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阶段?代表人物及特点
①第一阶段: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特点: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 ②第二阶段: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主要特点:以“理论性”作为批判剥削制度和论证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开始摆脱纯粹的幻想,更多地采用法律条文形式,把理想社会法律化、制度化,由过去的“空想描写”到“空想理论”阶段;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色彩。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表。 ③第三阶段: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主要特点: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摆脱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做出了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尝试。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4.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深入,迫切需要先进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理论和深入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
(2)理论到实践: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871年,巴黎公社的成立,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的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1.从意识的起源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主义。 3、对“物质决定作用”的理解: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依赖于物质,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运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意识可以对社会存在起到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反之,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有两种情况:一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二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所以,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先进社会意识培育的体现,它能够反作用于我们的社会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结合唯物史观的有关原理论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决定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所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主观意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我国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所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看问题,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到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次科技革命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2、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3、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4、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东方从属于西方5、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1、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3、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第二次科技革命 1、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2、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5、无产阶级壮大,工运逐渐走向高潮 1、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2、促进了社会经济
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和历史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是科学性和历史价值的统一,具体表现在:(1) 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2) 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 所以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不仅把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促进了二者的结合,整个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此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时时处处都增添了社会主义的痕迹。
2、试述认识过程反复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总是受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从客观条件看,人的认识受事物本质的暴露程度、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从主观条件看,人的认识受主体的认识水平、知识能力的制约。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社会主义只能实现计划经济。这种思想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逐步摆脱了这种观念。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
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毛泽东思想的论证,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使关于社会的理论成为名符其实的科学。但是,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也是人类的认识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一个阶段,体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它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绝对真理。然而,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的一切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相对真理。同一切科学真理一样,马克思主义真理也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必然要用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成果来补充和丰富自己,使自身得到不断的发展;它的某些结论和原理,也必然要由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违背了就要犯错误。承认任何事物、任何理念都是不断发展的,这恰恰正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的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最基本的原理。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观点,我们就应当以创造性的科学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创造性的科学。
1.试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飞跃。
(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另一方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具有量的扩张。③量变和质变又相互转化。在量变基础上发生质变,并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量变、质变、新的量变、质变相互转化和交替,这就是事物
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
(3)这一原理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艰苦努力,扎实苦干,从小事做起,要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要抓住机遇,适时变革,防止坐失良机。要把埋头苦干、适时变革结合起来,早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我们既要反对否定量变扩大质变的“左倾”冒险主义,又要反对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1.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及这一原理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意义。
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第四,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唯心主义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既要在计划和决策时做到“量力而行”,又要在完成任务时做到“尽力而为”
2.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联结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相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
1.试述意识能动性的含义、表现及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条件和途径。
意识的能动性 指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物质又反作用 于物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仅是物质的反 映,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且意识对物质 具 第 3 页 共 3 页 有能动作用。意识总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意识虽然是物质的反映,但它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能动的力量。如果意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没有作用,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的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总有基于某种实践需要,并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所要达到的思想蓝图,构成准备行动的计划。这就是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而且是人所特有的。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积极主动地进行加工制作,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意识的主观创造性,还表现在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不仅能够“复制”所反映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和幻想的世界。第三,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计划、蓝图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还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无论如何巨大,归根到底,它仍然受客观物质世界所决定和制约。意识能动作用的产生,意识能动作用的大小,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一刻也离不开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的决定作用。人的意识只能在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能动作用。
1.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在事物发展的众多矛盾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那么起主导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居于次要地位的矛盾属于次要矛盾。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转化。这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抓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轻视其他次要矛盾。
1.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1)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
(2)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是对立的统一。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3)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严肃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热情结合起来,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急于求成;又要发挥大胆创新精神,反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2.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存在于人类经历的每一个社会形态之中,贯穿社会发展始终,是其他社会矛盾最为深刻的根源,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这两对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这两对矛盾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
1.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理,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第二,人们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从事实践活动,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从而检验出这一理论是不是真理。 第三,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3、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包括三方面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这三项内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4、简述“两大发现”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中的作用。
(1)物唯史观的作用:第一,找到了社会发展终极原因,揭示了历史发展根本规律,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第二,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第三,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2)剩余价值学说的作用:第一,揭示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偿占有是资本主
义私人占有的基础;第二,揭示了剩余价值和积累,必然导致两极分化;第三,揭示了无产阶级一无所有的经济地位.
4、 简述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落脚点和归宿。它既是理论,也是制度,同时也是现实运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证明和检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真理性,充分显示了它的人民性,在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运动中,它是鼓励一切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政党、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旗帜。
1、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重要一环,是实现高度民主、社会和谐的重要杠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