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戏曲发展学视角下的柳腔艺术研究

来源:一二三四网
2013年8月 枣庄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A0ZHUANG UNIVERSITY Aug.2013 V01.3O N0.4 第3O卷第4期 戏曲发展学视角下的柳腔艺术研究 杨瑞萍 (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摘要]柳腔是主要流行于青岛地区的一种地方小戏,曾经是该地区重要的娱乐方式。如今信息传媒技术的迅猛发 展,使地方戏曲的生存空间捉襟见肘,市场经济的冲击,使柳腔的生存环境受到严峻的挑战。综观我国戏曲发展学的 历史,从戏曲发展学的视角视角,关注柳腔的现状,并为其生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柳腔;戏曲艺术;生存;发展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13)04—0106—05 剧中人物,从有一个演员扮演几个角色发 我国的地方小戏始于明清时期,距今 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曾以其独特的魅力娱 展到一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开始有了简 乐着一方百姓。但近些年来,由于信息传 单的化装,这就是柳腔发展为地方戏的雏 媒技术的迅猛发展,戏曲赖以生存的土壤 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许多剧种开始慢 慢淡出人们的视野,或灭绝,或频危。作者 试图从戏曲发展学的角度对柳腔艺术的发 形。 关于柳腔的名称的由来,老艺人们说 柳腔刚开始被称为“溜腔”,那是因为演员 的唱腔与伴奏乐器四胡(即胡琴)的配合 不是很协调,只能随着伴奏往上溜,所以被 称为“溜腔”,后因“溜”字不雅,取谐音为 柳腔。柳腔与其它戏曲艺术一样,是沿着 民间歌舞——曲艺演唱——戏曲这一发展 展现状作出分析,并提出其生存和发展的 可行性建议,为这一戏曲艺术振兴尽一点 绵薄之力。 一、关于柳腔 规律衍化形成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不断地借鉴、吸收、融化了其它一些剧种的 艺术精华,逐步形成了艺术特点鲜明、地方 色彩浓厚的地方小戏,尤其在即墨和平度 据考证:柳腔发源于青岛地区的的大 沽河一带,距今约有二百余年历史。《中国 地方戏曲集成》中载:“‘本肘鼓’,是由民 间说唱的‘肘鼓子’形式发展演变形成的。 ‘肘鼓子’产生于明末清初,距今约有三四 百年历史,山东地方戏曲多由此演变发展 而成的。”@ ” 两地广为流传,成为该地区的一个主要地 方戏。平度被称为“柳腔窝子”,即墨被称 为“柳腔之乡”。 任何地方戏都有其突出的地方特色, 是其他剧种所不能替代的,柳腔也不例外。 它的第一个特色便是:唱腔的灵活性,同一 唱段,演唱者的唱出的戏味差异很大,有的 流传于即墨、平度、莱西、莱阳一带的 肘鼓子吸收融汇了当地一些民间曲调,并 由“一个人要饭‘唱门子…到“三五人搭班 ‘唱地摊一’,发展到“一家为伍在村头场院 ‘盘凳子一’,到20世纪初,由于受当时一 戏味浓重,有的戏味寡淡。其二,伴奏乐器 的固定性,四胡、唢呐是柳腔戏的主打乐, 些小型地方戏曲剧种的影响,在演唱形式 Ac_有了突破性发展,演出场地Ac.开始出现 没它们伴奏,就不能称之为柳腔。四胡演 奏时其声铮脆悦耳,哀婉细腻;唢呐则是悲 [收稿日期]2013—05—28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11WJ06)。 [作者简介]杨瑞萍(1973一),女,山东青岛人,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音乐学硕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声乐演唱 及理论研究。 ・106・ 杨瑞萍戏曲发展学视角下的柳腔艺术研究 弓调(哭腔)之后的尾声,渲染气氛,增强 反映,并给一定的社会基础以积极的作用。 艺术感染力。其三,语言的地方色彩更是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 地方戏的特色。“7J-言是地方剧种的根,戏 文化艺术也必然要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曲起源于地7J"语言,戏曲是方言的艺 古老剧种的发展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事情,其 术。” 杉IJ腔戏曲语言的大众化、通俗化、 兴衰存亡的变化仍在继续进行。柳腔在经 口语化,为柳腔戏份外添色增彩。如《赵美 历二三百年的发展之后,目前正面I临严重的 蓉观灯》中赵美蓉唱段:“这班灯观过去, 生存危机,处于濒危的边缘。特别是1987 那厢又闪来菜园灯;黄瓜灯,一身刺;茄子 年以后,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由此带动了现 灯来紫莹莹;芫荽灯,一蓬松;白菜灯,支不 代传媒技术的高速发展,戏曲艺术的观众群 楞;萝b灯那个青凌凌,冬瓜长刺一身青。” 体急剧缩小。“戏曲艺术是一种直接面对观 这些生动活泼的地方语言,非常形象地描 众进行现场演出的特定综合艺术,换句话 绘出每盏花'XI-的特色,人情人理,散发着亲 说,失去了观众,就失去了戏曲艺术存在的 切、真实的生活气息。 价值与根基。” ̄0'142)在这种情况下,柳腔的演 二、柳腔的现状 出市场开始出现萎缩,演员也TI=始向大龄化 发展。从几年的演出场次及其演员的年龄 戏曲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与时代的  ̄,-j-比,就可以看出其-V滑状态。下图是sF-度 关系都是极为密切的。一定的文化艺术是 市姚家经柳腔剧团近二十年来的演出演出 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等在观念形态上的 场次及演员年龄变化表: 1978年~1998年演出场次及其演员年龄的变化 由此可以发现:1987年以后,柳腔由 其人员时多时少,进出无序,聚散随意,缺 先前的红红火火慢慢转淡,演员群体开始 少严格的管理制度,又受到经济方面的制 趋向大龄化,演出的场次也在急剧减少。 约,大都自由解散了。仅存的柳腔剧团由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柳腔悲切的音调与 于体制不健全,设备、人才、资金缺乏以及 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观有着较大的差异,这 受现代娱乐媒体的冲击,已经几年不搞一 使得柳腔艺术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一些 台新剧目,目前只能维系一些小型演出,并 专业剧团先后解散,散布于民间的戏曲班 且多出现在丧葬、庙会及一些民间礼仪上, 社曾经是戏曲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但由于 很少出现在剧场里和媒体中。 1984年以来即墨柳腔剧团在编人员分析表 2007年山东省政协委员杨乃瑞的政 斜扶持,或者政府扶持和剧团演出收益相 协提案《关于加大力度抢救、挖掘、扶持 结合,或者是政府财政补给和大企业冠名 “即墨柳腔”剧种案》建议:相关部门、地区 扶持。总之,应加大抢救力度,重视对在世 应当予以高度重视,或者政府财政给予倾 柳腔艺人的关心和爱护,充分发挥他们的 ・107・ 枣庄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 传帮带作用,切实使柳腔这一民间传统文 化剧种得以存续和发展。2008年6月柳 腔被列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名录中,为了让柳腔这一极具地方特色 务于广大农民,各级政府要给予扶持和帮 助,在这方面可以鼓励一些有文化意识的 企业家投资兴办,或由老艺人带头招兵买 马,自主经营。对于这些剧团要建立必要 的剧种能继续传承与发展,青岛市的相关 部门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加强 的管理机制,保证一定的演出质量,控制人 员的相对稳定和有序流动。对于班社急需 的艺术创作人才与教学人才,也要想办法 进行支持。 2.柳腔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积淀,群众 对即墨柳腔的发掘、研究,使其在韵律、唱 腔等方面更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不断开发 创作受观众青睐的新剧目。为了让柳腔更 好地传承下去,一些年事已高的老艺人,不 辞辛苦的言传身教,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唱 腔、念白、表演绝活,一点不留地传授给年 轻一代。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这古 老的剧种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保护与策略 我国戏曲艺术是典型的民族艺术,融 合了多种艺术因素,是适应了我国人民的 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而昌盛、发展起来的。 大部分戏曲剧种都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 生活中,与农村、城镇观众有着血肉联系。 广大群众在面I临多种艺术形式的选择中对 戏曲仍然情有独钟,并选择它作为娱乐的 主要内容,这种相生相依的关系,有着深厚 的历史渊源。地方戏曲从历史的长河中走 来,不断吮吸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 的养料,滋养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柳腔 作为一种地方戏,既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 的积淀,又是一种地方的文化特产,更是祖 国戏曲园地里的一朵奇葩,成为了人类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的目 的是通过对柳腔的挖掘整理,籍以丰富我 国的民族音乐研究的内容,并希望引起人 们对它的关注,使柳腔艺术不至于沉沦和 消失。鉴于此,笔者有以下几点设想: 1.柳腔作为一个剧种,要想在发展中 得到传承和发扬,就必须有一个传承的载 体——剧团。在这方面笔者设想:建立一 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剧团,在演职人员 的编制方面达到正.g-演出需要的相应人 数;政府给剧团提供财政支持,解决剧团和 剧院职212的工资保障问题;建立全额拨款 事业编制,并进行聘用制改革;在管理体制 方面研讨承包、搞股份制或采取商业运作, 增加演职人员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另外振兴业余柳腔剧团,让其扎根农村,服 ・108・ 基础比较深厚,因此可以利用其深厚的群 众基础大作文章、广为宣传,政府及现代传 媒多给铺路搭桥,增加地方戏的演出机会。 也可以借鉴其他省份振兴地方戏的做法: 搞比赛或打擂,在这方面非常成功的范例 就是河南豫剧,在如今戏曲市场急剧萎缩 的情况下,河南豫剧凭借《梨园春》这个河 南电视台的精品栏目,创造了当今社会戏 曲艺术领域的奇迹。还有这几年凭借影视 作品而红遍大江南北的“二人转”,这都是 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另外在地方杂志或期 刊中也可加入对柳腔的介绍及民间艺人的 专访等等。这样可使柳腔艺术有更多地机 会展现在观众面前,从而引起大众对它的 关注,保持它在群众中的热度,有利于柳腔 的振兴和繁荣。 3.如今,柳腔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 巨大的改变,但是我们仍可利用一些人为 因素,为其营造出入212的生存环境。在音 乐学界已有人提出“通过人为因素的参与 调控”为中国传统音乐构建一个“人 212——自然环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新环境的最终形成并非仅靠中国音 乐学界就能奏效,而须将民间行为和政府 行为相结合,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相结合, 从而变成全国性的自觉行动。” ’在培养 柳腔后备力IN: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让柳腔走进校园。从国民教育人手,在当 地的学校音乐教育中,适当安排柳腔艺人 的表演或者把柳腔作为欣赏课放到音乐课 堂中,以加强青少年对柳腔的了解。也可 以在一些社区开设柳腔培训班,充分利用 空闲时间,开拓其发展空间。另外柳腔也 可以走进当地高校课堂,组织在校音乐专 业的学生进行采风学习,使柳腔独特的作 曲技法得以传承和发扬。从笔者的采风情 况来看,应该加强对民间柳腔艺人的重视, 杨瑞萍戏曲发展学视角下的柳腔艺术研究 因为老艺人都具有娴熟的表演技巧,但他 们年事已高,对于这些老艺人不仅要将他 展的原因。例如:在柳腔传统剧目《赵美容 观灯》中,剧中人物赵美蓉的观灯唱段多达 下句上不断ttg重复,身着长衫的演员在台 们现在的表演情况做成录音、录像资料进 720句,长达一个多小时,其唱腔音乐在上 行保存,更要深入地研究他们的表演艺术。 本地的音乐2/2作者,应当利用工作之便,多 与老艺人交流,搜集记录各种柳腔剧本,访 问整理与柳腔有关的资料,为今后柳腔的 发展和传承提供切实的理论依据。 上的形体动作也就是不停地摇扇子和来回 踱步,表演非常单一。这种表演形式老年 人可以接受,但是对现代的年轻人就缺乏 吸引力。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有如下的几点 4.音乐唱腔是戏曲艺术的一大特色, 建议: 柳腔的主要唱腔是[悲调]和[花调]。[悲 (1)柳腔艺术除了在思想、生活上需 调]是柳腔的基本腔调,体现着柳腔本质音 要磨练提高之外,还得要求演员演唱和表 乐的特点,其哭中带诉、哀怨凄凉,因此有 演技巧上的提高,在演唱上对他们进行声 人把柳腔的悲调叫做“哭坟”。现在,随着 乐辅导,从声乐学的角度全面提高他们对 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有 声音的认识,减少费嗓子的现象,延长演员 了较大提高,这就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 的艺术生命力。 的要求,在当地许多重要的喜庆的演出场 (2)在表演上从手、眼、身、法、步五个 合是不请柳腔戏的,其原因是柳腔悲悲切 方面加强演员的形体训练,在此基础上演 切的唱腔,不能适合演出的场境。由此可 员对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要认真揣测,舞台 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柳腔要想生 表演要求细致人微,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要 存就必须创新,这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 准确到位。 流。其实从中国戏曲形成的那天开始,多 (3)在演出剧目方面要保持和发展群 种声腔剧种的兴衰更迭就在无休止的进行 众喜爱的风格特色,在力求作品完整统一 着。创新就有发展,守旧就要被送进历史 的前提下,不排除适当的铺叙、插,做到思 的博物馆。在我国的戏曲发展史上,有许 想性、知识性、娱乐性的有机结合。还要适 多古老的剧种通过创新获得了新生,依旧 应时代的心理需要,不断地推出、上演一些 以曼妙姿态,挺立在我国的戏曲舞台上。 投合观众欣赏趣味的比较通俗、比较有可 因j.t-g柳腔艺术要想有所发展,就必须突破 看性、娱乐性的剧目。同时加强对传统剧 自身的束缚,尝试大胆的创新,并在创新中 目梳理革新,给它注入时代的内容,让柳腔 保持自己的特色风格。在此方面笔者有以 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 下两点建议:第一唱腔上,对柳腔唱腔的改 (4)提高演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文 革与创新,应在保持原有的唱腔的基础Ac., 化底蕴,是演员准确把握戏曲人物的思想 要大胆的吸收和借鉴其它艺术形式的演唱 情感的基础。为了适应当今观众的审美情 技法,以此来丰富和充实柳腔的唱腔,增加 趣通过看录像或观摩演出等手段,提高他 音乐的感染力,当然在这里要解决好创新 们的艺术修养,使他们的表演与观众所确 与守旧的问题。第二语言上,随着社会文 CA的审美心理有一个交叉点。 明的进步和发展,普通话成为各地方群众 戏曲发展的历史证明:戏曲是在发展 交流的媒介。而今依旧使用方言演唱的柳 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新的创新、新的综 腔艺术,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但听众 合。柳腔艺术要想改变目前的颓势,就必 的范围受到了限制,不宜于柳腔的流传和 须在思想创新与艺术创新互补互存的情况 发展。因此要加强演员的普通话训练,在 下,有秩的变化和发展。笔者相信在不久 唱词上尽量摆脱方言的束缚,籍以拓宽柳 的将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V,柳腔 腔的生存空IN。 艺术一定会得到新的发展,继续服务于喜 5.曲目陈旧,演出场所简陋,服饰单 欢它的观众。 一,演员表演呆板无生气,也是困扰柳腔发 ・109・ 枣庄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 注释 ①高鼎铸.山东戏曲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 吴乾浩.当代戏曲发展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 游汝杰.地方戏曲音韵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6. ④蔡济洲.中国传统音乐的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J].中国音乐,2003,(2). 参考文献 [1]地方戏音乐集成・青岛分卷[M].青岛:青岛市艺术研究所,1999. [2]即墨市文化志[M].即墨:即墨市文化局,2004。 [3]即墨柳腔选萃[M].即墨:即墨市文化局,2003. [4]李赵壁,纪根垠.山东地方戏曲剧中史料汇编[G].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5]钱茸.古国乐魂[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6]周贻自.中国戏剧史长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7].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8]张兵著.中国古代梨园百态[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9]《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M].济南:1996. [1O]吴乾浩.当代戏曲发展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1I]高鼎铸.山东戏曲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闰A Study of Liu Qiang Op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Opera Development YANG Rui—ping 昕] (Qu Fu Normal University,Music College,Rizhao 276826,China) Abstract:Liu Qiang Opera is a local operetta mainly popular in Qingdao and was once all important form of entertainment in the region.Nowaday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the impact of market econo— my,the survival environment of Liu Qiang Opera is faced with severe ch ̄lenge.From het perspective of Chinese opera devel・ opment,the paper focuses on het present situation of Liu Qiang Opera and puts forward implications and advice for its surviva1. Key words:Liu Qiang Opera;Chinese Opera art;survival;development ・1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