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图形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探究
作者:李毅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2019年第14期
【摘要】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教材相比,新编教材更注重突出直观新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以提升动手能力,锻炼头脑。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塑造学生的立体观念,培养其对几何图形等图形的思维能力。所以本文将针对于此进行一系列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 ;几何图形 动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 ;G633.6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4-158-01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小学时期对知识的渴望与新奇也高于其他时期。因此,应当积极利用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激发对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教学过程是艺术的过程,应当积极促进学生享受课堂,享受与教师共同学习的过程。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引领学生找到成功的钥匙,使学生有对学习毫无兴趣到充满兴趣,从被迫学习到主动学习,从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到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学习。小学生好动好奇具有两面性,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学习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的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如何认识几何长方体的过程中,为了能使学生充分了解长方体的点、面、棱各个方面的特点。可以设计多种不同的参与方式,使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个角度感受长方体的特点。使书本知识更加生动,立体。可以将学生分组以每组四人的形式对长方形的点面棱进行数量的计算、长度的丈量、形状的对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裁剪、并对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进行一定的研究与讨论,由学生自主进行对长方体的综合认识。通过上述过程,学生可以发现长方体一共有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同时还具有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与相对棱完全相同的特点。由学生实践过程中自己总结出的特点,更容易使学生印象深刻课堂氛围也更加活跃。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认识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操作。例如在进行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时,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实践操作与思考图形特点后进行一系列的总结。学生可以通过基本图形来把握其内在性质。为此,教学设计中也相应的包含了相关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图形观察、实践操作、对图形特点进行一系列的思考等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充分的想象空间与思考空间,从而深入的探讨图形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通过增添了实践操作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获得新知。
例如《认识角》这一课,一共可为两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首先是让学生直观的引入“角”的概念,例如可以张开为不同角度的剪刀,钟表上时针分针之间的不同角度。都可以使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感受到角的概念。第二部分中,可以对活动角不同的角度进行展示,并利用三角板进行比对,使学生感受到角度的大小约两片张口大小之间的关系,并带领学生探讨角度是否与边长有关。在进行教学时,老师应当尽可能多的利用各类素材,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可以利用辨认、对比、绘画以及摆放用不同的时期操作方式与实践活动。由此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时刻保持好奇心与集中力,使学生能够发掘数学的学习魅力。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在创作的过程中,人人都是平等的。同时,每天都具备良好的创造时机。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是人类与动物相比较为突出的典型特征,人类群体所特有的特征。同时,该特征可以在后天的开发中得到增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那提出了相应的发现教学法,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首先起了一定的直接经验,而后再向抽象经验过渡。所以为了更好的学习数学,动手操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生不仅学习的是理论成果,更直接参与了知识的探索与开发过程,这里学生尽快建立起抽象思维。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应当仅仅局限在教学理论的传播上,更应当重视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思维,推动其自发地进行知识探索、构建创新思维体系。所以进行数学教学的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创新思维,不断锻炼动手能力。
在教授有关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长方体的实物,使学生自己动手将长方体拆分,进行一系列的比对与统计。由此,长方体相对面完全重合的特点即可直观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由于长方体各表面表面的计算方式为长×宽。所以只需要计算上下面中一面的面積,前后面中一面的面积,左右面中一面的面积即可。所以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为长×宽×2+长×宽×2+宽×高×2,由于该结论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到的,更加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
四、动手操作,有利于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实践出真知”所有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所以在学生获取知识时,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动手去检验知识,才有利于知识广泛地应用,并获得实践技能。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动手操作发挥着较为突出的作用。为了充分达到教学效果,使学生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必须不断开发出多种多样的动手操作活动。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主体地位,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包装的学问”一课时,引入包装糖果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开始时思考如何交两盒糖果包成一包,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包装方法进行相应的动手操作。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在利用眼耳手脑等不同部位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其综合能力,为其日后建立学习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老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所以,在开展对小学生的数学教学过程时,需要充分发挥动手操作的作用,使其通过实践获取大量感知信息,从而建立起一定的表象,最终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也对应着数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经历、体验与探索的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