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组分液—液平衡数据测定

来源:一二三四网
实验4 三组分体系液—液平衡数据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 熟悉用三角形相图表示三组分体系组成的方法,掌握用浊点法和平衡釜法测定液— 液平衡数据的原理;

2. 测绘环己烷—水—乙醇三组分体系液—液平衡相图。

二. 实验原理

1. 三角形相图

设等边三角形三个顶点分别代表纯物质A、B和C(图1),则AB、BC和CA三条边分别代表(A+B)、(B+C)和(C+A)三个二组分体系,而三角形内部各点相当于三组分体系。将三角形的每一边分成100等分,通过三角形内部任何一点O引平行于各边的直线a、b和c,根据几何原理,a+b+c=AB=BC=CA=100%,或a`+b`+c` = AB = BC = CA =100%, 因此O点的组成可由a`、b`、c` 表示,即O点所代表的三个组分的%组成为,B%= b`,A%= a` ,C%=c` 。要确定O点的B组成,只需通过O点作出与B的对边AC的平行线,割AB边于D,AD线段长度即相当于B%. 余可类推. 如果已知三组分混合物的任何二个%组成,只须作两条平行线,其交点就是被测体系的组成点。

图1 等边三角形图

等边三角形图还有以下两个特点:

(1) 通过任一顶点B向其对边引直线BD, 则BD线上的各点所代表的组成中, A、C 两个组分含量的比值保持不变.这可由三角形相似原理得到证明.即

‘‘‘’

a`/c` = a/c= A%/C% = 常数

(2)如果有两个三组分体系D和E,将其混合后,其组成点必位于D、E两点之间的连线上, 例如为O, 根据杠杆规则:

E之重/D之重=DO之长/EO之长

2. 环己烷—水—乙醇三组分体系液—液平衡相图测定方法

环己烷—水—乙醇三组分体系中,环己烷与水是不互溶的,而乙醇与水及乙醇与环己烷都是互溶的。在环己烷与水体系中加入乙醇可促使环己烷与水互溶。由于乙醇在环己烷层与水层中非等量分配,代表二层浓度的a,b点连线并不一定和底边平行(见图2)。设加入乙醇后体系的总组成点为c,平衡共存的二相叫共轭溶液,其组成由通过c的直线上的a,b两点表示。图中曲线以下的部分为二相共存区,其余部分为单相(均相)。

(1)液—液分层线的绘制

(a) 浊点法 现有一环己烷与水二组分体系,其组成为K,于其中逐渐加入乙醇,则

1

体系总组成的沿K--B变化(环己烷与水的比例保持不变),当组成点在曲线以下的区域内,体系为互不混溶的两共轭相,震荡时则出现浑浊状态。继续滴加乙醇直到曲线上的d点,体系发生一突变,溶液由二相变为一相,外观由浑浊变清。补加少量乙醇到e点,体系仍为单相。再向溶液中逐渐加入水,体系总组成点将沿e--c变化(环己烷与乙醇的比例保持不变),直到曲线上的f点,体系又发生一突变,溶液由单相变为二相,外观由清变浑浊。补加少量水到g点,体系仍为二相。如于此体系再加入乙醇……可获得h点,如此反复进行。用上述方法可依次得到d、f、h、j……等位于液—液平衡线上的点,将这些点连接即得到一曲线,就是单相区和二相区的分界线----液—液分层线。

图2 滴定路线

(b) 平衡釜法

按一定的比例向一液—液平衡釜中加入环己烷、水和乙醇三组分,恒温下搅拌若干分钟, 静置、恒温和分层。取上下二层清液分析其组成,得第一组平衡数据;再补加乙醇,重复上述步骤,进行第二组平衡数据测定……,由此得到一系列二液相的平衡线(类似图2中,线acb),将各平衡线的端点相连,就获得液—液分层线。平衡釜结构见图3。

2

图3 液—液平衡釜 (2) 结线的绘制 (a)浊点法

根据溶液的清浊变换和杠杆规则计算得到。此法误差较大。(见参考文献4)

(b)平衡釜法 由(1)(b)中得到的二液相的平衡线,就是平衡共存二液相组成点的连线----结线。

三. 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液—液平衡釜一台 恒温水浴一台 电磁搅拌器一台

气相色谱仪一台(配色谱工作站) 精密天平一台 常规玻璃仪器:玻璃温度计(0--100℃),酸式滴定管(50ml二支),刻度移液管(1ml,2ml), 锥形瓶(250ml),注射器(10ml 三支)等 实验试剂:乙醇(分析纯)、环己烷(分析纯)和蒸馏水。

四. 实验操作

1.开启气相色谱仪,调定色谱条件,作好分析准备。

2.浊点法测液—液分层线

用干燥移液管取环己烷2ml,水0.1ml放入250 ml干燥的锥形瓶中(注意不使液滴沾在 瓶内壁上),向二支滴定管分别加入20—30 ml乙醇和水。用滴定管向锥形瓶中缓慢滴加乙醇(边加边摇动锥形瓶),至溶液恰由浊变清时,记下加入乙醇的ml 数。于此溶液中再补加乙醇0.5 ml,再用滴定管向锥形瓶中缓慢滴加水(边加边摇动锥形瓶),至溶液恰由清变浊时,记下加入水的ml 数。按表1所给数字加水……如此反复进行实验,直至表1中10组数据测完。滴定时要充分摇动,但要避免液滴沾在瓶壁上。

3.平衡釜法测定液—液平衡数据

用注射器向干燥的液—液平衡釜中加入水、乙醇和环己烷各10 ml (用精密天平准确称量)开启恒温水浴,调节到实验温度,并向平衡釜恒温水套通人恒温水(测定室温下平衡数据可不用恒温浴)。开启电磁搅拌器,搅拌20—30 min ,静置30 min ,分层,取上层和下层样品进行色谱分析。(注意:可用微型注射器,由上取样口直接取上、下二层样品。取样前,微型注射器要用样品本身清洗5—6次。)补加乙醇5 ml 重复上述步骤,测第二组数据。如时间许可,可再加5 ml 乙醇测第三组数据。有关数据记录于表2。

五. 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数据记录按表1、表2列出。

六. 实验数据整理

1.将终点时溶液中各组分的体积,根据其密度(附录1)换算成质量,求出其质量百分组成。

2.将表1所得结果在三角坐标图上标出,连成一平滑曲线(液—液分层线),并与附录2中文献数据得到的结果比较。将此曲线用虚线外延到三角形的二个顶点(100%水和100%环己烷点)。因为室温下,水与环己烷可看成完全不互溶的。

3.按表2中实验数据及色谱分析结果,计算出总组成、上层组成和下层组成,计算结果填入表2,并标入上述三角坐标图上。上层和下层组成点应在液—液分层线上,总组成点、上层组成点和下层组成点应在同一条直线上。

3

表1 浊点滴定法测液—液分层线

室温 _______________ 大气压______________

编号 体积(ml) 环已烷 水 乙 醇 环已烷 (合计) 新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2 2 2 2 2 2 2 2 2 2 0.1 0.2 0.6 1.5 4.5 合计 新加 0.5 0.9 1.5 3.5 7.5 合计 质量(g) 水 乙醇 合计 质量% 环已烷 清 浊 清 浊 清 浊 清 浊 清 浊 水 乙醇 终点记录 表2 平衡釜法测定液—液平衡数据结果

实验温度___________

序号 加料量(g) 环己烷 水 1 2 3

乙醇 合计 总组成(%wt) 环己烷 水 乙醇 上层组成(%wt) 环己烷 水 乙醇 下层组成(%wt) 环己烷 水 乙醇 七. 思考题

1.体系总组成点在曲线内与曲线外时,相数有何不同?

2.用相律说明,当温度和压力恒定时,单相区和二相区的自由度是多少? 3.使用的锥形瓶为什么要预先干燥? 4.用水或乙醇滴定至清或浊以后,为什么还要加入过剩量?过剩多少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5.对平衡釜法测定液—液平衡数据结果进行评价,试讨论引起误差的原因。

八.实验中注意事项

1.滴定管要干燥而洁净,下活塞不能漏液。放水或乙醇时,滴速不可过慢,但也不能快到连续滴下。锥形瓶要干净,加料和振荡后内壁不能挂液珠。

2.用水(或乙醇)滴定时如超过终点,可用乙醇(或水)回滴几滴恢复。记下各试剂实际用量。在作最后几点时(环己烷含量较少)终点是逐渐变化,需滴至出现明显浑浊,才停止滴加。

3.平衡釜搅拌速度应适当,要保持二液层上下完全混合。但也不能过分激烈,以免形成乳化液,引起分层困难。用微型注射器取样时,要用样品本身将微型注射器清洗数次。

九.参考文献

1. 复旦大学等,物理化学实验(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4

2. “化学工程手册”编委会编,化学工程手册,14.萃取与浸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1

3. 液液平衡数据的关联和预测,化学工程,[4],1982 4. 南京化工大学编,化工热力学实验讲义,1997

附录

1. 密度数据(g/ml)

温度/℃ 水 乙醇 环己烷 10 0.9997 0.7979 0.787 20 0.9982 0.7895 0.779 30 0.9957 0.7810 0.770

2. 25℃下乙醇—环己烷—水液液平衡溶解度数据(%wt) 序号 乙醇 环己烷 水 1 41.06 0.08 58.86 2 43.24 0.54 56.22 3 50.38 0.81 48.81 4 53.85 1.36 44.79 5 61.63 3.09 35.28 6 66.99 6.98 26.03 7 68.47 8.84 22.69 8 69.31 13.88 16.81 9 67.89 20.38 11.73 10 65.41 25.98 8.31 11 61.59 30.63 7.78 12 48.17 47.54 4.29 13 33.14 64.79 2.07 14 16.70 82.41 0.89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