设备的编程要求,由专业人员编制好联动关系,并按照设备要求输入到报警控制器内完成系统的开通调试工作。最后,通过模拟火灾信号检查联动关系是否正确,联动对象动作是否达到联动目的。
第三部分 空调及新风系统
空调系统一般均由空气处理设备和空气分配设备组成,根据需要,它可组成许多不同形状的系统,在工程上,应考虑建筑物的用途和性质,热湿负荷特点,温湿度调节和控制的要求,空调机房的面积和位置,初投资和运行费用等多方面的因素,选定合理的空调系统。
根据负担室内热湿负荷所用的介质不同,空调系统分为:全空气系统,全水系统,空气-水系统,制冷剂系统。全空气系统室内房间的负荷全部由经过处理的空气来负担。由于空气的比热容较小,用于和室内交换热量的空气量大,所以这种系统要求的风道截面积尺寸大,占用的建筑空间较多。全水系统室内负荷全部靠水作为冷热介质来负担。它不能解决房间通风换气的问题,通常不单独采用。空气—水系统负担室内的介质有水又有空气,它既解决了全水系统无法通风换气的困难,又可克服全空气系统要求风管截面大,占用建筑空间多的缺点。制冷剂式系统负担室内负荷以及室外新风负荷的是制冷剂的制冷剂。多用于集中冷却的分散型机组系统和全分散式系统。
考虑上述个各种系统的特点,本设计采用空气-水系统。
根据空气处理设备的集中程度,空调系统分为:集中式空调系统,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和分散式空调系统;集中式是指所有的空气处理设备均设在一个集中的空调机房内。半集中式除了集中空调机房(主要处理室外新风)外,还包括分散放在空调房间内的二次设备,其中多半设有冷热交换装置,如风机盘管等。全分散式没有集中空调机房,而是完全采用组合式设备向各房间进行空调,自带制冷机组的空调机组方式就属于这一类,如各房间的空调器等。集中式和半集中式也可通称为中央空调,而全分散式系统也称为局部空调。
集中式、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和全分散式空调系统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空调效果好;可送新风,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度;投资低;运行管理方便,运行费用低;故障少,便于维修;设备寿命长;噪声小;宜于装饰配合,达到现代建筑要求的高档、舒适和美观的目的。
[6]
通过有关资料对办公楼采用集中供冷的中央空调和采用房间窗式空调器的局部空调在能
耗、造价方面的比较证明,中央空调的耗电明显降低,大约节电30%左右。以本工程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从造价比较来看,中央空调造价明显较 低,约比窗式空调低12~30%。综合耗电、造价两因素,采用冷水机组集中供冷的中央空调比较合适。在办公楼所采用的中央空调方式中,又以采用半集中式空调为数较多,本设计采用半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
末端系统中以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系统为多。风机盘管的空调方式是空气—水系统中的一种主要形式,主要是由风机、肋片管式水—空气换热器和接水盘组成,它的功能主要是在空气进入房间之前对从集中处理设备来的空气再进行一次处理,或者新风由新风机组集中处理,而房间内回风由风机盘管处理,组成风机盘管加新风的半集中式空调系统。该系统的优点是:
与全空气系统比较,可节省空间。布置灵活,具有个别控制的优越性,各房间单独调节温度,房间无人时,可关调机组,不影响其他房间的使用。节省运行费用,运行费用与单风道系统相比约低20~30%,比诱导器系统低10~20%,而综合投资费用大体相同,甚至略低。机组定型化,规格化,易于选择安装。有较好的供冷能力。
结合实际情况,本设计选用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的空气处理方案。
通过以上对空调方案的比较论证,最后采用半集中式中央空调。空气—水系统。末端采用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系统。
3.1建筑特点
本设计是为中航飞机西安制动分公司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设计。该办公楼共四层,房间类型包括: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大厅,盥洗室,卫生间及吸烟区(2~4层)。
机房置于办公建筑北面栈房内,距建筑5m远。
一层高4.2m,二、三、四层层高均为3.9m,总建筑高度约为16.0m。一层楼办公房间包括综合办公室、会议室和接待室:共7间,其中综合办公室及大会议室(112m²)均采用玻璃幕墙结构。二、三、四层房间结构基本相同:由办公室(56m²、68.4m²、84m²和160m²)会议室(56m²和112m²)、盥洗室、卫生间、吸烟区组成,办公用房每层11间。
3.2建筑相关资料
屋面:上人屋面——挤塑聚苯板55:铺地砖水泥砂浆σ=40mm,防水层σ=10mm,水泥砂浆找平层σ=70mm,挤塑聚苯板σ=55mm,钢筋混凝土屋面板σ=100mm;
外墙:白灰粉刷σ=20mm,加气混凝土砌块σ=250mm外贴σ=80mm挤塑聚苯板;
外窗:断桥铝合金中空玻璃,空气层σ=20mm;
人数:人员数的确定是根据各房间的使用功能及使用单位提出的要求确定的,本办公楼人员密度按如下估算;
办公室:0.2m³/h·人;
会议室、接待室:0.5m³/h·人;
大厅、走廊:由于人员密度很小,所以不计。
照明、设备:由建筑电气专业提供,照明设备为暗装荧光灯,镇流器设置在顶棚内,荧光灯罩无通风孔,功率为30W/m²。设备负荷为40 W/m²。
空调使用时间:办公楼空调每天使用10小时,即8:00~18:00。 动力与能源资料:
a.动力,工业动力电 380V-50Hz; b.能源,由自备空调机房供给。
3.3室外设计参数
采用天津市塘沽地区室外气象参数,气象台站位置:北纬38°59′,东经117°43′,海拔5.4m。
夏季:
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3.4℃;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29℃; 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6.4℃;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70%; 平均风速4.4m/s,风向SE,频率12%; 大气压力:1004.7hPa; 冬季:
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10℃; 采暖室外计算干球温度:-8℃; 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4℃; 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 62%; 平均风速4.3m/s,风向NW,频率12%; 大气压力:1026.6hPa
日平均温度≤+5℃(+8℃)天数:127(148)天;
日平均温度≤+5℃(+8℃)期间内的平均温度:-1.5(-0.3)℃;
年平均温度:12℃;
极端最高温度及其平均值:39.9℃,35.4℃; 极端最低温度及其平均值:-18.3℃,-12.9℃。
3.4室内设计参数
表3-1 室内参数表
新夏季 房间名称 T(℃) 办公室 会议室、接待25 室 大厅、走道 卫生间 盥洗室 备注:
1.由于办公室和会议室并未给出明确人员数目,故采用最密集的人员考虑。 2.大厅走道由于人员密度相对较小故不供送新风。
25 25 25 65 60 60 16 20 20 50 60 60 0 30 30 0 0.5 0.5 65 18 50 30 0.5 25 φ(%) 55 冬季 量 T(℃) 20 φ(%人) ) 45 30 0.2 G(m³//m²) 单位面积人数(人风第四章 空调负荷计算
4.1围护结构瞬变冷负荷计算原理 4.1.1外墙和屋面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在日射和室外气温综合作用下,外墙和屋面瞬变传热引起的逐时冷负荷可按下式计算:
Q=F·K·(tln-tn)(W) (4-1)
式中:Q1——外墙和屋面瞬变传热引起的逐时冷负荷,W;
F——外墙和屋面的面积,m²;
K——外墙和屋面的传热系数,W/(m²·℃),可根据外墙和屋面的不同构造,表1-6(a)或表1-6(b)中查取;
[1]
tn——室内计算温度,℃;
tl n——外墙和屋面冷负荷计算温度的逐时值,℃,根据外墙和屋面的不同类型分别在表1-7
(a)~表1-7(g)中查取。
必须指出式(4-1)中的各围护结构的冷负荷温度值都是以天津地区气象参数为依据计算出来的,因此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情况应按下式进行修正:
[1]
t'l n =(tl n +td)ka·kp(℃) (4-2)
[1]
式中:td——地区修正系数,℃,见表1-8(a)及表1-8(b);
ka——不同外表面换热系数修正系数,见表1-9[1]; kp——不同外表面的颜色系数修正系数,见表1-10[1];
4.1.2室内传热维护瞬时冷负荷
当空调房间的温度与相邻非空调房间的温度大于3℃时,要考虑由内维护结构的温差传热对空调房间形成的瞬时冷负荷,可按如下传热公式计算:
Q2=F·K·(tl s -tn)W (4-3)
式中:F——内维护结构的传热面积,m²;
K——内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 /(m²·k); tn——夏季空调房间室内设计温度,℃; tl s——相邻非空调房间的平均计算温度,℃。
t'1stt1s℃
(4-4)
式中:t ——夏季空调房间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
tl s ——相邻非空调房间的平均计算温度与夏季空调房间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的差值,
当相邻散热量很少(如走廊)时, tl s 取3 ℃,;当相邻散热量在23~116 W /m时, tl s取5 ℃。
2
4.1.3外窗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在室内外温差的作用下, 玻璃窗瞬变热形成的冷负荷可按下式计算:
Q3=F·K·(tl –tn)(W)
式中:F——外玻璃窗面积,m²;
(4-5)
K——玻璃的传热系数,W/(m²·k);
tl——玻璃窗的冷负荷温度逐时值,℃,见表1-13[1]; tn——室内设计温度,℃。
不同地点对t l按下式修正:
tl/=tl+td (4-6)
[1]
式中:td——地区修正系数(℃),见表1-14
透过玻璃窗进入室内的日射得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按下式计算:
Q4=F·C Z·D j.max·CLQ(W) (4-7)
式中:F——玻璃窗的净面积,是窗口面积乘以有效面积系数Ca,
C Z——玻璃窗的综合遮挡系数C Z=Cs·Cn ;
其中,Cs—— 玻璃窗的遮挡系数;
Cn—— 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由表1-17[1]查得,中间色活动百叶帘Cn =0.6; D j.max——日射得热因数的最大值,W/m²,由表1-18[1]查得; CLQ ——冷负荷系数,由表1-19(a)~表1-19(b)[1]查得。
4.1.4设备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1.设备和用具显热形成的冷负荷按下式计算:
Q7=Qq+Q·CLQ(W) (4-8)
式中:Q7——设备和用具实际的显热形成的冷负荷,W;
Qq——设备和用具的实际显热散热量,W;
CLQ——设备和用具显热散热冷负荷系数;如果空调系统不连续运行,则CLQ=1.0。
2.设备和用具的实际显热散热量按下式计算 (1)电动设备
当工艺设备及其电动机都放在室内时:
Q=1000·n1·n2·n3·N/η (4-9)
当只有工艺设备在室内,而电动机不在室内时:
Q=1000·n1·n2·n3·N (4-10)
当工艺设备不在室内,而只有电动机放在室内时:
Q=1000·n1·n2·n3·
式中:N——电动设备的安装功率,kW;
1 N (4-11)
η——电动机效率,可由产品样本查得;
n1——利用系数,是电动机最大实效功率与安装功率之比,一般可取0.7~0.9可用以
反映安装功率的利用程度;
n2——电动机负荷系数,定义为电动机每小时平均实耗功率与机器设计时最大实耗功
率之比;
n3——同时使用系数,定义为室内电动机同时使用的安装功率与总安装功率之比,一
般取0.5~0.8。 (2)电热设备散热量
对于无保温密闭罩的电热设备,按下式计算:
Q=1000· n1·n2·n3·n4·N (4-12)
式中:n4——考虑排风带走热量的系数,一般取0.5; 其中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电子设备散热量
计算公式同(4-10),其中系数n2的值根据使用情况而定,本设计对计算机n2取1.0。 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人体散热引起的冷负荷计算式为:
Q6=qs·n·n/·CLQ +ql·n·n/W
式中:Q6——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W;
(4-13)
qs——不同室温和劳动性质成年男子显热散热量,W(见表1-20[1]); n——室内全部人数;
n/——群集系数,办公楼群集系数为0.93;
CLQ——人体显然散热冷负荷系数,人体显然散热冷负荷系数(见表1-21[1])。
4.1.5新风冷负荷
目前,我国空调设计中对新风量的确定原则,仍采用现行规范、设计手册中规定或推荐的原则, 办公楼的新风量取30 m³/h•人。
夏季,空调新风冷负荷按下式计算:
Q新SGWg(hwhn)(kW)
(4-14)
其中:Q新S——夏季新风冷负荷,kW;
GW——新风量,kg/s;
hW——室外空气的焓值,kJ/kg; hN——室内空气的焓值,kJ/kg。
冬季新风冷负荷:
Q新WGWgCp(tntw)(kW)
(4-15)
其中:Q新W——冬季新风冷负荷,kW;
GW——新风量,kg/s;
Cp——空气比热容,kJ/kg·℃;
tw——室外空气的焓值,kJ/kg; tn——室内空气的焓值,kJ/kg。
4.2办公楼围护结构冷负荷计算
采用鸿业暖通计算软件计算:(围护热负荷见附录) 注:
1.负荷计算使用鸿业暖通计算软件计算得到,因此计算结果比实际算出的偏小,需对其进行修正:修正值=1.2~1.5使单位面积冷负荷在80~120(W/m²)范围内即可。
2.选择风机盘管时要再将修正后的冷负荷再乘以一个选型修正系数=1.1,以确保所选的风机盘管可以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3.其中卫生间、吸烟区由于冷量较小并不设置风机盘管。这些区域均采用全新风制冷(无回风),房间的冷负荷并不是很大,可以靠新风机组来满足其室内要求,故无需安装风机盘管。盥洗室由于面积、冷量(26.4m²/1.1kW)相对较大,所以可以选择放置风机盘管以满足房间需求。
4.3各房间送风方式的确定
个房间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风机盘管的新风供给方式用单设新风系统,独立供给室内。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空气处理方式有:
1.新风处理到室内状态的等焓线,不承担室内冷负荷;
2.新风处理到室内状态的等含湿量线,新风机组承担部分室内冷负荷;
3.新风处理到焓值小于室内状态点焓值,新风机组不仅承担新风冷负荷,还承担部分室内显热冷负荷和全部潜热冷负荷,风机盘管仅承担一部分室内显热冷负荷,可实现等湿冷却,可改善室内卫生和防止水患;
4.新风处理到室内状态的等温线风机盘管承担的负荷很大,特别是湿负荷很大,造成卫生问
题和水患;
5.新风处理到室内状态的等焓线,并与室内状态点直接混合进入风机盘管处理。风机盘管处理的风量比其它方式大,不易选型。
本设计为普通办公楼建筑因此选用用方案:
夏季:新风处理到室内状态的等焓线,不承担室内冷负荷 冬季:新风处理到室内状态的等温线,不进行加湿。
注:从经济性角度考虑,除非甲方有明确要求否则对冬季新风一般不进行加湿处理。
4.4 办公楼新风量和新风负荷的确定 4.4.1新风负荷计算举例
目前,我国空调设计中对新风量的确定原则,仍采用现行规范、设计手册中规定或推荐的原则, 办公楼的新风量取30 m³/h·人。
夏季新风冷负荷:
Q新SGWg(hwhn)(kW)
其中:Q新S——夏季新风冷负荷,kW;
(4-16)
GW——新风量,kg/s;
hW——室外空气的焓值,kJ/kg; hN——室内空气的焓值,kJ/kg。
冬季新风冷负荷:
Q新WGWgCp(tntw)(kW)
其中:Q新W——冬季新风冷负荷,kW;
(4-17)
GW——新风量,kg/s;
Cp——空气比热容,kJ/kg·℃;
tw——室外空气的焓值,kJ/kg; tn——室内空气的焓值,kJ/kg。
办公室105夏季新风负荷计算举例:(见图3.4) 室外参数:33.4℃,φ=78%;hW=100.2kJ/kg; 室外参数:25 ℃,φ=55%;hW=53.5kJ/kg;
Q新SGg(hWhN)=0.3217×46.9=15.1(kW)
图4-1 夏季新风处理焓湿图 表4-2 新风冷负荷计算书
第五章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选型计算 5.1风机盘管系统选型计算
1.空气处理方案及有关参数的查取
采用新风直入式空气处理方式,新风机组不承担室内负荷,空气处理方案过程线如下图:(以2F-206办公室为例)
图5-1 夏季表冷器制冷焓湿图
由tN=25℃, Φ=55%得hN=53.3kJ/kg;
由tw=33.4℃,Φ=78%,得hW=100.2 kJ/kg;
设送风温度差为Δt=10℃;则tO’ =25-10=15℃,由tO’ =15℃,εN=1.78×10(房间内热湿比值);在h-d图(见图5-1)上确定出送风状态点O;新风百分比m%8
GWhOhM求出hM=36.4kJ/kg,GhNhO与DO连线的交点F即为所求的风机盘管出风状态点;风机盘管冷量应满足:Q=G×(hO-hF)=0.42×
(53.3-36.4)=7.1(kW)
2.风机盘管冷量
按照表4-2中计算的到的选型负荷进行选择。 3.风机盘管所需风量
由送风风量决定风机盘管的风量: 一般由房间换气量决定房间的送风风量:
办公室换气次数:N=10(次/h);接待、会议室换气次数:N=12(次/h); 大厅、走廊换气次数:N=6(次/h);卫生间换气次数:N=12(次/h); 吸烟区换气次数:N=16(次/h)。
本次设计:办公房间换气次数均取N=8(次/h)。 注:
因为有单独的新风系统,故可以适当的降低办公房间的换气次数,以避免因风量过大导致选择的风机盘管冷量过大形成不必要的浪费。第六章 空调风系统
6.1空调房间气流组织
本设计室内温湿度参数冬季供暖18℃,φ=40%;夏季空调26℃,φ=50%,房间送风高度不大于2.8米,设计的空调系统为舒适性空调,根据《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表11.9-1中所示气流组织的基本要求,本设计各房间气流组织选择侧送侧回送风方式。
[2]
6.2风口的布置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送风口根据送风管尺寸新风量和风机盘管风量之和选择合适的双层百叶送风口(45度角),同时也要考虑送风距离、送风速度的影响。新风送风口选择双层百叶风口。
6.2.1新风入口注意事项
1.新风进口位置:本系统采用独立的新风系统,因此只须考虑风机盘管机组配置合理;布置时应尽量使排风口与进风口远离,进风口应尽量放在排风口的上风侧;为避免吸入室外地面灰尘,进风口底部应距地面不宜低于2m。
2.新风口其他要求:进风口应设百叶窗,以防雨水进入,百叶窗应采用固定的百叶窗,在多雨地区,宜采用防水的百叶窗。
6.2.2风道的布置和制作要求
1.风管应注意布置整齐,美观和便于维修、测试,应与其他管道统一考虑,要防止冷热源管道之间的不利影响,设计时应考虑各管道的装拆方便。
图6-1 风管底齐式
图6-2 风管顶齐式
风管可以采用图6-1所示底齐式,或者使用如图6-2所示顶齐式,本设计由于存在新风管道和排风管道的叠加,故新、排风管均采用第一种底齐式,在叠加出新、排风管道之间距离应至少相距100mm,便于新风风管的安装。
由于风管处于室内,所以新风管外层应包25mm保温层即可,以防止经新风机处理后的新风吸收外界热量升温。
2.风管布置应尽量减少局部阻力:
(1)风管的渐缩管,其锥度≤30°;渐扩管,其锥度≤20°。
(2)弯头曲率半径R,圆形风管Φ=80-220,R≥1.5D;Φ=240-800,R=1-1.5D,Φ>850,R=D。矩形风管弯头采用内、外弧形弯头,其曲率半径为风管弯曲平面侧风管边长的1.5倍,采用内弧形或内斜线形弯头,其弯曲平面侧边长等于或大于500mm时,应在在弯头内加导流叶片。弯头尺寸和弧度应正确,不得扭斜,导流叶片铆接牢固。
(3)连接软管:
与送风散流器相连采用保温软管,最大长度不超过2m。 (4)风管上的可拆卸口不得设置在墙体或楼板内。
3.风管法兰间应放置具有弹性的垫片,如海绵橡胶、橡皮等,以防止漏风,风管与风管之间不应有看得见的孔洞。
4.风管涂漆。本系统设计时选用镀锌薄板钢板,可以不涂漆,但咬口损坏处要涂漆,施工时已发现锈蚀时要涂漆。
6.2.3新、排风口的防雨百叶尺寸的确定
新风百叶处的面风速≤2m/s
排风百叶处的风速应控制在v≤4.0m/s范围内,不宜过高。
GAgvg3600(m³/h)
其中:
(6-1)
G——端面风量,m³/h;
A——端面面积,若为防雨百叶则为其有效面积,m²;
计算举例:回流风机EF-101的排风风量G=1000m³/h。 由式(6-1)可知:A有效G10002==0.06944m为防雨百叶的有效面积:A有效=0.7Avg3600436002实际
,故实际面积A=0.6944/0.7=0.0992m; 其防雨百叶取300×300。
具体新排风风口尺寸详见图纸:风管布置平面图。
6.2.4风管阀门的选择
1.新、排风口处应按放有(手动)风量调节阀:
(1)当矩形风管长边宽度<320 mm或为圆形风管时,采用蝶阀; (2)当矩形风管长边宽度≥320mm时,选用对开式多叶调节阀;
(3)对于新风风送风管可以安放在风管支管末端,对于排风风管其末端连接排风口为圆管软管连接,故可以安放于靠近矩形风管和圆形软风管连接处的硬质圆形风管处。 2.新风机组进气口应设有电动风阀和止逆阀:
(1)电动风阀设于新风机入口前,与新风机联动,作用在于当冬季新风机内盘管温度低于保护温度而导致停机时可以联动闭合风管。
(2)止逆阀的作用:防止气流倒流,类似于水系统中的单向阀。
6.2.5送风口的布置原则
由于为办公建筑,送风风口选用方形散流器。 散流器布置原则:
1.布置时应考虑建筑结构的特点,散流器平送方向不得有障碍物(如柱)。 2.一般按照对称布置或梅花型布置。
3.每个圆形或方形散流器所服务的区域最好为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如果散流器服务区的长宽比大于1.25时,宜选用矩形散流器。
本次设计散流器采用对称布置,考虑到美观应与房间的气流组织分布均匀,散流器在布置时,
应尽量与灯保持同向布置且距灯外缘200mm的距离。
6.3 风口的选择
整幢办公楼建筑采用散流器送风。散流器喉部接圆形软管,其长度不应超过2m,风口的喉部尺寸由风管的尺寸决定,即由每个风机盘管的送风风量来确定散流器的具体尺寸。
考虑到本设计为办公用中央空调故,出风口风速不应过大,应<3m/s。 为便于风口尺寸的确定,故初设出风口风速v=2.5m/s。 由式(6-1)可知:
A= G/(v•3600)(m²)
以房间2F-206为例:
其换气次数为N=8次/h,房间面积为56m²,吊顶下高度为2.8m。 故,G
总
(6-2)
=8×56×2.8=1254.4≈1255m³/h,风口布置为四送、三回、一排,平均每个送风口的
风量G=1255/4=313.75≈315m³/h;A=0.035m²。
且A=πR²;所以R=100mm即,Φ=200mm,故应选择喉部尺寸为Φ=200mm的散流器 其余计算方法如此,详见风管平面图送风风管尺寸标注。
为了便于安装及美观,故所有的送风风口均采用面部尺寸为600×600的风口。
6.4 新风管的设计计算
经计算得新风管的结构如图6-4所示
表6-1 1F西区新风管管径: 管段 风量(m³/h)
a
b
图6-4 一层建筑西区、东区新风风管布置图(上西右下东)
a-西区新风管道,b-东区新风管道
1—2 425 2—3 840 3—4 1390 4—5 2435 5—6 3435
矩形风管尺寸200×200 a×b 风速(m/s) 0.58 2.083 2.083 2.083 320×250 400×250 500×250 800×250 2.6 表6-2 1F东区新风管管径:
管段 1—2 2—3 1640 3—4 2962.5 4—5 4285 风量(m³/h) 840 矩形风管尺320×250 寸a×b 风速(m/s) 3.5 表6-3 2F西区新风管管径:
管段 风量(m³/h) 矩形风管尺寸320×250 a×b 风速(m/s) 3.5 1—2 1105 500×250 630×250 800×250 4.5 5.5 6.5 2—3 1870 500×250 4.5 3—4 2210 630×250 5.5 4—5 3965 800×250 6.5 表6-4 2F东区新风管管径:
管段 1—2 2—3 1640 500×250 4.5 3—4 2962.5 630×250 5.5 4—5 4285 800×250 6.5 风量(m³/h) 840 矩形风管尺320×250 寸a×b 风速(m/s) 3.5 表6-5 3F/4F西区新风管管径:
管段 1—2 2—3 1870 400×250 4.5 3—4 2210 500×250 5.5 4—5 4130 800×250 6.5 风量(m³/h) 1105 矩形风管尺320×250 寸a×b 风速(m/s) 3.5 表6-4 3F/4F东区新风管管径:
3F/4F东区新风管管径 管段 1—2 2—3 1640 500×250 4.5 3—4 2962.5 630×250 5.5 4—5 4285 800×250 6.5 风量(m³/h) 840 矩形风管尺320×250 寸a×b 风速(m/s) 3.5 机组选用麦克维尔超薄吊顶式风机:具体型号见§5.2新风机组的选型。
6.6排风风管的设计计算:
1.排风风量的确定:
为保证室内的正压要求,据经验公式: 新风风量-排风风量=0.5倍换气次数
(6-3)
其中,0.5倍换气次数即为0.5倍房间体积。 以2F-206为例:
已知其房间的面积为56m²;吊顶下高度2.8m;房间换气次数N=8次/h;房间新风风量G=340m³/h;
由式(6-3)可知,排风风量G排=340-0.5×56×2.8=261.6m³/h 2.排风风管的设计:
其计算方法如新风风管的计算(例如1F-EF-104排风)
新
图6-5 一
层EF-104排风风管
表6-5 1F-EF-104东区排风管管径:
管段 风量765 (m³/h) 矩形风管320×25400×250 500×250 1530 2295 1—2 2—3 3—4 尺寸a×b 0
风速4.5 5 5.5 (m/s) 注:其他排风风管具体尺寸详见风管平面图。
排风风管的分区应与新风风管的分区保持一致,以便于当新风机因故障停机时能同时控制同一区域的排风风机停止工作,目的在于为防止因发生新风机停机而排风机仍然继续工作而导致办公区域产生负压的情况发生。同时,处于卫生的考虑,盥洗室、卫生间的排风系统必须采用单的排风管道,防止其污染办公空间的空气质量。
对于二、三、四层的吸烟区,由于其面积不大排风风量为300m³/h可以采用壁挂式排风风扇来满足其换气需求。
办公区的室内排风经由排风口接入排风管由排风风机排出,排风管的最大排风风量控制在1500m³/h之内,风量过大会造成风管产生共振影响写字楼办公。出于卫生角度考虑,单独排走且排风风口应选用防雨百叶并尽量布置在建筑的非正立面处,防止影响美观。
风道的设计同新风风管的设计,区别在于排风风口的风速可以略高于送风风口的风速取4.5m/s。应注意新风风管与排风风管交错时,应避免在梁下交错,应选择在两梁之间进行交叠,交叠的两风管之间应保持100mm的距离以便新风管保温层的安装。
第七章 空调水系统 7.1 空调水系统的选型比较
空调水系统包括冷水和冷却水系统两部分,它们有不同类型可供选择。 表7-1 空调水系统比较:
类型 特征 管路系统不与大气相接触,不需克服静水压力,水闭式 仅在系统最高点设置膨胀水泵压力、功率均低。系箱 统简单 与蓄热水池连接比较开式 管路系统与大气相通 简单 供回水干管中的水流方向相异程同;经过每一管路的长度相式 等 供回水干管中的水流方向相异程反;经过每一管路的长度不式 相等 两管制 供热、供冷合用同一管路系统 分别设置供冷、供热管路与三管换热器,但冷热回水的管路制 共用 供冷、供热的供、回水管均四管分开设置,具有冷、热两套制 独立的系统 单式泵
优点 与设备的腐蚀机会少;缺点 与蓄热水池连接比较复杂 易腐蚀,输送能耗大 需设回程管,管道水量分配,调度方便,长度增加,初投资便于水力平衡 稍高 不需设回程管,管道长度较短,管路简单,初投资稍低 管路系统简单,初投资省 能同时满足供冷、供热投资高于两管制,的要求,管路系统较四管路系统布置较简管制简单 单 能灵活实现同时供冷或供热, 没有冷、热混合损失 系统简单,初投资省 组循环水泵 量,难以节省输送管路系统复杂,初投资高,占用建筑空间较多 不能调节水泵流水量分配,调度较难,水力平衡较麻烦 无法同时满足供热、供冷的要求 有冷热混合损失,冷、热源侧与负荷侧合用一
能耗,不能适应供水分区压降较悬殊的情况 可以实现水泵变流量,复式泵 冷、热源侧与负荷侧分别配备循环水泵 能节省输送能耗,能适应供水分区不同压降,系统总压力低。 根据以上各系统的特征及优缺点,结合本办公楼情况,本设计空调水系统选择闭式、异程、双管制、单式泵系统,这样布置的优点是过渡季节只供给新风,不使用风机盘管的时候便于系统的调节,节约能源。
系统较复杂,初投资较高 7.2 空调水系统的布置
本系统设计可以采用两管制供应冷冻水,且具有结构简单,初期投资小等特点。同时考虑到节能与管道内清洁等问题,可以采用闭式系统,不与大气相接触,采用定压补水装置取代以往的膨胀水箱定压。定压补水装置包括有两部分:
1.膨胀罐用于恒定系统内的水压;
2.补水箱和补水泵用于保证系统内各个末端装置始终充满冷冻水。
由于设计属于多层建筑,因此可以采用异程式水系统,此系统缺点是会导致系统内压力分布不均,因此在每层的回水管末端需要额外加入静态平衡阀以平衡各层楼之间的水压。
本设计采用的是双螺杆冷水机组,机组布置在一楼栈房的方案。供水、立管均采用异程式,各层水管也采用异程式,新风机组和风机盘管系统共用供、回水立管,即新风负荷亦算入冷水机组负荷当中。
7.3风机盘管水系统水力计算 7.3.1基本公式
本计算方法理论依据张萍编著的《中央空调实训教程》(1)沿程阻力:
[1]
。
△Pe=ξe· v 2·ρ/2 g 沿程阻力系数:
mH2O (7-1)
ξe=0.025·L/d (2)局部阻力:
(7-2)
水流动时遇弯头、三通及其他配件时,因摩擦及涡流耗能而产生的局部阻力为:
△Pm=ξ·ρ·v 2/2 g
(3)水管总阻力:
mH2O (7-3)
△P=△Pe+△Pj mH2O
(4)确定管径:
(7-4)
dn1.13 3
Vjvj mm (7-5)
式中:Vj——冷冻水流量,m/s;
vj——流速,m/s。
在水力计算时,初选管内流速和确定最后的流速时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空调系统的水系统的管材有镀锌钢管和无缝钢管。当管径DN≤40mm时可以采用镀锌钢管,其规格用公称直径DN表示;当管径DN>40mm时采用无缝钢管,其规格用外径×壁厚表示,一般须作二次镀锌。
7.3.2标准层的冷冻水供水管路水力计算
1.计算方法:
1)按照房间实际冷负荷来确定冷冻水管的管径进行水利计算。 冷负荷(kW)和流量(L/s)的关系如下:
GQ (L/s)
Cpt (7-6)
其中:
G——冷冻水流量,(L/s);
Cp——水的比热容Cp=4.2(kJ/kggK);
t——进出水温差,进水取7℃,回水取12℃,t=5。
2)查取简明空调设计手册P346图10-14 水管路计算图:
对于冷冻水管压力降取100~200Pa/m,对应换算得到的水流量G可以查出对应的水管管径,若查得得水管管径接近压力降上线则取大一号管径,以降低管内的流速,减小因此而产生的局部阻力损失。
[2]
2.计算举例:
以标准办公室2-06为例: 其冷量Q=4.3(kW) 带入式(7-6): G[2]
Q4.3==0.20(L/s)
Cpt4.25查图10-14可知:其支管管径DN=25mm。故其他房间的支干管管径亦如此方法算得。(见表7-1~6)
7.4 办公楼水管最不利循环水利计算
此计算目的在于确定冷冻水循环水泵的扬程。 1.闭式水系统计算方法:
PPyPjPm(Pa)
(7-7)
其中:Py——水系统沿程阻力损失,Pa;
Pj——局部阻力损失,Pa;
Pm——设备阻力损失,Pa。 四层东区
使用快速估算法估算冷冻水循环水泵扬程:
水泵扬程=沿程+局部阻力损失+设备阻力损失+(3~5)(mgH2O)(7-8) 1.使用鸿业水利计算软件算得沿程阻力损失和局部阻力损失:
由上表可得:
△Py+△Pj=62793.7Pa=6.3mgH2O
2.设备阻力损失Pm:
查顿罕布什螺杆冷水机组样本可知:蒸发器压力降为42kPa=4.2mgH2O,即为其设备阻力;机头阀门预留1~2mgH2O的扬程。查顿罕布什CR标准系列CRT03CB2DW风机盘管可知:水压降为19.89kPa=1.989mgH2O2mgH2O,末端风机盘管阀门预留1~2mgH2O的扬程。3.3~5m的安全系数。
总计:冷冻水循环水泵扬程=6.3+(4.2+2)+(2+2)+5=21.5mgH2O
7.5 空调风机盘管水系统供、回、凝水管
1.闭式水系统中供回水管在安装时应注意从末端向供水端要有一定的坡度(0.003坡向供水端),来保证能顺利回水:
(1)回水能顺利回流到机组;
(2)冬季的热水管中夹带的气体能在管路的最高处通过放气阀排除。
2.风机盘管机组在运行时产生的冷凝水,必须及时排走,排放凝结水的管路的系统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风机盘管凝结水盘的进水坡度不应小于0.01。其它水平支干管,沿水流方向,应保持不小于0.003的坡度(坡向给排水专业排水管处),且不允许有积水部位;
(2)在新风机组末端应设置冷凝水回水弯,防止当机组内产生负压时,发生冷凝水倒流溢出的问题。
(3)冷凝水管道宜采用聚乙烯塑料管或镀锌钢管,不宜采用焊接钢管。采用聚乙烯塑料管时,一般可以不加防止二次结露的保温层,但采用镀锌钢管时应设置保温层。
(4)冷凝水管的公称直径D(mm),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机组的冷负荷Q(kW), 按照下列数据近似选定冷凝水管的公称直径:(DN≤40mm用镀锌钢管,DN>40mm用无缝钢管。)
Q≤7kW,
DN=20mm;Q=7.1-17.6kW, DN=32mm;Q=101-176kW,
DN=25mm; DN=40mm;
Q=17.7-100kW, Q=177-598kW,
DN=50mm;Q=599-1055kW,
DN=80mm;
Q=1056-1512kW, Q≥12462kW,
DN=100mm;Q=1513-12462kW, DN=125mm; DN=150mm.
7.6 水管系统中的阀门
1.放气阀:
对于夏天供冷冬天供热的空调水系统应在管路末端最高处设置放气阀,详见(办公楼水系统轴测图)。
设置原因:在冬季供暖时,水流速较慢,热水中有时会加带大量气泡需要依靠供水管的安装坡度(0.003坡向供水端)使气泡升入管路的高点然后通过放气阀排出。
2.蝶阀与球阀:
供回水管在进入各个楼层、房间时,分出的支管应设置手动阀门以便于检修时能单独控制各个房间或楼层的供回水。
管径:DN≤40mm用球阀;
管径:DN>40mm用蝶阀。
第八章 机房布置与设备选择 8.1机房布置原则
1.拔管距离:
本次设计选用的是顿罕布什的螺杆式冷水机组,因此在布置机房时应注意要在水机纵向方向留出足够的拔管距离,一般与机组机身长度相同即可。
目的:水冷式机组使用时间长后会发生机内水管阻塞的问题,为便于维修时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拔管操作,故必须考虑留有足够的空间。
对于房间面积较为紧张的机房可以将机组纵向朝向门口,用门来取代拔管距离。(如图8-1)
图8-1 机房布置——利用门来弥补拔管距离的不足。 2.机房布置应留出足够的维修通道:
图8-2 机房布置平面图
8.2机房的设备选择 8.2.1冷水机组的选择
选择顿罕布什的水冷式冷水机组:
据制冷系统的总冷量Q=666kW选择WCDSX-P200; 1.名义冷量:695kW; 2.蒸发器:
(1)进出水管径:DN168mm; (2)标准水流量:119.5m³/h (3)标准水压降:42kPa。 3.冷凝器:
(1)进出水管径:DN168mm; (2)标准水流量:148.9m³/h;
(3)标准水压降:42kPa。
4.机组尺寸:长×宽×高,4257mm×1291mm×1361mm。
8.2.2水泵的选择
对于多台水泵并联时,宜采用同程式如图7-3,以减小水泵之间的压力差。
图8-3同程式水泵连接示意图 1.冷冻水泵的选择:
按照设备蒸发器标准水流量,及最不利水循环所需泵的扬程可知: 水泵流量:119.5m³/h;
冷冻水泵扬程:21.5m;
综上选择上海连成水泵:SLW125-160卧式离心泵,其参数如下: 流量:130m³/h; 功率:22kW; 重量 :275kg。
冷冻循环水泵一用一备采用同程式连接,即多出一根同程管,以平衡两水泵压力。 2.冷却水循环水泵的选择: (1)冷却水量的确定:
按照设备冷凝器标准水流量148.9m³/h,可以确定冷却水泵的水量。 (2)冷却水泵的扬程:
扬程:30m;
转速:2950r/min;
由于冷却水系统为开始水系统,因此水泵的扬程在计入沿程阻力损失、局部阻力损失,设备损失外,还需计入送入水塔的高差(取4m)。
水泵扬程=4+(4.2+2)+2+(3~5)17m 综上,水泵选型SLW 150-400C: 流量:159.98 m³/h; 功率:22 kW; 重量 :390kg。
冷却水泵一用一备采用同程式连接,即多出一根同程管,以平衡两水泵压力。 3.定压补水系统水泵:
扬程:32 m;
转速:1480r/min;
图8-4 定压补水装置示意图 (1)补水泵的作用:
靠泵保证水系统内末端始终充满水,以此来代替置于高位膨胀水箱。 (2)补水泵的选择:
补水泵的扬程应比循环水泵至少多5m的扬程,以保证能顺利将补水加入系统中。(Q高位膨胀水箱标高高于应至少高于系统最高点1m,所以补水水泵扬程取扬程值合适。)
所以补水泵扬程=冷冻水泵扬程+5m=26.5m 选择:SLW125-160卧式离心泵。
4.水泵配管布置:
进行水泵的配管布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安装软性接管:在连接水泵的吸入管和压出管上安装软性接管,有利于降低和减弱水泵的噪声和振动的传递;
(2)出口装止回阀:目的是为了防止突然断电时水逆流而时水泵受损;
(3)水泵的吸入管和压出管上应分别设进口阀和出口阀;目的是便于水泵不运行能不排空系统内的存水而进行检修;
(4)水泵的出水管上应装有温度计和压力表,以利检测。如果水泵从地位水箱吸水,吸水管上还应该安装真空表;
(5)水泵基础高出地面的高度应小于0.1m,地面应设排水沟。
8.2.3定压补水水箱选择
1.计算基本公式:
查《空气调节设计手册》(第二版)P170式:
V(121)gVcgQ(L) (8-1)[3]
1式中:
V——水箱容积(L);
2——系统在高温时水的密度(kg/h),热水时,为热水供水的温度,冷水时,为系统运行前水
的最高温度可取35℃。
17℃。
——系统在低温时水的密度(kg/L),热水时,可取20’C;冷水时,为冷水供水温度,可取
VC——系统内单位水容量(L/kW)之和,与进、回水温差,水通路的长短等有关;
[3]
Q——系统的总冷量或总热量(kW )。
按上述数据,公式(8-1)可改写为下面几个公式: 当仅为冷水水箱时:
V0.006VCgQ
当用60~40℃热水供热时:
V0.015VCgQ
当用95~70℃热水供热时:
V0.038VCgQ
2.水箱计算:
(1)当仅为冷水水箱时[3]
:
每供kW冷量或热量所需水容量VC(L/kW): a.系统的管道:
室内循环供冷(温差5℃)或冷热两用:VC=31.2(L/kW); b.系统的制冷机:
壳管式蒸发器:VC=1(L/kW); c.末端设备:
表冷器(冷热盘管):VC =1(L/kW);
总水容量VC=31.2+1+1=33.2(L/kW);带入(8-2)中: 其中制冷量Q=666kW
V0.00633.26660.132m³
(2)当用95~70℃热水供热时:
查表[3]表3-13每供kW冷量或热量所需水容量VC(L/kW): a.系统的管道:
室内循环供冷(温差5℃)或冷热两用:VC=31.2(L/kW); b.系统的制热机:
(8-2)
(8-3)
(8-4)
锅炉:VC=2~5(L/kW); c.末端设备:
表冷器(冷热盘管):VC =1(L/kW);
总水容量VC=31.2+5+1=37.2(L/kW);带入(3-30)中:
[3]
其中制冷量Q=666kW
V0.03837.24870.668m³
综上,查03R401-2开式水箱选择水箱尺寸为1m³水箱。
[4]
8.2.4冷却水塔、水箱的选择计算
1.水塔的选择:
冷水机组的冷凝器循环水量:148.9m³/h 选择200m³/h的水塔:
FH方形玻璃钢冷却塔系列:FH200L 流量:200m³/h;
风机直径:2100mm;、
L×W×H:4740mm×2760mm×4130mm
电机功率:5.5kW 自重:1920kg。 2.冷却水循环水箱:
水箱体积为5min循环水流量=12.4m³,查03R401-2开式水箱[4]选择15m³的水箱,长×宽×高:3200mm×2200mm×2400mm。
第四部分 综合布线
基本情况:整个局域网采用以太网技术,主干带宽达1000Mbps,100Mbps到桌面。 开放。采用标准RJ45接口,兼容不同厂家的标准产品。
灵活。水平子系统支持语音、数据,支持10Base-T、 100Base-T等。 可靠。高品质布线系统,通过标准测试与验证,提供15年以上质保。 先进。采用目前流行,具有一定先进技术的超五类系列产品。 易于管理。面板、配线架有明显标识,机房线路管理、维护方便。 1.1.2.1 有关技术要求
符合最新的国际标准ISO/IEC11801超五类布线系标准,产品应符合做主网络的高速、可靠的信息传输要求,并具有高度灵活性、可靠性、综合性、易扩容性。
进行开放式布线,所有插座端口都支持数据通讯、话音和图像传递,满足电视会议,多媒体等系统的需要。
能满足灵活的应用要求,即任一信息点能够方便地任意连接终端设备。
所有接插件都应是模块化的标准件,以方便管理并在将来有更大的发展时,容易地将设备扩展进去能够支持千兆速率的数据传输,可支持以太网、高速以太网、令牌环网、ATM、FDDT、ISDN等网络及应用。
网络就易于管理。
1.1.2.2 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和规范 CECS 90:97
建筑与建筑群网络布线工程设计规范 CECS 89:97
建筑与建筑群网络布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T 50311-2000
建筑与建筑群网络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50312-2000
建筑与建筑群网络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YD/T926 1-2-1997
大楼通信网络布线系统行业标准 1.1.2.3 国际技术标准、规范 ISO/IEC 11801:1995 建筑物网络布线规范 ETA/TIA-568A:1995 商务建筑物电信布线标准 ETA/TIA 569
商务建筑物电信布线路由标准 ETA/TIA-606
商务建筑物电信基础设施管理标准 ETA/TIA TSB67
商务建筑物电信布线测试标准 EN50173
欧洲商务建筑电信布线标准
1.1.2.4卖方对所提供产品的质量保证
卖方应提供产品质量、工程资质的有关证明以及产品质量的有关保证和承诺。 1.1.2.5 资料交付
卖方应提供系统布线施工图、接线图、系统测试报告、布线标识、有关说明书等工程文件,以便于今后的运行维护。
1.2 项目设计目标
h兼容性:综合布线是完全独立的而与应用系统相对无关,可以适用于多种应用系统。 h开放性:系统应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符合多种国际上现行的标准,对多数著名厂商的产品都是开放的,并支持所有通信协议。
h灵活性:系统应采用标准的传输线缆和相关连接硬件,模快化设计,所有通道都是通用的。所有设备的开通及更改均不需改变布线线路,并可灵活多变组网。
h可靠性:系统应采用高品质的材料和组合压接的方式构成一套高标准的信息传输通道,每条通道都要采用专用仪器测试链路阻抗及衰减率,以保证其电气性能。应用系统应采用点到点端接,任何一条链路故障均不影响其它链路的运行,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可靠运行。
h先进性:系统布线方式合理。所有布线均应采用世界上最新通信标准,并为同时传输多路实时多媒体信息提供足够的余量。
h经济性:统一考虑闭路电视系统、网络系统、通信系统和视频点播系统,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避免重复劳动和设备占用。
h可维护性:系统设计应科学合理,做到维护简单、方便。故障影响范围尽可能小。 1.3 项目设计依据
1.3.1 布线设计施工应满足的标准 -ISO11801
国际建筑通用布线标准 -IEEE 100 BASE-T 100兆以太网
-CCITT ISDN
综合业务数据网络标准 -IEEE 802.3 10BASE-T
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标准 -IEEE802.5 TOKEN RING 网络标准
1.3.2 布线设计施应满足下列安装与设计规范 中国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EBD-03-95) 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CECS09:89)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ECS 72:97)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ECS72:97)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282) 2.1 综合布线系统分析
综合布线是一个模块化的、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是智能建筑的“信息高速公路”。它既能使语音、数据、图象设备和交换设备与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能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相连接。
2.2 综合布线的特点
1、综合布线是一套标准的配线系统,综合了所有的语音、数据、图像与监控等设备。
2、综合布线对不同厂家的语音、数据设备均可兼容,且使用相同的电缆与配线架、相同的插头和模块插孔。
3、综合布线采用模块化设计,所有的接插件都是积木标准件,易于扩充及重新配置。
4、综合布线系统采用高品质的标准材料,以组合压接的方式构成一套高标准通道,所有器件均通过UL、CSR及ATM认证。
5、综合布线系统属于一次性投资的项目。 2.3 综合布线的优点 ◆全系列产品 ◆开放的系统体系 ◆先进的互连结构 ◆模块化的设计 ◆灵活性 ◆管理的简易性 ◆扩充的方便性 ◆集散式的管理思想 ◆构建及操作费用的节省 ◆多厂商的支持 2.4 布线系统的结构
综合布线一般采用星型拓扑结构。该结构下的每个分支子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单元,对每个分支子系统的改动都不影响其它子系统,只要改变节点连接方式就可使综合布线在星型、总线形、环型、树型等结构之间进行转换。
综合布线采用模块化的结构。按每个模块的作用,可把它划分成6个部分,如图所示。这6个部分可以概括成“一间、二区、三个子系统”,即:
◆设备间 ◆工作区 ◆管理区
◆水平子系统 ◆干线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六个部分中的每一个都相互独立,可以单独设计,单独施工。更改其中一个子系统时,均不会影响其它子系统。
2.5 综合布线设计标准 2.5.1 国际标准
ANSI/EIA/TIA-569商业大楼路径和空间结构标准 ANSI/EIA/TIA-607商业大楼接地线和耦合线标准 ANSI/TIA/EIA-568商业大楼通讯布线标准 ANSI/TIA/EIA-606商业大楼通讯布线结构管理标准 TIA/EIA TSB-67UTP端到端系统功能检测标准 ISO11801国际商务建筑布线标准
IEEE 802.3CDMA/DC 10Base5 10Base2 10BaseT 100BaseT IEEE 802.5 Token Ring
CDDI 铜线分布数据接口高速网络标准 ATM异步传输模式 2.5.2 国际标准
城市住宅区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设计标准》
《建筑与建筑群结构化布线系统设计规范》GB50311-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结构化布线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12-2000 《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 《中国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相关厂家产品设计、选型、施工、验收手册说明的标准 2.6 综合布线设计原则 ◆ 适用性 ◆ 灵活性 ◆ 可扩展性 ◆ 模块化结构 ◆ 开放性
2.7 综合布线目标功能
本案结构化布线系统应达到下列目标:
◆ 按照设计完成的结构化布线系统,将达到办公自动化的目标。
◆ 高度共享信息资源,预先考虑对通信设备、自动化设施和自动化设备的有效管理及这些设备的技术发展。
◆ 确保提高工作效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
◆ 节约资金,使大楼管理合理化,达到短期投资长期收益的目标。
◆ 提高管理的可扩性和易变性,适应环境变化,工作性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8 工作区子系统
工作区子系统由安装在各住户的国际标准信息插座、终端设备连接线等部分;分布在建筑物内的不同位置,全部采用国际标准EIA/TIA568B(RJ45)插座接口,通过插座连接数据终端,以各种方式固定在用户要去的位置上。
工作区子系统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一个符合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标准,并满足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
2.8.1 工作区子系统信息插座安装位置确定
工作区子系统信息插座安装位置主要安装在各工作区的办公位上。信息插座的安装方式将根据实际的区域装修方式,采用表面安装、墙安装等方式,与环境相协调。所有的面板都有标记。标记符号表明不同特性的应用及物理位置。国际标准EIA/TIA568B(RJ45)线序如下表:
RJ45电缆线对色标:标准568B:1白/橙、2橙、3白/绿、4蓝、5白/蓝、6绿、7白/棕、8棕。 国际标准EIA/TIA568A(RJ45)线序如下表:
RJ45电缆线对色标:标准568A:绿白-1,绿-2,橙白-3,蓝-4,蓝白-5,橙-6,褐白-7,褐-8; 2.9 水平子系统
将工作区引至管理区子系统,它是整个布线系统的一部分,将干线子系统线路延伸到用户工作区,水平布线子系统总是处在一个楼层上,并端接在信息插座上。
2.10垂直干线子系统
垂直干线子系统由连接设备间与各层信息模块的干线构成。其任务是将各楼层模块的信息,传递到设备间并送至最终接口。垂直干线的设计必须满足用户当前的需求,同时又能适合用户今后的要求。为达此目的,本方案中我们采用超五类网线,支持数据信息的传输,采用5类4对非屏蔽双绞线缆,支持语音信息的传输。
垂直干线子系统的作用是将数据语音信号从设备室间系统传输到各楼层信息模块。系统由垂直干线及相关支撑硬件组成,提供了设备间总配线架与各楼信息模块之间的干线路由。
2.11 设备间子系统
设备间子系统是整个布线系统的中心单元,设备间子系统(主配线间)由设备间中的电缆、主配线架和相关支撑硬件组成,它把公共系统设备的各种不同设备互连起来。该子系统连接公共系统设备(如PABX),通过垂直干线分别向各楼信息模块进行配线管理。
2.12 布线系统管理方案 2.12.1 信息点编号规则
此布线系统中我们采用如下信息点编号规则,每个编号唯一地标识一个信息点,与一个RJ45插孔对应,也与一条水平电缆对应。
其中层号从1到12;设备类型码有两种,C表示计算机,P表示电话;信息点层内序号为每层内的信息点统一顺序编号。此编号在下列地方用到:
1. 在布线系统平面图和其他一些文档中,都用上述的编号来标识信息点。 2. 每个信息盒面板的插孔下方贴以写有上述信息点编号的标签。
3. 在配线架的标签条上用上述编号标明相应位置对应的信息点编号,并登记注册。 4. 穿线工程中,每根4对芯电缆的两端都按上述规则标号。 2.12.2 布线系统管理文档 我们提供的布线系统文档包括: V《布线系统各层平面图》
可用于查信息点的分布位置,槽道的路线。 V《布线系统图》
用于查各级配线架、水平电缆、垂直电缆的连接关系,水平子系统、配线架和主干电缆的器件数量、种类等。
V《信息点房间号表》
用于查信息点所在的房间号,可贴在主配线箱上,查找方便。 V《配线架电缆卡接位置图》
用于查找配线架各位置上卡接的电缆所对应的信息点编号,此图与配线架标签上的标号是一致的。配线架上卡接的水平电缆一般不会改动,所以此表一般不会改动;但如果信息点有增加,则此表要更新。
V《信息点跳线路径表》
这是布线系统中要经常更新的文档,每次跳线修改活动都要仔细记录在此表上,此表更新不及时必将导致布线系统的混乱。如果已造成了混乱则要进行全面的测试,重新生成此文档。
V《布线系统维护记录》
用来记录所有的维护操作,以备查对,用户应养成忠实详细记录维护活动的习惯,出现问题时此记录将非常有助于查对失误的操作,以追踪和修改错误。
第三章 网络布线工程施工服务说明 ◆ 现场勘察
◆ 布线工程的设计、规划与管理 ◆ 电缆铺设
◆ 安装主配线架和各楼层分配线架 ◆ 安装各楼层信息插座及其它附件 ◆ 电缆端接和测试
◆ 电缆标记,编写综合布线工程的文件档案 ◆ 提供给相关部门一套布线工程文件档案 ◆ 售后服务 3.1 服务支持体系 3.1.1 综合布线材料质量 3.1.2 工程质量 3.1.3 培训 3.1.3.1 免费培训 培训人数人数 3.1.3.2 培训内容 ◆ 工程综合布线的结构
◆ 工程所使用的主要器件的功能及用途 ◆ 综合布线逻辑图介绍 ◆ 综合布线平面布局图介绍 ◆ 布线工程文件档案介绍
◆ 布线系统的测试方法介绍 第四章 工程施工质量的组织措施 4.1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组织措施 4.1.1 质量管理的标准 4.1.2 质量管理的环节
4.1.3 质量活动实施和控制的方法 4.1.4 工程质量控制
4.2 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4.2.1 调试阶段应注意
4.3 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 4.4 确保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 第六章 系统的验收、测试 6.1 系统的测试 近端串音衰减(NEXT) 衰减(ATT) 特征阻抗
衰减-串音比(ACR) 线缆长度
6.2 系统的工程验收 ◆ 安装工程量; ◆ 工程说明; ◆ 设备、器材明细表;
◆ 竣工图纸为施工中更改后的施工设计图; ◆ 测试记录(宜采用中文表示);
◆ 工程变更、检查记录及施工过程中,需更改设计或采取相关措施,由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之间的双方洽商记录;
◆ 随工验收记录; ◆ 隐蔽工程签证; ◆ 工程决算。
6.2.1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检验项目及内容 具体检验项目及内容
第五部分 夜间装修
夜间施工方案,中航飞机西安制动分公司大楼由于情况特殊,楼内白天员工需正常上班,为了不干扰公司正常工作,我公司立即动员起来,召开了由管理人员及劳务队班组长以上人员进行夜间施工方案,经过周密按排,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加班、加点及增加夜间施工,加强夜间管理,在规定时间内,为了确保实现甲方的要求,完成装修的全面竣工,特制定夜间施工措施及抢工措施如下:
1 夜间施工方案
本工程原则上在早晨7时至晚6时时间段内组织施工,不在组织夜间施工。但由于工期非常紧张,同时考虑到特殊部位施工必须连续作业,特殊时间段需要进行夜间组织施工。
1.1夜间施工组织机构
根据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本企业《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项目管理手册》,编制项目夜间施工组织方案,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技术负责人、生产经理、专职安全员、质量管理员为副组长,劳务分包负责人为组员的项目夜间施工领导小组,在公司工程部和项目监理单位的领导监督下,组织夜间施工。
1.2夜间施工岗位职责
建立各级人员夜间施工岗位责任制,使夜间施工责任到人。
(1)项目经理是夜间施工的第一责任人,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夜间施工生产负责。
(2)技术负责人负责主持整个项目的夜间施工技术措施、机械设备使用措施的编制、审核工作。 (3)生产经理具体负责夜间施工生产的计划和组织落实。
(4)专职安全员负责对夜间施工安全生产负监督检查、督促整改的责任。 (5)质量专职人员负责对夜间施工质量负监督检查、督促整改的责任。 (6)经营经理具体负责夜间施工的后勤保障工作。 (7)劳务队经理对其工作区域的夜间施工负直接责任。 1.3夜间施工准备工作
(1)经营经理负责夜间施工的全面后勤保障工作,确保资金和劳动保护用品,并保证供应物品的质量。 (2)项目负责人在夜间施工前对所使用的机电设备、临电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和调试,确保机电设备夜间施工能正常使用,保证夜间施工有充足的照明。
(3)项目物资部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及夜间施工所需材料提前组织进场,保证材料供应。 (4)项目安全人员组织人员对夜间施工前进行安全设施检查,确保夜间施工安全。 (5)项目工程部负责夜间施工的人员调配管理工作及监督管理工作。
(6)项目技术部会同拟参与本工程建设的施工人员,共同研究图纸,熟悉现场,作好技术准备。 (7)夜间施工开始前根据物业管理公司有关规定,由生产经理负责到物业管理公司提前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再取得夜间施工许可证的前提下,方可进行夜间施工。
(8)夜间施工前做好各项工作的安排,做到不扰民,不损坏原有的建筑物品,按物业的要求保持场区内整洁卫生。
1.4夜间施工组织工作
(1)我单位有完善的材料供应商服务网络,拥有一批重合同、守信用、有实力的物资供应商,为保证夜间施工的材料供应,在施工阶段与各材料主要供应商签定保证夜间施工材料供应的补充协议,可以保证夜间施工所需材料的充足、及时供给。
(2)我单位与成建制的、有同类工程施工经验的劳务队伍长期合作,已签定了本工程的合作意向书,并
要求其作好夜间施工的人员准备工作,要求劳务队夜间施工阶段实行三班工作制,避免疲劳作业,确保夜间施工安全生产、质量合格。
(3)本工程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根据法人代表授权,可以确保指令畅通、令行禁止。 (4)加大资源配备与资金支持,保证夜间施工各种生产资源及时、足量的供给。确保劳动力、施工机械、材料、运输车辆的充足配备和及时进场。
(5)项目进行全盘策划、高效组织、管理、协调和有效控制,提前作好夜间施工计划,并为分包单位的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6)项目部人员在夜间施工前进行分工,责任落实到人,各负其责,制定现场人员值班表,注明负责项目及联系电话,相关人员人手一份,并上报监理,为保证信息畅通。施工期间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生产经理、质量管理人员、安全专职人员24小时值班,其他现场管理人员包括调度、技术、质量、安全、电工等实行24小时倒班,所有值班人员手机24小时开机,保证通讯畅通。
1.5夜间施工管理措施
(1)项目技术部作为夜间施工的龙头,必须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迅速予以解决,对预见性问题,适时与各方沟通,为夜间施工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2)制定夜间施工进度计划,并进行专业分解、及时插入相关工序,进行流水施工。
(3)在项目技术负责人的领导下,对夜间施工所设计部位提前进行深化设计,明确节点、细部做法,确保夜间施工顺利进行。
(4)精心规划和部署,优化夜间施工方案,科学组织施工,使夜间生产活动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5)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依靠科技提高工效、加快夜间施工进度。 (6)作好夜间施工现场协调、配合,确保后勤保障工作的优质高效。
(7)加强夜间施工现场管理,注重过程控制,确保每一工序一次成优,既为下一工序的插入创造条件。 (8)控制夜间施工时间,制定夜间施工控制计划,并进行分解和落实到管理人员和劳务作业队伍,实行劳动竞赛,对保质保量达到夜间施工节点计划的管理人员和劳务队伍实行物质奖励。
1.6夜间施工措施
(1)配备足够光源,我们准备在各施工区域做好临电工作,确保在各个施工点都有较好的照明。 (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必须采用三相五线制,设置专用的保护零线,采用“三极配电、两极保护”和五芯电缆配电系统。
(3)每台用电设备应有各自的开关箱,并装设漏电保护器,实行“一机一闸一保一箱”制。 (4)安全、质量员必须共同参与保证安全与质量两不误。 (5)调派精干的电工值班,随时检修供电线路。
(6)夜间施工人员不打疲劳战,人困马乏精力容易分散,安全、质量得不到保障,实行二班工作制,轮流倒休。
(7)严格控制夜间噪音在55分贝内,夜间施工噪音控制在把噪音大的工作留在白天作业,以免影响周边居民。
(8)尽量投入更多人员,使工程利用白天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按期完工。
(9)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夜间施工不要出现大声喧哗、野蛮装卸材料等不文明行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10)电锯切割速度不要过快,锯片及时刷油;电钻、水钻开洞时钻头要保证用油和用水,降低摩擦噪音。
1.7夜间施工人员配备
为保证夜间施工的人力资源,项目部要求各施工作业班组增加施工操作作业人员,确保按二班制组织施工
按正常施工需增加的夜间施工操作人员如下: 1、地面砼施工:10人 2、强弱电施工:10人
3、吊顶龙骨安装施工及轻质隔墙施工:5人
4、粉刷施工:5人 5、空调施工:10人
6、消防施工:10人 7、专业环境清理:4人
设计方:陕西沃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西安市高新区旺座现代城B座1101室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