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5·江苏四市三调)“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 )
A.克服商业危机 C.对外倾销商品
B.扩大海外市场 D.追逐商业利益
2.(2015·郑州三检)某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全球化”等相关资料。你认为他们要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
A.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B.新技术对世界面貌的改变 C.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分散到整体 3.(2015·中山模拟)“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表达。”由此可知,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主要在于:
A.彻底否定了神学权威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 D.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4.(2015·泉州质检) “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的怀疑缘于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这一信仰危机引发了(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5.(2015·天津市红桥区质检)“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表明自然科学在当时( )
A.已经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B.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C.促使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D.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6.(2015·丽水一模)研究英国的崛起,不能忽视其文化的保守性,但也不能不看到其文化的创新性。下列能为18~19世纪英国文化创新提供证据的是( )
①工业革命 ②《权利法案》 ③责任内阁制 ④经典力学 A.①③ C.①③④
B.②④ D.①②③④
7.(2015·广州测试)这个新国家采用了一套新的立国原则,“即平等、自由、民主、法
1
制、权力平衡”,从而否定王权,建立了共和国。体现该国立国原则的法律文献是( )
A.《民法大全》 C.美国1787年宪法
B.《权利法案》 D.《和平法令》
8.(2015·天津市河北区质检)茶叶于1650年前后被引进英国时,每磅的价格大约为10英镑;然而一个世纪后,茶叶已成为普通消费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B.工业革命的影响 C.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9.(2015·潍坊模拟) “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共和国的真正起始!”这反映的是( )
A.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B.美国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 C.德国颁布实施1871年宪法 D.法国国民议会通过1875年宪法
10.(2015·临沂模拟)19世纪,欧洲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从1750年的23.2%上升到1900年的62%,同一时期中国、印度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比重却从61.1%降至10.3%。对这一数据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形成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的世界分工体系 B.欧洲处于现代世界体系的主导力量和中心地位 C.欧洲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文明尚未波及亚洲 D.欧洲造就了现代世界,现代世界造就了欧洲
11.(2015·重庆名校模拟)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完成,资本主义弊端的日益显现,各种社会思潮也出现了,下列哪些思潮带有强烈揭露、批评资本主义弊端的色彩:
①现代主义 ②社会主义 ③古典主义 ④现实主义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2.(2015·泰安质检)以下是一组反映20世纪初期中、俄两国社会变革的图片。它们所代表的历史事件( )
A.都推翻了专制王朝 B.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都改变了社会性质 D.都掀起了国内革命浪潮
13.(2015·淮安模拟)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 B.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
C.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 D.各国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 14.(2015·潍坊模拟)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这反映了清朝( )
A.重获国家之独立 C.外交迈向近代化
B.与列强和平相处 D.对世界全面开放
15.(2015·潍坊模拟)作家包天笑曾回忆道:“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当时“民族思想的发动”主要体现在( )
A.“开眼看世界” C.宣传维新变法
B.主张“中体西用” D.倡导“实业救国”
16. 20世纪20年代初,美女图案开始大量出现在香烟广告中(如下图)。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
A.近代工业的发展 C.妇女地位的提高
B.绘画艺术的变迁 D.社会观念的进步
17.(2015·潍坊模拟)据载:“辛亥革命后,有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共和观念风行 B.帝制基础尽除 C.传统文化皆废 D.民权高度发达
18.(2015·南京三模)秋瑾(1875—1907年)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也不致坐食,累及父兄、夫子了。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据此材料推断,错误的是( )
A.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 B.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 C.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 D.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 19.(2015·山东省实验中学二模)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 A.由注重农村问题转向注重城市问题 B.由节制资本转为平均地权 C.始终坚持实业救国,改善民生 D.始终坚持国民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 20.(2015·泰安质检)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
3
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 )
A.甲乙段 C.丙丁段
B.丁戊段 D.乙丙段
21.(2015·黄冈质检)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早年守寡,因害怕被婆婆卖掉而跑到鲁四老爷家做帮佣,但还是被婆婆卖给了贺老六。不料贺老六病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被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鲁迅表达的思想主要是:
A.痛斥封建礼教的本质 B.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C.彻底否定传统道德 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2.(2015·威海模拟)下图为中共军队在某历史时期的军事路线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B.“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当时军队的革命口号 C.这次军事活动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D.当时部分领导人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革命的新出路
23.(2015·济南训练)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表明( )
A.共产党承认土地革命的失败 B.国共合作抗战的局面已经正式形成 C.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 D.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24.(2015·菏泽模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 A.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 B.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思想文化 C.从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25.(2015·临沂模拟)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浑身伤病的“体操王子”李宁只得到最后一名,一些报道谩骂李宁为“体操亡子”。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郎平执教的美国女
4
排战胜中国女排,新华时评认为“郎平依然为国争光”。下列关于中国人体育情结变化原因
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中美建交关系改善 C.思想观念更加开放
B.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D.民众心态趋于理性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6. (2015·临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2年9月26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了中国。这次会见,因为“礼仪之争”而历史闻名。马戛尔尼提出在北京开使馆、设货栈,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予以英国货物免税或减税等七项请求,被乾隆拒绝。但乾隆本着“怀远柔夷”“薄来厚往”的基本原则,厚重赏赐了英王以及使团的主要成员。使臣对中国做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并且说“只要我们(英国)派两三艘小战舰,不消两个月工夫,就可以把中国沿海的海军全部摧毁。”
——摘自《两百多年前,英国代表团访华的真正目的》
材料二 如图为英国讽刺画家詹姆斯·吉尔瑞笔下马戛尔尼谒见乾隆的情景。穿着法式高跟鞋的乾隆皇帝慵懒地倚在印度式的坐垫上,一边抽着土耳其式的大烟枪一边睥睨着脚下那些西洋的“奇技淫巧”:网球拍、板球拍和乔治三世臃肿的半身像。唯一一个看着像人样的是单膝跪地的英使马戛尔尼勋爵,而他身后的跟班不是撅着屁股行跪拜大礼,就是心怀鬼胎地捧着各式各样的洋破烂。
材料三 大致说来,近代中国的变革至少贯穿了下面四条明显的线索,或称之为四个过程——自身衰败的过程、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过程、革命化过程、现代化过程。„„从起因来看,第一和第三两种是内源性的变化,第二和第四两种是外源性的变化。从效果来看,第一、第二两种趋势引向沉沦,第三、第四两种趋势引向复兴。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主要原因。(4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谈谈你对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认识。(6分)
5
(3)根据材料三,从“引向沉沦”和“引向复兴”两方面各选一个近代中国的变革过程,概括其含义并结合史实进行说明。(6分)
27.(2015·威海模拟)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提取信息
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额(单位:两白银)
年代 1885 1895 1905 1911 进口 88 200 018 171 696 715 447 100 082 471 503 943 出口 65 005 711 143 293 211 227 888 197 377 338 166 (1)从表格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4分)
(二)论证观点
怎样在历史中间,在国家衰落的时候,发现一些非常可贵的因素,特别是一些先驱者带有智慧性的见解,这是非常重要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本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
6
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
——《复兴之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4分)
(三)阐释事物
(3)试从图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8分)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8.(2015·江山质检)历史上东、西方社会的交流是双向的,在相互对视中加速了文明的融合与冲突,既有“东学西传”,也有“西学东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 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三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各种各样的文明在历史上兴起衰落,离散聚合,消失或成长在时间的长河之中。自我封闭,对其他文明采取排斥对立态度的民族,迟早要葬身在时间的大漠之中。只有那些开
7
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摘自王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 ——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1)指出材料一中提到的三大发明广泛应用于哪一时期?概括三大发明传入欧洲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德斯鸠等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看法出现的目的。(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近代中国是如何从西方文明中吸取营养,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的。(8分)
答 案
1.选D 由材料中的“称心如意”“热切地寻找”等来看,未体现商业危机,故A项错误;扩大海外市场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而非动力;欧洲人对“意大利„„收取„„种种商品„„大为不满”体现的不是倾销商品,而是廉价收购;其他欧洲人“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追逐商业利益。综上所述,D项正确。
2.选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新航路的开辟”体现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与掠夺”反映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全球化”体现出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故D项正确。
3.选D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由“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他们坚持要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表达”可以看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在生活中由“观众”转变为“演员”,并可以“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表达”,这说明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
8
严。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
4.选D 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中期,并且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新航路的开辟,故A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指的是材料中的“新大陆”的发现,不是其影响,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基督教神学和《圣经》,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尊重科学,倡导怀疑精神,因此对基督教神学的怀疑引发了启蒙运动,故D项正确。
5.选D 17世纪不可能“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并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故C项错误;“自信”“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等关键信息,说明自然科学在当时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故D项正确。
6.选A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体现了英国在技术上率先进行了突破,故①正确;《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且时间上不符合,故②错误;责任内阁制是伴随英国国内民主的发展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故③正确;经典力学是牛顿在17世纪创建的,时间上不符合,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7.选C 《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并没有否定王权,故A项错误;《权利法案》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标志,只是对君权作了限制,并没有否定王权,故B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否定王权,规定了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在国家权力机关中实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C项正确;《和平法令》是俄国十月革命后颁布的,与立国原则无关,故D项错误。
8.选D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是在1842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而材料所给的“一个世纪后”是在18世纪50年代,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在1689年,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在新航路开辟后英国通过早期的殖民扩张使得世界市场不断拓展,因此茶叶已成为普通消费品,故D项正确。
9.选D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是君主立宪制,不符合材料中“共和国”信息,故A项错误;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不符合材料中“几次革命”,故B项错误;德国颁布实施1871年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不符合材料中“共和国”,故C项错误;材料中“几次革命”“权宜之计”说明共和制确立是妥协的产物,法国1875年宪法符合材料中信息,故D项正确。
10.选C 材料中“欧洲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从1750年的23.2%上升到1900年的62%”体现出欧洲现代世界体系的主导力量和中心地位,亚非拉为边缘的信息,故A、B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世纪欧洲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已经对其他地区进行了扩张,工业文明冲击亚洲等其它地区,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显示欧洲工业化,促进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体现了欧洲造就世界的观点,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1.选C 现代主义出现在20世纪初,故①错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
9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科学社会主义揭露、批评资本主义弊端,故②正确;古典主义出现时间是1750~182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③错误;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中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金钱成为衡量事物与人的价值标准,于是出现了敢于直面现实,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的现实主义文学,故④正确。
12.选D 两幅图片分别代表辛亥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攻打冬宫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A项错误;武昌起义主力是湖北新军,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错误;武昌起义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故C项错误;武昌起义后各省响应,十月革命向其他城市扩展,都掀起了国内革命浪潮,故D项正确。
13.选A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加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但同时也导致了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成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体现出殖民扩张的破坏性和建设性,故A项正确;B、C、D三项只体现出殖民扩张的破坏性,均排除。
14.选C 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独立之言,故A项错误;列强对中国不可能和平相处,故B项错误;材料中“总理衙门”,“在英国设立使馆”“设立外务部”体现晚清政府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故C项正确;对世界全面开放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D项错误。
15.选C 根据“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可以判断是甲午中日战争,在民族危机刺激下,维新派宣传和开展维新变法以挽救民族危机,故C项正确;“开眼看世界”与“中体西用”均早于甲午中日战争,倡导“实业救国”没有宣传维新变法影响大,故排除A、B、D三项。
16.选C 本题为逆向型选择题。美女图案开始大量出现在香烟广告中,并不能说明妇女地位提高了,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17.选A 材料中“《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虽然推翻君主专制,但帝制基础并没有尽除,故B项错误;儒家文化一直影响着近代社会,故C项错误;民权在辛亥革命后只为上层所有,普通民众影响较小,故D项错误。
18.选D 本题为逆向型选择题。秋瑾个人对女权的倡导并不代表全社会的风气转变,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9.选D 孙中山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节制资本”,使民生主义更加全面,不是“转向”的问题,故A、B两项错误;旧民生思想侧重通过缓解对农民的剥削来改善民生,故C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思想从旧民生的“平均地权”“由国民共享”到新民生的“耕者有其田”都反映了坚持国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意思,故D项正确。
20.选B 甲乙段反映出民族工业的兴起,呈现上升趋势,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丁戊段中1927~1937年即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应该呈现上升趋势,故B项错
10
误,符合题意;丙丁段反映出民族工业19世纪末的初步发展以及一战期间的短暂发展,呈现上升趋势,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乙丙段反映出民族工业在19世纪80年代前后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1.选A 从材料可以看出,祥林嫂遭到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学革命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痛斥封建礼教,不是彻底否定传统道德,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是表达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不是鲁迅表达的主要思想,故D项错误。
22.选D 据图片中“井冈山根据地”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应为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的秋收起义。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等领导人进行三湾改编,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故D项正确。
23.选C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为推动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宣布停止土地革命等活动,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公布了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故选C项。
24.选D 一战后,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从民主科学转为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故D项正确。
25.选A 中美关系改善不符合谩骂李宁为“体操亡子”的例子,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人思想观念改变,导致评判标准变化,体现民众心态趋于理性,故B、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6.解析:第(1)问,从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时间和提出的要求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对清朝统治者的描述和对英国来使的描述总结图景;第二小问,结合英国派使来华的目的、两国社会发展程度和世界发展趋势,总结对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认识。第(3)问,根据材料三“贯穿了下面四条明显的线索,或称之为四个过程——自身衰败的过程、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过程、革命化过程、现代化过程”和“第一、第二两种趋势引向沉沦,第三、第四两种趋势引向复兴”,结合两种趋势反映的相关史实,论述“引向沉沦”或“引向复兴”任一方面的含义和说明。
答案:(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开辟中国市场;清政府开放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制约了英国在华商业利益的发展。
(2)图景:东方专制主义的专横傲慢和西方工业文明的贪婪觊觎。认识:英国为拓展中国市场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交流和碰撞;英国看清了清朝的脆弱与愚昧,为后来侵华奠定了基础;中国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走向现代化的机遇。
(3)从“引向沉沦”和“引向复兴”方面各选一个。分别概括其含义并进行说明。 自身衰败过程
含义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全面没落 说明 清朝时,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腐朽的经济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晚清政治、军事的腐败,文11
化的保守等 半边缘化过程 革命化过程 现代化过程 27.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的表格,从纵向看,晚清政府的进口、出口都有所增长,从横向看,进口额明显高于出口,体现出逆差。 第(2)问,可从清政府与魏源对西方看法差异中进行分析。第(3)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确定主题,结合近代中国发展,以列强侵略与中国人的抗争、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倡导思想解放,追求民主、科学等为线索,然后根据主题列举关键词;在阐释过程中要做到史论结合,即说明历史事件的因果,且要按照时间先后进行表述,注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本题也可按照历史发展阶段确定主题,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综合表述。
答案:(1)信息: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普遍增加;进口额高于出口额,晚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困境。
(2)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奉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魏源等人认识到西方在军事技术上的先进,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极大冲击,体现出一种叛逆性。
(3)示例:关键词:短暂春天、维新变法、民主科学 主题:近代化进程加快
阐释: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20世纪初出现短暂春天,经济工业化进程加快。政治上,19世纪末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思想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历程,促进近代中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确定其他主题,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28.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三大发明应用的时间作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作答可知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可知批判中国文化,认为中国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回答出批判教会神学与封建专制,发展资本主义。
12
中国被逐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近代中国内部不断兴起的反侵略和求民主的民族民主革命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缓慢转变的过程 列强不断发动对华战争;强签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 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及发展;中华民国的建立,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 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逐层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作答即可。
答案:(1)时期:唐宋时期(火药大体在唐末宋初,指南针在宋朝,活字印刷在宋朝)。 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火药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封建贵族;指南针为欧洲资产阶级打开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提供了便利;印刷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看法:批判中国文化,认为中国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目的:批判教会神学与封建专制,发展资本主义。
(3)观点: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冲突;文明的长久发展需要融合、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
举例: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及洋务派,兴起了学习西方器物(学习西方的技术)的潮流,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兴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学习西方的制度),共同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学习西方的思想),变革儒家的传统思想,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全面进攻,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道路。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