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声誉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摘要:大学教师声誉是指大学教师的声望和名誉,是大学教师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留下的总体印象,是其获得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大学教师声誉是社会发展、学校发展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体现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关键词:大学教师;声誉管理;重要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0)03-0026-004
University teachers the importance of reputation management analysis
Abstract:Auniversity teacher’s reputation is the prestige and reput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university teachers in the public mind to leave the general impression that it is their access to public trust and praise the degree, usually by recognition, reputation and trust constituted. Reput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of social development, school development and self-development, embodies a nation, a country’s soft power.
Keywords:college teachers; reputation management; Importance
大学教师声誉是指大学教师的声望和名誉,是大学教师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留下的总体印象,是其获得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大学教师的声誉管理既是指社会、大学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大学教师声誉的挽救、修复、维护、巩固、扩张和提高,也是大学教师自身通过声誉投资、声誉交往等手段建立并维持与公众、学生、家长之间信任关系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声誉的核心是相互信任,其作用在于提供一种隐性激励。对于声誉的认识和研究,最早发轫于人们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改善公共关系管理的重新认识和理念提升。大学声誉是大学精神、大学行为、办学条件、社会贡献等大学身份识别要素在社会人群中产生的认知结果和情感反应,它在大学的发展中发挥着市场信号、机会平台和安全网的作用。大学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大学办学水平,大学声誉是有赖于大学教师的声誉累积。大学教师声誉是社会发展、学校发展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体现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一、大学教师声誉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以大学为核心的高等院校的发展,现代大学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加速器,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正是因为高等院校的作用是如此重要,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它们,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以加快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大学的根本就是教师,从古代至今,社会莫不尊师敬贤。《吕氏春秋·孟夏纪》中宣称:“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并在《劝学》中列举了古代“十圣人六贤者”尊师事例以为证;王符在《潜天论·赞学》中也盛称自黄帝至孔子十一位“上圣”的尊师事迹。
(一)大学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孟子·梁惠王下》:“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荀况进一步把师纳入天、地、君、亲的序列,他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荀子·大略》上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快:放纵性情),人有快则法度坏。”自汉唐至明清,历代都有著名大儒。这些人饱学多识,才气纵横。他们一边从政,一边讲学。由于他们学识渊博,四方之士前往求教不绝。这些大师们都能严师与弟子之礼,学生也都能根据礼教事师如事父。弟子平时见师,肃然敬立如见大宾。正如荀况所说:“言而不称师谓之畔(叛),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背)。倍畔之人,明君不纳,朝士大夫遇诸涂(途)不与言”。《礼记·学记》中也有这段话:“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意即在教育工作中,难得的是尊重教师,因为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在《周礼》里面就有:“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杨雄在《法言·学行》中也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这便是“师范”一词的最早由来。现代人对教师的劳动则给予了更多更美好的称赞和比喻,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等。早在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期还把教师比作“高明的塑像家”,并说“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高尚的了。”
(二)大学是全社会有志青年向往的圣地,大学教师是榜样和可供模仿的典范
大学总是和这样一些庄严而美好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的:殿堂、学府、精神家园、学术前沿、净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栋梁、自由民主、天之骄子、民族未来等等,从苏格拉底的大学理念开始,大学一直是作为一种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空间而存在。她的职责是以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关怀、创新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独立个体为目标为理性的国家培养合法的公民。现代社会的进步依赖于大学的人才培养、传承知识和科学研究,大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轴心机构。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谓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教师,作为脑力劳动者,不断地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等知识经验,为人类社会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既能从事生产劳动,又能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的高级社会成员。这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延续,对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大学教师的作用是显著的,贡献是巨大的,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其社会地位是崇高的,理应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尊重,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一个有远见的、
有抱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必须重视高等教育,尊重大学教师。
(三)大学教师声誉遭遇困境
我国大学绝大部分教师将声誉看得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十分珍视和维护自己的声誉,但也不可否认,大学中的少数教师功利主义思想作祟、疏于教书育人、学术道德败坏,影响到社会上对大学教师声誉产生了一些看法,被认为“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和“缺乏职业道德”。这部分大学教师不注重对声誉的维护,不能仅仅从表面上认为他们道德素质差,思想觉悟不高,而要从人的本质需要和制度缺陷上去分析,要看到人本身存在的机会主义倾向,并从制度上保证具有良好声誉的教师最终得到相应的回报。因而,要使声誉管理达到应有的效果,建立一套好的激励制度并进行有效的落实必不可少。尽管目前建立我国大学教师声誉管理机制面临许多困难,但是从理论与现实来看,扭转大学教师声誉不断下滑的趋势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二、大学教师声誉是大学发展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以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大学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最近几年,大学之间的合并、大学排行榜的出现、争做“国内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等口号的提出以及应对加入WTO后的教育挑战等,都表明竞争意识已深人人心,许多大学正在蓄积力量,并决意在竞争中成为赢家。如果说大学竞争初期是数量、规模的竞争,是一种以“粗放型”的数量发展为特征的话,那么,现在大学的深度竞争将以“集约型”的质量、品牌和特色为特征,即声誉竞争。大学声誉竞争与声誉管理已成为中国大学发展的一个全新课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