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探究边塞诗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

来源:一二三四网
探究边塞诗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

摘要:

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主要通过老师课堂教学获得,通过探究边塞诗教学模式,老师就能在课堂上对边塞诗进行有效教学,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本文探究出质疑问难教学模式、开门见山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等三种教学模式,给老师提供范例。

关键词: 边塞诗 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

2015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整个小学阶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其中古诗在要求背诵的诗文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古诗中的边塞诗又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其中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李贺的《马诗》、卢纶的《塞下曲》最有名。

2016年8月5日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陈先云理事长在会上列出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

2016年9月13日北师大《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中国教育界就像是平地响惊雷,又像是享受了一场盛宴。

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为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探究课堂边塞诗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综合以上所述,并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为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探究出边塞诗课堂教学模式供各位老师借鉴。 一、质疑问难教学模式

看诗题—质疑问—明答案—悟诗情—诵古诗—促延伸

课堂上老师不停地发问,学生不停地回答 ,这是老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是单向灌输知识的一个主要表现。对于这种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有的教师误认为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其实,这样做让学生很被动,久而久之,思维产生倦怠,思考答案的积极性下降.即提问不等于启发,我们要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只有发现问题才有可能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施教,教学过程以产生问题开始,以产生新问题终结,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获得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如果学生初次接触边塞诗,老师可以用质疑问难模式教。 例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当诗题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老师不要急于发问或解答,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提出1、这是首什么诗?诗歌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叫“凉州词”?这时,学生们满脑子都是问号?那种急于得到答案的心情很迫切。我抛砖引玉,只说出三个字:边塞诗。同学们感

到更加新奇,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们通过查资料了解边塞诗的意思。为了让他们形象直观了解边塞诗,我不失时机的出示四副图画课件,第一副,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画面。第二副,以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为画面。第三幅,以反映戍边的艰辛及战争场面。第四幅,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接着,让学生查找诗人王翰的资料,看我出示的王翰头像的课件,知道他是唐代诗人,以写边塞诗闻名。此诗就是他的代表作,以豪饮写征战,于连珠丽词中隐含着清刚顿挫之气。接着让学生根据注释思考古诗的意思: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了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的时候,马上琵琶声频繁地催促着。即使喝醉卧倒在沙场上,请诸君不要见笑我,自古以来,男儿出征,又有几个人能活着归回?然后听我播放古诗解读,录音里头,那种标准的普通话语音,把学生带入想象的境界,学生在想象的境界中,和诗人一起对话,一起凝望醉倒在沙场上的士兵,一起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于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诵古诗,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进行美的熏陶,老师创设条件,组织个人吟诵比赛,组织集体吟诵,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最后,让学生又产生新的问题:其它边塞诗呢?这样,很好地促进知识的延伸。使他们兴趣盎然,饶有兴致地利用课余时间去寻找大量边塞诗进行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底蕴,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二、开门见山教学模式

读古诗—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诵诗韵—背古诗

要学生掌握某一技能,需要通过强化逐步的塑造学生的行为.使学生获得某一知识或技能,开门见山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教师直接清晰的陈述新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应达到的学习结果,传授新内容是此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即,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环节. 这种教学模式适合学生们已经学过同类题材的边塞诗,对边塞诗并不陌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学一首边塞诗。例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学生已经知道这是一首边塞诗,于是老师直接出示学习目标:1、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2、朗读并背诵古诗。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接着出示学习步骤:读古诗—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诵诗韵—背古诗(也就是教学模式)第一步读古诗:由回忆边塞诗的定义开始学习,首先直接读古诗,在读古诗的过程中,疏通文字障碍,检查自学情况,朗读时采取范读、评价个别读、齐读等方式来指导。第二步解诗题:直接传授给学生出塞的意思。第三步知作者:简单介绍王昌龄,善写七绝,他的绝句可以和李白争胜,列为“神品”。多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诗家夫子”。第四步明诗意:是本节课最重要环节,老师可以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诗人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就存在着明月边关的景象,注意诗中的“关”,此处

是边关,第一句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明月和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和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月照汉关”。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当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意境时,可以边出示课件边叙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就像那些催眠师,采用催眠的语言,让睡眠者进入梦境。例如:“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回到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6的秦朝,秦朝灭亡,我们穿越到公元前206至公元23年的汉朝,现在请你睁开眼睛,看课件,请你估算一下,是多少年啊?边关受匈奴外敌的侵扰有多少年?你感受到什么?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啊!果真是万里长征人未还啊!”第五步诵诗韵和第六步背古诗就是完成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检验。

三、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查资料—好诵读—赏佳作—创氛围—入意境—背古诗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逐渐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具备团队意识,团队合作共同完成某件事,才能做到共赢。俗话说得好,“一根筷子容易折断,十根筷子不易折断”,“团结力量大”。此教学模式是以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成长,以致终生受用。例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通过小组合作,分工查资料,汇集资料,共同学习古诗时代背景: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对外频繁用兵,战争连年不断。征战出戎成了国人十分瞩目的大事,更加激发了知识分子从军报国的自豪感和马上封侯的功名心,也给了知识分子涉足边塞或深入征戎生活的机会,因而出现盛唐时期无人不作边塞诗的局面。古诗题目:意思是诗人送别朋友董庭兰。古诗作者:高适,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他的诗歌,题材广泛,现实性也比较强,体现了他正视现实,抨击黑暗的一面,多边塞诗,气势雄浑。2、一起诵读佳作,首先一生读,另一生听,听完后评价。一生读第二遍,另一生听,听完后评价。接着换过来。然后,两人一起诵读。互相提醒注意语气的停顿,注意诗歌的韵味,注意读出情感。读出诗韵。3、欣赏佳作,满天的乌云遮得天昏地暗,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扬扬,请不要担心前面路途遥远会没有朋友,普天之下又有哪个人会不认识你董大呢?前两句写塞外的极度寒冷,在此情景下高适与友人依依惜别,本应该是非常伤感的心情,他却说出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那样豪迈,那样激奋人心的临别赠言。4、此时,同学们的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厚,甚至有同学在摇头晃脑地读后两句诗。5、这时,我发现时机已成熟,为了更进一步形成你追我赶、爱学习的氛围,把学生逐渐带入诗中意境,我相机打开课件进行指导:同学们,北风呼啸着,大雪纷

纷下着,此情此景,你注意到那往南方奋力高飞的大雁吗?大雁又有何感受呢?(生答:大雁在逆境中努力向上求生存)是啊!已尽黄昏,北风呼啸,大雁南迁,大雪纷飞,凄凄惨惨戚戚呀!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前两句。在董大的心里,自己好像被呼呼的北风和纷纷的大雪包围,非常忧愁,高适是如何安慰他呢?同学们齐读后两句诗。董大听了高适真情的的话语,还继续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之中吗?当然不会。诗人高适,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又有如此开阔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的赠言说得如此慷慨激昂,鼓舞人心。他是希望好友像大雁一样奋力高飞呀!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你仿佛自己就是那位诗人,你怎么去劝慰别人呢?就这样在我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流连在高适诗中的意境中,流连在后两句振奋人心的诗句中,水到渠成的就培养了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这三大核心素养。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课堂上最美的课堂,边塞诗教学是语文课堂上体现厚重历史文化最有深度的课堂,它承载着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得课堂失去以往的生气,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根据古诗内容与风格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或者有创造性的改进固有的教学模式,或者把几个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永远美丽。所以,探究不同的边塞诗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任重道远。

文献:

高文主编2000年6月第1版《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第439页至466页山东教育出版社

王永华编著2006年4月第1版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新操作-----转变中小学教师行为十三讲》 第25页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沈松勤 胡可先 陶然著2006年1月第1版《唐诗研究》第46页 浙江大学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