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 0 l 4 朝鲜人视野中的明代苏北运河风情 ——以崔溥《漂海录》为视角 胡梦飞 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 《漂海录》是朝鲜人崔溥在其归国后所写的有关中国行程的经历日记,该书对于明代运河交通和沿岸风 情的记载,可谓极为详细。苏北段运河作为明代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河段,崔溥在其《漂海录》中关于苏北段运 河水利及其沿线的交通设施、城镇乡村和名胜古迹留下了极为详细的记载,这对于我们了解明代苏北段运河 的发展情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明代;崔溥;《漂海录》;苏北;运河风情 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明清时期作为沟 通南北经济和交通的大动脉,不仅促进了沿线城镇 天,崔溥也成为明代行经运河全程的第一个朝鲜人。 崔溥在北京觐见明朝皇帝后,于四月二十四H 从北京会同馆启程由陆路回朝鲜。回国后,他立即 经济的发展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成为当时连 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明清时期,大批外国 奉李朝国王之命撰写经历日记,七天后向成宗进 呈,此H记即是《漂海录》。此书尽管出自朝鲜人之 口,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明代社会的政治、 使者、传教士、旅行家等由此经过,运河沿线的交通 和水利设施、城镇乡村以及风土民情,给这些运河 上的外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京杭大运河也因此 成为外国人观察当时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 重要窗口。 一经济、文化、交通和生活习俗等各方面的状况,尤其 是关于明代运河交通和水利设施以及运河沿岸城 镇的记载,堪称极为难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 史料价值。 、朝鲜人崔溥及其《漂海录》 朝鲜成宗十九年、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 二、《漂海录》中的明代苏北运河风情 三十,朝鲜济州等三邑推刷敬事官崔溥闻父丧,闰 正月初三,率从者42人登船奔丧,不幸遭遇风浪,漂 流海上14天,历经艰险,同月十七日在中国宁波府 属地获救登岸。在中国官员的押送下,从宁波沿着 H本贡使的路线北上。二月初六抵杭州,十三H又 从杭州启程北上。一路上船行运河,过驿过闸,二十 一明清时期的苏北地区位于长江以北,东临黄 海,处黄河、淮河下游,大运河纵贯南北,里下河贯 穿其腹地,是南北漕运的必经之地,也是淮盐运销 的重要区域。①由于黄、淮、运在此交汇,大量治黄保 运的河工集中于此,其地理位置的枢纽性对明清统 治者来说不言而喻。明代苏北段运河主要由徐州、 淮安和扬州三段运河组成,无论哪一段运河在整个 日到镇江,次日渡江到扬州,二十七日抵淮安,三 月二十七日到通州张家湾,贯通运河,全程历时44 明代漕运体系中的地位都至关重要。苏北段运河是 作者简介:胡梦飞(1985一),男,山东临沂人,南京大学历史学 系2012级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和 运河文化史。 1 9 明代京杭运河的重要河段,崔溥在《漂海录》中对其 沿岸的驿站、闸坝、城镇、名胜古迹等也有极为详细 的记载,这些记载对于我们了解明代苏北段运河的 发展情况,加深我们对明清京杭大运河的认识无疑 具有重要意义。 (一)《漂海录》中的明代扬州运河 扬州地处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点,优越的地理位置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史称“其视江南北他郡尤雄”, “为东南一大都会”。所谓“以地利言之,则襟带淮泗, 镇钥吴越,自荆襄而东下,屹为巨镇,漕艘贡篚岁至 京师者,必于此焉是达。盐策之利,邦赋攸赖”。【-][Pl】 崔溥等人于二月二十二日夜到达广陵驿,进入扬州 境内,次日经过扬州府城。《漂海录》记载:“是日雨。 朝发广陵驿,过扬州府城。府即旧隋江都之地,江左 大镇,十里珠帘、二十四桥、三十六陂之景为诸郡最, 所谓‘春风荡城郭,满耳沸笙歌’之地。臣等由舟而 过,不得观望,所可见者,镇淮楼而已。楼即城南门, 有三层。沿河而东而北,过夏国公神道庙、观音堂、怀 远将军兰之茔、晏公庙、黄巾坝、北来寺、竹西亭铺、 收钞厅、扬子湾巡检司、湾头关帝庙、凤凰桥墩、淮子 河浦、河泊八塔铺、第五浅铺、税课局、四里铺、劭伯 宝公寺、迎恩门,所过有闸二座,至劭伯驿。驿北有邵 伯大湖,棹傍湖边二里、三里许,至邵伯驿递运所。因 水涨风乱不得夜过湖,故经宿焉。”圆(n “s 二月二十四H,崔溥等人继续北行,在行进途 中看到了新筑的邵伯湖石塘,并在当夜到达高邮城 南的孟城驿。《漂海录》记载:“是日晴。自邵伯递运 所沿邵伯湖新塘,过邵伯巡检司、邵伯镇、马家渡 铺、三沟铺、腰铺、露筋烈女祠、露筋铺、玉琴铺、八 里铺。新塘石筑,长可三十余里。又沿新开湖,夜二 更到孟城驿。驿在高邮城南三里。”[2】 PI15) 崔溥等人于二月二十五H过高邮州。嘉庆《高邮 州志》记载:“高邮为古邗沟地,秦属九江郡,立邮亭, 故称秦邮,自是或置县,或置军,或置府,或置路,明 始为州。”[31 ”崔溥在其《漂海录》中对高邮运河的有 关情况做了详细记载:“是日阴。鸡报时,发孟城驿, 过高邮州。州即古邗州。邗沟一名寒江,回抱南北水 路之要冲。州城枕大湖,湖即高邮湖也。江湖之胜,人 物之繁,亦江北一泽国。盖夏禹时,江淮未通,故《禹 20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至吴王夫差始开邗沟, 隋人广人,舟楫始通焉。又至西河塘,塘在湖边,木栅 长七十余里。湖中有岛,岛有七公庙,望之微茫如仙 观焉。又过樊将军庙、前总铺、塘头铺、巡检司、张家 铺、井亭铺、塘湾铺至界首驿。驿与递云所东西相对。 ……又冒雨行子婴浅,沿界首大湖,湖边有长堤,过 巡检司、槐角楼,夜泊汜水铺前。”圆(P ) 崔溥等人于二月二十六日从汜水铺出发,继续 北行,沿途经过汜光湖、宝应湖、安平驿、宝应县城、 白马湖等,夜晚到达淮安所属淮阴驿,并由此进人 淮安境内。淮阴驿的设置,始于宋代,原在旧城西望 云门外,正德《淮安府志》记载淮阴驿:“旧址在郡城 望云门外,官河西岸。洪武三年,知府姚斌开通菊花 沟,取水陆路便,改迁新城东北。永乐十三年,平江 伯陈碹开运河,堤筑新路,官民舟楫俱由西便。宣德 六年,仍迁于旧基,岁久倾圮。” ”由于漕运的兴 盛和淮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得淮阴驿在明代天 顺和万历年间几经重修和扩建,颇具规模。《漂海 录》记载:“是H阴。过汜光大湖及宝应大湖至安平 驿。又过宝应县治,过白马大湖及白马铺、黄浦铺、 平河桥、里泾河、镇店、十里亭铺,夜泊淮阴驿。自汜 水至铺至此百余里间,东岸筑长堤,或石筑,或木 栅,绵连不绝。” P117) (二)《漂海录》中的明代淮安运河 淮安位于京杭大运河中部,明清时期的淮安是 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处,为商旅必经的咽喉要 道。永乐年间京杭运河重新贯通后,淮安因其处于 南北咽喉,成为重要的漕运枢纽,大量漕船和商船 由此往来,繁忙的漕运促进了淮安商品经济的繁荣。 天启《淮安府志》卷2《舆地志・形胜》称:“淮盖江北 大都会云。二城雄峙,辅车相依。跨淮南北,沃野千里。 淮泗环带于西北,湖海设险于东南。左襟吴越,右引 汝汴,水陆交通,舟车辐辏。” P82)光绪《淮安府志》 记载:“秋夏之交,西南数省粮艘衔尾入境,皆停泊 于城西运河,以待盘验,车挽往来,百货山列,河督 开府清江浦,文武厅营星罗棋布,俨然一省会。”嘲c 崔溥等人于二月二十七日到达淮安府。在其 《漂海录》对淮安城内的名胜古迹和漕运机构做了 极为详细的记载:“是日雨。淮阴驿对岸,马头城门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外,有漂母祠,其北又有胯下桥,即韩信寄食受辱之 地。驿又与递运所接,递夫厂相对。自驿棹舟,傍淮 安府。府即旧东楚也,实东南重镇。其旧城内,有府 治、山阳县治、淮安卫及都堂府、宗兵府、御史府等 诸司。旧城之东,又筑新城。新城之中有大河卫,余 司未及设。新旧城问,隔一里许,湖水襟带于两城之 内外,而城与人居皆在平岛中。过自南渡门而北至 淮河。其间,有金龙四大王庙、浮桥亭、龙兴塔、钟楼 殿、雷神店、西湖河嘴、老和尚塔、钞厅、板闸、移风 闸、凤翥门、工部厂、清江闸、常盈苍门、天妃庙、东 岳仁圣宫、灵慈宫、平江公襄侯庙、漕运府、总厂东 街、总厂西街、福兴闸、玄帝祠、佑圣祠、新藏闸。又 其间,有凤阳中都、凤阳左卫、龙虎右卫、龙江左卫、 豹韬卫、豹涛前卫、淮安卫、大河卫、镇江卫、高邮 卫、扬州卫、仪真卫、水军又卫、府军前卫、泗州卫、 邳州卫、寿州卫、长淮卫、庐州卫等。淮南、江北、江 南诸卫会于此,造船具有厂。大抵大江、淮河四、五 里间,地多大浸巨湖,如邵伯湖、高邮湖、界首湖、白 马湖等。湖之大者,四面无际。”[21 “ ’ 由于南宋初年黄河夺泗人淮,侵夺淮河河道, 再加上黄河河道在很长时间里用作运河河道,故淮 安境内黄、淮、运交汇,很难分辨清楚黄河和淮河的 具体界限。这在《漂海录》中也有相关的记载:“是 日,冒大雨过淮河,一名黄河。”园(nm 崔溥问随行的 明朝官员傅荣:“以《禹贡》观之,黄河过积石、龙门、 华阴、低柱、大侄诸山,又过洚水,大陆为九河,为逆 河,东北人于海。淮水过桐柏山,会泗、沂,东入于海。 林之奇以谓,河下流兖受之;淮下流徐受之。然则淮 与河源不同,流派不同,人海之地亦不同。今河为淮 河流也?”121(P“ 傅荣回答道:“在我大明朝,凿河路, 注之淮,合流人海。河失故道,与《禹贡》有异。”囡‘m18) 崔溥接着记载了他所看到的淮河:“淮河实众水所 滦。黄河与淮水河流为西河。西河水色黄,故谓黄 河;东河水色青,故为清河。二河流于此,总谓之淮 河。河广十余里,深无底,水流暴急。河边有耿七公 神祠,又有黾山临河。”[21【p“ 给我们留下了关于黄淮 最直观的印象。崔溥等人渡河后,“溯东河而上,至 清口驿。夜经清河县至无人烟之岸。尝闻清河县治 有韩信城、甘罗城,夜不能见。”[21 “ ’ 崔溥等人在经过二十八日一整天的行进后,于 二十九日经张思忠浅、白庙浅到达桃源驿。崔溥在 其《漂海录》中记载:“驿西有三结义庙,即刘备、关 羽、张飞之庙也。驿中又有去思碑。溯龙沟河,过桃 源县而北,又过崔镇,昏至古城驿。”[2](H ’二月三十 日,崔溥等人到达宿迁。明代宿迁属当时的邳州管 辖,而邳州又属淮安府管辖。《漂海录》记载:“是日 阴。朝,自古城驿过武家沟,溯白洋河、陆家墩小河 口至钟吾驿。驿前有黄华、蜚英、双桂等门。驿北有 宿迁县也。又有递运所,顺风张帆,疾行若飞。过皂 河、青墩、沙方等浅,夜三更至直河驿。”[2](P ’ 崔溥等人于三月一日经过邳州。邳州,古称邳 国、下邳,明代属淮安府管辖,清代雍正年间划归徐 州府管辖,延续至今。正德《淮安府志》记载邳州: “东连淮海,西接彭城,南滨泗水,北距琅琊,为徐之 左臂。汉晋以来,英雄必争之地。”[41 咸丰《邳州 志》记载邳州:“其地北控齐鲁,南蔽江淮,西走梁 宋,东俯临朐海。魏晋以来,常为重镇,盖水陆之要 冲,南北之襟喉。” ( ’《漂海录》记载:“是13阴。由 直河驿过龙江、匙头湾、合沂等浅,沂水自东北流合 于此河。行至下邳驿。驿在州城南。邳州,故剡子庙, 即仲尼问官处;西有艾山,即鲁公齐侯相会之地。又 有半河山,山上有羊山寺。又有石磐山,距河岸六、 七里。……邳之知州姓李,邳州卫指挥姓韩,来见 臣,遇以礼,以面筋一盘、豆腐一盘、素菜二盘魄之。 自驿前西转,过邳州城,又过一津,渡白浪口、干沟 儿。鸡报,过新安递运所。平明,至新安驿。臣等自 溯东河以后,河水广阔,两岸高峻,不能时时观 望。”[2】(Pm ”崔溥等人过新安驿后,继续北行,当天 抵达徐州城东南的房村驿。 (三)《漂海录》中的明代徐州1运河 徐州,古称彭城,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自古 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 要》称徐州:“冈峦环合,汴泗交流,北走齐鲁,西通 梁宋,自昔要害地也。”[81(P 古代徐州水系纵横,在 中国水运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流经彭城最主要的河 流为泗水和汴水。无论是中国有史以来记载的黄 沟、鸿沟、通沟和邗沟,还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元 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都与流经徐州的古泗水或 2 1 2() l 4 古汴水有着紧密的关联。 南宋初年,黄河夺泗人淮,黄河从此流经徐州 长达700多年。元明时期,徐州黄河河道长期被用作 运河河道。徐州段运河是当时京杭运河中极为重要 的一段。正统《彭城志》记载:“徐居南北水陆之要, 三洪之险闻于天下。及太宗文皇帝建行在于北京, 凡江淮以来之贡赋及四夷之物上于京者,悉由于 此,千艘万舸,昼夜罔息。”[9](v3594)万历十五年(1587 年)十月,当时的内阁大学士申时行就上奏称徐州 段运河:“国家运道,全赖黄河。河从东注,下徐、邳, 会淮人海,则运道通;河从北决,徐、淮之流浅阻,则 运道塞。此咽喉命脉所关,最为紧要。” (Hss 明代徐 州作为直隶州,下辖丰、沛、萧、砀山四县,属当时的 南直隶管辖。崔溥等人在徐州境内停留数天之久, 在其《漂海录》中对明代徐州段运河的有关情况也 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在经过淮安所属邳州后,崔溥等人于三月二日 经过徐州的房村驿。《漂海录》记载:“是日,少雨大 风。自新安驿过马家浅、双沟、丰沛萧砀四县夫厂及 房村集,又过金龙显圣灵庙,至吕梁小洪。以竹索纤 舟而上,过尼陀寺,西岸有关羽、尉迟恭、赵昂之庙。 又过房村驿至吕梁大洪。”f21(P D明代徐州段运河之 所以极为重要而又难以治理是因为有吕梁洪和百 步洪(又称徐州洪)两处险段。“洪”是方言,石阻河流 日“洪”,自徐州洪至吕梁洪5O里间,水流落差大,水 中怪石林立。二洪中尤以位于徐州城东南50里处的 吕梁洪最称险恶。吕梁洪分上、下二洪,绵亘七里 余,水流湍急,水中怪石林立,船只经过必须依靠纤 夫的牵挽,否则不但逆水行舟艰难,且可能撞上水 中巨石,致船毁人亡。徐州、吕梁二洪如此之险,故 史书中多有“徐、吕二洪者,河漕咽喉也”,“自汉唐 来,粮运皆避之”的说法。崔溥在这里用生动的语言 为我们详细地描述了徐州吕梁洪之险状:“洪在吕 梁山之间,洪之两旁水底乱石、蝗岩峭立,有起而高 耸者。河流盘折至此开岸,豁然奔放,怒气喷风,声 如万雷,过者心悸神怖,间有覆舟之患。东岸筑石 堤,凿龃龉以水势。虽鼻居肋必用竹绚,须十牛之 力,然后可挽而上。臣等自青山龙神寺前,逆洪水过 形胜楼,夜过工部分司、王家桥、李家桥、老聃庙至 22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水首庙前。洪之湍急处可八、九里。”l21(P ’ 三月初三日,崔溥等人经过徐州城。《漂海录》 记载:“是H雨,大风。晓过九女壕、子方山至云龙 山。山上有石佛寺,甚华丽。其西有戏马台、拔剑泉。 又过蝗虫集、夫厂、广运仓、国储门、火星庙至彭城 驿。登庸门、进士朱轩在驿前。徐州府城在驿西北 二、三里。徐州,古大彭氏国,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定 都于此。城之东有护城堤,又有黄楼甚旧基,即苏轼 守徐时所建。苏辙有《黄楼赋》至今称道。”[21 ’运河 的流经导致了明代前期徐州商品经济的繁荣,崔溥 在《漂海录》中称:“江以北,若扬州、淮安,及淮河以 北,若徐州、济宁、临清,繁华丰阜,无异江南。”[2]‘P193) 崔溥在此还看到了明代徐州段运河的另一险段百 步洪(又称徐州洪),崔溥同样在《漂海录》中做了详 细的记载:“臣等自驿过夫厂,厂在两水交流之中。 过至百步洪,泗、洙、济、汶、沛水合流自西北,至徐 州城北,泗清汴浊会流,南洪于是洪。洪之湍急处虽 不及吕梁之远,其险峻尤甚。乱石错杂,磊硐如虎头 鹿角,人呼为翻船石,水势奔突,转折壅遏,激为惊 湍,涌为急溜,轰震霆,喷霰雹,冲决倒泻,舟行甚 难。臣船自工部分司、清风堂之前,用人工百余,徇 两岸牵路,以竹所缚舟,逆挽而上。”[21(P ’ 由于徐州段运道的重要性,再加上有吕梁洪和 百步洪两处险段,明朝投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 其进行治理。永乐十二年(1414年),平江伯陈碹疏 凿河道,并于吕梁上洪洪口建闸。永乐十六年(1418 年),又置吕梁洪上下二闸,上闸在洪北,下闸在洪 南。宣德四年(1429年)十一月,经陈碹奏议,在谢 沟、胡陵城分别设置闸官。宣德七年(1432年)又进 一步深凿吕梁漕渠,并安置了两座石闸,按时启闭 以节水。英宗初年,“再浚引河水及徐吕二洪,西小 河会通安流。”tlq(删正统七年(1442年),“参将汤节 在徐州洪上游修筑堤坝,逼水归月河,在月河南口 设闸以积水。”[121(P439)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工部 管洪主事郭升奏请“以大石修砌吕梁二堤,外锢铁 锭,内填杂石,又奏请凿去外洪恶石。”[121‘哪’ 继郭升之后,徐州洪主事尹珍、饶泗又相继凿 去洪中乱石。在治理徐州洪的同时,对吕梁河道也 进行了开凿。成化五年(1469年)三月,王俨对吕梁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下洪进行了凿治,“石如狼牙交者,断之;如牛饮下 者,截之;如龟背露者,夷之;渊然鱼鳖之宫,窒 之。”[13j(P564-56 ̄)崔溥等上岸步行,见铺石坚整,于是询 问随行的明朝官员傅荣:“治此路者其有功于后世 乎?”傅荣答道:“在昔,此路湫隘,稍遇水涨,无路可 寻,水退则土去石出,艰于步履。近年,郭升、尹庭用 相继修补,用石板甏砌,扣以铁锭,灌以石灰,故若 此坚且固矣”。【2】 ’从崔溥和傅荣的问答中我们可 以看出,明代前期对徐、吕二洪的治理可谓取得了 显著成效。 三月四日,崔溥等人继续北行,在徐州北郊见 到了当时的运河浮桥。《漂海录》对此也做了记载: “扯舟至递运所。所前有起风门、沐浴堂,又以舟为 桥,截河流,号为大浮桥。桥之上下,樯竿如束,拨桥 中二舟以通往来船,船过还以所拨之舟复为桥。臣 船过是桥及搭应夫厂,至泊于萧县之水次仓前河 畔。” 三月五日,崔溥等人继续前行。《漂海录》 记载:“过刘城镇。是日晴。晓发船,过九里山至洞 山,山有十王殿。又有秦梁洪铺、茶城店、梁山寺至 镜山市镇。山有上下寺,皆巨刹。又过集殿、白庙儿 铺、夹沟浅至夹沟驿。驿丞忘其姓名,不从陈萱之 言,供馈臣等甚优。”【21( ’在夹沟驿黄家闸,崔溥等 人看到了闸上的眉山万冀碑。依据《漂海录》中的记 载,眉山万翼碑的主要内容如下: “洪惟我朝太祖高皇帝龙飞淮甸,混一寰宇, 乃建都南京以临天气。暨我太宗文皇帝绍基鸿业, 迁都北京。于时,方岳诸镇及四夷朝聘贡赋,每岁 咸会于畿内。而滇蜀、荆楚、瓯越、闽浙,悉由扬子 江泛东海,沿流北人天津,渡潞河诣京师。其江海 之阔,风波之险,京储转输为难,故我太宗文皇帝 虑东南海运之艰,乃召股肱大臣往徐、扬、淮、济, 度地势,顺水性,东自瓜州,西自仪真,咸作坝以截 之,俾不泄于江。仍因近世旧规,凿漕引水为河,而 总会于扬,由扬到淮,由淮至徐,由徐至济。自济以 南,则水势南下,接黄河会淮人海;自济以北,则水 势北流,接卫河会白河亦人于海。上复以地形南北 高下不一,分泄水势无以贮蓄,非经久计,仍命有 司置闸,或五、七里一闸,或十数里一闸,潴水济 舟,迨今渊源不竭。自是方岳藩镇与夫四夷朝聘会 同,及军民贡赋转输、商贾贸易,皆由于斯。而舟楫 之利始通乎天下,以济万民无复江海风涛之厄,我 太宗是作实缵禹之功,补天之不足,开万世太平之 圣典也。矧徐乃古彭城东方大郡,襟淮带济,为南 北两京喉舌。徐之北,黄家村之东,有山溪一派,南 流入闸,水势汹涌多伏流,走沙壅塞淤浅,舟楫经 此,恒为阻隘,民甚病焉。天顺戊寅春,有司具疏闻 于朝,我英宗睿皇帝丕缵洪体,益笃前烈,乃召有 司立闸以通之,设官以理之。自是舟楫往来无复前 患云云。” ’ 碑文告诉我们,经过明代永乐年问的治理,京 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运道才基本定型,从此“方岳藩 镇与夫四夷朝聘会同,及军民贡赋转输、商贾贸易, 皆由于斯”,真正成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 以及外国使节来华的重要通道。明代运道治理的重 点主要在扬州、淮安、徐州、济宁一带,即黄运交汇 地区。碑文还介绍了徐州运道的重要性以及黄家闸 设立的原因。此碑记不见载于我国史籍和志书,也 未见我国运河史研究学者引用和研究,更显得弥足 珍贵。在看过碑文之后,崔溥等人继续北行。《漂海 录》记载:“闸官开闸,令人功牵上臣船以过。又行过 义井、黄家铺、侯村铺、李家中铺、新兴闸、新兴寺、 刘城镇,夜三更至谢沟闸。”圜(P125) 三月六日,崔溥等人经过沛县。沛县位于徐州 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地,北靠微山 湖,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民国《沛县志》记载:“沛 为徐州北鄙,齐、鲁、滕、曹交错之地,毗连丰、砀、 铜、萧,白昔人物俊伟,照耀寰区。”『l4】 由于沛县是 汉高祖刘邦故里,崔溥对沛县的名胜古迹做了极为 详细的记载:“是日晴。晓过沽头下闸、沽头中闸、社 学、沽头上闸、刀阳湖、金沟儿浅,有上中下三处,至 沛县。县即汉高祖故里也。县之东北有河,即泡河。 河之越岸有高墩,其前建旌门,标以‘歌风台’之名, 即高祖歌大风之处也。县之东南有泗亭驿,即高祖 少为泗上亭长之处也。河之西接有圮桥,即张良取 履处。飞云闸在河口。臣等溯其河,历其闸,观其台, 访其桥,至驿前。”阁(P 在到达沛县泗亭驿后,同行的明朝官员傅荣问 崔溥:“足下观我大国制度以如何?自江南抵北都, 23 2《){4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旧无河路,自至正以来,始为通路之计,至我太宗朝 置平江侯以治之。疏清源、浚济沛,凿淮阴,以达于 【参考文献】 【1】(清)阿克当阿等.嘉庆重修扬州府志【M】.中国地 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1),南京:凤凰出版 社。2008. 大江。一带脉络,万里通津,舟楫攸济,功保完全,民 受其赐,万世永赖。”[2](Pl剐 崔溥回答道:“向非此河 路,则我等于崎岖万里之路,有百技跛行之苦,今乃 安卧舟中以达远路,不知颠仆之虞,其受赐亦大 [2]葛振家.崔溥(漂海录)评注[M].北京:线装书局, 2002. 矣。”[21(P 他对明代大运河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 崔溥等人离开泗亭驿后,过水母神庙,冒夜而行。三 月七Et,崔溥等人经庙道口、陵城闸到达山东兖州 府境内。 三、结语 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联结着中国与世界,在 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代苏北段运河 主要由徐州、淮安和扬州三段运河组成。朝鲜人崔 溥等人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二月二十二Et由 广陵驿进入扬州境内,三月七日过庙道口湖、陵城 闸离开徐州,到达山东兖州府境内,共在苏北境内 停留十六天之久。《漂海录》对明代苏北运河沿线的 驿站、浅铺、闸坝等水利和交通设施做了较为详细 的记载;对徐州、吕梁洪和百步洪两处险段,也做了 较为生动的描述;对苏北运河沿岸的扬州、高邮、邳 州、徐州、沛县等城镇及其名胜古迹也有一定涉及, 这对于我们了解明代苏北段运河的发展情况具有 重要意义,在加深我们对明清京杭大运河的认识的 同时,也可为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提 供一定的支持。 注释: ①苏北地区主要指的是现今江苏省长江以北 地区,不同时期的苏北地区行政区划有所不同。在 明代,苏北地区主要属南直隶扬州府(下辖高邮、泰 州、通州3州以及江都、仪真、泰兴、宝应、兴化、如 皋、海门7县)、淮安府(下辖海州、邳州2州和山阳、 清河、安东、桃源、盐城、沭阳、赣榆、宿迁、睢宁9 县)、徐州直隶州(下辖丰、沛、萧、砀山4县)等地区 管辖。故本文所指的苏北运河特指明代扬州府、淮 安府、徐州直隶州等地区管辖下的江都、高邮、宝 应、山阳、清河、宿迁、邳州、徐州、萧县、沛县等运河 沿线地区。 24 [3】(清)杨宜仑、夏之蓉等.嘉庆高邮州志[M].中国 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6),南京凤凰出版 社,2008. 【4】(正德)淮安府志.荀德麟、陈凤雏、王朝堂点校 [M】.淮安文献丛刻(五),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9. [5](明)宋祖舜、方尚祖等.天启淮安府志.苟德麟、 刘功昭、刘怀玉点校[M】.淮安文献丛刻(六),北 京:方志出版社,2009. [6] (清)孙云锦、吴昆田等.光绪淮安府志[M1_中国 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54),南京:凤凰出 版社,2008. [7】(清)董用威、马轶群等.成丰邳州志[MI.中国地 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3),南京:凤凰出版 社.2008. [8】(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 纪要[M].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北京:中华书 局,2o05. 【9】 明神宗实录【z】.(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 校勘.北京图书馆抄本影印,1982. [10】 张纪成等.京杭运河<江苏>史料选编[C】.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11](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清)吴世熊、朱忻等.同治徐州府志【M].中国地 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1),南京:凤凰出版 社,2008. 【13】 (明)杨宏、谢纯等.漕运通志【M】.北京图书馆古 籍珍本丛刊56,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14】 (民国)于书云、赵锡藩等.民国沛县志[M】.中国 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3),南京:凤凰出 版社,2008. (责任编辑:刘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