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LiaoningTechnic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7,No.1Jan.2005
系统功能语法对情态范围的扩展及其意义研究
夏文红
1,2
(1.北京联合大学外语部,北京100101;2.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系统功能语法把情态范围由传统的仅限于情态助动词扩展为情态助动词、情态化的各种词性及其相应的结构,认为它们都是情态意义的体现形式。通过研究发现,扩展后的情态把和人际意义有关的重要方面都纳入了人际意义的研究范畴,这种扩展实现了传统语法不曾有的重大突破,对语篇的人际功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情态;情态范围;人际意义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91X(2005)01-0088-03
Theextensionoftherangeofmodalityin
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anditsmeaning
XIAWen-hong1,2
(1.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BeijingUnionUniversity,Beijing100101,China;2.ForeignLanguageSchool,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Beijing100083,China)
Abstract:In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modalityisanextendedconcept.Itincludesnotonlymodalauxiliaries,butalsomodalizedverbs,adjectives,adverbs,nounsandtheircorrespondingstructures.Thisextensionwidenstheresearchcategoriesofinterpersonalmeaningfromthespeakersinclinationandattitudetootherimportantinterpersonalaspectssuchasthespeakersdetermination,hesitation,responsibility,whichisimportanttothestudyoftheinterpersonalmetafunctoin.
Keywords: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modality;rangeofmodality;interpersonalmeaning情态一般意义上被认为是说话人对一个状态的认知上、情感上和意愿上的态度。情态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语法范畴,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功能领域。语言学者对情态的研究分为传统意义上的情态和系统功能意义上的情态,对情态这一概念的理解也经历了从狭义到广义,从孤立到联系的过程,系统功能语法在传统情态的基础上,扩展了情态的范围。通过分析系统功能语法对情态范围的扩展,可以剖析其对语篇的人际功能研究的作用。
语法认为情态助动词的意义是由语境决定的,语感在对情态助动词的释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语法对情态词语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情态助动词是歧义性的,在同一情态助动词身上,可能会有两种意思,而且这两者的意思并不相关;另一种观点认为,情态助动词是多义性的,这种观点,是当前情态研究中的主流观点,它反映了人们情感的多样性;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情态助动词是单义性的,情态助动词有一个意义共核,它所有的真实意义,都从这个共核意义衍生而来的。所以传统语法对情态助动词的解释随机性、主观性很大,缺乏某种系统的归纳。
1传统语法中的情态
在传统语法中,情态就是一系列情态助动词所表达的意义。语法学家把情态与情态助动词等同对待,认为情态就是句法上或词素上的情态表达法,如Poutsma认为情态助动词的作用是表示说话者对
[1]
于一个前景动作或状态能否实现的看法。传统
2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情态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概念、人际、语篇三大元功能,Thompson认为人际功能关注的是作
收稿日期:2004-10-20
作者简介:夏文红(1969-),女,河北衡水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第1期夏文红:系统功能语法对情态范围的扩展及其意义研究
89
者和读者、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互动关系,即说话人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态度,并影响听话人的态度和行[2]
为。Halliday指出:人际功能承载着很重的语义负荷,它的词汇语法手段是语气和相关的情态种类、加重表达和其他评价性手段,它们如同韵律特征一样是在语篇中实现的[3](358)。这样,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情态作为人际功能的语义载体,具有了比在逻辑和传统语法中更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范围也有了进一步的扩展。2.1情态的扩展
广义上来说,情态作为说话人、作者对所交流的信息的态度,在大多数话语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特征。传统上研究情态着重情态助动词的形式和意
情态取向分为四种:明确主观、明确客观、非明确主观、非明确客观。明确的主观取向和明确的客观取向都是隐喻性的,主要由小句表达;非明确主观和非明确客观取向为非隐喻性的情态,即由限定性情态助动词或情态副词表达。情态类型也分为四种:表示可能性和经常性的情态化与表示义务和意愿的意态化。能够体现隐喻的明确的主观情态形式有表示可能性的情态化和表示义务的意态化。
至于情态隐喻,则是Halliday在其系统功能语法中拓宽了的关于情态的范围。所谓情态隐喻,是指说话人不是用相应的情态成分来表示,而是用一个单独的主句构成主从复合句来表达,这个主句就是情态隐喻,例如上面两个例句中的Ithink、Itisassumed。类似的我们可以把Im
义,这无疑是重要的。但涉及到语篇层次的时候,就
Itslikely、Itscertain、Everyonead需要从更广的范围内来研究,要把表示确定性、疑certain、
Youcantseriouslydoubtthat...问、承诺、必要性、责任等表达各种情态功能的手段mitsthat...、
等等都看作情态隐喻,因为它们都表示Ibelieve这考虑进来。[3]一意义。Halliday认为情态是介于肯定和否定两极之间
的意义领域,在这两极之间,说话人可以把他的命题2.2情态范围扩展的意义和提议表达为不同程度的可能性,据此,Halliday把情态分为两类:情态(modalization)和意态(modulation)。情态是说话人对命题的可能性的判断,包括可能性阶(possible、probable、certain)和通常性阶(sometimes、usually、always)。意态是说话人对提议的可能性的判断,包括责任阶(allowed、supposed、required)和倾向性阶(willing、keen、determine)。同时,Halliday又赋予这些阶不同的低、中、高值。如表1。
除此之外,情态意义的体现是由情态的取向系统(systemoforientation)决定的[3]。
[3]
功能语言学认为,一种形式可以表示一种以上的意义,反之一种意义也可以由两种或更多的形式体现[4]。这种形式与意义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反映在人际功能语法上,就可能出现一致性体现之外的人际语法隐喻现象。按照Halliday语法隐喻模式,隐喻选择增加了语义特征。隐喻被看作语义特征的结合体,即两个或多个意义同时进入语义系统,形成某一结合意义的结合条件,便在词汇语法层上产生了隐喻体现[5]。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用情态隐喻拓宽情态研究范围的结果是把情态助动词表达情态看作无标记性的情态,而把隐喻方式
表1情态的三种量值Tab.1threevaluesofmodality
低值
情态:可能性意态:可希望性
可能性阶通常性阶责任阶倾向性阶
possiblesometimesallowedwilling
中值probableusuallysupposedkeen
高值certainalwaysrequireddetermine
Halliday对情态助动词的低、中、高量值列为表2所示[3]:
表2情态助动词的三种量值Tab.2threevaluesofmodaloperators
低值
肯定
can,
may,
could,
中值
will,would,should,is/wasto
wont,wouldnt,shouldnt,(isnt/wasntto)
高值must,
oughtto,
might,(dare)need,has/hadtomustnt,oughtntto,
cant,
t,
couldnt,mightnt,
(mayn
否定
neednt,doesnt/didnt+needto,haveto
hasnt/hadntto)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90
表达的情态看作有标记性的情态[6]。通过研究发现,在话语中情态更多的是通过其他方式包括标记性的情态来表达的。
传统语法中,情态被认为是通过情态助动词来表达的,并被认为只与封闭的情态助动词有关,事实上情态助动词的确可用来表达各种各样的情态,包括我们前面提到主观情态和客观情态以及情态的
3结论
通过上述的研究发现,系统功能语法进一步发展了传统意义和逻辑意义上的情态,用情态隐喻拓宽了情态研究的范围,结果是把情态助动词表达
情态看作是非标记性的情态,而把隐喻方式表达的情态看作是有标记性的情态[6]。同时英语的情态隐喻使得情态功能不限于由情态助动词体现,名词、低、中、高值,例如:
介词短语、动词词组等相应的不同结构都可1)Youcanfoolsomeofthepeopleallofthe形容词、
time,allofthepeoplesomeofthetime,butyoucan以是情态意义的体现形式,这是功能语法的重大突
破[11]。情态范围扩展为非标记性情态和标记性情notfoolallofthepeopleallofthetime[7].
但大量的其他词汇如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态使得语篇的人际意义的研究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等也具有与情态助动词相同的意义。Holmes等人范围。从而把说话者对所说内容的倾向和态度,以通过对大量的话语的情态的研究发现,其他词类比情态助动词本身表达情态更为频繁[8],例如appear、assume、doubt等表达情态的情态化动词,actually、certainly等情态化副词,以及与这些情态化动词和情态化副词相关的情态化名词和情态化形容词。情态化动词和情态化副词比后两者使用频率更高一些。所有这些词都表明说话者对所说内容的倾向和态度,这些又涉及说话人对所述内容的断言、犹豫、承担责任等和人际意义有关的重要方面[9],举例如下:
2)Hecertainlydid.
这句话体现了说话人即林肯的妻子对林肯当时的请求的肯定的断言:他的请求当然得到了满足;同时林肯的妻子也承担了相应的责任:我当然满足了他的请求。
[7]
及说话人对所述内容的断言、犹豫、承担责任等和人际意义有关的重要方面都纳入人际意义的研究范畴,使得这些研究中的灰色地带变得有据可依,对于语篇的人际功能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Poutsma,H.AGrammarofLateModernEnglishPartII.
ThePartsofSpeech,SectionII[M].TheNetherland:NoordhoffGroningen,1926.17.
[2]Thompson,G.IntroducingFunctionalGrammar[M].Bei
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London:EdwardArnold(Publishers)Limited,2000.38.
[3]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
[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London:EdwardArnold(Publishers)Limited,2000.
[4]黄国文.英语语言问题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
社,1999.
在情态化和意态化这两个情态类型中,体现情
[5]Ravelli,L.J.Grammaticalmetaphor:aninitialanalysis
态意义的小句都表达了一个心理过程,如Ibelieve
[A].ErichH.Sterneretal.(eds.).Pragmatics,Discourse
、Ithink、Ireckon、Iwant、Idesire等,以强调说话
者本人看法的主观性。常晨光认为,用一个表达认知状态或情感的修饰性的关系过程小句也可以表达明确的主观取向,同样具有隐喻性[10]。例如,情态可以被隐喻性地编码在一个显性的主观从句中,突出说话人的主观观点:
andText[C].Norwood,N.J.:Ablex,1988.
[6]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2.[7]Lorant.S.TheLifeofAbrahamLincoln[M].AdolphMy
ers.Ed.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89.
3)Ithinkthetimeisnearwhenyoumusteither[8]Holmes,G.TheproblemofanglicizedFrenchattheuniver
sity[J].CanadianModernLanguageReview,1977,(33):attackRichmondorgiveupthejobandcometothe
520-524.
defenseofWashington[7](P96).
这里与其说林肯在强化自己的观点、态度,不如说林肯是在命令对方更确切一些。
另一方面,说话人也可以用显性的客观从句来淡化自己的观点,为本来是一个主观看法的东西添加客观确定性:
4)ItappearstometheAlmightyisagainstusandIcanhardlyseearayofhope[7].[M].Cambridge:CambridgeUP,1991.
[10]常晨光.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7):6-8.
[11]胡壮麟.导读.Halliday,M.A.K.系统功能语法[M].
[9]McCarthy,M.DiscourseAnalysisforLanguageTeachers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伦敦:爱德华阿诺德出版社,2000.31-32.
[责任编校:王永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